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综述(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创新需要人才,高校担任着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重担。而置于高校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时刻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高校可以通过构筑多样性、学术性兼具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以学生为主体,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打分制度,以及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等方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校园文化;培养路径
任何一国家和民族都需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创新需要人才,高校担任着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重担。高校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自觉履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与义务。而置于高校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时刻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1校园文化及创新人才的界定
校园文化即学校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风。[1]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为大学生,需积极为其创建优质合理的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创造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完善内化大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校园精神的总和。校园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明确方向,统筹教育,推进学校创新发展。校园文化不能生搬硬套的简单移植,不能口号标语式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种系统化,立体化,内涵化的整体设计,需要学校立足校情,本土创造,凝聚智慧,主动挖掘,全力打造。199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创新性人才就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并且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能够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2]“独立性”、“自信心”及“意志力”是创造性人格三大的显著的独特特征。而对于当代大学建设,创新型氛围的文化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沃土,也是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大学多年来形成的核心价值取向,影响和激励一代代莘莘学子努力追求真理的内在精神动力。经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肩负重大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责任重大。
2校园文化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创新密不可分,创新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包括把握问题的敏锐性,对问题的积极探究以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高等院校人才济济,每个大学生心里都内隐着创新的潜能,创新文化启迪并推动着高校向前进步,激发着师生创新潜能。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统摄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现今,“灌输式”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考试至上的考核方式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单纯记忆,缺乏对问题独立思考与探索,以致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担任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任务。而校园文化活动利用课堂外时间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传授文化、科技、艺术前沿等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可以面向学生大众群体,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激活创新潜能,促进创新品质的形成与提升。因此,校园文化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高校才能更好地成为孕育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学生才能具有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尝试,主动创新的精神。
3大学校园文化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路径
高校应重视和凝聚校园文化,良好的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学校的发展起到统领和指引作用。为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独特的校园氛围的营造意义重大。例如,追求创新发展、积极向上的氛围等。
3.1构筑多样性、学术性兼具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了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天性,但又存在差异性。有些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数学想象;有些学生语言文学超乎寻常;有些学生艺术感超群,极具艺术天赋……这就要求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在教育规模日益庞大的今天贯彻起来十分困难。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性可以让因材施教不再悬于口号、流于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参与不同的活动。学校也积极提供多种创新活动平台,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等,通过大赛填补课堂教学缺乏动手实践的缺陷,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构筑丰富的课外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兼备科学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科学精神。众所周之,科学精神即“寻根问底,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独立思索的批判精神,实证,严谨,理性的治学精神,以及探求未知,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把科学精神的塑造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创新教育,促进创新成果的收获。
3.2以学生为主体,孕育创新人才
通常情况下,大学的课堂以老师“填鸭式”灌输为主,师生缺乏互相交流,以教为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校园文化活动则可弥补这一缺陷。校园活动一般是进行以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师生互动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的活动平台。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一般强化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提前把讲义公布出来,或建立微信群,公众号把资料上传,便于学生预习和准备探讨的问题。开展活动时,教师只需答疑和针对学生的额问题阐释自己的看法,或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种种方法,改变以往校园文化活动教师只在校内固定时间教学,校外难以探讨的局面。
3.3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打分制度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的质量来打分,评价此门课程,“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当下,高校的评价体系应从以结果为主向结果和过程并重转变。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考试分数,而应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改革评价体系,应将创新性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参加各等级各类别的创新大赛获得的成绩可以折算成相关课程的考试分数,鼓励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死记硬背,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加创新类比赛,为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3.4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教师是高校的灵魂,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首先,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课堂上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其次,教师也应具备创新意识并把创新潜能激发出来。再次,学校应改革不合理的晋升制度,将创新教育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方面。不少教师开展校园活动毫无特色,不能紧跟时代潮流把国内外前沿知识传授出来,仅仅以完成工作量而敷衍了事。当今,学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以科研项目和论文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位教师能力的标准。学校应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加入教师创新工作的权重,让教师真正发挥特长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上全身心的投入。可以通过请专家学者讲座报告,问题分析研究,参观学习,典型引路等大力解放教师思想,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圈。还可以加强教师与创新素质相关的职业能力培训等。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应让教师开阔视野,具有国际化、跨文化的水准,高校应创造条件选派优秀的有潜力的教师出国进修,吸收他国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借鉴他国通过校园文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先进经验。高校还应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形成充满新鲜血液的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宏.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第30页.
[2]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01)第15页.
[3]谭天伟.大学创新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6(09)第23页.
作者:龚蓓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其次从高校教育发展趋势和文化品牌塑造两个角度强调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然后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出发,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发掘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对策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颇具热度的词语,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曾高度地评价了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强盛的重要意义,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大影响.其实不仅一个国家要弘扬自己的文化,具体到一个个微小的单位、企业也都需要自己的文化和理念,单位、企业是组成国家的细胞,只有这些细胞具有强大的文化因子,国家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民办高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办学载体,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民办高校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也逐渐由无到有,由原先的对国外进行模仿借鉴到今天的不断创新发展.一部分人开始关注民办高校的文化研究,希望发掘出符合民办高校自身特点的发展着力点,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的品牌效应.国外私立大学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和经验,国内一些民办高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目前高校办学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众多同类院校和公办高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提炼自己的特色.打造校园文化作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民办高校提炼特色,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逐步引起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非常丰富,而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充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民办高校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国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况
国外对校园文化的研究还是比较早的,美国社会学家华勒等人最早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国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其中最有名的世界一流的高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他们都属于民办高校.而这些世界著名民办高校的成功,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大家所熟悉的哈佛大学特别崇尚“自由”,注重人文学科.可以说哈佛大学能够历久常新,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其革故鼎新、教研结合、质量并重、内外协作的校园文化.“教授治校”是耶鲁大学最重要的管理特色,在耶鲁大学的校园文化中,“耶鲁精神”一直被人们所称道,这种校园文化体现出来了耶鲁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崇尚独立人格、蔑视权威、追求自由的思想.这些高校正是在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引领下而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由此可见打造富有特色校园文化对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意义之重大。
(二)国内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况
中国高校首次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许多国内学者看到了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逐渐成为高等教育者的共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也不断被提出.因此民办高校目前要更加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但是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清,特别是国内一些民办高校在公办院校资源优势的压力下,单方面强调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能够快速直观显现效果的因素,而往往忽略发挥隐性效益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一些高校不注重学校的精神内涵提炼和培养,只是在表面上为道路楼宇取个名字,美化一下校园环境.还有的民办高校不考虑文化发展的规律性,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建设校园文化,如有的民办高校完全无视自身的现状,打出“打造中国的哈佛”“建设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口号;甚至有些民办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众所周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会给民办高校带来众多发展机遇,更会对学生的精神与人格产生积极意义,所以目前国内的部分民办高校仍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2].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3];广义的是指高等院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有三个层次:即外层校园环境文化、中介层校园制度文化及核心层校园精神文化.也可以从结构上把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
(一)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的,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多方式、多途径的感染学生,正面引导学生,给学生释放一种积极的导向,从而使得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体制深层次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加速转型期,影响社会管理的因素增加,管理风险和难度加大.在此情况下,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如境外势力、极端思想等因素就实实在在地威胁着高校的安全.另外,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确定时期,他们会受到当下信息时代的思想多元化和传播途径便捷化的冲击,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内容很容易在高校学生间传播,进而制造矛盾,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相关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进一步培育学生高尚的品格,引导大学生不断实现人生价值,是每一所民办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民办高校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管理等工作看作同等重要,同等对待,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只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好,以健康、科学、丰富的校园文化来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才能使民办高校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条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提炼特色,塑造品牌的需要
目前民办高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已经引导民办高校的发展重点由规模建设转移到稳定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方向上[4].在这种形势下,民办高校若想在同类院校和公办高校中生存、发展、壮大,就需要不断提炼特色,打造品牌.在品牌的塑造中,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明显受到重视.民办高校的品牌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认可,一种竞争资本,一种外在形象,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在高校生源竞争和发展竞赛日益明显的今天,塑造高校品牌形象,可以吸引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可以为民办高校吸引更多的资本加盟.总而言之,民办高校提炼特色、塑造品牌是其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着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可以增强民办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凝聚力,它会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促使管理者、老师和学生将力量和注意力统一到学校既定的发展方向上,为学校的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从而提升该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教育文化品牌.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良好的校园文化成果又反过来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推动校园文化再升级,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影响力[5].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品牌建设两者之间,按照这种互为促进的方式推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将是其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其中的精华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关于对人、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可以用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6].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的做法在一些高校已经有了一定的尝试,传统文化所倡导“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忧国忧民”“厚德载物”等思想以及一些社会行为规范和弘扬的价值观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当下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仍然不够深入,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实质性意义
现在的民办高校比较重视加大硬件方面的投入,新建扩建了一批实验实训大楼,体育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有的基础设施在建设之初也被赋予了一些文化内涵,由于对其认识不够深入,这种文化内涵大都是以“点”的形势存在,彼此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这就使得这种校园文化无法形成统一的文化精神,其引导和影响力也就受到了限制,难以形成特色品牌文化.如同所有人都穿着同样的衣服,无法体现自身独特的个人魅力;好比写作文,所有人都千篇一律,没有一点特色,这样的物质文化建设不够新颖,也无法充分体现民办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二)制度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够规范
一些民办高校管理者认为制度就是管理约束,往往只重视其管理约束性,而忽略其文化方面的功能.认为那是少数人的事,或者只是一些点缀,没有看到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部分管理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组织的一些文化活动而已,殊不知这是个很广泛的话题,牵涉面很广.学校的制度非常重要,不只是少数人制定的一些简单规则,现行的很多制度文化都没有兼顾到教师和学生两大群里,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各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精神文化建设差距较大
1.学生主体参与度不高
现在快餐化的文化和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影响了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不愿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对校园文化不屑一顾,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者一些大学生忙于社会实践,一心谋划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比较淡漠.一些民办高校管理者也奉行“只要把学生管理好,不出乱子就行”的信条,不能主动为学生活动和实践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这也就束缚了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路径.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多大程度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正是衡量一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尺,如果学生参与度不高,或者是缺少基本的参与热情,会直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全面,不深入.
2.教师群体缺乏积极性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引领,而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是提升学生主体参与热情的关键.但有些民办高校中的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获得感,老师的人生价值不能实现,这会导致教师的工作态度消极,岗位和人员流动性大.由于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等种种原因,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忙于写论文、评职称.另外由于现实问题,工资待遇不算很高,一些教师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大,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往往很难很好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五、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不能流于形式,要有内涵有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正好可以为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灵魂和深刻内涵.但是这种灵魂和深刻内涵的输出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故而要建设一所高校的品牌校园文化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和积淀.
(一)加强具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基础设施是高校给别人最直接的印象,而民办高校大都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要将这种特色通过外在的建筑、雕塑等载体体现出来.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提升校园环境,用传统文化构建显性校园文化,可以更直观的影响学生[7].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硬件文化环境建设,二是自然文化环境建设.硬件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指整个校园的建筑形式、造型和风格,自然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校园的风景、植被、绿化造型等.物质文化建设就是要对现有的空间环境合理利用,如通过道路、楼宇造型和命名,绿植的修建和摆放,教室内、公共空间标语的悬挂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内落地生根.例如,如果是民办外国语学院,我们的建筑可以采取欧式建筑风格,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图,使整体校园环境互相呼应;有些自然文化环境可以赋予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故事在里面,配上合适的图形与文字介绍.这些特色建筑与用心的装饰作为校园的隐性课程,可以对广大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学校的文化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内涵.
(二)加强民办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每一个社会团体的重要工作,也是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之一,高校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作为民办高校制度建设的主体,学校的管理层在规章制度制定之前,应该首先了解本校的自身特点与要求,从而明确一个思想文化的目标和方向,在这个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同时广泛征求教师员工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参考,然后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和意见,从而确保制定出的制度深入人心,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在民办高校制度制定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出现一个制度,两套标准,不同部门,区别对待的特殊情况,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时展的需求,大家乐意主动遵守的规章制度.在制度层面,特别是涉及管理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内容时,一定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理念融入民办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通过管理服务工作展现优良作风,从而对广大师生产生示范和引导作用.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制度制定方面,制定者一定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人本”观念和“中庸”观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用人制度,避免极端主义,多渠道宣传传统文化,让广大师生真正能愿意积极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中来,配合民办高校管理工作.
(三)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建立积极的大学校园精神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文化,也是民办高校对外的标签.民办高校精神文化的宣传通常需要依赖大学的校训、校风等文化要素来实现[8].校园精神是高校文化的灵魂,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具有很强的导向力、凝聚力、向心力.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尤其需要建立大学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的精髓应该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校训很能体现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很多高校的校训就取自传统文化.如西安欧亚学院的校训“和而不同”取义于常怀兼容精神,源自«论语子路篇»;武汉文华学院校训“博学笃志、本立道生”两句分别语出«论语子张篇»和«论语学而篇»;西安外事学院的核心校园文化“鱼化龙”精神就是取材于我国传统的“鲤鱼跃龙门”之意.校园精神的建设大多需要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
2.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判断一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除了查看基础建设、师资队伍、教科研数量、毕业生素质等客观数据指标之外,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也是彰显一所学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校风是一个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9].教风是指教育机构在教学精神、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学风则是指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可以规范师生言行,提升培养质量,塑造良好形象,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民办高校要把培养校风、学风、教风作为提升校园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因为这是民办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3.注重学生活动的人文性教育
民办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学生活动中提高其实效性,融入传统文化就是一条有效途径.校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都要尽量体现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活动,学校要开展人文教育,要重建道德高地,弘扬民族精神,每位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都要认清自身使命,站在繁荣传统文化和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如开设曲艺、雕刻、绘画、书法、武术等课程弘扬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如国学社、文学社、非遗学会等形式了解传统文化.这些形式不仅可以给学校注入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息,也可以活跃学生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涵养和品味,提升民办高校的品牌软实力.
六、结语
在民办高校稳定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极其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则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各民办高校管理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这在目前的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给人们的观念带来冲击时更显得重要.民办高校要积极尝试利用网站、QQ、微信、微博等现代新媒体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在构建特色品牌校园文化进程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还可以利用动漫、电影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寓教于乐,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出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传统文化,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拴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26.
[2]赵建军.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19.
[3]章清,宋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浙江树人学院为视角[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3):79G80.
[4]严晓蕾.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63.
[5]孙旭.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23.
[6]李博豪,孟秋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8):43.
[7]张伟华,吴华.以校园文化引领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1):32.
[8]陈红梅,常万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校园文化的影响浅析[J].天津电视大学学报,2004(1):34.
[9]李林.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思考[J].学理论,2016(7):38.
作者:牛芳芳 单位:安徽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高校校史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功能
摘要:高校校史与高校校园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高校校史的研究意义的解读,可以发现高校校史研究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承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校史研究和校园文化传承是一致的,校史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又是校史的核心文化。另一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二者的结合下,高校的文化建设才更有特色,更加丰富多彩。此外,校史的研究对于促进高校思想精神文化建设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校园治理、人才培养等发面也有重大影响。因此,高校校史建设绝对不容轻视,要立足于学校校园文化传承和学校的长远发,对其进行科学的、认真的思考,以促进当代大学向更高层次的跃进,提升我国高校办学的国际水平。
关键词:高校校史;校园文化;关系研究;功能;校史建设
一、引言
校史客观的、真实的记录了校园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是校史对校园发展中一些大事件的记录,是现代人研究学校发展历史、社会发展历史的重要证据。结合校史的研究,我们发现,校史不仅仅在校园文化传承中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还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重大教育活动决策等有深远的影响。因此,结合高校校史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功能,探讨校史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必修课,也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校史研究的意义
在每一个学校发展的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沉淀,文化的产生与学校发展的历史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校史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人利用物质和精神创造的文化财富,在学校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校史记录了很多学校发展的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是那个时代这个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反应,也是一个学校文化精神的凝聚。因此,对校史的挖掘和利用对校园文化的传承是非常有利的。又如,校史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各种活动的浓缩,它承载了一个学校思想、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内涵,我们通过对校史研究可以发现,学校今天所存在的校园文化离不昨天的沉淀,每个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因此,学习校史研究就是学习校园文化过程,研究校史,就是在研究校园文化。通过对校史的学习和研究,就可以达到校园文化传承的目的。此外,校史对当今学校的重大决策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学校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通过校史的研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找到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且校史积累了大量的前人管理学校的经验,它是我们在现时代管理学校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可以参考历史,对现今学校的发展做出正确的科学的抉择。另一方面,汲取前人经验,少走弯路,使学校建设、发展更有特色。从而形成更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陶冶中成为更优秀的人才。
三、校史与校园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
(一)校史研究与校园文化传承是一致的
校史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校史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的发掘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广义上讲,校史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学校的过去,是校园文化的浓缩和精华,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校园历史文化”。校园文化,包含校园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校园文化的发展与校园的过去和现在有极大的关系。因此,研究校史是为了促进校园文化的更好发展,也是校园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在校史研究过程中,接触到的人需要学习、了解学校的历史,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意识,并可以通过对校史中一些大事件的解读,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刻的、理性的认识,这一过程就是对学校优秀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而校园文化传承也能体现出对校史的发掘和发扬,让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精神可以不断传承,永垂不朽。
(二)校史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校史内涵丰富,简单的说校史是学校的历史,但它又不全是学校的历史,它还蕴含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思想精髓等,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校史的研究、挖掘和利用。例如,《北大人》,就是以学校发展中的一些有突出贡献的“人”为载体,宣扬学校的精神文化。再如,《清华大学通史》,将学校百年校园文化融入校史之中,让人体会学校的精神、文化、育人理念等,从而使人产生认同感。学生通过对校史的学习,不仅会对学校产生认同感,还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热爱校园、热爱集体,愿意为学校以后的发展做出努力,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校园文化在校史的承载下得以发扬和继承。同时,校史和校园文化一样,都是“校园人”用物质和精神创造的成果。校史的缺失会使校园文化显得单薄、没有底蕴,难以承担一个校园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学校也不能完成育人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洪流中必将会被淹没,成为过去。因此,通过校史研究,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结构,增加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
(三)校园文化是校史的核心
历史不是把发生的事像“记账”一样记下了,这样枯燥乏味的历史会很快的被人遗忘。精彩的历史都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核心,当历史与文化核心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得以延续和传承。校园历史也是一样的,校史的背后是这个校园发展史中的文化精髓,每一段校史背后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今人研究、学习校史的过程中才会感到意义无穷。例如,《东北大学历史资料汇编》,其中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历史,还展现了一个民族抗击侵略的历史,展现了一个民族从衰弱走向强大的历史。因此,对待校史我们不能光看其表面,要深入的挖掘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和思想意义,以校史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学校文化的精华,以此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校史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功能
(一)思想精神的传承功能
校园文化是校史的核心,校史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即使对现在也对人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例如,培养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在很多大学的校史中都有反侵略、发压迫的一笔,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学生能够关心社会、关心自己的成长,这对于高校培育人才是非常有利的。又如,学校发生的一些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人的思想精神的教育意义极为有用。人通过对于整个事件的了解、认识,而产生最质朴的精神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激发了学习者身为“校园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其愿意主动的研究校园文化,提高自身的修养,并使自己成为校园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再如,很多学校都有人物雕塑,每一个雕塑背后的校史都有着丰厚的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文化的代表和浓缩。那么这个雕塑它不仅仅是一个销雕塑,不仅仅是一段学校发展中的历史,而是学校精神文化发展的一座丰碑,能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精神的健康发展,使学生体会到这座校园的精神精华,从而融入校园,成为真正的“校园人”,成为校园的“主人翁”,对校园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对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学习、传播欲望,这也就达到校园文化传播的目的,实现了校园对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更高品质。
(二)治校育人的思想传承功能
一个学校的发展,必将有一个辉煌的过去作为支持。校史中,通过文字、图片等记录了一个学校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大事件,更是一个学校发展和壮大的转折。对校史的研究不仅是对学校历史的研究,更是对学校管理手段,决策效果的探索和研究。一方面,校史的研究可以作为学校发展方向的参考,结合校史记录中学校的发展经过,思考学校的发展的前景,能降低学校发展的风险,使学校在新时代能更好的承担起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的责任,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另一方面,校史的研究成果,可以成为学校发展方向、教学活动中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从校史中吸取前人经验,对学校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治理,促进学校持续健康的发展。例如,学生组织,在很早以前我国一些高等学府就提出了学生组织建设的思想,解放前,很多大学就付诸了行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例如,“”就与学生组织的发展有直接的联系。学生组织发展至今已成为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方式,在大学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组织今天的影响力与学校的管理、治理的决策有很大关系,而学校的对学生组织的支持和引导离不开对校史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因此,校史的研究和挖掘,对于高校治校育人有积极意义,是高校治校育人的重要参考,也是高校各种决策的科学依据。
(三)校园文化的宣传功能
校史不仅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可以称为学校的“历史档案”。校史中,会应用文字、图象,照片等手段记载学校发展中的各种活动,记录了学校发展中的一些大事件。特别是近现代史上,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更使校史成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载体。例如,很多学校都经历过由专科学校向本科学校发展,最后成为名校的发展历史,照片、影像等资料能够真实的、客观的记录下学校发展的经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使用,可以使学校新生更多的了解校园文化,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经历。从而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学习和传承学校的精神文化等,使校园文化有所继承和发展,这一过程就是对学校的宣传,通过宣传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同时,校史研究扩大了学校宣传的途径,高校通过对校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形成学校独有的、特色的宣传资源,对学校的宣传的极有帮助。能够更好地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也使学校的宣传内容更加丰富,宣传也变得多样化,这样还效果会更好。
(四)校园文化的发展功能
校史和校园文化都是校园发展过程中,“校园人”利用物质和精神创造的宝贵财富,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石。在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第一,认清历史,认真的学习研究校史,才能体会到校园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神底蕴,才能更好的掌握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在新时期,积极的宣传校园文化、积极的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一个新的局势。第二,校史研究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营养补给”。通过校史学习,可以使人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高校文化的发展,避免了一些低俗的、低级趣味的思想进入校园文化领域,影响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第三,校史研究过程中,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使校园文化的发展少走弯路,也使学生从中能获得更多的精神力量和思想财富。综上所述,校史能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才紧密结合,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使校园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五、基于文化传承思想的高校校史建设
(一)校史建设要有精神内涵
校史要体现出其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要体现出校史的特色,只有特色的、有丰富内涵的校史才能够影响校园文化的传承,使其不断的发展壮大。因此,校园文化传承对校史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必须有特色。一方面,挖掘和开发校史资源,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丰富的内容才能带来丰富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校史建设要多样化,除了“正史”,也要适当的挖掘“野史”。例如,某大学扩建过程中发现古墓,师生主动组织保护古墓。在这一事件也许在校史中不会有太多记录,但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政绩使这一事件的内容变得丰满,通过对相关的文字、报刊、照片等进行挖掘,发现其中的精神内涵,树立学生保护文物、热爱祖国的思想,也使校史资源更加丰富。此外,还要注重对校史所包含的文化核心的包装,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对校史进行开发和利用,提高校史的利用价值,使校史蕴涵的精神文化更为丰富。
(二)校史建设的其他要求
校史建设除了要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以外,还要注重校史建设的多样性、特色性及有效利用。第一,校史建设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全校师生的大事。在校史建设中,要发动“群众”积极地参与校史的建设当中,为校史的建设出力,也更好的弘扬了学校的文化,促进的校园文化的传承。此外,学校应设立校史编研的专职机构,以利于校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二,校史不是学校的流水史,在校史建设中,要注重对校史资料的研究,结合学校的人文精神发展、科学思想发展等等,对其进行编研,以丰富校史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使其具有学校特色,更好的为学校的发展服务。第三,校史研究的重点就是校史资源的利用,因此,校史建设中,除了扩大征集资料的范围,公开向社会、学校、媒体等单位或个人进行校史资源搜集,以扩大校史的影响力。更要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整理,使校史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效率。
(三)校史建设的管理要求
校史建设的管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第一,校史资源的形式多样,有普通的纸质媒介,也有照片、录音等等,在保管中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学校的一些大事件被录制成影视资料存在电脑里,一方面,电脑的软、硬件故障都有可能导致这些资料的丢失、损坏。因此,除了对这类型文件进行定期的整理外,还要及时的对其进行备份,避免珍贵资料的遗失或损坏。另一面,校史的影像资料大多备份在硬盘中,此外,还有光盘、优盘等,对于不同校史资料的科学、有效保管,也是校史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校史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校史建设不是为把这些珍贵的资源“储存”起来,而是要对其加以利用。在校史应用管理中,如管理不善很容易发生校史资料的遗失、损坏等问题。这就要求校史的管理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在校史的研究开发中不断的完善校史管理办法,更好地发挥校史资源的利用价值。第三,要注重校史建设的持续性。每一个学校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校园文化的传承也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实现的。因此,校史建设要注重校史发展的持续性,不断的完善校史资料的内容和精神思想,使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四)校史的开发要求
校史的开发利用是校史研究的核心,在校史的开发中,第一,注重校史蕴含的校园文化的开发,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何挖掘校史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资料整理发掘,文化补充发掘等手段,丰富校史内容、增强现代人对校史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多的参与校史的发掘和研究中。第二,结合校史建设编写校史教材,通过校史教材的使用,扩大校史宣传,提高学校历史文化的知名度,使校园文化底蕴不断提升,从而树立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第三,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校史开发中的应用,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校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更好的保护校史资源,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承的重要途径,也使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效益得到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校史的研究、建设和开发对校园文化的传承有积极意义,在校史研究中,通过对校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开发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壮大。基于校园文化传承思想下的校史建设,也要结合时代特点,扩大校史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校史在高校建设中的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伟.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4):96-96.
[2]武琼,陈明长,杜丽华.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中的价值和途径[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2-106.
[3]石英.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6,(40):75-76.
[4]黄萍.创新高校档案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J].青年文学家,2016,(4Z):176-177.
[5]王庆毅,杨舒丹.论校史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机电兵船档案,2016,(3):24-26.
作者:孟? 熊珊珊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产品营销策略
摘要:校园文化产品是一个高校形象的“物象化”展现,它代表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学校思想的精髓。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高校的校园文化产品的各自特点,发现了国内校园文化产品现存的一些问题,并对校园文化产品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最后从4P的视角对校园文化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产品;营销策略;高校品牌
校园文化产品是指一切含有校园文化内涵的各种日用品,以及出自校园的文学、艺术等一切含有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对校园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怎样使校园文化产品融合,弘扬高校精神,增强师生对学校的感情,加强学校与社会文化的连接,进而提升高校文化的积极影响,是校园文化产品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校园文化产品对高校发展的意义
校园文化产品对于高校发展是有特殊意义的,它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化传播功能。校园文化产品在传承大学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学传承的自身历史,彰显大学特色,弘扬精神。(2)高校与社会的连接纽带。它连接着学校师生、历届校友和母校的感情。(3)学校对外形象的展示平台。对内提升学校内部人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对外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国内外校园文化产品综述
1.发达国家名牌高校的校园文化产品。其校园文化产品的总体特点如下:(1)产品本身:产品的设计感强,品质信誉度高,管理规范,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2)产品营销:产品市场化程度高,商业模式较为成熟。(3)消费群体:本校师生员工的产品认可度高,多以生活必需品来消费,并非是仅作为纪念品和礼品。以美国“常春藤盟校”为例,它利用了自身的品牌优势,并且采用了完整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将高校文化产品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传播到全世界,完成了校园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在设计中体现了自由、开拓、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风格侧重明亮、醒目、简单。英国的校园文化产品的款式和色调,都很有艺术性,设计中融入了本地的城市文化,例如剑桥大学康河中的石头、体现了英国绅士精神的烟斗。日本的校园文化产品设计风格主要是简单、环保、多功能和舒适性,注重产品质量。2.国内一流高校的校园文化产品。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他们的校园文化产品都有自己的特色。(1)复旦大学的文化产品种类丰富,包括文具、饰品、徽章、箱包、手表、文化类、壁挂式、锅类、电子类产品、日用品、金银、毛绒玩具、钱包等十几种类型的定制产品,之外还出售茶叶、饮用水、粮油等食品。产品设计风格偏向英美,设计醒目、简约,以突显复旦大学标识为主,产品的销售业绩也属全国前茅。(2)南开大学的产品突出南开文化底蕴。2012年校方授权了校属接待中心负责管理和运营校园文化产品,并设立了专门的校园纪念品商店,并将店面的终端形象进行了提升,产品定位由过去的礼品转向了校园文化产品的一整套策划、开发和制作。在产品开发中,更加注重了“南开人”的心血融入。如,范曾教授的衍生作品;莫训强博士的《南开花事》;工学博士、书法家刘国栋教师的文化扇;南开学生的原创明信片:《听见南开》、《难以离开》等。这些产品体现出了独特性、专属性,给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产品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由此可以看到国内高校发展校园文化产品的优势:①中国制造,国内校园文化产品具有产地优势;②产品的设计品味提升很大;③校园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认识逐渐增强,消费群体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暴露了存在的问题:①管理落后:国内高校对校园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低,准入门槛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②产品方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设计水平落后,产品文化内涵低;③营销和推广:品牌的推广力度低,购销信息的不对称,文化产品需求受限,还停留在“礼品与纪念品”的层面,而非生活必需品的范畴。
三、校园文化产品需求分析
1.学校需求,主要包括交流访问和活动表彰。校园文化产品可以作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纪念品,来宾收到礼品后能领略到本校的独特意义,是“物意合一”的交流佳品;其次,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众多活动表彰本校师生,本校的文化产品作为奖品,既对获奖人是一种鼓励,也是对本校文化的一种根植和宣传。2.校友需求。校友对母校割舍不去的牵挂和纪念,校友把校园文化产品看作是身份认证;母校对校友的联系,通过校园文化产品“物象化”实现。3.个人需求。校园文化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还可以满足学校参观、旅游人员的需求。这不仅可以传播大学的文化,而且能推广高校品牌。实际上,这一群体的潜在购买力是存在的,并且还尚未开发。
四、校园文化产品营销对策
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获得顾客需求量和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即4P: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1.产品策略———开创文化产品品牌。现在的消费观念已经从物美价廉转化为品牌消费,所以应针对校园文化产品进行品牌建设。文化产品品牌建设的目的是传承大学历史、传播校园文化、传递高校精神,因此要避免生搬硬套,直接在现有产品上印上学校校徽了事。我们应采用学校标志物的精华,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再创作和再设计,这样能更好地展现出学校的风貌。(1)针对具有实用功能的实物化产品,如钥匙扣、包、钢笔等,适合在保留本身实用功能的同时,在风格、材质、图案等方面进行艺术再创新,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2)对具有教育、观赏或珍藏功能的文化产品,它的开发必须先进行价值判断,尊重这类资源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此外,在市场销售中要兼顾文化和经济效益,确保产品是健康向上的,避免庸俗化。2.价格策略———分阶层定价。价格策略是企业通过对顾客需求研究结合成本分析,选择能吸引顾客、企业获得利润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价格策略的定价方法主要是成本导向定价法、顾客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等。结合实际,校园文化产品的主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而是设计和营销成本,所以不能单以制造成本来决定商品的定价。根据前期的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且存在的替代品很少,没有竞争者所以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小,需求无弹性。综合以上,所以校园文化产品的价格策略应采用分阶层定价,且不宜采用打折促销的形式。3.渠道策略———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建立公众平台,实行“硬式+软文”并行的推广方式。硬推广是指在平台内以商业性推文形式推广产品介绍;软推广是指对产品拟人化,以渲染情感为共鸣引起受众的关注及兴趣。线下:向学校各部门介绍本校的产品。重视用户资源的转化,强化文化品牌概念获得消费者认可,使产品拥有更高的附加值和品牌印象。4.促销策略。根据调查可以发现,校园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对价格是不敏感的,故而不宜采用打折促销的策略,需要采取包括网站、微信、海报以及主题活动推广,通过宣传推广吸引特定的消费群体,同时通过消费群体的体验以及意见反馈来促进产品的优化。师生员工对本校专属校园文化产品认可度高,应该针对这些群体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当消费融入生活后,消费就能被固定,避免激情消费带来的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杨丽.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营销策略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6,(4):128-129.
[2]王莉芳,谢绍伟,朱健楠,等.基于文化价值的横纵向高校文化开发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3,(8):6-9.
[3]曹盛盛.试论美国校园文化产品设计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对哈佛大学COOP文化产品店调研[J].创意设计源,2016,(6):34-37.
作者:刘娟 赵兴权 董维维 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第五篇:管乐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管乐团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高校进行管乐团组建,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管乐团;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一、组建管乐团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利于高校在校生审美水平的提高
就当前高等院校的现状来看,多数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程度只涉及到通俗歌曲,对国内外高雅音乐艺术的兴趣并不强烈,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而追溯管乐团的来源,恰恰是欧美国家的高雅艺术,管乐团集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在高校校园进行推广,可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造成管乐通过演奏时的和谐音律、优美韵律使人产生对音乐之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可有效提高对人们的审美情趣[1]。不管对于演奏者来说还是对欣赏者来说,只要对管乐之类的高雅艺术进行有意识的接触,均可以改变将过去以流行通俗音乐为美的审美意识,而逐渐向多维度、多元化的审美意识靠拢。如果能够长期性地在这方面加强训练,学生审美的敏感度和鉴赏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管乐不同于通俗音乐,它要求欣赏者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对审美体验的获得有重大意义。同时,学生在管乐的演奏和欣赏中也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音乐素养,更深刻地感悟人生,从而能够在生活中直接性获得多种多样的审美经验。
(二)利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荫昌对高等院校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和艺术活动定位、定性方面曾作出重要指示:高等院校的美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来实施的,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实施管乐教育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管乐是一种多声部、多乐种的合奏艺术,其作品风格多样,雅俗共赏,既有经典、高雅的作品,也有民众乐见的通俗音乐[2]。通过演奏和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如《匈牙利舞曲》《摇篮曲》《G弦咏叹调》《欢乐颂》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西方文化艺术的理解,也可以开阔其艺术视野。通过演奏和欣赏国内优秀艺术作品如《茉莉花》《出征进行曲》《我和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等,可以使学生在积累艺术涵养的同时,产生强烈的艺术文化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因此,通过管乐艺术,高校学生既能够得到道德、政治方面的提升,也能够从各个文化角度增加对文化艺术作品的涉猎范围,利于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利于高校在校生艺术性情的陶冶
高等院校管乐团的组成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其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对管乐的涉猎程度呈现深浅不一的状态,拥有较高管乐造诣的学生较为少见。故此,高校应当将管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使学生接受管乐艺术的熏陶、感染,在精神上、感情上获得充分的滋养。当今社会功利风气严重,高校学生的表现也较为浮躁,此时,正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净化他们的心灵,温和他们的性情。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指出,音乐史陶冶性情的熔炉,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一切音乐形式都蕴含着特殊的思想和情感,管乐也在此列。心灵柔弱者通过欣赏深邃宏伟的管乐能够使心灵变得坚强和刚毅;而心情浮躁,压力过重者通过欣赏抒情美妙的管乐能够使情绪得到舒缓、压力获得释放;风格奔放的管乐能够使人精神焕发、心胸开阔;气势磅礴的管乐能够鼓舞欣赏者的斗志,使其获得积极向上的能量。为此,从一定程度上说,管乐能够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更加和谐、完整的发展[3]。
(四)利于高校在校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管乐团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由多种西洋乐器组成,特点是气势宏大、音色刚柔并济、表现力强。其中的乐器既包括活泼轻快的小鼓、大鼓、钹,又包括温柔如水的竖笛、长笛;既有风格雄厚的大号,也有风格雄壮激昂的小号;既有音色低沉文中的长号、低音号,也有音色圆润的萨克斯。管乐要求多种不同风格和音色的乐器进行协同合奏,融合演绎成为美妙动听的音乐,要完成这一任务,乐团内每位演奏者必须具有高度的互助协作精神、组织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管乐团的演奏不同于单个乐器的演奏,它对整体的协调配合和发挥有极高的要求。任何一位成员的不认真,必将对整个管乐团的演奏效果造成不利影响。乐团成员在演奏过程中既要配合指法、呼吸、口型、吐舌等,还要配合乐队的指挥,这要求参与演奏的成员具有高度的协调能力。因此,加强高校的管乐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组织纪律性[4]。
二、进行管乐团建设对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积极作用
(一)利于高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文化为载体、校园为空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创建的在生活、学习、教学、科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意识。高等院校要全面发展,必须有特定的校园文化定位。如果想要成为一所名校,一定要有特色校园文化的支撑。名校之所以闻名,恰恰在于其鲜明的、独特的校园文化。此外,校园文化也是体现师生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多数普通高等院校以文科、理科或工科为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多以流行歌曲的演奏或演唱为主。若能够在此类院校里大力发展管乐团,使师生得到良好艺术教育的机会,使之能够在高雅的艺术活动中培养爱好、增强美感、愉悦身心,将能够大大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5]。再者,组建良好的管乐团也可以增加到校外参与各种公益性宣传、联欢活动和节日庆典的机会,这对院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打造特色的学校品牌、塑造良好的院校形象具有积极作用。
(二)利于高校校园内涵的升华
校园文化由内涵与外延两部分组成,内涵是实质与内容,外延是外观与形式。目前,许多高校在学校发展上比较注重外观与形式的建设,而忽略了实质与内容的提升,如很多院校在不断地扩大校园的绿化面积、建设教学大楼、举办各类庆典活动等。这类缺乏内涵支持的形式建设最终会归于浅薄。管乐团的组建,可以有效推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管乐的演奏与训练要求成员密切配合、服从指挥,实质上是要求每位成员均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组建管乐团一方面能够通过管乐教育对学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另一方面能够通过管乐表演影响作品的欣赏者,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情操。这对增强素质教育发展程度、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繁荣高校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高等人才的场地,进行管乐教育有助于高校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多数高校所开展的艺术活动形式,基本是文艺晚会、歌唱比赛、电声乐队演奏会等,其演奏或演唱的作品,多为流行音乐或通俗歌曲。此类活动虽深受学生青睐,然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与管乐团的演奏效果均存在较大差距。此外,高校学生群体极具活力、创造力,同时也易走思想误区或极端。高校学生课余时间充分,若缺乏自控,易将宝贵的时间花费在电脑游戏、交际享乐等方面。若能够在校园组建管乐团并作定期演出,乐团的演奏者和欣赏者,均可从中得到美的感悟和享受。通过管乐接触,逐渐提高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这对正确的审美和价值观的形成、恶俗与高雅艺术的甄别有积极作用,从而可以使学生自动抽离无聊低俗的活动。因此,管乐团的发展可以有效增强高校的艺术氛围,繁荣校园艺术文化生活[6]。
三、结语
综上所述,管乐艺术是以特有的团队协作演奏表现高雅艺术的表演形式。高等院校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管乐团的组建,能够提升其本身的人文素质水平。高校管乐团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管乐艺术的实践来提高个人素质,同时通过管乐团的表演活动来影响欣赏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从而促进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整体性提高,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黄声巍.论管乐团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歌海,2013,(01):112-114.
[2]周彦冰.对我国学校管乐合奏普及与发展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3,(13):25-26.
[3]李文汇.在普通高等院校推广管乐艺术的可行性分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9):5-6.
[4]张冉.管乐团对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6):104.
[5]李文汇.从国外管乐团的发展看管乐团进校园[J].艺术评鉴,2016,(13):143-144+19.
[6]崔飞.管乐进校园的实践研究[J].艺术评鉴,2016,(13):145-147.
作者:邹恒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第六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问题及建议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与载体。《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将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打造优秀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任务,因此探讨、研究当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建议,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青年学生从活动中汲取力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教育、引导效果。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精心组织;问题与建议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外显层次的重要方面,是引导青年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和不可抗拒的作用。
1当前校园文化活动的不足与问题
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一直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爱,是团组织引导、激励、团结学生的有力武器,但在一片繁荣的景象之下,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具体如下:
1.1活动娱乐化倾向严重,教育性明显不足
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削弱甚至忽略了校园文化活动应当承担的教育作用。当前歌舞晚会类型活动占据校园活动较大比例,在环节设计、曲目选排等方面多由学生兴趣爱好随机选定,名头很响、寓意很好的一台晚会多数也变成缺乏含金量和启迪心灵内容的东拼西凑的一场纯娱乐性表演,有些节目以“恶搞”、“戏说”为噱头,哗众取宠,盲目追求所谓的气氛,殊不知已经完全背离了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1.2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主题导向性不强
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在团委的指导下,依靠团委老师的带领,依托学生干部进行的,在活动的实际策划和组织过程中,受限于团委老师的专业性和特长、精力和时间等主客观因素,很多活动得不到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不得不依靠学生干部自主开展活动,由于学生干部自身思想认识水平不够,缺乏对活动主题导向教育作用的认知,在活动策划组织过程中往往只看重场面和形式,从而导致校园文化活动表面热热闹闹,却起不到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1.3活动实效性因活动的局限性而被弱化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面向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无论是活动的参加者,还是活动的观赏者,都以大一新生为主,一方面使得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疲于各种活动的参加和准备;另外使得一些活动的层次始终无法提升,如辩论赛等,大一新生毕竟知识储备、能力技巧等方面都不是很好,不能使得辩论赛达到应有的水平、起到应有的作用。局限性的第二个方面是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是性格外向、喜欢参加活动的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无论是否擅长,各种活动都积极参加;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很少参加活动,或者根本不参加任何活动。这些局限性很大程度上使得作为第二课堂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很差。
2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建议
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提升的有效平台,意义重大。
2.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源泉。高等学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成长摇篮,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应当坚定不移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凝聚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保证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大学生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接班人。因此,在策划、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通过科学合理组织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使青年学生在组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理解,并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2.2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要求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区别于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专家报告、名家论坛等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融入到青年学生的生活环境或特定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个良好的平台载体是必不可少的,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疑是众多平台载体中的佼佼者,参与人数多、学生参加积极性高等优势使其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平台。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过程中应当加强教师指导,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目的,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特长、锻炼自我、愉悦身心,更要通过活动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在润物无声、和风细雨中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2.3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活动指南
“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是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的内在与现实的双重要求,是一个校园文化活动生命力的体现。任何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是以广大同学的积极参加为基础的,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1]
2.4以专业化、精品化、品牌化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检验标准
就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而言,以专业化、精品化为宗旨打造贴近学生、独具特色、无可替代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是解决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多而不精”这一尴尬情景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化过程,一定是以活动的专业化、精品化为前提,以提高活动的质量为保证,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及内涵为基础。利用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其自身在学生群体中的声望、形象和信誉,扩大校园知名度,进而在同学们选择参与活动时,赢得更多青睐。校园文化活动也借助品牌的力量将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更好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3结束语
精心组织管理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高校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把握现实存在问题,并积极进行改善,努力打造专业化、精品化、品牌化的优质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校学生的参与度,将极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
[2]迟淑清.论蕴含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3]侯丹丹.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4]冯丽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2).
[5]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6]王帅,肖文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6).
[7]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作者:杜金亮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