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总理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对当代社会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观点,也是对当今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文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学生课外活动为形式,通过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网络等手段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校园文化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工匠精神”的提出,对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何谓“工匠精神”,本人认为就是对于职业的热爱和专注,是对于职业的传承和创新,其核心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宛如恋人般始终如一的一种精神。但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信息传递迅速,使得我们在快节奏的环境下生活,也导致了较为浮躁的心理,缺乏专注力。尤其是对于工作的态度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的生活费,工作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物质享受,虽然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久而久之“职业者”丧失了对职业本身的尊敬和热爱,导致了大学生毕业后不断地跳槽,不愿意从事基层、低工资、条件差的工作等现象。那么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劳动者?要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劳动者?给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和新思路[1]。
一提出“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的物质供应、文化娱乐的发展等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地变化。也深深的影响了80后、90后,他们被冠上了“跨掉”的一代、“啃老”的一代等名称。社会上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变成了其财富的多少,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似乎高于了一切。工作的意义不是职业本身,而是生存的必须;工作的乐趣不是职业的提升,而是薪水的涨幅;工作的成就不是职业的辉煌,而是职位的提升。这种情绪导致了人们对于工作真正意义的偏离,因此此时“工匠精神”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工匠精神”最早的提出是我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曾呼吁:要珍惜“中国制造”给我们所带来的“财富”,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生产”、“中国制造”才能过渡到“中国精造”,要有工匠精神,这样在不久的将来就肯定会是“中国创造”。总理也在他的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将“工匠精神”正式的写入其中,引起媒体广泛宣传和热议,“工匠精神”的理念在各行各业中掀起了讨论的高潮[3]。所谓“工匠精神”首先是指对职业始终不离不弃的热爱。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无论是做什么职业,都要培养对这个职业的喜爱,爱岗才能敬业,才能够在本行业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因此对于本职业的热爱是“工匠精神”的出发点,是基础和起点。其次是指对职业孜孜不倦的专研。仅仅对职业充满热爱还不够,要深入职业、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使其无可挑剔,对于职业的这种执着和深入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升华。第三是指对职业的传承与创新。社会在不断发展,职业也在不停地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对于职业精髓的传承是永恒不变的,同时我们也要适应时代要求,跟紧科技脚步,有创新是“工匠精神”前行的动力和目标[4]。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到了中高速增长阶段,生产消费从模仿期进入到的个性化、特色化阶段。人们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特色、重视产品品牌附加值提升,重视科技创新在产品中的使用等。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手机的变迁,从模拟数字手机到数字手机,再到智能数字手机,就是一个雷同型、排浪型消费到个性化、选择化消费模式转化的典型例子,腾讯公司创始人李彦宏预测,我们将会进入AI时代,人工智能化科技将占据所有的市场,对产品品牌化、产品个性化、产品科技化等因素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工匠”的素养要求越来越精,此时中央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打造,正是符合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的需要、人们观念变化的必要。
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而“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职业道德。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培养不仅具有过硬职业技能素养的人才,更是要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道德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的关键就是在于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工匠”。而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工匠,关键是培养“工匠”的精神,有了精神才会有“匠心”,有心才会有在将来的职业道路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创新发展,才有会有“匠魂”。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会议上指出:“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这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坚持育人育德优先,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放在首位,贯穿于专业技能教育的始终。因此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和核心[5]。
三校园文化视角下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对于一个学校的就如同土壤对于种子一样,肥沃的土壤就会培育出丰硕的果实来。利用好校园文化这个土壤,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的这颗果实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高职院校可以首先从营造校园氛围着手,到开展一系列培养“工匠精神”的活动,最终形成长效机制,从而形成有效培育“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一)营造爱岗敬业的校园氛围,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理念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人的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深的,一个学生进入到一个的学习环境中,会被周围的环境深深地影响。就像傍晚走在清华的校园里,你会陶醉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宁静之中;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看到的永远是埋头看书和查找资料的学生;在吵杂的茶餐厅里听到的是高声喊叫的声音;在优雅的西餐厅里人们都是低声细语。毋庸置疑周遭的环境对人是有影响的,会自觉不自觉地让人遵守周围环境所固有的“规则”,从而形成某种习惯。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例如校训、校规、装饰标语、学院网络甚至是学校的教学楼的名称、一些爱岗敬业的人物雕塑等外部环境,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让学生们从一走进高职院校开始,就被那种对于职业热爱的“工匠精神”的外部环境所包围,从外部环境中去感受、感知“工匠精神”的理念。例如学校的校训往往会被标注在学校的各种醒目地点、老师上课的课件背景、学生使用的学校便签抬头部分等显而易见的地方,让学生们对学校的校训能够“眼”熟能详,从而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们。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校训育人的方式,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形成爱岗敬业的班风、学风和校风。
(二)打造爱岗敬业的校园活动品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信念
课外活动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高职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但是他们又具有动手能力较强,比较喜欢课外活动等特点,因此如何利用好课外活动,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活动品牌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研究的主要课题。例如某高职院校为三年学制的高职学生分别设计了:大一进行社会调查或者社会实践等活动,感性认识本职业;大二开展类似技能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掌握本职业相关技能;大三进入与本专业相关企业进行调研,让学生们能对本职业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热爱,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让学生从这些系列学生活动中感受职业,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培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中也都被颇为好评。校园活动紧紧围绕爱岗敬业的主题进行,让学生们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职业的魅力,从而形成热爱本职岗位的信念。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核心更是全校师生思想理念的反应,因此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丹.当代“工匠精神”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培育[J].文化学刊,2016,(12):63-65.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56-61.
[3]张迎春,赵鹏程.高职院校精神培育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8):14-16.
[4]郑玉书.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的吸纳[J].辽宁高职学报,2011,(09):97-99.
[5]舒智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4):336-337.
作者:丁绚 单位: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