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属性及其实现方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的属性及其实现方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文化的属性及其实现方式

摘要: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属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生态性和系统性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属性,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起点、建设思路、呈现方式和检验依据。校园文化的属性和实现方式是“道”与“术”的关系,认识和实现两个环节都需要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在正确认知基础上获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充分实现。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态性;系统性;实现方式

一、校园文化的属性

文化是精神价值和行为方式,以及沉淀的集体人格。精神价值意味着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集体人格意味着意识形态的沉淀深度和以人格为标志的稳定性。行为方式是精神价值的体现,也是集体人格的终极呈现。其中,“集体”意味着文化具有顶层设计的特点,尤其是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具有精神价值属性

任何一所学校都要有精神追求,体现为集体精神价值观,这个精神价值观是校园崇高的思想政治追求的文化高度。例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浙江大学的“求实创新”,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些精神价值往往用校训的形式表达出来,固定下来,播扬开来。校训,往往是一所学校精神价值顶层设计的文化编码,延展开就是生动的文化气象。党的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崇高的思想政治内涵与崇高的精神价值当然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有的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所谓的文体活动,他们不知道文体活动的深刻含义还包括精神价值层面的。如通过体育焕发出来的意志品质、对理想目标的执着与坚持;再如开展歌咏比赛或者各种专题活动等,都是承载了文化精神价值,弘扬了精神追求。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中的“德”就是精神价值。

(二)校园文化具有生态属性

校园文化具有生态属性,其内涵包括:第一,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是一种生命意义的存在。生机盎然的文化生态既随机又合乎生态规律,这里一片草丛,那里一片树林,这里点缀鲜花,那里一汪水塘,乃至于阳光的辉映和雨露的滋润都是生态的范畴。第二,校园文化需要种植。其中,精神价值就是种子,这个种子应该是立足于顶层设计的、充满精神价值追求的精神价值的文化编码,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校园文化需要沃土,没有沃土,校园文化的种子就无所依托。这个沃土,笼统地讲是校园,具体讲包括课堂、宿舍、食堂、校园公共空间等一切场所。从主体角度说,人和人相互之间都是土壤环境,都是精神价值的相互培植。第四,校园文化需要园丁。就一所院校而言,学校党委是园丁,他的对象是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教师是园丁,他的对象是学生。既然是园丁,就应该有园丁精神,就应该有园丁品格,就应该有园丁能力,就应该懂得什么是生态。第五,校园文化需要雨露阳光。雨露的浇灌和阳光的挥洒都是校园文化生机盎然的必要条件。其中,党的方针政策的关怀、指引都是阳光,广大教职员工的教书育人都是雨露浇灌。第六,校园文化需要生长周期。需要合乎生态规律,适用的是生态法则。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搞混凝土工程。

(三)校园文化具有系统化属性

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首先,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化分布。就校园文化而言,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属性,都属于文化范畴,例如学校的办学思想、指导方针;例如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学校的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例如学校的文体活动等,都是文化。一言以蔽之,文化涵盖了全部要素。在这个所谓涵盖中,所有要素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是有机的,是服从于理念的顶层设计的。在理念统筹之下的校园文化系统才具有文化整体的意义,才能够体现充分的文化功能,才能够承载充沛的文化使命。

二、校园文化的实现方式

(一)立足顶层设计,编写校园文化的精神编码

校园文化应该有文化的顶层设计。要站在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立足于民族振兴大业,立足于千千万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操守、行为方式、集体人格的培养构建顶层设计,编写校园文化的精神编码,这个精神编码就是校园文化的种子,就是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基因。同时要设计校园文化的实现方式,要形成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要从上到下形成广泛共识,包括对校园文化本质属性的共同认识,对校园文化概念范畴的共同认知,对校园文化的生态属性、系统化特征的共同领悟。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顶层设计的文化高度,二是校园文化精神编码编写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学校党委是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者,也是实现校园文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评估者;教职工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者;学生同样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是重要的文化建设主体和呈现主体。

(二)用园丁精神,培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生态属性决定了我们的园丁身份,这个身份也决定了我们培育校园文化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用园丁精神培育校园文化就是要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校园,培植在校园的土壤里面,然后是浇灌、施肥、剪枝等。用园丁精神培育校园文化就要因循生态规律,依照生态法则,所以“培育”这个词就显得意义深刻。按照生态的实现方式,就避免了“钢筋水泥”式的建设方式,也避免了“揠苗助长”式的突击建设方式,最终避免了所有违背生态规律的建设理念和建设行为。园丁既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者,双重身份合二为一,体现为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行为方式和集体人格。

(三)系统化运作,整体化实现

以往的实践中,有的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职能部门的事情,往往是由职能部门“包打天下”,或者“单独行动”,其他部门没有行动,没有协同。并且缺乏顶层设计下的终极目标和长远计划,往往体现为临时性、短期行为、随机行为。所有这些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更不能体现所谓的“生态属性”。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化实现方式应该是:第一,顶层设计下终极目标的设定,这个目标是长期不变的;第二,学校所有部门、所有岗位、各条战线都应该承担文化建设职能和任务,这些职能和任务是在顶层设计下运作的,是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分工合作的,换句话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文化建设是协同于最高目标的,这些协同体现在教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话语当中;体现在行政与后勤的每一次管理和服务活动当中;也体现在宿舍管理、食堂服务的最细微处。只有这样,才是系统化的实现方式。系统化的实现方式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建设理念,是协同合作的优化形态,这种优化形态的前提是顶层设计下的对终极目标的统一认识和高度认同,是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分工合作的科学化、明晰化、规范化、程序化所呈现出来的高效率和高效能,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整体性的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是长期坚持、恒久秉持、不断积淀的集体人格,是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的有机衔接,是整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有机对接,是学校党委文化决策与基层文化执行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郭维平.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启迪[J].教育探索,2016(6):13.

[2]杨欣虎,范晓光.校园文化整体性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0(33):15-16.

[3]蔡劲松,等.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4]山述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06-109.

作者:孙汝君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