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寻(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趋势进一步加速;作为培育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也需与时俱进,从各个层面加快与互联网的合作与融通;互联网的加盟,使得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以突破传统建设中的困境,促进实现信息化校园,提升学校竞争力;以加强基础硬件设备和资源建设,实现“互联网+物质文化建设”;依托互联网媒介,促成“互联网+精神文化建设”;发扬互联网蕴含的开放、人性化理念,生成“互联网+制度文化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也成了学界热议的焦点。教育学界不乏有很多学者探讨论述了“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及推行机制探析。本文拟就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与互联网融合以及融合的路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互联网+”的内涵
面对“互联网+”,有人将其理解为一种“理念和趋势”[1],也有人把它定义为是一个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2],还有在政策文件中,“互联网+”成为了“传统领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3]。尽管各界对“互联网+”有不同的解读,但就教育领域而言,笔者认为,“互联网+”在当前阶段依然是以一种“理念初步应用于实践”的形式呈现和存在。可以说,“互联网+”是“微课”“慕课”等众多案例身上总结出来的经验性的抽象理念,这个理念包含着人们欲将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的诉求。同时,“互联网+”更是一种脱离了空洞并指导于实践的理念,秉持这种理念不仅会促使“微课”、“慕课”的实践朝着深层次发展,更会促进教育领域生成更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新形态产物。因此,所谓的“互联网+教育”并不只是传统教育与互联网的低端切合,更是一种“从形式到内涵、从思维到行动、从要素到结构的全面叠加与互构”[4]。因此,可以看出,“互联网+”与“微课”“慕课”的关系就是理念与实践的关系,正确的理念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经过完善后的理念又指导更多的实践、创造更多新的实践产物。在信息化时代,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离不开互联网的助力。互联网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就是依托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方式,让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细胞核”与互联网这个“细胞膜”纵深有机的融通,凭借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立体式多维度系统变革,形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互联网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一)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必要保障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理应与时俱进、迈向现代化。因此,实现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成为了各个职业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事实上,“数字校园的本质不是信息环境的优化及数字空间的拓展,而是基于此引发的教学和管理过程的重构”[5]。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化校园的实现尤其需要课程与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重构,而重构更需要稳步科学的措施。互联网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科学的数据分析与高端的智能还原,通过互联网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会最大限度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传统的“授-受”的教学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学情的科学分析,教师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每位学生的知识缺陷与学习习惯特点,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产生积极影响。人本主义的制度文化可以减轻管理者的压力,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姿态面对师生。乐观向上的精神文化能够激发师生的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形成共同的追求。因此,优质的校园文化自然是职业院校吸引学生和师资的关键因素,是自身吸引力的本质体现。互联网的加盟,通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校园环境文化散发着时代的气息;依托其开放包容理念的渗透,让校园制度文化更加严谨和人性化;凭借多元技术手段,让校园精神文化得以更好的凝聚和弘扬。正是互联网的融入,使得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有利于突破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关注,面向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经费大量投入,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基础设施逐步健全。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实施等层面依然与东部院校存在差距。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又有自身的缺陷,“留不住”管理人才,“用不了”优质管理信息资源,“引不进”成功管理经验。如今,借助互联网的超时空性使得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得以和东部地区一样可以获得更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建设经验,原先先进经验难获取的问题得到了一部分缓解。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很多优质管理信息资源大部分以免费的形式呈现。另外,依托“互联网+”,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使得文化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激发师生参与热情,提升文化活动的质量。
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寻
(一)加强基础硬件设备和资源建设,实现“互联网+”物质文化建设
雄壮的校园使人胸襟开阔,有历史沉淀的校园启发人的心智,便利通达的校园建立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同样,数字化的校园带给人的则是开阔的眼界和海量的学习资源。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因此,学校进行物质文化建设,实现数字化校园,就必须加强基础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投入和建设。首先,加大设备投入,学校在配置信息化设备时,要根据新老实际需要,解决校园网络主干设备问题,进行设备有效配置,达到设备最大限度;其次,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巧用社会力量开发信息软件,搭建课程、管理、考试评价等资源平台,使师生获取课程资源更便捷、学校管理更严谨、考试评价更科学。
(二)依托互联网媒介,促成“互联网+精神文化建设”
学风和校风虽然无形但却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但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还塑造着学生的态度和个性。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本质境界,是影响一个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当前,互联网的加盟为良好学风、校风的萌芽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和宣传拓宽了路径。首先,凭借“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通过互相点赞、转发评论的方式弘扬校园“正能量”文化,把校园积极的价值观向社会推广;其次,利用互联网平台,有效利用校外资源,达成紧密的校内与校外文化合作机制。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互联网领略优质的企业文化,形成对各个不同企业的文化有所辨别,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向企业弘扬职业院校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广校园文化。
(三)发扬互联网蕴含的开放、人性化理念,生成“互联网+”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的宗旨在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育才的功能,即让师生乐于遵守制度,并自觉将制度所规定的逻辑范式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知行的高度一致。但以往的制度建设常常存在着规定脱离实际、人性化缺失的弊病,导致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感慨互联网技术的先进和便捷,更赞叹其深入精髓的“人性化理念”,如果说,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需要与互联网融合,那么将互联网蕴含的开放、人性化理念融入校园制度设计则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为,“真正的变革并不在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与各领域融合的技术,而在于人们在互联网融合背景下所持的理念”[6],毕竟所谓“理念先导”,制度文化的建设也源自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探索。因此,“互联网+”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技术型融合,从某种程度上看更是价值理性范式下的一种理念的交汇共融。我们理应充分运用互联网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趋势,秉持互联网开放包容的核心理念,革故鼎新、形成健全又富有人性化的学校制度,摆脱脱离实际、刻板的制度设计理念,形成适应时展的校园制度。首先,依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为校园制度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其次,内化互联网人性化的理念,在校园制度设计中秉持以人为本的制度观,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特征和心声;最后,健全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完善学生在校使用互联网的制度规范,促进互联网与学校教育的有序融合[7]。
参考文献:
[1]张意轩,赵展慧,朱少军.互联网正深度改变生活[N].人民日报,2014-04-21(009).
[2]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R].2015-4-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07-04.
[4]李宏亮,赵璇.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6(5):81.
[5]唐盛昌.数字校园引发的教学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3(5):93.
[6]蒋维西,杜萍.“互联网+课程”理念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6(31):1.
[7]裴根,孙波.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93.
[8]刘瑞麒.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0-22.
作者:蒋维西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摘要:校园文化界说,校园文化的主要含义和特征,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文化类型;文化表意;生活方式;校园文化建设
一、何谓校园文化?
我们偏向于用这种意义来界说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一种,它反映办学者的教育思想,本身就是也能影响、组织、协调学校成员的精神、思想、言行,托起整个教育活动。换一种说法,校园文化是学校人共同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固化为学校人集体的无意识。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活动和创造的结果。校舍修建成什么样子,在当下是建筑设计师留给学校的特殊模型,不理解教育的建筑师的作品具备非教育性或者更差劲就不用奇怪。学校以这种建筑进行二装、三装都难如意。学校人也会搞出非教育的校园,这种事情时有发生。陶行知有一句话不可不认真研习、时时反复体会,即“鄙人谓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家”。[1]教育者和办学者要学习创造文化,要善于创造校园文化,以此来育人,进而服务国家。对“厚载”和“诚诚恳恳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等理念,许多学校都愿意采用作为校训;“两小儿辩日”的塑像,恐怕是小学的标志代表。变换这样两种模板,即理念和形象是学校可以借鉴为校园的文化和景观创意的。有学者指文化有两个特征,一是绵时性,一是群众性。有人解释说,绵时性包括来路久远,积淀深厚,持续发荣。人们的共同生活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建设成功,需要绵时的生成。群众性指文化是人们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坚守的结果。只有积淀深厚,才会锻炼出集体的无意识,使文化具备陶冶和染镀功能。学者们认为,文化有四种表意:一是精神文化及其文字理念系统;二是行为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形象、衣着、举止、结队、操练等;三是制度文化,包括明文规定、乡规民约;四是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器物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视角
把校园文化分成六大类是新近探索,对于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这一分类比较方便和清楚,包括文核、文脉、文思、文质、文成和文景。文核是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源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教育思想,也反映着社区的文化基因。所谓校园文化统领力和衍生力(指导作用、引领作用、生发机能、聚合力量)主要源于文核的精神意涵,一般通过校训传达出来。“厚载”是业界非常熟悉的理念,源于《易》,却集成学养修养的主体。再如,“厚德敦品,为时育才”,这样的八个字具备文核特征。厚德近于立德,敦品近于树人,与“立德树人”有一致性,而且有变化,一所学校这样用,使校与校能够区别,可能体验出创造感。“为时育才”揭示办学以育人为旨归,与时俱进,意在当下,属意未来,与教育规律相贴合。学校研制校训以传达文核,而追求校校各别,困难不小。合适的可以拿来,多在诠释上下功夫。语言表述可以不拘,短小紧束,雅致晓畅就好。校训是文核的主要形式,还有培养目标、校风、学风等。在中小学学,初拟校训不一定人人都理解,应该有一个解释和消化过程。对文脉的理解,会因时而变,不会一语成?。文脉包括学校的传统、办学成绩和经验、有影响力的人和事,以及寓意浩荡、意深悠远的名言金句。凡学校自开办开创至今绵延着的明线暗线都传递着文脉,其中最主要的是精神、思想、作风、情怀、态度等。校园的文核取自文脉是必然现象。有的校训一以贯之,有的则有所改动,但是,主要成分仍然如彼。后来的学校人,不必因为学校历史的长短、名声的响亮程度、经验的厚薄而耿耿于怀。关键是好自为之。对文脉善于发掘,深挖下去,当然会有新得。善于解析,在叙旧时能够编新;因事可以悟人,因人可以醒事,都在利用文脉。认识历史要有时代感,借鉴历史应该服务现在。文脉散在社区里,文脉储在校友心底。所以,发掘文脉当有采风的工夫,在繁忙中,利用闲暇和碎片时间,可以逐渐获得。新学校历史不长,但学校人有阅历和经验,这也是文脉。文思一般指思维特征、学习态度和方法、学风。校园文思是集体生活方式的基本成分。思路决定出路,文思的意义特别要紧。严谨治学的学校,办学方向具足认知和经验基础,方略有劲,层次分明,细节不苟且。那些创新意识强、改革积极性高的学校能够响应发展的脚步,不故步自封,更富生气。能够开放、善于学习的学校,目击八方,思及四海,“三个面向”能够落在实处,如果要办所谓未来学校,他们比较靠谱。十几年的课改,人与人不同,收获各异,对那些愿意学习、愿意改变的教师,在探索中不仅有收获,而且收获不小。而看到不合适就有抵触情绪的教师,收获就难说了。同样一件事,态度不同,思路行为也不同,制约结果,对这种现象,是需要反思的。人的思路有时很难改变,如果校园环境里集体的民主气氛和学术机制优良,通过集思广益是能够创造一种新改变的。所以,一所学校的思路靠大家来出新,拥有这种文化,学校会日日新、月月新、常新的。文质是生活方式等造就的,“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嘛!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现在不少学校,动辄把调门拉得极高,于是,他们把文质彬彬、气度非凡看作学校的育人目标。当然,这也可以。在社会交际里,人的形象魅力和风度是一种力量,影响交流过程,条件不错会导致良好的结果。在学校里,有所谓形体训练、演讲比赛、礼仪养成、诵读练习、队列操练,这类课程的价值之一就在培养文质。一个人与他人对话,是否善解人意,是否体贴关注,亦属于文质特点。文质优雅、言谈在理入情者,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培育这种文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要靠训练产生由外向内的外铄,一要由内而外的内生。不同场合,对人的行为有不同要求,而文质尚好的个体总是受人欢迎的。我们知道,中国人参与国际事务者人数偏少,除了基本学养和语言能力外,在文质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养成。的文质征服全世界,很能说明它的重要性。集体和个人都要有成就感。争取成就、创造成就而不因些许成就而骄傲,是一种美德。文成的意义在这里。提倡成就与《成功学》教人的套路心轨不一样。对于个人,成就是靠静心、持久、努力、钻研和实行获得的,集体的意义在于为个体创造环境、氛围、条件,把文成摆在集体的目标内。如果这两方面出现冲突,这个集体就有毛病和问题了。在集体里,须养成人人做事高调、做人低调,为事业尽显个人的聪明才智的风气格调。当事业里的他人有所需要的时候,大家给以援手,“当出手时就出手”,文成必盛。为此,学校还要建立一定的规制,当集体和事业将要或者已经文成时,有人收集、有人管理、有人展示,大家支持和保护成就的所有者,使之心安理得,获致敬重和奖掖。长此以往,学校因成就而获得社会赞誉,其教育力当与时精进,对社会的贡献必能日日增长。最后说文景。把以上五个方面和其他内容概括起来,加以提炼,用艺术手法,用物化的途径固化在学校就成为文景。集结在这个程序和手续中的,是全校师生的心智才能,全校师生都参与其中创意、讨论、修改,在形成“文”的过程中,也就“化”着,且为以后的文化教化奠基。文化的第一要义就在其间。学校的建筑、形态、色调、标识、植被、道路,等等,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条件。再有适当的文字符号、橱窗、画幅、牌匾、楹联、塑像、景点,文景就差不多建成了。文景可能因需要而修改,但是,频繁的再建却是败笔。好材质、慎设计、巧施工应该齐备,虽然不会一劳永逸,却能够致远。校园文化的物质化表达,需要专门家润饰,以便淘尽艺术语言为我所用。“以简约庄重的手法表现学校人的精神风貌,用圣洁高贵的哲思传达教育家的旨趣情怀”是文景的灵魂,其目的是化育化人。文化的意义确定了,在文化意义上使素质教育生根开花结果,是办学校的不二法门;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奠基,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三、关于校园景观
自2005年教育部要求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来,无论学校地处城市还是乡村,校园景观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学校更加美观了。校园赏心悦目,方便安全,学生和家长很是欢喜。由此,稍加引导,学生爱惜校园的言行增强,学生的习惯有所顺和,景观的教育作用发挥着效益。陶行知说过:“我主张学校要给人看[2]……阵有阵容,校有校容。有其?必形诸外。我们首先要重艺术化的校容。”[3]人们看事物,一瞥之间首先见到的是外貌,可能还有气质之类。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不顾景观。景观除美好外,更有安全、便捷、效用、经济、简约方面的考虑。安全为大,处处当能周全,须臾不可轻忽。便捷有通畅、近便、平顺等。功能要比较齐全,智能化水平要讲究,甚至可以往提振启发效果方面思考。经济主要讲节约,该投资的不能省,当省的不能乱花。我们主张校园建设、布置、装饰要简约。简约的环境清爽、通透、宜人,能够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有些人主张繁华,什么样的繁华?怎样繁华?必须讲清楚、说明白,给取舍以根据。在布局上,我们以为可以取“明媚浓荫,曲径通幽,参差错落,景点飞播”。在植被上,我们主张“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挺荷睡莲,秀蔓柔藤”,而且自建苗木基地,把校园景观建设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既经济,还有锻炼和习养意义。景观还包括设置宣传告示设施,等等。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形象和概括的表达,但是,景观的教育意义有局限性,无法传达出学校文化的确切、清晰、有力、透彻和集中的主张,所以,校园景观不等于校园文化。两所都很秀美古朴的校园景观,其教育主张并不一定相同相似,甚至可能互相抵触。这与大自然的意义相类。大自然本无文化的意义,人们对其感受体验,品味出文化成分,全赖感受者的文化程度和心境。校园景观不等于校园文化,却能够反映学校人的文化兴味,欲达到可人境界,不仅关涉校园建设者的功底,还应该仔细调查研究,方能取得置身其中人的认同和悦心。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卷1)[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59.
[2]陶行知全集(卷2)[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09.
[3]陶行知全集(卷4)[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91.
作者:姚文忠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尝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为大学生文化品位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强化提供相应的环境保障。本文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对融入措施进行了适当的研究,以期能够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形成的,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开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保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推进。基于此,应该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从多角度探索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效果的措施,能够借助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必要性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要想保证文化环境建设效果,就应该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系统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性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1.是时代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适当的评判,认为新时期应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基于此,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也应该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对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这也就是说,在时展背景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思想已经成为必然选择,能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正确指引。2.是促进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在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高校要想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应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并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传统文化思想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正确的引领。这样高校建设活动就能够突出自身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也能够得到适当的提高,对高校在新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全面推进高校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3.是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需要。在高校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求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尝试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借助环境影响效果对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一定的教育知识,能够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可见在学校学院文化建设过程中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合理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进行深入分析。1.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校园物质文化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受到重视,并且在融入传统文化思想的过程中,应该尝试将其与物质环境进行融合,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引领,促进学生整体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结合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学校可以在校园中布置一些与传统文化思想相关的雕塑,如孔子教育、王阳明格物方面的雕塑,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促进校园文化环境教育作用的发挥,保证高校教育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2.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始也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适当的探索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发,能够对传统文化中教育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进而借助传统文化的支持和辅助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和谐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正确的引领。如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建筑发展史等方面的课程中就可以适当的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相应的力量。3.在课外文化体系的建设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不仅涉及到物质文化环境和课程教学方面,与课外活动体系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要想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融入课外文化活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情况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研究和探索,并合理选择文化内容组织开展课外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如学校可以结合岳飞、郑成功、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开设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课外文化活动,结合《周牌算经》和《九章算术》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了解,并借助儒家文化思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以培养。这样学生在参与课外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就能够得到适当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也能进一步凸显出来,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
三、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态势,校园文化在辅助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措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提高,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辅助。
参考文献:
[1]沙聪颖.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11):14-16.
[2]聂远鹤,杨丽萍,范功利,等.基于传统文化育人优势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14(13):23.
[3]魏战刚.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J].世纪桥,2015(4):64-65.
[4]乐程,陈九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6):83-87.
[5]刘海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6-7.
作者:郭蕾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摘要:校园文化是衡量学校人文底蕴是否深厚的重要指标,学校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统一,促使学生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多、速度快,增加了学生不良心理的出现几率,因此,学校应科学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在校园这一大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学校领导人员、教职工人员作为辅助,坚持育人为本的群体文化,其主要的内容包括校园规章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环境文化[1],具备文明、校园内部精神等特征。就高职院校而言,其与普通本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内涵为: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带有高职学校教育特色,在办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创造的精神、物质文化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发展方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
思政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能够科学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还可扩大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其具体联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优秀校园文化承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校园文化不仅需要承担育人的任务,还需要在特定人文环境下,将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专业精神转变为当代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以及理念追求,这也是进行思政教育活动的基础。校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影响[2],长此以往,此种精神会转变为学生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因此,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中的“以德育人”思想一脉相通,通过校园文化能够丰富思政教育活动,如“校训”,在开展思政活动时,可恰当融入“校训”,使得学生迈出校园后,仍会在特定场景下(工作失利等)用校训激励自己。
(二)校园文化影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念
校园精神文化是每所高职院校的文化核心内容,也是与其他学校的区分点,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影响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念以及最终的价值认同,师生会根据精神文化内涵,形成对应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清华大学)、“爱众亲仁、博学笃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文化有机统一,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校园规章制度文化保障思想政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部分研究学者认为制度会束缚学生的发展,应将其废除,其实不然,良好的制度文化能够为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发挥舆论引导与制度的作用,可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运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活动的途径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强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活动的作用,需要高职院校领导人员、教职工、学生共同努力,转变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合理增加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1)彰显校园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突出学校主流文化,将思政教育放置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位置,及时引进先进文化,奏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如组织学生系统学习“校史”,要求每个学院、专业组织有特色的校史比赛,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2)突出专业职业特征[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特征,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目标;(3)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功能,传播优秀校园文化,社团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得力“助手”,如学校可以要求社团定期举办有关校园文化主体的活动,将思政活动合理融入进去;(4)重视发挥校园网络作用[4],丰富思政资源,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接收信息的速度变快,部分学生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因此,高职院校应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建立专属文化平台,通过网络途径对文化进行引领,同时,创建校内聊天室、BBS论坛等,以微信APP为基础,申请学校公众号,不断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根据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传播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增加学生文化认同感。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应利用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校园文化为基本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彰显校园文化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校园思政教育活动,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感染学生,借助互联网等途径,传播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庆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5,23(3):39-41
[2]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立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赴鄂粤高校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33(3):71-73.
[3]宋维.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层面价值要求的新渠道[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5(5):70-73
[4]赵慧.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设计指明方向———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3):后插5
作者:林裕辉 单位: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