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寻(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寻(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寻(6篇)

第一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意义研究

【摘要】

龙江精神,就是黑龙江省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龙江精神的核心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这些文化中所蕴涵的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忍不拔的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如何把龙江文化中蕴涵的这些具有丰富的德育思想和育人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成为了现今高等院校思政治教育、文化建设工作的新载体。

【关键词】

龙江文化;校园文化;意义

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跨越性迈上了新的历史高度。与此同时,这种发展的趋势也给广大民办院校的校园文化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民办高校如何在适应这种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进而建立引导突显具有时代特征的,突出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对此,要给予多层面、多途径的研究与解读。针对以上面临的问题,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以之丰富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是民办高校的新尝试。地域文化,广义上是指在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地加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水平、科技成就、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精神文化。本课题中所阐述的地域文化主要指狭义的地域文化即代表黑龙江地域文化特色的“大美大爱”龙江精神。

一、从宏观上来看,具有推动黑龙江社会文化发展进程,推进龙江精神传承工作的开展,彰显龙江地区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该规划为高校在推进文化发展与繁荣中的作用做出了明确的定位。为此,在高校中研究龙江文化,把龙江文化内涵有机的融合进特色校园文化中,不仅是发掘和弘扬黑土文化的重要措施,而且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整体复兴的现实需要。

二、从微观上来看,丰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基本内涵,在彰显地域特色同时,发挥龙江精神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终提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品位

龙江文化的精神内核归根到底是以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情操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因此,龙江文化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研究、挖掘、开发龙江精神文化资源,无疑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和开发具有龙江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必然途径,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

三、从民办高校自身来看,地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凸显办学特色,提炼办学理念增强学校竞争力,实现学校和社会互动交流

民办高校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这种特色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学校的品牌专业、学科,管理服务学生的理念,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上等等。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学校以文化办学,提升文化“软实力”更能实现大学的功能,用文化教育人、管理人和服务人才能更好的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才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亲近感,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如何让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融合地域文化精髓,创新和丰富文化内涵,让校园文化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更具有地域精神性和时代特征,凸显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实现由制度管人向文化育人才转变,将成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从当下意义来看,进一步为“中国梦”整合凝聚精神动力资源

在奋力走出龙江发展新路子,要构建和谐龙江,构建瑰丽“中国梦”的当下,那么精神动力的作用就极其重要。我们要结合龙江现有的优秀精神资源,充分实现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增强每个人的家园意识,最后实现对人的激励,对文化的传承,甚至对社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竖起一面新的旗帜。可见精神动力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黑龙江人,结合龙江现状深刻挖掘精神动力的作用就更具价值。黑龙江位于祖国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更具有无法比拟的精神资源,其中所具有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等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将这些丰富的精神资源转化成一种社会推动力,进一步为“中国梦”整合凝聚精神动力资源,就是研究这一课题所具有的当下意义,我们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完成“中国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周维佳 单位:黑龙江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2]徐世杰.龙江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本质蕴涵[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8).

[3]王爱丽.整合精神动力资源再塑龙江文化之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04).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微电影研究

提要:

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正对高校校园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与影响。本文旨在概括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当前校园文化所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微电影与校园文化关联的基础上论证以微电影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可行性,并提出构建由守门人“顶层规划”“议程设置”推广、“意见领袖”引导、效果结果反馈四部分所构成的新型校园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

微电影;校园文化;创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是孕育人才、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必要条件,完善的高校校园文化体系更是培养优良学风和营造和谐氛围的重要保障。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正对高校校园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与影响。微电影作为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媒介,其自身具备“微”时代显著的特性。如何有效利用微电影的特点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政府行政机构与高校教育机构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孕育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教育和办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所贯彻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学术氛围、行为准则、思想内涵,高校师生与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方式、文体活动、日常起居无不包容在校园文化之中。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高校校园文化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些较为棘手的现实问题。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与快速发展,高校的硬件建设已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新型校区的建立、体育馆、游泳馆、运动场、多功能演播厅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健全,使高校校园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在校园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校园的精神文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缺乏平衡发展。

2.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价值取向朝着多元化发展。据调查显示,受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个别大学生滋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一些大学生,甚至是党员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存在一定问题,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影响和冲击,一些负面扭曲的价值观以细小的方式存在于高校校园。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教育需要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高等院校必须突出以服务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然而,受到资金、场地、技术等局限和制约,调查显示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的主体地位逐渐降低,导致学生的课余生活日益乏味。校园文化已经脱离了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学校强加在学生身上的教育理念,导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4.受众群体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低

一些高等院校组织的校园活动缺乏创意,无法满足学生的年龄需求、爱好需求、能动需求,导致缺乏对受众群体的吸引力,受众群体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低。例如,公益活动的主旨教育缺乏,活动方式陈旧,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院系活动专业特色鲜明,主办机构各自为政,将其他专业的学生排除在外;校级文体活动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许多同学后知后觉,无法及时享受校园文化成果,对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积极性。

二、微电影与高校校园文化

微电影,全称微型电影(micro-movie)。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微电影作为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媒介,有着“微”时代的显著特性,即放映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投资成本小。播放时间在60秒—6000秒之间、拍摄和制作周期不超过一周、单部投资金额在千元到百万元之间是微电影最为显著的优势特征。相比于传统电影放映时间少则90分钟,多则几小时;拍摄周期少则几个月,长则数十年;传统电影制片人最低投资金额需要数百万元,甚至上亿元而言,微电影行业的低门槛、高成效、短周期、长收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社会人群的关注与参与。另一方面,微电影同胶片放映的传统院线电影一样,追求影片感染力的渲染,强调情节的设定,具有严密的统筹策划、严谨的剧本创作、系统的拍摄制作等流程。只是微电影的放映与传播是依靠新媒体平台实现的,较比传统媒体受实体空间的限制与对票房的依赖而言,微电影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扩散性。近几年来,微电影正以惊人的速度在高校校园中迅速传播。仅2014年,我国就制作完成了上万部微电影作品。从2010年首部微电影作品《一触即发》公映至今,仅仅三年的时间,微电影从局部人群的自娱自乐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时代标签。2012年,由视频网站奇艺推出的微电影“城市印象”系列作品在北京百老汇电影院正式上映。与此同时,反映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的微电影创作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青春期》微电影系列一经便登上优酷网首页,成为高校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讨论的热点话题。当今高校校园,随处可见“微”元素的普及与应用,作为新媒体时代代表性产物之一的微电影,正在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提供契机与可能。高校校园文化是孕育在校园环境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教育和办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所贯彻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学术氛围、行为准则、思想内涵,高校师生与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方式、文体活动、日常起居无不包容在校园文化之中。想要拓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延,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必须突出大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升高校教职员工的参与度,依托新型传播载体。只有客观分析自媒体产业重要代表媒介之一的微电影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关联,才能积极调度和发挥微电影跟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增强能动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1.受众群体相同

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受众人群是当代大学生,而微电影在自媒体普及发展的当下也与大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大学生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微电影的发展走向。所以微电影与校园文化的主要受众群体相同,即高校大学生。

2.目标意义一致

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实有”的存在基础。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微电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型平台,整个微电影从最初的创意策划、中期的拍摄制作再到后期的传播推广,彼此之间关系紧密,都是为了服务于最初的主旨内涵,这跟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相仿,将微电影的主旨内涵与校园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实现目标意义的统一。

3.发展模式共同

高校校园文化和微电影二者的发展变化都是动态的,都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在以教育和传播正能量为核心的基础上,二者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针对不同的热点事件,二者都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并由此来调整发展对策。

4.物质基础满足需求

智能手机已经被广大学生普遍使用,在移动4G、无线WIFI等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的基础上,通过手机终端平台,微电影能更为方便,微电影所具备的“三微”特点符合大学生的经济基础,让大学生不必承受高昂的物质代价。微电影顺应了信息传播从传统“大众传播”转向“分众传播”的趋势。讲述身边的故事,使得微电影更加平易近人,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微电影是符合时展的产物,是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有效载体,为解决制约校园文化发展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微电影的传播可以让校园文化与思想观念能得到激烈的碰撞。微电影表现形式短平快,却能以小见大,从不同对象、不同视角着眼,透过镜头语言把先进典型及其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让大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同样能够接受精神洗礼。以微电影为抓手,有助于“寓教于乐”,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满足在新的时期高校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

三、利用微电影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应该锐意进取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客观需求,坚持做到有的放矢的宣传教育。利用互联网的环境特征,结合日新月异的自媒体平台,将微电影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进行宣传教育,不但可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可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微电影在推动和谐校园文化中的积极能动作用。由高等院校主管宣传教育的党委宣传部牵头,由负责开展学生文化生活工作的校团委、二级学院分团委具体执行,校学生工作部、保卫处、财务处、校友联合会等部门对微电影活动加大力度配合,统筹管理、多方配合。以“守门人”顶层规划、“议程设置”推广、“意见领袖”引导、效果结果反馈四部分实现微电影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1.坚持“守门人”顶层设计,攻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近年来,高校推出的毕业题材作品琳琅满目,其中,结合微电影自身宣传放映时间短、拍摄制作周期短、投资成本低的特点,2011年,由应届毕业生李正导演,重庆大学出品的微电影《四年一梦》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四年一梦》以丢失的学生证为主要线索,将青春期的暗恋、迷惘以及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影片结尾,几位主人公与青春作别,融入社会投身工作,情感基调由抑转扬,不仅符合了大学生的情感诉求,更在结尾升华了影片主旨,主人公从头到尾的迷惘心情最终拨云见日,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影片参演人数众多,涉及场景丰富,在策划和拍摄过程中都引发了较大反响,在人人网、个人主页传播甚广。学校应鼓励并支持校园师生创作微电影,鼓励师生在微电影“三微”的特点下积极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和宣传当中,坚持“守门人”顶层理论,在微电影策划之初将学生的情感诉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有机结合,引发师生自主学习和广泛参与。如此一来,宣传的手段不再单一,形成了全媒体、多元化的传播联盟。学生上课可以在多种场景进行,微电影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新型尝试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思路,正逐步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有效地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2.结合“议程设置”进行推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师生关注度与参与度

突出以服务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宗旨落到实处,参与到高校校园文化中来,呼吁高校的宣传部门和思政教师结合“议程设置”理论传播推广,发挥微电影自身所具有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资金、场地、技术等局限,以“议程设置”的推广传播理念融入微电影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教育方式,提升高校师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在绍兴市城中村改造的背景下,绍兴文理学院附近的一条伴随文理师生长达十年之久的商业街被圈令拆除。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全面统筹策划,并组织学生团队对整个拆除过程进行全程录制,制作完成纪录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该片不仅让高校学子认识到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更让他们对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重新定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城市拆迁、农民工就业、留守儿童等问题,具有深刻的教育启迪作用。该片在2013年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中荣获纪实类最高奖,被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三十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3.强化“意见领袖”引导,传递正能量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下,“意见领袖”在舆论

引导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校园“意见领袖”的引导,剔除当今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存在的功利色彩。突出微电影的引导特征,通过场景、台词、画外音等形式发挥文化传递功能,确立“意见领袖”进行意见引导语思想梳理,解决当今社会中个别大学生受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而引发的功利主义思想问题,实现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递。由吉林警察学院制作的微电影《青春追梦》讲述的是几位充满朝气的女孩在警察学校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影片主体明确,内涵丰富,整部影片内容情节一气呵成。在策划和制作过程中,剧组突出“梦想”这一主题,树立标榜形象,并紧紧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最终实现裂变式传播。这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方式都对吉林警察学院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召开微电影主创成员与观众见面会,强化“意见领袖”的传播引导作用,利用微电影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打破了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带有一定功利色彩的局面。

4.做好效果总结反馈,统计数据并针对分析

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发动收集广大受众的最新信息,包括大学生的个体认知和感受、对微电影的评价等各个方面,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属性,广泛评论与转发,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获得受众的反馈并进行总结分析,把统计结果和最开始的设想预判进行分析对比,为微电影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创新做积累,以此来充实以微电影来创新高校文化发展的路径探究。

作者:吕志伟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第三篇:校园文化高校人物档案管理研究

【摘要】

高校人物档案管理是对高校积淀和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财富”的管理。本文从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人物档案管理背景入手,界定了高校人物档案管理的内涵,提出了以思想观念影响塑造共同愿景、以多方筹划保障顺利实施、以多维创新形成管理长效机制、以多渠道传播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四步实现路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高校人物档案;档案管理;实现路径

高校人物档案最早由南京大学档案馆在1984年提出,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日益兴起,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逐渐被认同,具有文化和育人价值的高校人物档案越来越受到高校档案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很多高校档案部门对于人物档案的管理情况不一,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有效管理,很大程度影响了人物档案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校园文化视域下研究高校人物档案管理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人物档案管理的内涵

目前,对于在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人物档案管理的内涵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结合三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高校人物档案管理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为更好地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依托档案管理部门这一平台,对高校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在校学生或校友、后勤人员等在其从事党政管理、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后勤管理、参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有重要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实物、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利用开发的过程。

二、校园文化视域下高校人物档案管理的实现路径

(一)借助思想观念影响,塑造人物档案管理的共同愿景。与《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涉及的十一大类档案不同,人物档案并不在此范畴。那么新增工作要想开展起来,改变管理者和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就变得尤其重要。首先,档案管理部门领导要逐步影响馆内职工,让他们感受到这项工作是有价值,也能体现自身成就感的,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借助档案馆的力量,通过各种机会,影响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的观念,让他们感受到这项工作投入是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意义和价值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通过双向影响,才能为人物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系统筹划,保障人物档案管理的顺利启动。思想观念上契合后,人物档案管理前期实质性的筹划就变得至关重要。前期筹划包含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一是明确人物档案管理的定位,即人物档案管理是通过多渠道收集,规范化整理,深度化利用发挥其育人价值,服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二是摸清“家底”。通过对馆藏情况详细梳理、其他单位保存“名人”实物情况盘点,“名人”家属意愿情况梳理,了解目前学校“名人”实物史料的现状。三是调研制定总体方案。通过对其他高校的详细调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分阶段的人物档案管理实施方案,包括人物筛选标准、收集范围、征集方式等,为正式启动人物档案管理做好准备。

(三)多维度创新,形成人物档案管理长效机制。要保障高校人物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长期、良性的实施下去,还需要开展多维度创新。一是情感与制度的结合创新。充分考虑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情感诉求,在不违背相关制度的情况下,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技术与规范的结合创新。将新的技术手段应用于人物档案管理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规范,达到技术与规范的完美结合,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团队化和个人技能的结合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人物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工作量也越来越大,那就需要在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个人技能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工作团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之长期稳定地运行。四是多维与深度的结合创新。在高校人物档案的收集维度上从仅针对校长、院士等“名人”转变为学校各个发展阶段中各层次、有价值的“名人”。在高校人物档案的利用深度上也从简单展览转变为更多地发掘和展现人物档案背后的育人价值。多维收集和深度利用的结合,才能使人物档案管理更全面,更有意义。

(四)多渠道强化传播力,促进人物档案管理可持续发展。高校人物档案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管理才能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高校档案部门需要多渠道扩大人物档案管理的显示度,即多渠道强化传播力。一是利用已收集的人物档案方便快捷地为学校宣传部、团委等单位提供相关服务,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宣传人物档案管理工作。二是积极参加各种行业学会组织的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会,通过学会这个平台展示人物档案管理所取得的成就,使之在业界能够形成共识并共同推动。三是通过在人物档案管理过程中挖掘出来的一些“点”,与名人类专题展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联手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活动或展览,一定程度上也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四是引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他们提供一些人物档案中蕴含的线索或话题,通过他们具备的强大的传播力,提升人物档案管理工作在学校乃至社会上的影响力。

作者:姚恒 单位:西南大学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姚恒.基于校园文化视角的高校人物档案管理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谢鹏.高校人物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J].山西档案,2012(4):74-78.

[3]胡琨.回望与展望:论高校人物档案资源体系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4(9):69-70.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档案文化资源思考

【摘要】

高校档案文化资源是高校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原始记录和精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淀、传播、教育等功能,本文就如何利用档案文化资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档案文化;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为开创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同样也为整个社会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众所周知,档案历来被视作文化的精髓所在,它记录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轨迹,是具有原始保存价值的信息文化资源。同样,信息化时代,高校档案馆如何利用自身存贮文化的信息资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从单一的档案存储场馆向主动提供服务利用参与信息数字化过程的新角色转变,笔者谈以下几点粗浅建议和看法。

一、加大高校档案征集工作力度,扩大馆藏资源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档案馆、室已不再像原来那样单纯的“故纸堆”资料集中存放地。随着信息化、网络数字化以及全媒体的迅速发展,档案作为高校历史发展的财富,逐渐由昔日的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渐渐开放开来,由幕后走向前台,其文化信息存储、传播、教育日益突显。那么,为了使得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能够源源不断地为高校建设事业提供有价值、促发展的文化信息资源,就必须要把最基础的档案征集工作做好、做到位,凡是反映高校建设发展和进步的有价值信息资源都要按时、依法且齐全地征集进来,以便最大限度地丰富馆藏档案资源。而且不但要收集高校各单位教育活动的文书档案,更收集各部门专业档案,如:高校财会、基建项目、科研成果档案等;实物档案,如奖杯、科研实体成果以及新型载体材料档案,如多媒体、影音、APP等,把反映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件、活动、建设和历史轨迹的原始声像档案资料完整齐全地接收进来。要从传承高校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把征集高校特色档案、各历史时期对社会和高校自身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档案、教育教学专业档案作为高校档案部门的重点工作,使社会公众和在校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高校发展进步的历史文化和精华所在,进一步感受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档案的传播功能。与此同时,收集工作不能只限于纸质材料,还要注意全媒体形式的电子文件的收集。以便于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联合高校教学单位、图书情报部门应用网络、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借此渠道,高效、迅速、便捷而准确地将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面向社会公共的文化资源,进而推动整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二、创新服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服务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存贮了记录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大量的有价值文化资料,可以说,是高校的信息资源重要阵地之一,然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却一度处于鲜有人知道、甚至无人问津的“保密场所”,或者有些边缘化的部门。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全媒体的无限应用及传播,高校档案部门的信息服务与传播功能日益增强,甚至与高校各单位、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原本单纯的资料存储功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今高校档案工作,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单位必须要顺应时展要求,与时俱进,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开发服务利用,拓宽服务渠道和服务领域,要逐步由档案存储接收、文件传递利用、寄存、鉴定整理以及抢救保护、目录检索工作职能向开放式网络服务形式开发转变,开辟更加适应多用户、全媒体形式的服务方式,积极地与高校教育教学部门、图书、情报部门联合,构建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和反馈平台,变成更加综合性的信息服务部门,为社会和学生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和便捷的服务。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改变,由被动接收到主动开辟服务,可以逐步改变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传统形象,提高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阵地地位,从而形成宣传高校档案文化、继续开发有价值高校文化资源,有价值高校档案文化传播、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通过举办档案展览传播弘扬高校先进文化

高校档案是一所高校的文化精髓与财富,时刻记录了一所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历史。充分利用高校档案文化资源阵地优势举办各类型专题展览,能够真实且直观地呈现给社会和在校生,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节庆和大型纪念活动,与高校其他教学单位、学生工作部门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联合围绕学校党委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问题,举办一些反映高校历史文化、对国家和社会、本校有一定成就的名人、高校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成就的展览,宣传和吸引众多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校生等,同时设立信息反馈渠道,广范吸取参观者的有效意见和建议,积极联合教育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发信息资源整合渠道和平台,为学校提供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档案文化服务,为高校领导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贡献出力量。

作者:郭艳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档案局科技项目,HDK2016-26,《全媒体时代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策略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吕晓庆.谈面向社会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J].黑龙江档案,2014(01):66.

[2]刘敏华.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之我见[J].档案管理,2014(4):75.

[3]吴小园.论高校档案的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功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103.

[4]田忠强,陈江鸿.“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O2O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档案,2016(1):116.

[5]赵娟,刘迎红.档案服务大众化若干问题探析[J].兰台世界,2016(01):29.

[6]金荣蓉.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刍议[J].科技展望,2015(31):38.

[7]郭艳.现代传媒引入对档案馆服务影响探究[J].兰台世界,2016(03):57.

第五篇:高校播音育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摘要:

播音专业在“实践育人”模式中以实践教学为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有效补充,是增加校园艺术氛围和人文情怀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分析全面构建两者结合重要性,探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与播音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结合,促进全面育人实施。

关键词:

播音专业;实践育人;校园文化建设

一、播音专业“实践育人”的内涵和现状

(一)播音专业实践育人的内涵

中国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以培养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戏剧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力和水平人才,能在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和传媒机构从事节目主持和播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有其独特性,除课堂上基本教学之外,实践教学是播音专业教学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播音及节目主持基本能力,巩固学生的普通话语音及发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播音等技巧,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学习内容的运用,将所学技能有效融汇到专业实际操作中,提升岗位适应性和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也成为播音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根本所在。

(二)播音专业实践育人的体现

首先,从职业能力需求来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深厚的备稿能力、快捷的思维反应力以及对专业技术设备的操作能力。增加实践教学在本专业教学活动的比重,有助于学生锻炼过硬的专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毕业生就业时能够快速上岗、驾驭播音主持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其次,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一门艺术类专业,充分开展专业实践,也是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专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而言,知识水平的积累,专业技能的提升都至关重要,以此提升学生们的综合涵养。再次,就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提升学习兴趣,为今后从事播音与主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在播音专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也是高校育人的永恒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活动来传达校园文化精神,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措施。高校校园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理念,对学校的整体教育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能够促进学校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和促进沟通了解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播音专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播音专业的教学特殊性,其教学和实践都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但仍存在着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统一和规划制度,活动内容同一性,活动形式多有雷同,缺乏特色,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都不够高等问题。由于播音专业学生大部分以艺术类专业考生居多,他们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在进入高校后大部分学生随意性较强,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很多学生对各类活动参与度和兴趣度不高。在校园文化活动设置中多以娱乐、游戏化为主,没有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很难达到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多处于浅层次活动开放为主,很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构建两者结合的重要性

(一)“全面育人”理念的践行

高校应用型人才的提出,特别是全面育人理念是针对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在如今的高校人才培养领域中不在局限单一学科人才培养,而是要求更宽广和全面。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则需制定客观多元的培养目标,培养出优秀的全面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全面育人的理念也为实践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充分考虑到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多彩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全面育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面对社会的需求和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拓展素质、全面发展的途径。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素质搭建了有效平台。通过举行系列讲座、文艺演出、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拓展了视野。将课外活动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拓宽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广度,强化知识的深度。以此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人格素质的形成,为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身心素质提供了环境基础。

(三)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影响

艺术专业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深刻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首先以各类大型活动和汇报演出为例,学生全程参与到采、编、播、剪过程中,为各大媒体和电视台输送了和现成的节目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打下牢固基础,通过多彩的活动来传达校园文化精神。其次,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专业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以某高校“女生节”为例,学生独立完成节目彩排、现场主持、文艺表演等活动,有不少学生也通过此类比赛走出校园在国家、省级等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也有不少人通过活动最终走上了播音员主持人的岗位,这种丰富多彩、高雅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促进了大学生健康身心、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也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四、“实践育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途径

(一)建设专业精品化社团

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以质量取胜,深入大学生基层需求,做精品化校园文化活动。其中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生活、娱乐等方面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要以专业特色为依托,打造精品化社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播音专业学生相对活泼,富有想象和创造力,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将专业理论学习与精品社团的融合,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有效载体,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精品化学生社团要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以某高校播音专业成立的社团“新传心生”为例,结合播音专业教学实践为主,吸引大量学生加入社团,集中进行配音、朗诵、话剧表演等交流活动,学生参与度高,精英化的人才培养也为各类比赛输送了大量高水平的节目和人才。

(二)开展专业实践竞赛

开展亮点特色鲜明的播音专业教学活动,而结合播音专业教学特点,专业实践和各类竞赛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各类活动的组织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针对性和专业性极强,也非常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保证活动的质量。很多播音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课堂上基础知识学习之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学习成果,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专业实践则给予了展示舞台,通过主持、表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素养,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活动的主持练习中,以此培训学生的主持应变能力。而这样的活动也为校园文化活动注入了新鲜血液,扩大了学生参与覆盖面,例如在某高校以播音专业以“青春校园主持人大赛”为契机,发挥专业优势,从新闻播音、节目主持、才艺展示等环节展示专业课程特点,将比赛打造为校园文化精品活动,体现出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特色,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并能够保证活动质量。以艺术专业学生为主体,通过长时间组织和培养具有专业水平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到社会活动和各种比赛当中去,不仅能够展现学校自身的良好形象,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社会活动和比赛当中得到锻炼提高。

(三)加强社会实践

艺术类高校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有着更多实践的机会,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交汇点,不仅能够巩固、加深课堂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研究和探索的积极主动性,最重要的是能够营造出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播音与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中将理论学校和实践有效结合,相比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专业实践及实训,积极引导专业学生更快的在实践中锻炼,以专业特色类活动为依托,创新实践形式,并将实践范围扩大,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播音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采编播”能力,社会实践锻炼就成为其课堂外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组织暑期下乡志愿活动,通过学生所学深入社会基层采风,做调研访谈,坚持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引导学生对社会和艺术的思考,从而提高专业积累和创作的能力。让大学生将自身所学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持根据专业特色设计,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培养综合高素质人才,提升大学生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作为高水平队伍,除了要重视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之外,要在教育教学中用于创新,抓住中航光电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锻炼,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夯实基础,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熏陶,指导学生参与到各类活动的组织和协调中,面向全校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文艺汇报演出等,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教师队伍也应不断提升个人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力求以全方位多角度的理念开展教学实践。

五、结束语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打造校园文化活动浓厚的艺术氛围,也成为构建全面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两者的有效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养,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其次也有利于增加大学校园的良好人文情怀和气息播音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可以使其他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艺术氛围的影响,提高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也是学校学风、校园建设的体现,各部门都要密切合作,力求合理安排、求真务实、因材施教,为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育人发展目标共同努力。

作者:王萌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10-15.

[2]高有祥.广播电视艺术类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观察与思考———以播音主持、编导专业为例[J].现代传播,2012(11)

第六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

从本质上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具有统一性。近年来,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阐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灵魂。[1]目前民办高校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并且将其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从而通过文化引领达到育人的目的,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创新发展,其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为优秀的校园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导向支持和理论基础,促使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发展。所以,加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基于全人教育的视角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影响、互荣共生,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两者已经成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德育教育来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教育实践中相互促进。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实学生的第二课堂。[2]另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导向和教育的功能拓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高。

2.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民办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另一方面面对现代社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教学研究成果,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增长,民办高校发展比较迅速,已经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对于两者互动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主要集中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和关系等方面,而对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的研究缺少理性和系统的分析。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动原则;第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动机制;第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动环境;第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动队伍。因此,只有在解决了上述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3]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教育部〔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目前高等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实践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且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以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

1.明确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原则

教育部〔2004〕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校必须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遵循必要的互动原则,另一方面还需要在不同层次与维度上实施不同的标准,只有这样两者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加强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同步推进,没有出现边缘化的现象,明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原则,从而有效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2.完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

科学健全的机制是民办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外在行为的一种约束。因此民办高校需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从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机制,不断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举办职业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优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环境

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环境是推动民办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其中优化两者互动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优化外部环境的保障互动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优化内部校园环境是提高互动发挥作用的有效机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帮助协调下,广大教职员工全员参与,重视学校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人文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4.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队伍建设

随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和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动的重要环节。因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学院在制定互动人才选拔方案时,首先应考虑具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然后在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拔,建立一支优秀的互动人才队伍。所以,加强有序的互动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重要保障。

总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两者在互动原则、机制、环境以及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通过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全方位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民办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作者:于馨颖 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0(10):132-133.

[2]查玉喜,史志远.高校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10):80-83.

[3]宋向华,张学书.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11):30-32.

[4]刘薇.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联[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4):86-87.

[5]李建荣,雎文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对接与融合[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3):105-106.

基金项目:

本文是钟山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校级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