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解析(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解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解析(4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技术在教育界的应用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全面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互联网+”背景下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中心,与各种领域进行融合。目前,互联网在社会上已经联合了交通、金融、物流、零售业、医疗等行业,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这个网络开放的环境中,只有与互联网相融合才是发展之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广泛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每日必网”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这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指导意见》的贯彻与实施标志着教育进入了“互联网+”的新常态。主动顺应新常态,积极应对“互联网+”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既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崭新课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网络行为缺乏正确的引导

互联网以其交互性强、信息量大、开放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吸引广大大学生的注意,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有00后,他们正处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发育处于未完全成熟阶段,对于网络上充斥的各种真伪不明、色情信息甚至是反动信息缺乏正确的认识,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不够浓厚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并不十分浓厚,特别是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更是不重视,部分高校的网络设施投入不够,网络设施系统相对老化,师生的上网行为受到限制,各种网络安全问题频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特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合力离不开健全的机制保障,而当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学生事务工作相脱离,形成“孤岛”困惑,相关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各种网络媒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校园文化建设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得不到彰显。同时,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千篇一律,未能将校园文化与学校自身特色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新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三、“互联网+”背景下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引导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在互联网信息量大、开放性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引导,引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提高师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

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缺少大学生的参与性,校园文化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如何吸引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加强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主动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新媒体与学生深度互动,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管理机制,突显特色

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硬件设备,保障学生正常网络使用需求,为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条件。同时,高校领导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进一步健全相关管理鉴定体制,完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和地区特色,突出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与优势,建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四)拓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渠道

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新的渠道,但并不能取代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渠道,“互联网+”背景下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将互联网与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管宇卿.“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16(01).

作者:李娜 卫凤娇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构路径

[摘要]高校作为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以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为研究目标,从品牌建构的内涵、特征及建设价值、建设路径等角度出发,并以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思政品牌项目“史苑论谈”为例,探寻如何立足实际,将历史文化学院专业特色融入到文化品牌构建的培育中来,以期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思政品牌项目;品牌化;特色化;路径

文化是一种标志,既彰显一所学校的底蕴,更是其办学实力的表现。高校的“品牌”并不专指“一流”“顶尖”“垄断”“巨无霸”,而是在社会的某一领域、某一层次与众不同的价值、信誉,特别是由质量和性质优势带来的社会认可程度,它具有明显的“度”的含义与“领域”的属性[1]。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校园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就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首位。因此,如何将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品牌化培育是当下构建校园文化、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要求我们要注重对校园文化品牌建构路径的探究,从而打造独具一格的、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培育校园文化,不仅促进了高等教育模式品牌化、特色化,还对建立、推广和完善大学生素质培育机制,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建设一流高校、提高其社会影响力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特征与建设价值

(一)品牌与文化品牌的内涵理解

从广义上讲,“品牌”原指商业上具有一定经济力量与价值力量的无形资产,或是在人们的意识中通过一定量的、独特的、抽象的、能识别的条件,从而占据一个完整位置又能表明其分歧的科学概念,具有一定长期性,是这个位置的综合反映。而狭义的“品牌”是一种具有对内对外两面性的“尺度”或“法则”,是经由对理念、行动、视觉、听觉四方面的标准化、规则化的积淀成果,使之具有长期性、价值性、认知性的一种识别系统的总称。首先,品牌使人们想到它所代表的某种属性或文化,表现为消费者在实际消费中所感受到的品牌的历史特色及渊源。其次,品牌也阐明了其所代表的生产者的价值,代表了一种保证与承诺。简单来说,即是具有部分概括代表性以其独特方式使人们存留不同印象模式的合集。在这其中,校园内的文化品牌构建,则是指明了在高校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使其特有的品牌凝聚力折射出的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形象。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构建是以校园文化为背景,提升校园文化知名度、增强自身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一个优秀的文化品牌拥有强大且顽强的生命力以及非比寻常的辐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号召力和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品牌符合我国当下所倡导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费孝通在其著作中表明: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确立自己的位置[2],找准文化位置、建立文化品牌、顺应时代潮流才是我们应该探寻的工作方向。

(二)校园文化品牌的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具备一定特征,突出阐释了构建校园文化品牌的基本要求。首先,高校校园文化要包含鲜明的特色,并以该特色作为品牌的基本特征。高校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只有结合自身历史文化底蕴和优势,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文化,才能不断发展,如师范类高校要在文化品牌建设中体现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园文化,通过品牌建设着重培育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艺术类高校则要突出文化与文艺相结合,发挥以美化育的影响力;民族类高校要突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建设符合独具民族特色的高校文化,诸如此类。校园文化建设与品牌的构建需要将自身传统和人才培养特色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出特殊性。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具有长期性,需通过长期办学实践积淀来养成独具特色的风气与习尚,既要秉持传统,又要推陈出新。通过对长期的实践经验的凝炼,形成独有的“性格”,切忌朝令夕改、见异思迁。只有打好基础、坚持不懈,才能逐渐形成品牌。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着眼未来,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与当下时代潮流发展相结合,才能不断地为高校文化品牌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活力,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历久弥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合理利用资源,在既有的经济文化实力上进行提升与发展,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化目标的实现。

(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价值

1.弘扬正能量内涵式发展要求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关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而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在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文化生态也出现了泛滥化、低俗化的迹象,尤其是多元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各种文化思潮更是蜂拥而至,这是当前社会文化建设中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的事实[3]。而高校作为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其内涵式发展要求必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方略去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既要包括教学设施、教学效果、教学品质等固定设施,也要有教学风格、教学形象等特定内涵,换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营造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深受师生喜爱,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4]。这说明校园文化品牌的建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要求我们通过特色的校风、校训和人文景观,来彰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品牌价值。

2.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需要

对学生而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培育贯穿在学校日常文化建设之中,高校开展的校风、学风建设,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主要体现在:首先,不同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通常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积极的规范教化作用。例如在高校文化影响下,理工院校学生一般精明睿智、思想活跃,具有一定前瞻性;文科院校学生大多心思缜密、文艺感性,善于发现道理并领悟。这都与逐渐形成发展的校园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其次,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有利于培育高校学生优良的素质与品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培养和发扬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这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最高层次。校园文化品牌通过不断拓展的、长期性的品牌活动载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当下青年中的佼佼者,引领风尚推进文化社会的进步,健全和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和人格素养。最后,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模式有助于在校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自身体验感悟时代进步与发展,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3.提高声誉促进资源整合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师生的传承发明与创造积累成各种物质与精神果实的累计行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能力与成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特色、先进水平的重要体现。其对高校扩大影响力、推动资源整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社会对高校作出评价的重要标准。这其中除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外,还有优秀的学风、校风等软实力,而这都有赖于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二是校园文化品牌为获取社会资源支持奠定基础。科研立项及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大量资源支持,而构建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所形成良好氛围是吸引社会资源的重要方法之一。社会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是促进学校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良好方式。三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培育了高校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而文化品牌的建设有助于激发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集体意识、凝聚力量,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具创造力。作为校园文化的优秀成果典型,校园文化品牌具有先进性、示范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更是学生成长成才之需。通过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使学生与学校融为一体,共同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现状与现实反思

近年来,各地高校都加大对校园文化的扶植力度,尤其致力于品牌和特色并存的校园文化的构建,使得初期培养和后期维护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显而易见,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只重视外表的包装,忽视了文化品牌内涵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前文提到内涵式的品牌建设需要长期的维护与支持,只有在时间的考量下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口碑,提高人们的满意度。但实际建设中一些高校没有将品牌活动主题的内涵建设放在首位,没有处理好内容质量和外在形式的关系,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敷衍了事,违背活动的初衷与主题内涵的彰显。其次,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重物质,轻文化。部分高校为了完成特色品牌建设的考核标准,只注重活动的数量,缺乏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后却并未达到教育效果,同时过分看重物质建设,缺乏对物质文化内在精神意义的发掘,缺乏对隐性教育意义的探讨。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众多,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与投资范围正日趋扩大,高校的品牌建设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需要构建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发展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动力来源。以“史苑论谈”项目为例,在其培育初期也曾出现过许多不足,如学院以前并未接触过此类项目,在建构模式上产生分歧,没有合理调控资源配置;为要求活动效果达到最佳,在活动流程上增添情节,反而使活动过于繁杂而掩盖了活动主旨,没能很好地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选择活动内容时一味凸显学科特性,忽视受众的接受程度,使讲述内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迟滞了品牌的建构与发展。由此,校园文化品牌要想繁荣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品牌战略思维,在立足实际的同时,突出特色,走差异化、个性化道路。营造浓厚学风氛围,突出品牌特色,进行合理创新,规范机制,科学定位并制定科学计划。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牌化的培育必须坚持以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扶手,以新媒体为宣传工具,贴合时展脉络,结合社会实践进行不断创新,而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方法策略,仍需要我们结合时代变化与科技发展进行不断地实践,继续对其建构路径进行探究。

三、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路径

(一)科学定位,营造氛围,增强高校的品牌意识

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只有抓好自身定位,才能彰显不同文化品牌的独特个性,为此先要加强对品牌的考察,科学定位是一个校园文化品牌形成的先决条件,既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要符合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教学条件等,以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思政品牌项目——“史苑论谈”为例。为响应吉林师范大学“一院一品”的号召,创建具有历史专业特色的学生工作、思政工作品牌,同时致力于打造一个历史研究的殿堂,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成就具有品牌特色的学院文化。经学院不断提炼、挖掘创设出独具特色的“史苑论谈”这一品牌项目。在品牌项目建设之初,学院便充分明确了自身学科定位:历史学专业尤其是师范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教师职业道德、具备先进教学理念和扎实的历史基本理论知识,敢于实践、善于创新的高素质型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并掌握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以及史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体现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主要特点。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基本能力。通过进一步明确地位,学院确位“史苑论谈”项目的活动方式是以主讲人讲述的方式,结合曲艺、舞蹈、话剧、诗朗诵、辩论赛等多种表现形式达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目的。“史苑论谈”作为本校首批建设特色品牌项目,在彰显专业特色的同时,普及了历史文化知识,以宣传历史人文精神为核心,兼备独特的创立形式以及辩证发展的历史观点,进一步提高了学院的学术氛围,加强了对师范生从教技能的培养。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加强品牌科学规划,在品牌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与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坚持与当下科学发展形势相结合,同时要立足实际,创设对应的环境氛围。

(二)突出特色,合理创新,制定文化品牌发展思路

品牌是能够体现差异的无形资产,而如何将校园文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是文化品牌构建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为之探究的主要问题。仍以“史苑论谈”为例,作为历史文化学院,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历史知识的丰富与贯通,依托于历史文化学院的专业特色,立足于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和常识化,同时秉持“究古今往事之踪迹,昭人类社会之兴衰”的培养原则,我们在对主讲人选拔、对讲题内容的选择以及活动形式等方面较传统校园活动均有一定创新。首先,在主持人、主讲人的遴选过程中,并不一味地挑选专业课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采取了“百花齐放、众采所长”的原则,通过自我展示,介绍活动创意流程等环节,由评委结合参选人现场表现及日常表现,综合考量其专业基础知识、表达分析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等素质择能择优,在严格挑选的同时也积极动员,争取让大部分有参与意愿的学生都能得到一个自我展示和自我挑战的机会。其次,在选择所讲述的人物和故事的过程中更加精挑细选,例如,“兴国太后——孝庄”“最美的女神、最美的你——太平公主”“日本妖谍——川岛芳子”,等等,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她们大多具有一定争议,如孝庄皇后与摄政王多尔衮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太平公主究竟是不是武则天权力斗争的垫脚石?川岛芳子是否如影视剧演绎的是一个凶狠泼辣女生男相的残酷间谍?这些内容能够在普及历史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发观众思考,同时也可以通过活动纠正人们意识中的偏失,间接传播了正确的历史观、科学观,最终达到文化品牌建设的根本目的。最后,在创新“学生讲堂”的固定模式中,为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使专业历史知识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激发观众的兴趣,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大多通过史学情景剧、主题辩论赛、配乐诗朗诵等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一改传统历史讲堂的枯燥乏味,使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跃然于观众的眼前,使观众对活动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长恨悲歌——安史之乱”这一讲中,主讲人以安禄山生平经历为切入点,一步一步引导观众走进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宏观背景,并采用历史情景剧的表现手法,由学生精心排演的《高封之死》引入活动高潮,使观众切身体会安史之乱事件中士兵将领们保卫国家的勇气与决心;又如“大院里的晋商文化”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主讲人以家乡地方特色开篇,为观众简单介绍其家乡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介绍作为晋商的发源地,有何种不同的文化特色,紧接着通过日常生活中商人作风巧妙引出“诚信至上,利益为先”这一辩题,展开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辩论比赛,引导观众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活动整体过程中,为了达到专业知识精确化、准确化的目的,“史苑论谈”项目还主张由教师全程参与进行指导,从前期讲稿的编辑、环节的设计再到后期对主讲人进行点评,都有指导教师跟踪协助,使教师融入到学生中来,增进交流、达成共识。同时以现场提问的方式强化观众与主讲人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养成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确保讲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仍要制定合理的品牌发展思路,确立不同阶段的目标,逐步推进,促进品牌建构模式向更好更强方向发展,并给予受众理解和消化的时间与空间,使人们从初步认识到接受认同不断发展,树立更丰富的品牌形象,加深宣传普及的印象。

(三)整合资源,规范机制,加强品牌管理保障

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需要对人力、物力、信息等多方面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高校品牌文化建设要“按照优势互补的理念,构建资源共生共享系统”[5]。一方面要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史馆、图书馆、报告厅以及其他文娱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引领先进文化风尚标志,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同自身发展的完美结合。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既有利于对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学科培育方针等高校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也有利于引进新型资源优势,发挥高校文化品牌建设效益的最大化。为此要将学校贴吧、论坛、广告栏、宣传橱窗、海报、广告牌等宣传阵地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如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通过便捷的社交网络对品牌活动进行传播。信息化时代,“不出门便可知天下”,我们需要拥有更智慧的生活,同样也需要更智能的办学方式。截止2017年3月31日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3.4亿,其中,大学以上学历的用户是微博的主力用户,占比高达77.8%,而微信公众号的日常推送更是能不断挖掘数量更高、质量更好的受众用户,通过这些信息媒介对师生进行品牌“公关”,增加其推广度和影响力,从而使品牌实现快速增值,提升其竞争力,使之在高校品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通过吸纳学生参与新媒体运营也为学生更多发挥个性和创造性提供了空间,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创新方式方法,以越来越先进的手段增加文化品牌构建的美誉度,使其在高校中蓬勃发展。换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还需要通过系统管理、长期管理来不断完善,其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队伍,要找好带头人,在精选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负责言传身教,学生负责组织与传播,充分发挥作为管理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同时学校应加强指导和经费投入,开发更多的资源优势,尽可能地为那些有潜力发展为名牌的校园文化提供稳步发展的条件,找好着力点。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是保障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合理运行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评测体系,在品牌构建中以科学的态度减少建设的盲目性。由此可见,只有在明确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方针、任务、发展规划、未来前景之后,才能充分把握好资源优势,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创造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的良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01-104.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3]何小梅.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130-133.

[4]农培樱.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探究[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6(10):91-92.

[5]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反思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8):102.

[6]马荣华,李艳.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方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92.

作者:韩强 靳妍钰 李思豫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第三篇:校园文化下高校健美操教育创新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健美操教学作为全新的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健美操教育创新路径做出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健美操教育;创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在高校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健美操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高校健美操全新的创新路径教学,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样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今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特别是现今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时代,创新教育路径已经成为现今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就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健美操教育创新路径做出相应的分析。

一、校园文化与高校健美操教育的联系

在我国校园教学中,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在教育中文化通过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传递,并且不断的得到提高与丰富。同时教育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文化发展,同样也能对文化进行相关的筛选、传授、保存、交流、创新等能力。因此,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学习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样还能够有效的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高校健美操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与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样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方式。高校健美操教育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样也能为我国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有效的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深。

二、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健美操教育创新路径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健美操教育理念创新

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引导教学活动,对于促进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有效的引导教学方向,同样也能够有效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健美操教育的创新路径首先就是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创新并不意味着把传统的教学理念抛弃,而是依据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结合先进国家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并加以创新,依据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面对叫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断进行改进。新时期的健美操教育应当结合我国现今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不断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运动教学为目标,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挥健美操的精神内涵,将书本内容与学生的身体、心理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及身体,让学生在健美操教育中得到全面的提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结合校园文化的新时代特点,推动健美操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高校作为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地点,对于我国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应具有时代不断发展的先进文化及发展方向。由于目前我国健美操教育内容较为单一,长期以往将导致学生对健美操失去兴趣,也影响健美操的发展,因此,健美操教育创新路径应在内容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首先,在健美操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当结合时展的特点及学生自身的喜好,将传统教学中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删除,增加街舞、拉丁等流行元素并且与传统的武术、民间舞蹈、秧歌等民间元素进行有效的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健美操教育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进而有效的增加健美操教学效率。同时在对健美操内容进行创新时,应当注重科学性与系统性。现今在健美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注重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学习的现象。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导,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相关健美操运动的锻炼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引导教学中,应当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视觉更直观的感受到健美操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文化内涵,为今后技术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健美操教育的创新

在校园文化视域下为了更好的促进健美操教育的创新,教师应当在健美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及场地,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及全面综合的教育教学评价进行有效的教学内容传递。由于高校学生已经具有相对的独立意识及思维,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相关内容的选择,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高校健美操教育的创新,教师应当结合高校学生课程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及健美操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健美操教学中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过程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明白自身的缺点及优点,增强学生自身的感知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运动,及时的发展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及方式,全面提升健美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作为现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不仅能够促进高校健美操事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昱.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28),45-46.

[2]仲雪娇.浅谈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及其体现的重要意义[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7),190+195.

[3]李林林,许小刚.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8),106-107.

作者:李丽 单位:天津农学院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对策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模式,使得校园文化传播的范围更广、传播的速度更快。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外部因素,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可以预见未来校园文化的发展必然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因此有必要对此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就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关系、问题及对策进行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传播媒介

发展文化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必须要关注的焦点。文化建设的要具有高校特色,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依据,是对社会文化的重要补充,因此对校园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当前,新媒体的出现恰好为高校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外部因素,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变得更加的丰富。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了6亿,而移动网络的用户更将超过7亿。与之相对应的,正是大量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网站等的不断涌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已经能够实现对文字和图片的处理,更能够将所有多媒体技术融合到一起,从而为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一、新媒体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新媒体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方向,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要探索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进路,无疑应当将目光放置于新媒体之上。理清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媒体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可以为二者的共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新媒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任务。在现实中,新媒体已经展现出了传播校园文化重要载体的作用。新媒体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斯曾经说过,收音机这一传播媒介的出现,对于现代文明而言意义不弱于飞机和大炮。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需要依靠一定的载体,而新媒体的出现显然满足了这一方面的需求,为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合理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各种文化交流的频率和信息处理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一些精神类的校园文化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很大范围传播,使得大学生能够受到很好的教育;新媒体传播是提升高等院校整体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的传播依靠新媒体能够深入到学生、老师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如微信这样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由于覆盖面广,传播效率高等特点,能够很好的弥补传统传播媒体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得校园文化的覆盖面得到极大的提升,继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新媒体传播是实现校园文化形式多样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媒体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具有典型的多样化特点。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得声音、图像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继而更加直接地将校园文化呈现在受众面前。另外一方面,学生、老师利用新媒体还能够实现实时的互动交流,这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播非常有利。

(二)校园文化决定高校新媒体传播内容

在融合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本身对于新媒体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反制作用。首先从目的上看,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新媒体在传播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基于这样的目标,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其次从对象角度来看,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具备了较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有着旺盛的精力,同时热情而活泼,具备了很强的文化接受和融合能力。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新媒体传播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社会中不良的文化剔除,进而实现人的合理成长;最后从内容层面来看,高等院校文化建设能够帮助迷失方向的大学生寻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对他们的行为以及思想形成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这也就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其内容应当来自于校园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贴近大学生,同时才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

二、新媒体视野下校园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往往都有两面性,在新媒体推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多元文化冲击传播内容

首先,新媒体建立在开放式的网络空间中,来自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冲击。西方文化极其容易让大学生在其影响下陷入到利益的漩涡之中。不仅如此,新媒体使得各种社会信息流动更加的方便,传递的各种利益信息变得更加普及。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失去方向,从而受到功利思想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最终在思想上出现偏差[1];其次,新媒体使得大众文化对于高校文化的影响变得更加的突出,在大众文化影响下,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高雅文化的追求。通俗大众文化传播过程往往通过各种娱乐载体,传递的很多内容往往也是庸俗不堪的,很容易让学生逐渐失去对高雅校园文化追求的动力。

(二)高校新媒体的重视度有待提升

利用新媒体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高校中的不同主体对新媒体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首先,从校领导角度来看。很多高校的领导者的专业素养和自身修养水平都普遍较高,但是由于年龄限制,对于近年来新出现的新媒体的认知还比较的浅显,很难认识到新媒体在传播文化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一方面一部分领导常常将校园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而没有将校园文化的真实内涵吃透。另一方面,很多校领导对于文化传播载体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播媒介上,对于新媒体的认识非常少,从而限制了新媒体下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发展;其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高校教师在校园文化传播方面主动性不足,尤其是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行为动作非常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沉浸在教学科研方面,而将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工作排除在自身工作任务之外,虽然偶尔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但是还难以满足发展需求[2];最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最能够带动周围的群体,尤其是一些具有榜样作用的优秀学生干部。但是这一部分人在实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引导作用并不明显。新媒体进行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技术功底,而同时要兼具专业技术、文化层次等多方面要求,这样的学生目前还比较的少,因此难以满足要求。

(三)传播内容具有随意性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网络空间所表现出来的虚拟性、互动性,以及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的方便有效。但是,这些特点对于文化的传播也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往往还会产生很大的消极效果,进而导致教师的监督能力不断被弱化。在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为新媒介的信息传播结构中,校园文化的传播也变得更加的开放,信息的传播者会因为受众群体之间存在的界限而逐步变得更加的模糊。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产生者,同样也能够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会被动的去接收各种信息,同样也能够成为信息的制造者,而恰恰是这样开放式的环境下,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播控制也被大大的降低[3]。由于很多大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传播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带入一些违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最终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构成威胁。

三、新媒体背景下校园文化的传播策略

新媒体的发展给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因此寻找合理的对策是关键。

(一)强化传播内容,形成特色品牌

要强化实现文化与媒体的多重融合,那么首先需要做好内容的合理确认,具体来说应当要从三个方面做起。首先,完善精神文化内容。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在于合理的精神文化建设,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一般来说精神文化建设应当是在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下,从而营造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这样的精神文化建设,从而使得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产生对自身高校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具体来说应当要做好三点内容,其一是继承和发扬传播优秀校园文化,其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基本情况和特色,确定下一步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其三则是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校园特点,从而构建具有时代性的校训内容;其次,构建物质文化内容。物质是精神文化构建的基础,在传播高校校园文化之前,首先应当要对物质文化内容加以不断的完善。一方面,学校应当要对内做好基础设施完善和建设工作,提升学校的整体物质硬件条件。另外一方面,对外要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强化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从而提升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和美誉度,进而实现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稳步宣传;再次,建设制度文化。高校在建立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秉承依法办学的基本要求,根据学校的基本需求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的构建方面,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指导,并且就实现新媒体发展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提升传播者素质,树立正确传播观

一种文化的传播需要不同的传播者参与,不同的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的差异,同时所发挥的作用显然也存在不同。而传播者的素质决定其传播的效果,因此必须要保证传播者的基本素质,并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保证最终达到良好的成效。首先,高校领导应当要成为利用媒介进行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把关人,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新媒体发展的需求,对于校园文化信息进行合理的确定,并根据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合理选择传播内容,并按照现代价值标准对于信息进行合理的过滤,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4];其次,教师树立合理的传播观念。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传播的不仅仅是科学专业文化,同样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行为和认知的引导者,因此如果说教师能够在合理的时候对学生加以合理的引导,那么对于帮助大学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得周围舆论氛围变的更加积极;最后,学生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学生骨干所展现的榜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学生骨干应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充分领会自身对于校园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并做好相应的文化传播工作,利用自身所组建的各种新媒体网络加强文化宣传,从而更好的带动周围的人。

(三)优化传播媒介,强化媒介监管

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现在,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而要减少其带来的负面效果,那么就必须要强化对新媒介的监管。首先,应当要进一步强化对网络的监管力度。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当前的媒介形成呈现多样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的管理也必须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对于网络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言论和错误思想,不能简单的采用关闭网站,或者是删除帖子等方法,而更要从信息透明的角度出发,通过疏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新媒体的强大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管理;其次,应当要充分利用疏导工作,强化与大学生群体的对话和交流。新媒体发展下,网络言论自由给予了大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5],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一味地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文化传播,很难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根据大学生自身的行为和态度等,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沟通与理解,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并根据所反映上来的各种问题,强化对校园文化信息的合理引导,比如说建立相应的接待管理制度、意见反馈机制等等[6]。从高等院校来看,正确看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传播对学校发展的作用是关键,尤其是在新媒介大力发展的今天,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将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与新媒体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进而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是成功的关键。当然任何事物的出现总会带来两面性,新媒体的出现对于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同样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仅来自于传播者自身,同时也来自于新媒体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因此对于所有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者而言,必须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合理的措施加以妥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易萍.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

[2]戴丽莉,等.新媒体环境下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2016,(36)

[3]刘红旗.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

[4]邓书基,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26)

[5]寇婷婷.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创新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

[6]王北阳.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

作者:张茜茜 单位: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