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探微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研究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探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研究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探微

摘要:

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不仅有着研究生普遍的文化特征,还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一面,这就使得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有着其实际情况。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现对于主流文化有着边缘性、抵抗性、风格化特征,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地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合理疏导、化解其消极因素。

关键词:

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1引言

何谓地方大学?地方大学的内涵外延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学界仍是各抒己见、各不相同。本文中地方大学主要指由第三级政府出资举办、接受省政府和第三级政府双重领导的公立地方本科院校。20世纪80年代,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进步拉动人才需求,地方大学在这样的形式下诞生。30年来,地方大学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相对而言,地方大学办学基础较为薄弱,校园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和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在全国高等教育大系统中,在办学定位上,多以本科教育为主,着力为地方培养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地方大学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甚至在某些学科出现了较为突出和领先的优势。经过时间的积淀和自身不懈地努力,地方大学蓬勃发展,有实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反之,也有通过发展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进一步增强整体办学实力的诉求。地方大学中有极大一部分开始把触角伸入到研究生教育,并把它作为学校的战略新任务。“在学校的正式等级结构以外,学校还存在着由身份、性别和种族、家庭文化背景、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聚合的各种群体。有的群体存在着显著的外界标志,边界明显,如社团。也有的不靠形式上的东西去区分群体边界,而是靠文化价值观念、个人对事情的看法、追求的目标、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聚合成为团体。还有的是因为特定的身份如种族、性别等自然影响而形成的群体。”高校作为我国一个特定的非营利组织,其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存在。“从组织理论的角度看,高校内部存在着反映高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信念、追求、行为规范等精神因素构成的高校主导文化。从实践层面看,校训、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便是这一主导文化的反映。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内部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研究生作为校园中一个独立的群体,具有这个群体独特的特征,其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广义上讲是研究生和导师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上讲,研究生文化是以研究生为主体,在校园这个空间中所逐渐形成的体现研究生特征的文化形态,对校园其他亚文化尤其是本专科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的不断壮大,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学校亚文化。在地方大学主流文化中,这种亚文化处于怎样的状态,与主流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特征

2.1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特征

(1)浓郁的科研氛围和探索精神是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的核心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立足于精英教育。所以,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学习和创造知识,研究生群体重在良好的学术精神、刻苦的研究态度和不断的探索学习。“研究生教育是高校的高层次教育。研究生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高校的科研水平,其所体现的价值追求直接反映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2)学习上注重自主性和创造性,生活上具有独立性和相对松散性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带着探究、批判的精神自主学习,这种创造性学习在研究生阶段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这种学习有着很大的独特性,其学习方式包括:课程学习、实验与社会实践、学术活动、撰写学位论文等。尽管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但都有着自主性和创造性两个显要特征。研究生学习是培养方案的规划下、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同时,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理论的学习和实验实践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搜集资料去解决问题。“研究生学习知识,往往要同创造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创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学习,而学习也要把创造知识作为目的。”研究生经历了数年本专科高等教育,有的还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价值观,在生活上呈现出了独立性的特征。研究生阶段,固定时间、固定场地、固定教师和固定课程的统一学习时间并不多,给予了他们更多灵活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更能自主钻研。如此,研究生的生活状态更去刻板化,作息时间相对不固定,生活相对松散。(3)人格和心理的稳定性高,文化格调高、拥护主流价值观按照我国学制和入学年龄的要求,研究生大部分处于20~40岁之间。他们大部分已经成年,人格与心理基本上处于安定状态,情绪更加老练和稳健。研究生在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和一定的社会阅历后,有更加理性、更加独立自主的判断意识,受到个人情绪和外界干扰减少。研究生群体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到了较好的文化熏陶,在文化格调上显示出了更高的状态。对低俗文化普遍持有排斥态度,更加关注高雅文化与经典文化。他们有着良好的判断意识,能够综合全面分析问题,在对事物的判断上显示了更加理智和理性的一面,对待社会主流价值多是拥护,比如爱国情怀、民主意识、关心社会、责任意识等。研究生群体整体呈现出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进步和发展的正能量。

2.2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特征

地方大学研究生作为我国研究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烙有我国研究生群体普遍的文化状态印记。同时,由于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有着其较为特殊实际情况,比如在地方大学中的群体地位等,因此,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有着自身独具的特征。(1)严重的边缘性地方大学的“地方性”特色鲜明,这种地方性源于地方大学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办学目标主要为地方发展服务,生源结构主要源于当地等。如地方大学在生源结构上,本科招生中本市生源占有绝大的比重,本省学生占绝大部分,外省学生占比很小。例如,在2013年刚的招生计划中,湖北武汉的江汉大学明文规定:湖北计划中,除艺术、体育类专业以及自主招生面向全省(含武汉市)招生外,其它文、理科类专业80%面向武汉市招生,20%面向全省(含武汉市)招生。相反,地方大学研究生生源地域结构反而非常广泛,来自外省的学生占到很大一部分。其结果是,研究生群体成为“外省人群体”,在地方大学中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数群体。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的边缘性首先体现在人数少、群体小,受到的重视和关注不足。如广州大学现有本科生在校人数约23000人,研究生总数不足3000人,研究生群体在庞大的学生基数上显得十分“弱小”。人数少相对应的往往是受到的关注不足。因为大部分地方大学仍以本科教育为学校中心任务,研究生的培养相对占据次要地位。其次,独特的“外省人群体”特征,面临文化上的边缘化。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中,外省人占据了较大部分,有的高校甚至占到70%还要多。地方化的地方大学在主流文化上展现出了地方文化的强势,外省人群体带着各自的区域文化来求学,形成文化上的“孤岛”。如广州大学研究生主要生源地为河南、湖南、江西、广东,其中广东省外学生人数占据半数。而广州大学学生总体来看,“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地方,2005年度广州大学的生源构成为:广州市生源为60%,除了广州以外的广东省内招生为30%,非广东省的全国招生比例为10%。”广州大学学生和职工通用粤语,学校广播多为粤语节目,学校食堂多为清淡口味的粤菜为主,校园文化依托“广府文化”展开。来自非广东省的研究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了明显的文化不适应,甚至是文化冲突现象。(2)对校园主流文化的抵抗性研究生群体小、数量少,受关注不够,在文化上有些明显的边缘化倾向。这种“外省人群体”,在校园主体生活中常常遭遇到艰难的处境。这种弱势地位和边缘状态,使得研究生群体自我“外省人身份”更加明确和突出。研究生群体内部同乡会等组织进一步加深了外省人群体内部认同和外部抵抗。如广州大学研究生群体对本省文化的“文化自尊心”受到了侵犯而不断加强,产生了强烈的“本省文化自豪感”,会在合适的场合极力宣扬“异域文化”。大学本应该多元文化交融,使来自全国各区域、各民族,甚至是全球各国的文化在大学得到尊重和发扬。但是,由于地方大学的地域实际状况,使得地方大学以地方文化为特色,以地方特色求发展。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得非本地文化感受到被忽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进而易产生明显的抵触性矛盾。来自外省的研究生群体成为地方大学的主流文化的重要抵抗者,有着较为明显的文化冲突态度和行为。(3)明显的风格化倾向“亚文化的抵抗从来都不是激烈和极端的方式,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主要体现在审美领域、休闲、消费等方面,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地方大学研究生亚文化同样在与主流文化的冲突上,并不是激烈的对抗,而是象征性的抵抗,作为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否定和补充存在着。这种与主流文化抵抗的亚文化有些明显的风格化倾向。如广州大学研究生群体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人,在饮食上,对甜食的排斥,对辣味表现出强烈的爱好;北方学生对广州季节不分明的排斥,对冬天下雪的渴望等,呈现了独具风格的一面。

3地方大学针对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的应有之策

亚文化可能包括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包括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价值观。

3.1利用研究生群体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导向

和辐射功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生群体亚文化中有与主流文化相似或者一致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导向和辐射功能,能够大力促进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1)研究生学术科研精神引导校园文化朝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发展高校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净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大学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我国高等教育从建立发展到今天,从来都把科学的精神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精神、学术精神,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学术的创新,高等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题中之义在我国各高校的校园规训中得到集中体现。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科研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独树一帜,对校园文化朝着追求科学与真理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经常讨论和广泛探求科学前沿问题,吸引了大批本科学生参与到其中。研究生牵头的挑战杯团队,本科生在研究生的带领下钻研问题,开展创新。在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合作和交流中,校园学生主体受到科学精神和学术创新精神的熏陶,自然而然培养出对知识的热爱、对问题的探究精神。研究生这一群体有益于激发校园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校园文化,对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大有裨益。(2)研究生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精神推动校园生活文化、学习文化的积极进步研究生群体都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在学习上独立思考、大胆怀疑、主动学习、自主探求,在生活上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而作为校园主体的本科学生大都仍然缺乏独立意识,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是“随大流”。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散漫,不愿意承担责任,害怕挫折等;在学习上主动性严重缺乏。研究生群体虽然是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但他们的文化特征对本科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向导和指引,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可以辐射到整个校园文化。如广州大学学生绝大部分是广州市学生,成为高校的“走读生”,即使到了独立的年龄,他们仍然对家庭表现过度的依赖,不仅经济上不愿意独立,而且精神上难以割舍,这对于高校学生个体社会化和独立人格健康发展不利。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与其他群体迥异,使得其他群体有了一个参考和对照的标杆。(3)研究生崇尚高雅,拥护社会主流价值观,带动校园文化和谐美好发展从年龄结构、文化基础、心理状态、价值观念上,研究生群体都有别于其他群体,可以说,这一群体在大学中是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具开放意识、最理智的群体。“从研究生群体文化的特点不难看出,研究生群体文化在提高高校文化的品位、格调和维持高校主体文化的稳定性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群体成为高校文化建设、德育建设的重要拥护者。他们用成熟全面的思考、理性的态度和温和的行为影响着本科学生的价值观念。地方大学本科生普遍家庭经济条件好,这使他们在物质上的追求成为一种时尚,在全校蔓延。在物质上的过分追求,直接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对快餐文化的青睐,对网络文化的着迷,受到了很多不良信息的毒害,对社会漠不关心,对主流价值观怀疑、逆反甚至敌对。这些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一种阻碍。研究生群体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的合理利用,对消除这种消极校园文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2给予研究生群体充分的关注,尊重异地学生文化,疏导、化解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消极负向作用

健康的亚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良亚文化则只会对校园文化产生负面效应。不良亚文化弱化校园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并阻碍其发挥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会大打折扣。“不良亚文化虽然只是在某一小部分人中流行,但其影响力却不可小觑,甚至对校园主流文化形成了冲击。”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文化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显现出较为消极的一面。首先,独特的“外省人”群体对当地文化的抵抗问题日益凸显。学校在充分挖掘地方优势、地方特色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考虑到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当地特设文化为主导的同时,应该给予异地文化一定程度的尊重。多元的社会的主要标志便是多元的价值观,相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不同文化的交融对学校文化繁荣是很有好处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元独大,对小众群体文化采取漠视和轻蔑的态度。其次,用更加合理的价值观疏导、化解研究生群体不良亚文化。比如研究生群体散漫的生活状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显得格格不入;研究生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和阅历,在能力素质上有了较高的层次,他们普遍对校园活动不感兴趣、不参与;研究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认知较为清晰,道德滑坡更为明显,功利性强。大学生充满青春活力,大学校园文化一定也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要积极引导研究生群体,让他们改变心态,焕发出新的活力。对研究生开展合理的德育工作,促进自身进步。对不良的情绪和态度,要采用合理的手段来劝解、教育和疏导。

作者:温婷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督导室

参考文献:

[1]徐瑞,刘慧珍.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2]孙建,吴利萍等.高校教师群体亚文化对高校“三风”建设的影响研究———组织理论与微观计量经济学的角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6).

[3][5]薛天祥.研究生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4][8]鲁满新.高校校园文化与研究生群体文化关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6]刘晖.转型期地方大学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

[7]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董树理.高校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