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功能和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功能和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功能和作用

摘要: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将全校师生拧成一股绳,能使校园文化更加和谐,能有力地带动全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心灵和心理得到净化和美化,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其求知热情。它也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师素养,引导学生成材。本文认为,应从学校的环境、制度、精神三方面建设校园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内涵功能作用;建设原则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内积淀和创造出来的特有的文化[1],一个学校则应有其特有的“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美国学者华勒[2]、我国的朱颜杰教授[3]、阎德明教授[4]都有不同的描述。尽管国内外学者阐述各有不同,但表达的涵义是一致的。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在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第二,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第三,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他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第四,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校园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校园人”的全面发展。

2校园文化的构成

校园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相互连接,不可分割。

2.1物质层——学校的物质文化

它是学校先进文化的物质形态,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学校的环境文化。包括学校建筑的整体布局、校园的绿化美化、具有教育功能的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②学校的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③师生员工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文化产品。如学校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制的设备,自编的剧目、出版的书籍等。

2.2制度层——学校的制度文化

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是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保障。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制度体系。学校制度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2.3精神层——学校的精神文化

它是深层次的、隐性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办学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教风、学风、校风、班风、行为习惯等,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3校园文化的功能

3.1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要表达学校的办学思想、治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即学校要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加强什么、提高什么、实现什么。比如,每个学院提出的校训,就是要号召师生博览群书,知行合一,习艺悟道,精进求实。

3.2凝聚功能

学校的管理者通过各种途径,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向广大师生加以宣传,把师生员工的热情、智慧、力量拧成一股绳,引导到学校的发展目标上来,以此指导、激励、凝聚师生员工搞好工作。

3.3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能培育人的道德修养,规范人的语言、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有序、心理相融,排斥不良行为。“团结、奋进、有序”的风气一经形成,将对每一个师生员工产生无形的命令。对师生语言、行为的这种规范,不像规章制度、政策法规那样具有“硬”的约束力,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里,自觉地服从团体规范,产生“从众”行为[6]。

3.4示范功能

学校中的优秀人物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学校有意识地把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学生的事迹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必将有力地带动全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3.5陶冶功能

学校优美的建筑、绿色的园林、高雅的艺术、整洁的陈设等物质环境,加上良好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精神环境,构成一幅优美和谐的校园图画。师生在如此环境下学习和工作,必然会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灵和心理将得到净化和美化,大大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师生会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更加热爱生活。

3.6促进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促进学生认知自然、认知社会的功能。通过开展模拟现场教学、组织学生社团、开辟第二课堂等多种活动,在学校形成“微型的自然”和“微型的社会”,营造出具有切身体验的学习环境,这对学生的成长和锻炼是十分有益的。学生在身体力行的体验中,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能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与背景,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其求知热情,促进其成长。

4校园文化的作用

4.1校园文化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

学校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对优秀文化的继承、整理、传播、创造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校园传播,使一切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校园繁衍生息。所以,校园文化是国家和地域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

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校园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两者都搞好了,才能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在一个组织的发展中,精神要素、文化要素是最重要的,这说明了文化对提高效益的重要作用,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是这样,对教育的作用同样是这样[5]。

4.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校园文化是使学校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出的载体。文化管理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对学校教职员工价值观的导向。学校要尊重人、依靠人。一所学校一旦确立了尊重师生、依靠师生的价值观,师生员工有了主人翁感,那么,由此而激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即文化力将是巨大的,将有利于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不断探索进取,促进教师成长[6]。

4.4校园文化建设可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成才

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文化、精神需求,具有方向性特征和教育与导向作用。校园文化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也能激发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凝聚激励和塑造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多层次性、群众性、多样性、辐射性等特点,可使不同专业、不同经历、不同层次、不同性情的人集聚起来,既可表现才华,又可相互交流技艺,增长知识,共同提高,保证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7]。

5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校园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的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精神建设三个方面,必须遵循“整体设计、综合推进”的原则。

5.1环境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

学校的环境建设要遵循整体性、高品位、整洁有序的原则。

5.1.1学校建筑要有整体性

学校建筑与周围的文化环境要统一和谐。建筑格局要“以人为本”,适于教学。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功能上要相互联系,合理搭配,做到风格相近,浑然一体。

5.1.2建筑风格要有高品位

学校建筑的外型、室内装潢,要突出反映学校的文化特征。如:名人画像、科技橱窗、艺术雕塑等作品,要样式新颖、格调高雅、寓意深刻、赏心悦目。特别是学校的校门、国旗台、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等,要体现出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水准,从中渗透出这所学校的文化品位。

5.1.3校园环境要整洁有序

学校的教室、食堂、宿舍、道路、绿化要保持清新、整洁,从中体现一种劳动观念、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和生活情趣。

5.2制度建设:完善学校规范,建设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制度的制定要科学、民主、可操作;制度的执行要认真、规范、严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制度要广泛宣传,做到人人知晓。

5.3精神建设:培育学校精神,建设理念文化

5.3.1要树立良好的校(院)长形象

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一个好的校(院)长,不仅应当是一个事业心强,人品高尚,善于调动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行家”;还应是一个懂教育,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和管理上独树一帜的“教育专家”;同时,校(院)长还应是一位与行业、企业、社会具有广泛联系的“社会活动家”,一位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改革家”。

5.3.2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学生形象

学校要塑造品德高尚、博学多才、有人格魅力和外在美的教师形象。在教师中,要倡导良好的教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努力塑造品德高尚、有知识才干、有完善人格、有综合素质的形象。在学生中,要提倡良好的学风,勤奋努力,扎扎实实,做有文化、有修养、有道德、守纪律的人。

5.3.3要凝练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训”

“校训”是经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办学传统的沉淀、办学特色的凝聚而产生的,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座右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校训”始终激励师生奋发向上、自律、自强。

5.3.4经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震撼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要经常开展以下活动:办好体育节、科技艺术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党(团)支部活动;举办讲座、展览、参观、书评、影评等活动;组织学生社团、科技小组、文体活动;重大节日开展庆祝、纪念活动等等[8]。

总而言之,通过建设物质文化,可以优化校园环境;通过建设制度文化,可以完善学校规范;通过建设精神文化,可以培育学校精神。当三者达到和谐统一时,学校就充满了“文化气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其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将得到很大提高,我们的学校将真正成为“孕育文明的摇篮”。

作者:王雅昆 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雯.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教育应用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7(3):56.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6-58.

[3]朱颜杰.学校管理理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4-6.

[4]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5-36.

[6]王建永.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40.

[7]田建伟.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稳定工作的辩证关系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56.

[8]杨建文,任鹏,洪涛.论和谐校园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200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