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本文从“大学场”、“大学人”、“大学课”等方面阐析大学校园文化如何促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立德树人;校园文化;必要性;实现条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向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主阵地,应该让每一个从校园走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时时驻守回望,是能让学生有一种精神归属感,即大学精神。本文分别从立德树人与校园文化的意蕴、必要性和实现条件三方面进行浅析。

一立德树人和校园文化的意蕴

(一)立德树人的意蕴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而,“立德”与“树才”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没有超历史的纯粹抽象的“德”与“才”。“立德”最早见于战国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立德”立于“三不朽”之首,可见我国古人将“德”置于人生追求的制高点。“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可见管仲对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的深刻体悟。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针对当前仍然存在着的教育本性迷失的强烈呼唤,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就当下而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引领高等教育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品质的人,是高等教育所要追求的“树人”目标。

(二)校园文化的意蕴

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Tylor,E.B.):“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高等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综观我国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主要是广狭义之分。狭义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主要是指开展学校教育所短缺的艺术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文艺素养,包括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3]广义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总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人们创造的以特定主体为载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笔者在此倾向于从广义角度来界定校园文化。

二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大学校园中的文化异化现象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异化是在主体活动中出现的与主体出发点相背离的现象。校园中的文化异化现象可从内外两因素探析。1.外部社会文化的消极因素的渗透。文化的多样性和以异质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能力,是人类的瑰宝和遗产。在文化交往中本应像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共美,天下大同”,可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了不同文化之间激烈的冲突。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社会文化:“金钱万能”的拜物主义文化、享乐主义文化、“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文化等进入校园场域中,校园中充斥着“竞选热”、“经商热”、“社团热”、“从政热”等一系列急功近利的倾向,这些都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加以引导。2.内部的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少有识之士感叹:现在的校园,有知识,无文化。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轻质”等现象,教师进行着“无教育的教学”,教师在德育中的“缺席”;学校变成获取专业知识的训练营地,教育过程只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并未形成人文关怀和立场。分数、证书、文凭、学历俨然成了校园的主旋律,“学校无文化”现象忘记了人是有德行的动物,学校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无文化”的单向度的人。柏拉图说:“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5]可见,我们的教育要回归教育本性: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的目的。

(二)立德树人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

文化之于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言就好似建筑物内的钢筋,文化将魂聚于学校,立德树人将教育立于人性。古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在于形成天赋的美好德行,在于对高明境界和理想社会的不断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必须落立德树人的主旨,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之效;通过校训、校风、校史等精神文化建设实现精神育人之效;通过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人文环境育人之效等等。

三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条件

(一)“大学场”需要营造立德树人的文化气息

校园是师生长期置身的物理环境,通过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过程体现校园环境的文化气息,为立德树人提供一种特殊的文本。“大学场”要体现以人为本、凸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陶情治性、修身养德的花园、乐园和学园。学校的建筑、植物、雕塑、草坪、假山、湖泊、长廊等要作为知识的载体,通过美妙的设计,把文化意蕴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学生的视线所及的墙面上展示盐师人的“厚德、博学、求真、笃行”的校训。

(二)“大学人”需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

“大学人”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群体。笔者在此主要从教师视角阐释高校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教师是实施立德树人的主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主旨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立德要先立师德。宋代学者曾说:“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做好人民满意的教师必须:其一,爱岗敬业、诲人不倦。教师要热爱和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塑造“四有”新人,勤勤恳恳地履行教师应尽的职责;其二,爱护学生,以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师权威的主体意识,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化为教学生活中“平等中的首席”角色。树人要先为人师。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为人师必须:其一,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强调了教师的思想言行就像一本立体教科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起着润物无声的感召力;其二,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当今树立“危机意识”,不断地创新学术理论,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盐师精神是盐城师院人的价值认同,涌现了以王强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学校定期举办师德师风建设月,号召全体师生“向王强同志学习”,引导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牢记教育立德树人之本。

(三)“大学课”需要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高校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运用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既要抓住课堂育人资源又要注重实践育人途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1.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课堂教学一直是大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价值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的途径。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深入挖掘其他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形成高校各门课程共同育人的教育网络。其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前国际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音”难免会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大学生端正立场抵制错误思想;其二,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专业教师应自觉消除教书不育人、授业不传道的错误意识,树立有所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理念。2.实践中立德树人。道德是生活化的故事,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美德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没有丰富的活动就没有有效的教育。其一,完善实践育人机制。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立德树人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高校要重视实践育人功能。其二,构架实践体系。高校应积极构建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结合、学期与假期结合的大学生实践体系。通过学术型、科技型的社团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合作等途径协同育人,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英)泰勒著.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01.

[3]吴修艺.中国文化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石峰岗,何海东.论校园文化及其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1989,(01):97-98+104.

[5](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7.

作者:苗霞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