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探微(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大学作为思想教育最集中、网络应用最频繁的地方,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两极分化的现象更为明显,一部分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课余时间的学习,更多一部分学生则利用网络进行娱乐。在大学生的生活圈普遍较为局限的情况下,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塑造的主要影响。本文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学生为例,深入研究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以网络媒体新形式为重点,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影响,探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新方法和新规则。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新媒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方式;改革;亚文化
一、背景
1.网络媒体新形势
就我国媒体发展现状来看,网络新媒体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以更快捷、更灵敏的特质得到大众的认可;另外,网络终端市场的不断扩大,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而传统出版物的订阅者逐年下降,大量转移至网络平台。
2.校园文化的“瓶颈”
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但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受限于组织者和活动本身的价值。当组织者意识到校园文化活动需要改革时,很难做到保证活动本身意义的同时,还维持着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初衷。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1.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引导的单一性。
大学的文化建设能够体现大学的文化素养,活动参与者的热情和重视程度是校园文化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校园文化活动应当结合学校自身文化内涵底蕴,增强文化活动的创造性和表演性,引导大学生更个性化。
(2)推进、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
校园文化通过文化氛围的渲染和精神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激起学生对精神的呵护和传承,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觉维护传承优秀文化的行为,也通过专业氛围引导学生向更为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矛盾
(1)传统校园文化的限制较多。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主流意识媒介向学生传达思想主张和价值取向,以榜样塑造的方式进行传达。由于大学历史发展和大学机构对校园内部主流意识的控制,传统校园文化的发展缓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2)不利于校园亚文化少数群体的发展。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主流意识的塑造,受大学机构和管理者的主导,因而,主流意识容易忽视亚文化群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对亚文化群体缺少重视,也缺乏对亚文化群体意识的了解,极易引发少数群体的消极离散情绪。
三、网络新媒体形势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
1.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校园文化革新带来了机遇
(1)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激发大学生的思维。借助网络新媒体,可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载体,使校园文化不拘泥于传统的图片、影像等表现形式,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网络新媒体为校园的多股文化支流提供栖身场所,校园文化建设也能在各种文化异同点的启发下,把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引导向更为富有主见和个性化的方向。
(2)提高社会文化与大学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力。网络新媒体时代之前,大学校园文化较为孤立,自成系统的大学校园文化有局限性,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较小。将校园文化推向社会网络平台进行检验,使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能够得到交锋与碰撞。
2.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校园文化革新带来了挑战
(1)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引导功能受到冲击。校园文化是引导学生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传统的大学文化在自身的价值探索过程中,向学生传达了良好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主张,但网络新媒体的多元化性使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被削弱。传统的校园文化相较新媒体网络,缺少实时交互性。且学生通过线上网络教育平台获取课堂知识的方式,向传统师生关系发起了挑战。
(2)校园人际关系的扭曲。大多数的在校学生能通过网络找到志趣相投的群体,但网络新媒体的人际交流脆弱且难以维护,不能取代真实的人际关系,过分严重的依赖网络虚拟人际关系,有可能导致对现实人际关系的逃避,不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
四、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某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困难
1.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冲击
网络新媒体催发了大学文化的开放,促进了社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交流。但新媒体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发展的速度极度不平衡的情况,造成网络文化对校园的输出远多于大学文化对社会。另外网络“垃圾”的侵入不受控制,学生的思想易被腐蚀。
2.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出现问题
东北大学不忘先人的革命爱国主义精神,将革命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但部分活动过于繁杂,忽略真实内在精神文化,违背校园文化的内涵。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机构对网络新媒体运用的错误理解,也使得新媒体的影响力较弱。
五、通过网络新媒体改进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对网络新媒体的观念
网络新媒体通过合理的利用,能够加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主张和价值导向的影响力,更能使自身优秀校园文化对社会进行良好的输出,大学机构可以鼓励教师发展线上教学,保证自身文化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也鼓励学生总结自身的网络探索经验,向平台推荐优秀的网络资源。
2.加强新媒体的运用和掌控
公众号的分散,不利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统一输出,将分散的信息平台,整和为一个综合公众号,便于大学机构对网络平台的掌控和引导,便于大学生对校内资讯的搜索,加强影响力,增强大学机构的主导力量。
3.改善学校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品质
东北大学的文化底蕴深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对大学生的指导作用,然而,东大的校园文化应该更多元。如在新生开学的讲座中,开设讲座为新生介绍关于作家、科技、百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方面知识。将符合大学价值取向的文化融入到东大的文化中,使东大的文化更综合,更多元。
4.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以一二九纪念为例,一些历史背景浓厚的活动,如一二九长跑接力等值得保留,而一二九艺术展,形式单一,且学生多为艺术展的旁观者,没有参与感。大学机构对这些流于形式,仅有噱头的活动都应当及时止损,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着手,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技术内涵。
六、结语
网络新媒体文化给传统校园文化带来的不可计量的冲击,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中维持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值得所有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去探索和追求。大学机构掌握着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动权,应当及时改善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在校学生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加快改革的步伐,适应网络新媒体大环境下文化建设方式。
作者:陈钰 韦松郁 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通信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1]程丹.网络新媒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信息技术,2016(12)
[2]韩艳霞.校园亚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4(22)
[3]张洋.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时代教育,2015(1)
[4]王继夏,何雨韩.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东南传播,2014(5)
[5]赵瑜,吴一希,刘格格.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4(11)
第二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扬州市沙口小学创建于1948年,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东部的古运河畔,是扬州市首批省实验小学,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扬州市教科研示范校”等。近年来,学校逐步形成“勤乐相成”的校风,学生“勤学乐学”,教师“勤教乐教”。学校倡导师生“勤修德行,勤成学业;乐于合作,乐于探究”,校园里洋溢着“勤乐相成”的气氛。
一、课程建设———勤乐种子植根沃土
国家课程校本化———全景阅读和数学实验课程项目中孕育“勤乐”的种子近期,学校积极开发网络阅读平台,构建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科学的模型计算,真实了解学生阅读的现状;通过个人阅读量及阅读时长的记录,为学生积累珍贵的成长档案;教师还可利用后台数据,找到个性化的阅读培养方案,从而有目标地帮助学生进步;家长可以通过阅读平台了解孩子在校的阅读行为和学校开展的各项阅读活动,从而促进家校的互动,全力推进课程建设。
二、校本课程特色化———科技教育特色课程的沃土中催发“勤乐”的新苗
学校自2010年开始了科技特色课程创建工作。一方面,我们编写了分年级用书《快乐科学课》、教师用书《科学素材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教学》和科技活动用书《什物布贴》《七巧板》《创新思维》等系列校本教材。另一方面,我们按年级开展科学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大力营造科技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制作科技作品、科普图文来布置校园环境;利用橱窗、板报展示学生创意;利用学校广播台和校园网宣传科普常识和先进人物。每到五月底,在学校综合素质展示周期间举办科技节,对优秀科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
三、教师管理———勤乐园丁与花共舞
1.鸣沙讲坛———彰显师德
“教师的第一次成长方式主要是模仿,靠经验的积累;第二次成长中,教师开始真正意义上‘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自己的经验。”这是老师们交流关于教师的终身发展观时的感悟。每逢单周星期一下午放学后,学校的教师会议总是在老师们的“鸣沙讲坛”中开始畅谈,师德在勤乐感悟中彰显。
2.读书沙龙———书香奠基
“雷夫老师能接受女儿对自己的批判,及时改变了自己的课堂,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我们很担心现在的孩子们都喜欢表扬、激励,承受能力越来越差,那我们老师呢?善于接受意见吗?遇到错误时能敢于面对,乐于反思吗?”这是交流《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时年轻教师真诚的独白。每逢双周星期一下午放学后,学校的“好书荐读”时间总是弥漫书香。做书香教师,勤教乐教才更加根基深厚。
3.四级备课———严谨落实
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确立了“资源化+个性化”的“四级备课”模式:集体备课———个人主备———个人复备———教后再备。老师们借助学校的资源平台,分析教学重难点,研讨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修改完善。为保证备课成果得到落实,学校还通过领导参与、网上检查、常规巡课、每日一课、预约听课、检查反思等形式检查督促,学期末考评,促进“功在课前”,保证“有效课堂”。
4.教研活动———互动研讨
我学校做实校本教研,变评课为议课、研课,中心发言人进行主题微讲座;落实个人、教研组、教科室三级校本教研总结模式;经常举行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先后进行了4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多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在各级刊物近200篇,获得“省级优秀运作课题”等荣誉。
5.骨干教师工作室———智慧导航
学校充分发挥骨干优势,成立了“骨干教师工作室”。一方面,骨干教师们在工作室中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发展谋划,另一方面,通过示范展示课、青年指导课、结对师带徒等方式,带动学校课堂教学研究,帮助青年教师优化教学流程,指导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四、特色活动———勤乐之花尽情绽放
1.社团活动,体验勤乐发展
少年科学院。学校少年科学院聘请爱科学,有经验的老师任辅导员,成就突出表现好的科技小标兵轮流任院长,开展“小发现”、“小发明”项目系列活动。活动中,老师引导学员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生活,打破常规思维,增强发现发明意识。机器人社团。学校的机器人教育是区内学校中唯一一家,学校重点投资建成机器人实验室,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能自主编程、调试、组装,完成复杂场地任务,设计出的WER机器人、VEX机器人灵活机动,准确无误,更是让对手啧啧称赞。校园足球风。近年来,学校的足球教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学校聘请校外专业足球教练员,将足球课纳入课表,引进课堂,提升校园足球的普及率;组建校级足球训练梯队一百多人,坚持长期训练,寒暑假也不间断,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我校足球队连续几年代表广陵区参加“市长杯”小学男子组的比赛,取得1冠2亚的好成绩,今年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足球试点学校。
2.儿童银行,储存点滴进步
学校依托创建的“儿童银行”,构建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儿童银行”里所吸收的“存款”是H币,即幸福币,是学生每一天的进步。三大板块。道德银行立足德育,以争创星级班级活动为抓手,记录学生的成长点滴,积淀学生的道德素养。智慧银行立足学科课程,突出科技教育,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学习品质、创造智慧的提升。三级存储。平时在校在家自我学习与表现主要是自主评价,自我存储;在校集体学习与表现及取得的成绩则由老师或班委、小组负责人记载评价,实现班级存储;努力做到公正公开;在校级以上活动中的表现、成绩则由项目老师或班主任评价,实现校级存储。确保存储过程公正、可信,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三个过程。一是每学年初学习方案,明确了解指标体系,寻找自我差距,树立成长决心;二是学年学期中,定期组织开展过程性多元评价,记录成长足迹,核算所得的幸福币数,绘制成长树上的进步叶,发现新的进取目标;三是学期末,对全学期进行多元评价,审核统计幸福币,总结自我进步的脚印,推选出勤乐之星、成长之星、特长之星、幸福达人,评选出“铂金卡”、“金卡”、“银卡”储户,予以奖励宣传。在“勤乐相成”的教育原野上,我们要用爱心、慧心去辛勤并快乐地劳作,陪伴每一朵花儿每一点成长,聆听花儿开放的每一点声音。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伴随花儿,尽情绽放!
作者:吕祝娟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沙口小学
第三篇:红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霍童中心小学处于红色革命老区,经过了百年发展,传留下来的精神积淀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学校发展将会迎来新的篇章。
一、校园环境、设施建设
建设红色校园文化,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学校独特的红色校园环境的依托,让学生能够身处红色校园环境内,时时感受到红色精神。
1.借助周边红色遗址
霍童革命历史遗址众多,如国共和谈遗址文昌阁、霍童农民暴动遗址宏街宫、农民讲习所颜氏大厅、宁德县苏维埃政权遗址坑头、闽东红军独立师成立遗址支提山、黄菊故里等,这些大多数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完好。建设红色主题设施学生在学校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身边的校园环境,所以进行红色革命教育的基础就是建设红色校园环境,学校管理者要有建设红色校园环境的意识,要能够建筑标志性建筑、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等。除此之外,校方要做到规划和改造德育展馆、建设一组德育雕塑群、整合各类文化墙、增设红领巾广播站红色频道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紧紧围绕红色主题,彰显小学的办学特色。
2.宣传推广建设
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教室环境外就是学校内部的建设,其中就包括广播站、阅览室等宣传红色精神的主要阵地,学校已经建立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荣誉室等,但还可以在广播站等方面做出相应措施,例如可以广播红色故事或者播放红色歌曲,让学生在闲暇之余能够进一步感悟红色精神。
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红色校园硬件环境包括利用学校周边的革命遗址、建设学校红色基础设置等,而进行红色革命教育、构建红色文化的最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软件环境,即开设的课程、举办的活动等,让红色精神通过活动、课程能够渗透进学生内心。
1.合理利用红色课程
红色课程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充实英雄人物、革命故事等篇幅,增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当代人艰苦创业、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等内容,让学生感受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的同时,也能深刻认识到家乡人民聪明才智,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当代人敢拼,敢闯,敢奋斗的创业精神,让红色教育与当代人创业精神融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与此同时,校方必须要在进行红色教育时秉承适度原则,红色革命教育并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红色课程的数量适当,红色教育的尺度适中。
2.开创红色文化活动
学校已经有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每学年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唱红歌、演绎红色故事等众多学校都常用的活动。在活动之后,老师要能够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由学生谈通过这次活动的感悟,而在活动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是学生自行去查阅自己喜欢的红歌的背景故事,并作分享。这样一来,红歌演唱活动就不仅仅是歌唱活动,而是变成了红色教育活动。
3.结合红色文化载体
每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宣传都需要合适的载体,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校微、校训、校歌等学生常见且就在学生身边的事物。举个例子,每所学校都有独特的校服,在进行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时,就可以将校服的样式进行改变,当然不能是红军服装,但可以将现代校服与红色革命衣服结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将革命服装穿在身上的体验。校徽、校歌等就更应该与红色文化契合,越是学生常见、常用的,就越应该考虑到结合红色文化。
三、遵循“四个结合”的具体要求
一所好的学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以红色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学校不仅是霍童中心小学,因此学校在进行红色文化建设时还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红色精神进行合理应用。“四个结合”是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在开展红色教育过程中的四个要求。
1.与养成教育结合
养成教育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卫生、品质、健体、意志等习惯进行培养和引导。当下,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个性自我,集体意识淡薄,承受挫折的心理脆弱等,这些都需要学校因势利导,加强教育,纠正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偏差。因此开展红色教育,要巧设主题,营造氛围,针对弱点,让学生融入主题教育中,学的进,改的了,用的上,逐步形成良好的养成行为,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困难和挫折的心理,面对困难和挫折,学会分析、学会思考,懂得寻找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2.与慈善教育结合
红色教育与慈善教育对接是一个新的尝试,学校摸索两个教育范畴的整合,目标的设置,活动机制的整合,进一步探索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通过开展“爱与尊重”、“助人与分享”、“爱与力量”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爱、学会尊重、学会助人、学会感恩。其中“感恩让心灵飘香”、“微慈善传递大爱心”慈善实践活动,更是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品牌活动。两个教育的有效结合意义重大,教育内涵得到发展,理念转化为行为进一步具体化,社会责任更加突显,将进一步提升德育实效性。
3.与书香校园结合
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时,会渗透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作为、能力、特长等指标进行评估。其中,书香活动就是评估的一项内容。每个学生一个学期要读多少书,读什么样的书,做多少笔记,达到什么目标都有详细的要求。学校先后开展了“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沐浴心灵”、“与书香同行,做经典少年”、“读百年华章,诵千古诗文”朗诵会,开展了书香班级,书香少年评比。
4.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教育所缺乏的,很多小学甚至会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所以学校在进行红色教育时就应该将此项内容列入教学,学校进行红色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红色教育过程中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也是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且必须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的校园管理工作。对学校进行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很多,本文以霍童中心小学为例,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谈学校管理的对策,管理好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那么学校管理工作也就在此过程中得以完成。本文主要从构建红色校园文化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及创新红色精神三个大的方面对校园文化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学校的红色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成效,但不能满足于现状,唯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使学校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姚作城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中心小学
第四篇:美术教育文化功能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中小学生的全面素养被放在了素质教育的首位。美术教育由于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而从各项素质教育中逐渐脱颖而出,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培养个性和审美意识等功能。在很多情况下,校园文化的影响往往是通过美育的文化功能实现的,所以,美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美术教育;文化功能;校园文化建设
一、美术教育的文化功能
美术教育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多位教育家所重视,它通过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人、感化人的目的。美术教育借助自然之美、社会环境之美和艺术感染力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以及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是人们自主体验的活动,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和发现美。个体要能动地参与到整个审美过程中,而不是通过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审美过程中,人们应当始终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完成欣赏、创作等活动。美术教育在培养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着突出的价值,这也是素质教育一直积极倡导的。美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个性。美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带入其中,这样就形成了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个性。这一点和德育、智育是一样的,人们在具备了基本素养的基础上,应当是呈现不同个性、展现不同价值的个体,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是健康的、有生气的。美术教育是感性的教育,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通过直观地欣赏,将隐藏在艺术作品中的美发掘出来,再通过自己的感性理解加以升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抒发感情的目的。从理性的观照到感性的升华过程,正是通过恰当的美术教育完成的,由此可见,美育有着德育和智育无法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能够促进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首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人们能够将隐藏在内心的不良情绪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的方式得到宣泄与升华。其次,在美术教育中,对有美术天赋的人进行专门培养,有助于让他们获得足够的自信,继而使他们将在美术方面获得的自信转而发挥到学习其他知识方面,从而逐步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最后,美术教育可以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审美是感性的活动,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有助于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美术教育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校园文化的影响往往是通过美术教育的文化功能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受到重视。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个性、陶冶人的情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实现美术教育的文化功能是非常有效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加强美术教育有助于拓展中小学校园文化活动的范围。开展美术教育对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天赋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校园内广泛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不仅拓展了校园文化的活动范围,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才华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展现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并将作品展示在校园内,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增添了学校的艺术氛围,也让其他学生间接受到美育的影响。加强美术教育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中小学在开展美术课程的同时,可以在课外积极扶持美术方面的学生社团。学校可以将课内、课外的美术活动结合起来,使校园活动不再局限于一次演出或者一次展览,而是不断拓展新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小学在开展美术社团活动时,还可以将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将校内文化活动和校外文化活动相结合,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方面不断寻找新思路。加强美术教育有助于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在当下的中小学美术课堂中,美术教育多是以欣赏美术作品的形式进行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逐步拥有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比让他们学会画画更有意义。因此,美术教育的重心应当转向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中小学可以举办各种与美术相关的知识讲座和展览,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美术教育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美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在发展美术课程的同时,应当大力开发美术教育资源,构建多元、系统的美术课程体系。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现有美术课程的建设,开发出丰富多样的美术课堂形式,为在美术方面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加便利、专业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应当注重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美术作品不像音乐或舞蹈等艺术形式那么抽象,它是具象的,可以随时被欣赏和触摸。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在教学楼内外摆放艺术作品、在校园内设置公共艺术作品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审美活动中,从而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作者:戴晶晶 周小菲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第五篇: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劳模精神建设
摘要:
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对于我国社会人才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构建的重要组织。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劳模精神的主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劳模精神的主要途径,以期我国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
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劳模精神
近年来,由于劳模精神的时代特征,使得弘扬劳模精神越来越被关注。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劳模精神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全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对劳模精神进行充分注重,践行劳模精神。校园文化主要对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进行了反映,并且,是由全校师生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精神意识以及团体意识等。而劳模精神是由我国的工人阶级在不同阶段所累积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种精神力量,主要是对“榜样力量”进行了发挥[1]。就目前来看,劳模精神属于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示范作用,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在校园文化中积极推动劳模精神的践行。
1在校园文化中践行劳模精神的重要意义
1.1对于主流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现今社会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因此,在对这些利益群体进行制约的时候,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进行制约,还需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强大制约作用。在校园文化中践行劳模精神,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启迪,并且对全校师生心灵进行净化,从而对全校师生进行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精神的教育。另外,通过对劳模精神的践行,还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在遇到各种矛盾问题的时候,使用和谐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教育学生养成守信诚实、友爱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2]。
1.2有利于传播学校的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本科院校的灵魂所在,也是进行高等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对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在国际化、网络化时代,通过对劳模精神的践行,在全校教职员工中进行爱岗敬业教育,这对于大学生的劳动意识的教育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大前提下,对办学意识、办学理念进行充分的传播。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劳模精神的相关策略
2.1坚持从实际出发
现今,劳模评选具有以下特点,即社会化、科学化、多元化等。这样一来,劳模队伍的组成开始由传统的各种生产一线的农民、工人为主体转向包括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以及管理层等各种队伍组成的多元化队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劳模精神内容也更加丰富。劳模精神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劳模精神需要和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并对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应,不断创新,对其精神内涵进行不断丰富。在践行劳模精神的时候,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并结合群众,选择出更多的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劳动模范,发挥榜样的带头示范作用。
2.2结合校园发展的目标
在校园文化中践行劳模精神,需要与学校发展的目标进行充分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等重大任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劳模精神弘扬的真正作用。通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结合,引导学校的广大师生养成艰苦奋斗的思想,有利于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劳模精神在校园文化中进行践行,也可以将学校外部良好的企业文化输入到校园中来,从而使得校企合作的形势更加有利,从而形成育人成才的良好氛围。
2.3注重宣传方式
现今社会,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都得到迅速发展,因此,在校园文化中践行劳模精神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等充分运用其中,从而使得劳模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得以被全方位建设。另外,在践行劳模精神的时候,还需要在其中选取一定的劳模典型,对移动平台进行占据,之后,再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以受众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对劳模精神的内容进行宣传,从而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在全媒体时代,应该对时代特征进行充分把握,在宣传的内容上,要与实际生活、工作以及人生发展规划进行充分结合,从而发挥劳模精神弘扬的真正作用。在选择相关的宣传阵地上,需要与学校中的宣传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如学校官微、学校官方微信、学校贴吧等,并重视新媒体的宣传作用,以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让劳模精神得到传递。
3结语
综上所述,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劳模精神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入劳模精神的弘扬,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显著提高,从而加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劳模精神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作者:王泓 单位:上海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回世勇,张良志.践行“北京精神”建设校园文化[J].北京教育(德育),2012,(3):16-17,78.
[2]石秀杰,吴楠,宋慧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41-43.
第六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培养德育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熏陶启迪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提出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小学的教育管理者在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在师生共同积极参与下,构建校园文化的活动和过程。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个体的认识不同,对文化的理解也就不同,增加了文化体系内的沟通成本,并且延长了建设的时限等,从而导致其对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形成统一的建设目标。经过一系列长时间的、低效率地反复沟通和修改,不仅错过了建设的最佳时机,还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本,这些成本包括了沟通协调过程中耗费的各项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等。在“校长责任制”的管理体制下,学校以校长为建设领导核心,大多数教师无主见,有从众心理,导致学校的文化建设目标不一致。另外,有创新意识,有主见的建设者在意见统一时不能吸取他人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比较固执,求同存异的意见方案难以实施,这样就不仅耗费了人力物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期上也迟迟拖延,最后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并未真正实施到位。
(二)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质量参差不齐。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质量上。造成这类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的短缺。
(三)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做到全盘考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主要是建设内容过于单一、片面化,缺乏新元素,没有活力。由于“文化”的模糊性导致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走上单一化、片面化的道路。例如:有的小学十分重视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各项制度明确、纪律严明,工作开张有序,但却忽视了校园的物质文化或者是精神文化的建设。长此以往,会使老师和学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精神得不到放松,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样的,有的学校只注重“外包装”,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但在华丽外表的遮蔽下的内部却是空洞乏味的,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出现一种虚有状态,导致教育的本质目的——育人目标岌岌可危,浪费了这优美的校园环境等。校园文化涉及方方面面,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四)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忽视。在校园文化备受重视的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仍然认为教育仅仅就是知识的传授,有众多类似“学校只要负责把学生教好就行了,花那么多心思和精力搞建设实属做表面工作,不应提倡”等这样的社会负面舆论频频出现。家庭中由于各项中生活琐事,很多父母可能只有精力关心孩子的成绩,往往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学校的事,不予理睬费神。而学校则因为受到社会和家庭的这种低水平认知的影响,采取得过且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顺应大众心理,将校园文化这项重要的工程忽视了。这其实是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将下一代耽误的错误行为。造成社会、学校和家长这种态度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各界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意义的宣传工作没到位,人们对文化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低,从众心理严重,缺乏对校园文化客观公正地认识,学校在对待这一问题时态度不够端正,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过于粗糙,不够严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地正常发挥,导致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按理想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效果。
(五)教师队伍素质差异明显。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军,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教师素质差异明显。
三、解决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确立建设目标,携手共建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单靠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在小学校园尽量使建设内容充实、生动、独具特色,最终求同存异,达到建设目标的高度统一。只有目标一致了,学校才能创办属于本校的特色校园文化。
(二)加强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质量。要想打造高质量的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必要的,国家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各级各类政府应该科学合理的分配教育经费,真正的高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创新与发展共存,打造校园文化专属品牌。一所好的学校,要想打造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必须要创新,必须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因为,创新是开拓的基础,是发展的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学校才能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报纸、电视广播等各大新闻媒体作为宣传工具,向社会各界人士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让人们随时随地接触到关于文化的知识,让人们的思想得到熏陶,从内心接受文化,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且从孩子的切身利益考虑,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另外,学校应该抓紧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等的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鼓励师生集思广益,勇于创新。通过以上种种办法,来加大小学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前进,根据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建设者和领导者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入手,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高效健康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管理科学化、人性化,清晰准确地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作者:李亚洲 单位:云南曲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发文《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2006.425.
[2]陈芬.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探究[D].学周刊,2012年第6期.
[3]冯刚,柯文进.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7月
第七篇: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习惯养成研究
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习惯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职业学院学生综合发展的过程能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就分析了学生习惯养成过程中校园文化所体现出的积极意义,然后就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的方法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把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越做越好。
关键词:
校园文化;学生习惯;积极意义;方法措施
学生习惯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习惯决定了结果,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有良好的习惯作为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习惯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习惯进行引导和规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习惯的关键。
1学生习惯养成过程中校园文化的积极意义
1.1直接的引导作用
学生习惯的养成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外部因素,一个是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动因,内部因素是本因。所谓动因,是指动态存在的因素,其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也具有动态性,而本应是学生本身的相关因素,包括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校园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属于动因这一方面,其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不能够单纯的从正负来看待,而要考虑到校园文化对学生习惯的综合性影响,也就是直接的引导作用。这是因为校园文化是各种正面思想、理念的综合体,存在丰富的正能量,可以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
1.2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实现直接的引导,还可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学生是学院的一个组成个体,在职业院校中,校园文化的形成就是由校园环境、学校活动、共同行为等等因素参与其中所共同形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浓郁的氛围,处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学生必然会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习惯的养成。
1.3学生习惯养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反过来,学生习惯的养成也可以实现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行等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所以学生自身习惯的养成和提高,就能够实现校园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学生习惯养成的方法措施
2.1以校园宣传阵地渗透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校园文化建设中,宣传阵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其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播作用重大,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引导。从当前的实际来看,校园宣传阵地主要包含广播站、校刊校报、校园网站。要将这三类宣传阵地利用起来,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实现学生习惯养成的促进。第一,在广播站这方面需要对节目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开创一些能够培养学生习惯的文化类节目。例如,可以开设“名人讲座”、“文化访谈”、“学生百态”等广播节目或是电视节目,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二,可以在校刊校报上登载一些与学生习惯养成相关的文章,或是以学生习惯养成为主体举办征文大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文化氛围,更可以让学生对习惯产生深层次认识。第三,利用校园网站实现文化建设的辐射,将校园网站和微信、微博等对接起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文化宣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习惯养成的同时进步。
2.2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在学生习惯的养成上,榜样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通过榜样对学生进行引导,必然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通常也是以某些优秀典型作为榜样或者核心进行文化构建,因此两者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可以将榜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点带面,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习惯养成双重提高。首先,要从校园中发掘榜样。职业院校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对口型人才,因此可以从不同的专业中发掘优秀事迹,将其作为榜样进行包装处理。其次,在校园中推广形成榜样效应。这可以通过校园宣传阵地将这些榜样实事迹进行推广,让学生在了解过程中被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向榜样看齐,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最后,可以开展“发现你身边的‘榜样’”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发掘自己身边的榜样事迹。如此,必然可以让学生群体都开始注意自身的行为习惯,希望可以成为榜样。这样就是实现了学生习惯的引导和养成,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2.3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深化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方式除了上述的手段之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职业院校的特点,所以文化活动的开展也需要与院校特点相符合。比如除了传统的诗词朗诵大会、演讲大赛、歌唱比赛等,还可以举办专业性更强的活动,如计算机大赛、建模大赛等等。通过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能够提高院校的文化氛围,深化文化建设。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也可以更加积极与活跃,从而树立良好的习惯,消除不良习惯。
3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习惯养成具有积极意义,在职业院校中,需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着手,同步实现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榜样引导和开展活动这些手段,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也真正让好的校园文化从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起到文化重要的育人作用。
作者:阮文涛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基于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5):37-40.
[2]许玲,夏和先,李峰.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影响[J].皖西学院学报,2012,(5):129-132.
[3]卞波.试论校园文化建设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1):84-85,97
第八篇: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调查
摘要:
从现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现象来看,依旧有一些因素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加强的过程中要体现校园文化的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以及实践性。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思考
一、引言
所谓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指的是1999年以来新设的,特别是近些年来由原来的专科性质的院校通过合并等方式转变为本科的院校,这些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服务,其具备的竞争力较弱,并且校园文化建设也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如果要进行针对性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对新建地方院校的校园文化进行相应的调查,根据调查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笔者通过随机抽取全国20所新建地方院校进行问卷形式的调查。共发放3000份问卷,有效问卷2810份,总有效率为93.66%。另外,笔者还对吉林工商学院以及山西大同大学等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实地调查。以下为具体调查内容。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对文化建设的措施具体体现在对物质设施的建设,比如纪念性标志设施、校园环境以及雕塑设施等。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校园对物质文化的建设,更多体现的是此所院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以及是否能将校园文化升华、丰富为校园的文化风格。第一,雕塑以及标志性建筑的建设。调查中的“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能否体现本校的建校特色”问题,72.1%的学生表示“能”。19.2%的学生表示“不能”,其中还有8.7%的学生表示“无法判定”;对“院校内是否具有雕塑等文化建筑”问题,89%的学生选择“有”,还有11%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从调查现实来看,多半的学生都认为院校内具备相关的文化设施以及建筑,如雕塑以及校园文化标志性建筑等。[1]第二,网络、教学实施以及科研的教学硬件设施建设。这一问卷与之前相比不同,此问卷主要通过学生对院校内设施的满意度进行分析。通过调查结果的相关显示,学生对校园内的住宿条件以及教学设施等有21%的学生为“非常满意”,44%学生选择“一般”,还有35%的学生选择“不满意”从这一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仍有很多学生对本校的校园基本硬件教学设施持不满意态度,这也间接的表明新建地方院校对校园内硬件设施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2]第三,对校园环境的评价。对调查问卷中的“院校的设施能给您带来何种体验”,其中42%的学生觉得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优美但不具备对人们的精神层面影响的作用,58%的学生认为校园环境的氛围营造具备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学生以及教师认为校园设施建设需要改善的次序是什么呢?他们分别是:教学楼设施、体育运动设施、食堂设施以及图书馆设施。
三、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对文化建设的满意度来看,要想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就要针对文化建设的薄弱地方实施有效的措施,并且从校园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谨慎的规划、实施合理的措施。第一,依据时代的发展进行文化建设。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时展的要求,同时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大学不同于其他的研究机构,其文化建设应该建立在历史与人的形态层面上,并且还要符合时代的核心要求,这是建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必要,也是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必备的基本功能。要想建设起符合时展的校园文化,就要依据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相应采取具体的措施,凸显文化建设的重要特性。第二,把握科学性的理念。要想把控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科学性原则,就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以及理念为建设宗旨,运用创新的科学知识、科技手段从而充分地体现校园文化的科学性。其中包括与对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培养,尤其是对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中最主要的就是创新以及批判精神,具有批判精神是独立思想的前提,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具备超越性以及先进性的基础。批判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为了创新,为了提升校园的发展提供进步的动力,从而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第三,融入艺术性构思。要想建设一个系统的校园文化结构,其中就离不开重要的艺术性思维,艺术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它可以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提供源源不断的启发与动力,还会通过独特的表达手法令观察者赏析与深思,从而在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融入艺术构思也能为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氛围,提供丰富的艺术感悟、人生体验,使学生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
四、结束语
要想加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从不同的建设角度出发,融入科学以及艺术等理念,从而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为现阶段的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晓莹 单位:邯郸学院
参考文献:
[1]杜金华.对苏北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及思考——以连云港地区为例[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12(10):90-90.
[2]陈屈亮.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盐城5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求知导刊,2016,32(8):45-46.
第九篇:校园文化建设立德树人研究
摘要:
鉴于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素养熏陶、思想启发等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文章分析了校园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作用,并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校园文化;德育;精神文明
所谓“校园文化”,指学校长期形成的、为师生所认同的、得到传承的精神、文化、制度、价值,以及承载此内容的物质形态和活动方式。校园文化对于师生发展具有促进、激励、导向和规范的作用,是师生发展的潜在的环境和精神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其德育功能,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1]。
一、校园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个群体的文化认同,是一种机构文化、团队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日常性、融合性、持续性的,以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可对学生产生持续性的、积极的影响[2]。校园文化还具有较强的审美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二)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的师生,其具有自创、自享的特点,反映了建设主体的精神风貌、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包含的道德因素会持续地对师生施加影响,成为师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在无形中起着规范思维和言行的作用。
(三)陶冶作用
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意识理念的单向传输,而是交互性的,即通过富有特色的文化生活、文化形式及和谐活泼的人际关系对人进行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文化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人的思维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
(四)锻炼作用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其在接受传统德育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来,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校园文化创建工作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及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则主动认识自我,完成角色定位,锻炼了自身的组织管理、交往合作、自我调控等能力,使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3]。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管理引导
校园文化的定位、动力与建设成效与管理层的重视与引导有很大关系。首先,学校领导层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以建设校园文化;其次,要将德育精神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其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再次,要科学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结构、层次、功能与形式,强化顶层设计,既要避免高、大、空,又要避免低俗化、形式化。
(二)加强设施建设
校园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开展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因此,学校要按照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思路科学设计、精心布局各种文化设施,将艺术性、审美性与德育功能有机融合;要充分运用校内资源,通过各种方式营造立体式的、全空间的文化氛围,如利用植被营造生态文化、利用建筑物墙体打造文化长廊、利用体育设施营造拼搏文化等。
(三)加强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要与社会、家庭文化融合,在立德树人、为家庭社会作贡献中寻找定位。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体验社会生活,强化德育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要经常性地邀请社会人士到校开展座谈、报告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将先进文化输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使校园文化始终保持活力[4]。
(四)加强活动组织
校园文化活动广泛的参与性突出表现为丰富的文化活动:一方面,文化活动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另一方面,文化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德育作用较为显著。因此,文化活动要融审美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德育性于一体,如艺术节、创意大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知识竞赛等,要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调动思维情感和智慧,提高道德水平。在组织方式上,学校要充分信任学生,在加强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策划、组织、评判、管理,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主人公意识,从而使学生在全面历练能力的同时,在组织纪律、思想觉悟等方面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
三、结语
除课堂德育外,科学的、先进的、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对德育有更深远、持久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构建起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与体制,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同时,学校应本着开放的精神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融合,并调动学生广泛参与、自主管理,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
作者:魏平义 单位:甘肃省酒泉中学
参考文献:
[1]汪珍美.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功能的途径[J].新课程(上旬),2013(10):117.
[2]周平.德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讨[J].飞天,2012(2):125-126.
[3]邓向群.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3.
[4]徐晓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内容创新[J].文教资料,2014(25):33-34.
第十篇:校园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逐步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功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并进一步分析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互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并逐步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充实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形势,同时思政教育也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也可以说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只有不断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加强良性互动,才能够对我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的互动性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互动性
1.1校园文建设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具有引导作用、教学作用、促进作用以及凝聚作用。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文化本身即具有导向性作用,对于学生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学生的思想通常决定了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如果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注重文化建设,势必会宣传一些思想内容,这就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在校园学习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塑造时期,也正是由于处于这个关键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更好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等,也可以说在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的完成思政教育目标的根本手段。再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使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一种手段,能够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促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因此也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对学生具有凝聚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心归属感等无形中促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集荣誉感等,因此说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凝聚力。从以上几个方面不难看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而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此方面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1.2思政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思政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学校只有加强思政教育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思想意识,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够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顺利的完成。其次,思政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根本保障,目前学生受社会大学生的影响,思想意识逐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悉心呵护下成长,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思想,漠视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而思政教育能够活跃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勇于接受新的事物以及思想,并能够大胆的创新,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的提升,也可以说只有加强思政教育才能够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思政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互动的有效策略
2.1对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引起重视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把校园文化当成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的引起高度的重视,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尤其是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之间的必要联系,在工作中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不断出现,这不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此种情况之下,学校领导者与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工作渐渐存在的互动关系,逐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必要联系,从而促使两者之间充分发挥出促进作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有些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把德智体美等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但是但多数师生只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促进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互动,而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真正本质,因此在开展期间,两者不能够科学统筹起来这就需要逐步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以及思政教育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从而使不自觉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思想意识,更好的更新改善相关的政策以及建议,为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2健全校园文欢建设与思政教育互动的相关机制
健全机制是校园文欢建设以及思政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基础,健全机制不仅能够对学校师生的外在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也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但是目前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产生了脱离,而导致学校的思政教育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必须逐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的互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的同时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政教育工作,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良性发展,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只有完善的相关机制在明确校园文欢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在原则、方法、内容以及载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完善的机制才能够保证两之间的一致性,才能够起到良好的互动效果,也可以说健全完善的机制是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和谐互动的基础,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2.3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的互动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需要为两者之间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的根本保障,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要充分的参与其中,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律法或者制度使社会秩序得到整顿与维护,并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逐步优化校园内部环境,良好的校园内部环境也能够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互动提供重要作用,学校要不仅要重视校园内部软件与硬件环境的建设,还要逐步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互动,从而使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风气以及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提供优质的环境。
2.4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良性互动的队伍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是一项非常艰巨且又系统的工程,所涵盖的面积非常广泛,基本上涵盖了学校所有的师生,也可以说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已经不在是学校内部某一个部门或者是某些人的责任而是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才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互动效果,因此要构建一支高效的且能够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形成良性互动的队伍。首先学校领导班子要积极参与其中,学校领导班子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形成良性互动的主要倡导者,对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发挥着引导的作用,因此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地发挥出其关键作用。其次学校教职工,学校的所用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良性互动建设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两者互动建设的主要力量,尤其是从事党团工作的教职工是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建设良好的互动建设的主要组织者于实施者。再次,学生骨干也是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良性互动建设的重要力量,学生骨干又涵盖了优秀学生干部、党员等,是学生全体中优秀代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具体的活动中起着带头作用,同时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连接者。以上成员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互动模式形成的重要力量,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构建一支全员化的良性互动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学校采取措施促使学校全员共同参与其中,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重要力量。
3总语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学校要对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引起高度重视,利用较为全面的、辩证的以及理性的观念去进行分析,避免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吴娜 单位: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曾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2]张永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4(19).
[3]刘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J].才智,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