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启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启示

摘要:文化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作为其中一个特殊的分支,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占有很大优势。在设计饮食文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讲究多样性、重点突出等策略,注意循序渐进、是否具备可操作性、避免文化冲突等问题,最大可能地将汉语本体知识与饮食文化相结合,从而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其感受到汉语真正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使中国的汉语教学事业更加成熟和昌盛。

关键词:饮食文化教学;春节;教学策略;教学设计

一、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必要性

纵观世界历史长河,唯有中华文化连绵不绝至今,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近5000年,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文化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这一进程中,衍生了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而且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文化不仅没有被湮灭在历史中,反而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和深厚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汉语作为一个庞大的语言系统,在文化长河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和促进,从甲骨文到楷书,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它早已不是任意的符号,而是一种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活生命的语言。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树立文化意识不仅是由汉语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而决定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1](以下简称:《大纲》)对文化意识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大纲》由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于2008年3月1日正式发行,在跨文化语言教学方面,吸收了现阶段国际汉语教学的成果与经验,对典型的汉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示例联系,以便于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等方面参考使用。《大纲》在每一级目标及内容中都涉及了文化意识,这为对外汉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中华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关于春节食俗,中国各地区略有不同。北方人多吃饺子,在除夕之夜子时食用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之意。对百姓们来说,饺子不单单是一种食物,更有着丰富的含义,体现着人们对富裕、健康和长生的理想追求。更有习俗是过年包饺子时会在其中放一枚硬币、糖果或核桃,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南方人过年大多吃由糯米制作的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象征着生产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风俗。关于这个风俗的起源,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但最普遍的一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一文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及五色絲,遗风也。”粽子,古时称“角黍”,是用有香气的叶子包裹糯米成尖角的形状,又因这种尖角形很像棕榈树的叶心,所以得名“粽子”。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全国各地的粽子用料、做法和风味也不相同,但这一食物从古至今一直活跃在人们的味蕾里,“吃粽子”也成为端午节一项必不可少的习俗。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明朝《熙朝乐事》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所以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也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此意。中国人过传统节日有许多习俗,但食俗是作为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三大节日,其食俗有着几个共同点:一是有着悠久的历史,饺子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国月饼的“始祖”———“太师饼”更是在殷、周时期就在江浙一带出现了,这些食物随着历史进程早已变成了一种节日符号。二是传统节日的饮食都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寓意,团圆、幸福、美好、长寿等等,吉祥的意愿都随着食物吃进了人们的肚子里,也因此完成了过节的一个重要仪式。这种饮食文化对于留学生而言是新鲜且独特的,“春节”“饺子”“月饼”等不再是一个个简单的汉语词汇,而是跟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符号,只有通过学习汉语、感知文化,才能真正体会到汉语的无限魅力[3]。

三、饮食文化作为汉语教学内容的优势

每个国家都有着各自的文化习俗,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他国的文化,这也是为何会出现文化休克、文化冲突等问题的原因。但特殊的是,饮食文化习俗不同却是各国人民感兴趣的话题,许多的留学生都表现出了对中国饮食的极大兴趣。吴瑛和阮桂君发表的《中国文化在美国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调查———以匹兹堡地区孔子学院为例》一文展示,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可看出美国青少年对中国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在吸收中国文化时,物质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虽然这一调查局限在了匹兹堡的孔子学院,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一问题。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通常来说,物质文化,如饮食文化往往是最容易渗透到习得者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为食物是每个人每天必然要接触到的东西,无关国别、性别、年龄等。而行为文化,如太极拳、中医等由于与习得者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相差较大,所以接受度不高,传播效果也有限,更复杂的精神文化尤为甚之。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设计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内容是最直接、简单且有效的方式。

四、饮食文化教学策略

(一)多样性原则

在进行以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多样性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内容的多样性。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内容较为丰富、复杂,如饮食文化特点、饮食文化礼仪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地只介绍文化的某一方面,而是要针对课程主题、课程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的情况等因素进行灵活多变、内容丰富、有条理性的教学内容。这就对汉语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系统全面地掌握饮食文化知识,有层次地合理安排授课计划,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掌握汉语本体和文化知识。二是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首先在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上,要积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等相关内容可以通过多样性的手段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如PPT、音频、视频,甚至是手机APP。图片和声音是可以直接被学生所感知的,所以这些丰富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可以协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三是课堂教学方式要多样,针对一节饮食文化课,教师可以考虑分课时、分地点的教学方式。第一课时可以在教室里教学,课程内容主要针对与饮食相关的语言本体知识和文化知识,通过传统的板书、教材、多媒体等形式让学生对饮食文化先有一个理论上的概念;第二课时可以定义为文化实践课,将教学地点设在室外,带领学生策划和切身参与一次文化体验活动,可以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学习并制作简单的节日饮食等。通过课上学习、课下实践这类方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习得和体验,能够使习得者对课程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学习。

(二)突出重点原则

对外汉语饮食文化教学是以汉语本体知识为基础,深入了解文化内涵的一个过程,基础和拓展并重,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合理安排课时内容,确立教学目标,权衡和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完整的教学环节。在进行分课时教学时,针对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要把握课程的重点。例如,设计端午节饮食文化教学时,第一课可将重点放在与端午节饮食相关的词汇及交际用语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掌握词汇并学会日常交际;此外将介绍节日饮食文化作为拓展内容,通过讲解、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先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为第二课时的实践课打下基础。第二课时的重点是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给学生讲解粽子的历史发源、特点、做法、寓意等,再由教师示范与指导,带着学生一起包粽子,中途可以加入向其他师生讲解端午节饮食文化知识的环节,通过这一文化体验活动达到深入感知文化、训练交际的目的。设计一个重点突出的活动或者教学,可以更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输入汉语本体知识和饮食文化知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4]。

五、饮食文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要循序渐进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具有表层的特点,如烹调方法多样、地域特征明显等,饮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更具有一系列精神层面的含义,如美食思想、饮食礼仪、饮食习俗等。这就提醒对外汉语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不同的汉语水平、年龄、国别等背景对习得者进行有针对性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而言,一些浅层面的文化知识就可以作为授课内容;到了中高级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所输入的饮食文化知识在难度和理解上可逐渐加深;对于年龄较小的习得者来说,趣味性和实践性强的内容可作为首要选择,这个阶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节日饮食文化为教学目标;而到了高中或者大学阶段,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发展趋于成熟,此时输入的知识可以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和深刻性。对于来自不同国别、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格外注意。教师可以先从与学生自己国家相似的一些饮食文化和习俗入手,待学生逐渐适应后,再讲授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饮食文化,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接受适应能力。文化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更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习得,引导学生建立一个有层次的、完整的学习体系,这是汉语教师应该重点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教学设计要具备可操作性

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教学是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不能只谈理论,将学生局限在教室里,大讲特讲饮食文化的理论知识,纵然使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课堂内容丰富充实,学生的理解和感知也只能停留在表层上。然而,如果学生能够真正动脑动手进行一次饮食文化体验活动,并借此向其他师生介绍简单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对文化的感知会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也不能太过于理想化,设计一个难度较高的文化体验活动或课程实践,可能会造成难组织、难实施、学生畏难情绪高、活动不能按预想的情况实施等种种问题,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三)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

中华文化不像汉语本体知识那样偏理论性,也不是简单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堆砌出来的,它是一个有内容、有思想、有精神的宏大的有机整体,所以汉语教师应该清楚,深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习得和拥有的。虽然在教学中教师并不需要向学生输入十分复杂和深刻的文化知识,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我们应具备系统、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控课堂的顺利进行,保障学生的有效习得。如果要进行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教学,教师不能对知识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除了学习基本的中国文化知识,还应该针对节日饮食文化做专项的学习和研究,在了解完整的饮食文化体系后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安排。此外,在教学中有可能会遇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是作为教师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对学生负责。

(四)避免文化冲突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包含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尤其在进行文化教学时,教师更应该注意中国和他国的文化差异,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避免文化冲突。世界各国人民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表现在衣食住行、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还要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提高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饮食文化是直接表现宗教信仰、文化差异的一大方面,如英国人忌吃肥肉、各种动物的头、脚、内脏做成的食品;印度人杀牛或吃牛肉是禁忌;伊斯兰教不食猪肉,甚至猪油都是禁忌的。这些不同的习俗和饮食禁忌是在进行文化教学、尤其是饮食文化教学时格外注意的,这不仅是为了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更是尊重学生的习惯和信仰,这是对外汉语教师不能忽视的一个部分[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国际大环境下已逐渐成为一个趋势,在深感荣耀的同时,学者及对外汉语教师更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输给汉语学习者。而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特殊分支,凭借着其自身独特性在文化教学中占有优势。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中多设计此类教学和文化活动,让汉语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和交际性,同时也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让其真正感知汉语及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66-70.

[2]薛兴国.吃一碗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4.

[3]王文章.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4-32+84-87+162-173.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30-142.

[5]邵卫兰.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J].教育与职业,2007(27):114-115.

作者:李梦茜 李贝尔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