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浅论(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创业实践的产生和发展,创业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而明显。在校园文化中实施创业教育是高校转型与变革的重要突破口,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责任与使命。从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层面,循序渐进、有层次、有重点地实施创业教育,是当前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并日益显露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创业教育;大学生
新时期,高校就如何加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思考与行动开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既克服了第一课堂理论脱离实践、教学安排限制等,又与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相互融合、互为补充,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日益显露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一、概念界定
1.创业教育。
学术界对于创业教育的概念至今没有形成较为统一权威的定义。本文对于创业教育的概念,主要从狭义角度进行阐释,即创业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能够创业的人才或者具备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创业教育源于美国,学术界对其定义主要从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创业教育的形式来分别界定的。本文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定义为:“以引导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通过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互为补充和相互融合,从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方面培养并使大学生成为创业创新型人才的教育。”[1]由定义出发,可以看出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从单纯的仅仅关注培养学生未来独立创业或自谋生计,演变为更为强调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里,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迁移到各项工作和生活中去,能够在人生的动态发展中进一步增加远见、魄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增强应对未来世界变化的能力[2]。无论大学生最终选择创业还是就业,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所体现出的品质和精神在其整个职业发展或人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加强,创业教育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为学校成员普遍接受和信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校风、学风和行为准则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系统[3]。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渠道,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的内容体系包含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它具有第一课堂不可代替的功能,其核心正式大学精神的凝练和体现[4]。将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之中,不仅是大学校园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3.校园文化创业教育。
校园文化创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亲自参与的与创业教育及实践相关的开放性活动。校园文化创业教育,不排斥第一课堂创业教育及相关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结合校园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结合创业教育的实质与特征,将体验与实践有机结合,将经验能力加以整合运用,二者融合发展,互为补充,为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坚实、更富有活力的平台。创业教育能够在高校推广,重要的是高校将创业教育首先定位于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从客观的角度了解什么是创业,创业品质如何塑造,创业精神如何培育,创业素质如何开发提高,这是校园文化创业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所在,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而非引导大学生都去创业,澄清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在校园文化中实施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1.推进学校转型与变革的重要突破口。
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国家对创新性人才迫切需求的背景下,高校只有在转型与变革中迎接挑战、拓展空间、形成特色,才能顺应现实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与高校转型与变革休戚相关,同为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共同承担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全面普及和推广创业教育的同时,不同类型高校的转型与变革,应该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实行方式,以创业教育为重要突破口,紧密结合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生需求,从而更好地为高校转型变革提供更大的助力支持。
2.推动人才培养与开发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如何解决就业难题,如何应对人才培养与社会对接问题,如何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社会适用性和发展性问题,是高校面对的主要问题。在面对的主要问题中,人才培养是大学发展的根基,而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则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如培育创业社团、完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选树创业典型、成立孵化基地等,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创新创业文化,启发创新精神,形成浓郁氛围,锻炼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也正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育人功能之体现。
三、校园文化在创业教育实施中的优势作用
1.有利于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彼得•德鲁克创新思想认为,创新应成为一种文化和习惯,必须营造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将思想观念、理念目标、规章制度等,以外显的形式具体展现出来,以实现教育管理为目的。利用学校广播、电台、网络、橱窗、展板等阵地,可以将学校创业教育的理念、精神、目标深入人心;邀请校内外专家,通过讲座、座谈会、对话会等形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举办科技创新节、创业计划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组织、表达、动手、团队等创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和素养。校园文化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使学生感受来自创业教育的环境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锻炼成才。当然,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绝非只是学工、团委等与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联系紧密的相关部门的事,而应得到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的广泛参与,只有“众人拾柴”,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环境才能更好,才能更加包容。
2.有利于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
无论是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具备专业背景与专业优势的学生,抑或是一般学生,无论学生年龄层次、认知层次、专业层次,抑或是创业需求层次的不同,校园文化使全体学生都有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与平台,这是校园文化所擅长并且能够驾轻就熟的领域。校园文化打破院系之间的独立性,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科专长、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载体和平台,文理融合,避免同质,重塑着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的边界,推动着复合型人才培养。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自愿自发地组建团队,形成了1+1>2的团队优势,培养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提供创业实践的载体平台。
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兼有理论和实践的优势,既可以将第一课堂知识付诸实践,又可以检验和丰富第一课堂创业教育效果。学校应挖掘、开辟和搭建更多的校园文化实践平台,进一步固化和扩展学生创业社团的规模,结合专业性向多样化发展;通过学生之间或者院系与校际创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升级改造传统实习基地为创业基地等,进一步推进有助于创业能力提高的载体多样化;重视大学生创业体验,积极建立与公司、企业及其他性质组织的合作渠道,大胆采取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策略和行动,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深化实践动手能力,使其不断历练,超越自我,持续发展。
4.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校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主体都是学生,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自我认识趋向成熟,自我体验更加丰富深刻,自觉性和独立性也都显著增强,校园文化为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从学校的教学安排来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则为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从管理模式上看,校园文化改变了第一课堂相对刚性的管理模式而有效性增强,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失教育管理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学生创业类社团就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典型代表,如创业者协会、公益实践协会等,学生根据相应的兴趣爱好、专长特点,从创立、招募、管理、评级、换届,都自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日常活动开展中,社团成员特别是社团当中的积极分子,创业教育使得他们更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更善于识别机会、发现问题、快速行动和解决问题;这些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更加善于合作,懂得感恩,更加敢于冒险,挑战自我,迎难而上;在未来的工作和人生发展中,更加懂得感恩,回报社会,服务于民。当然,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有针对性、情感性、科学性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更加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四、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建议
1.精神文化———明晰创业教育理念。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应当首先牢牢把握住这一核心,由此奠定起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方面,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避免狭义化的理解,不能将创业教育简单定位于让学生创办公司,缓解就业压力,仅仅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实务性、功利性、少数化倾向;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明确创业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将理念转化为师生共同的行动,无论从管理层到教职员工,从教学一线到后勤保障,师生员工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优化创业教育的环境建言献策、共谋发展[5]。
2.物质文化———丰富创业教育环境。
在校园文化中实施创业教育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与创业教育相关的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具体化、物象化的形态,包括创业场所、设备、资金、创业成果等,物质文化环境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形、显性的表现形式。一些高校借助物质文化环境的特点,建设创业教育主题网站,更新创业教育条幅展板,建立创业孵化园、科技作品展,收集创业典型事迹与案例,从不同载体丰富着创业文化的物质环境,进一步使得创业教育理念、观念、精神显性化。
3.制度文化———完善创业教育制度。
要想使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尤为必要。制度文化是确保校园文化规范高效的重要基础,相较于第一课堂而言,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因而在制度未曾建立或正在建立之时,校园文化的作用更加重要。一方面,对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创业政策,学校应积极出台与之配套的且更为详尽的实施细则;另一方面,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研究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政策制度。起草制定政策制度的有关部门,要紧扣国家建设发展的大政方针,要牢牢把握学校校园文化的实际,从学生、教师、环境、载体等不同要素出发融合考虑,以制度促创业,以制度带创业,将校园文化与创业教育联系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将师生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制度的创新改革,为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提供各方面保障,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繁荣发展。
4.行为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如果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观念、思想、精神层面,而未转化为行动和结果,那么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行为文化是高校组织实施,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行为,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动态的表现[6]。对于学习者而言,创业知识及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大学生的创业行动较之他们的创业意愿和兴趣要单薄和匮乏得多。校园文化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转化的舞台,并落实到各项活动、工作等自觉行动上。以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的校内外活动,学生们边学边做,边经历边积累,勇于开展各种尝试,从中挖掘创业机会,培养创业人才。如学科专业竞赛、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互动等,都是创业教育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载体,高校应根据载体的功能,针对学生需求层次不同,从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做好设计和实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载体对创业的影响。
五、结语
创业教育的培育与实施为校园文化的品质提升和繁荣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平台,在校园文化中进一步实施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与寓于校园文化中,并进一步凸显创业文化的培育,对高校来说还将是一个长期、系统、常为常新的工作。高校要以宏大的视野,主动承担起创新创业的责任,结合实际、科学定位、多措并举,以人为中心,突出学生的成长成才,以此推动创业教育的进步发展。
作者:王奕 单位:华北科技学院团委
参考文献:
[1]屠丹丹.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13.
[2]张秀娥,田志伟.高校大创业教育观与创业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35-137.
[3]吉丹如.创业文化:校园文化的重要主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54-56.
[4]杨勇军,李新庚.组织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内涵、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6):22-24.
[5]李洪波,张徐,任泽中.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4-55.
[6]陈月霄.高校创业文化特征培育及培育机制研究———以福建省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1):71-74.
基金项目:
华北科技学院2014年度教研基金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我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编号:HKJY201443)阶段性成果
第二篇:高校共青团校园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新时期下高校共青团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14SJD082)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校园文化是广大高校学生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保障,而高校共青团是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载体。高校共青团如何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共青团所起的作用,另一部分是共青团参与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下通过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校园文化
一、高校共青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作为潜在教育力量的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价值取向形成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作为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共青团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共青团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1.共青团具有凝聚作用
共青团是以学校青年学生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组织,能够将有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青年集聚起来,因此能有效联系和吸引广大团员青年学生。在党团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广大青年学生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产生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长环境,对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2.共青团对校园文化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中包涵着团的思想教育,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共青团活动打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综合素质提升,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增添了活力。
3.团的思想促进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共青团活动以育人为目标,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管理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和引导下,青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精神上的熏陶,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保障,从而促进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建设。
二、共青团参与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
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从思想上要紧扣时代气息,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断围绕中央精神及时代气息开展一系列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富有时效性的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润物无声的滋养和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明环境。
2.注重团学干部的培养
校园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广大学生个体的参与,在具有广泛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中,培养出色的共青团干部,通过他们影响和引领青年学生的发展是共青团组织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通过活动的开展及系统的培训,为校园培养输送一批思想先进、品学兼优的青年学子,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引导他人,无形之中促进了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3.打造精品的活动项目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这些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提升自我、陶冶情操、培育文化、施展才华的舞台。共青团组织要围绕政治、学术、文化、娱乐等主题,充分调动各级团组织的能动性,整合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品活动,将更多的大学生吸引和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的同时也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依托共青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与外延
通过大力开展诸如科技文化竞赛、论坛、讲座等紧扣时代主题的创新实践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打造交流和展示的舞台,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培养学生的先进和进取意识,促进校园文化向纵深发展建设。
结束语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共青团的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良好的建设又推动了高校共青团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探索共青团工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者:叶青 曹旦华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品牌建设探析
摘要:
新时期新阶段,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不断上升。从营造先进校园文化、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同方面,都逐渐凸显出内涵校园文化品牌打造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浙江省2007年以来开展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评比活动的八十余项成果入手分析,探讨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特点和功能,从中提炼出“文化育人”的规律性启示。
关键词: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文化育人
2007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评比活动,八年来已经举办了共四届。分别在2007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举行,共培育和打造出精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项目81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具有示范性和可持续性,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品牌在传承学校精神、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环境、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将从探讨分析这81个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特点和其发挥的功能入手,提出对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实现文化育人功能。
一、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主要特色
综合分析近十年来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成果,在理念、策划、运行、宣传等全过程中集中呈现如下特点。
1.理念上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大学精神相结合。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承载着校园文化具象化的功能,是其主要载体,它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于文化育人。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方针,同时,又忌空谈和虚做,坚持将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内涵结合,更易引起学生共鸣,利于开展实施和取得积极效果,使得校园文化熏陶成为大学师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之一。如2010年获奖项目“重走西迁路”浙江大学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项目围绕追寻西迁文脉、弘扬求是精神展开,“重走西迁路”一走三十年。浙大人通过“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不仅从回顾历史中收获了荣耀感和使命感,还从感悟历史中感受到了百年风雨铸就的大学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从中认识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坚定了理想信念。从而把西迁历史和优良传统内化为精神营养和不竭动力。另如塑“家园素描”之群像,育艺术人才之无痕———中国美术学院“家园素描”项目、“引领时尚,育人无痕”———浙江理工大学时尚文化艺术节项目、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鲁班文化”建设、浙江警察学院的“忠诚文化”打造、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文化”建设、中国计量大学的“计量文化”打造项目等,都是各所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及特色所集中体现出来的大学文化精神所在,对其所辐射的社会也带来积极的示范和影响。
2.策划时注重传统传承和时代创新相结合。
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重视将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时代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创新不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其中,就要妥善处理好积淀和扬弃的关系,汲取精华,不断完善。如2011年获奖项目:浙江大学“红色寻访”主题活动由5000余名学生参与、开展“参观一个革命教育基地,寻访一位老革命、老党员,采访一位典型人物”实践活动,用青春激情追寻红色记忆,重温建党伟业。让青年学子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获得正能量,进而结合当前要求,转化为实际动力。另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领略浙商风采、感悟成功之道”的独有特色“浙商文化”校园文化品牌、浙江传媒学院“用礼仪点亮生活,让文化涵养心灵”的“礼仪文化”项目,等等,这些校园文化品牌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沉淀、学校的特色和传统,更有对新时代要求的呼应,更易被社会和学生所广泛接纳。
3.运行过程注重主流主导与多样丰富相结合。
多元化文化背景必将诞生多元化需求,对高校而言,多样丰富也是其生命力表现之一。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是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工作中所呈现出来的又一特点。也只有基于此,才能不断拓展校园文化的发展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如2010年获奖项目浙江师范大学阿西剧社,就很好诠释了“立足校园,坚持原创”这8个字。30余年来阿西剧社一直坚持立足浙师大实际开展原创,以普及戏剧知识、传播戏剧文化、开展剧本创作与编辑、专题讲座、舞台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提升了浙师人人文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丰富了浙师大校园生活,浙师大校园内将这一团队称之为“阿西人”。“阿西人”励精图治,薪火相传,已发展成为兼具影响力、原创力和行动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另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四月乡风”艺术实践活动、浙江大学的“毅行文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诗教”、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神农尝百草,续本草谱新章”的“百草课堂”等项目也都十分注重将主流价值观以多元形式表现出来。
4.重视不断完善与宣传推广相结合。
重视媒体的宣传,包括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宣传以及蕴含校园文化品牌的各种活动的报道。在开展活动的过程当中,通过广泛而客观的宣传,引起媒体及社会的关注,让公众知晓并认同本校的品牌文化,提高学校品牌的知名度。这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宣传中通过不断吸引、整合资源,将项目不断完善。如2007年获奖项目宁波大学“做人做事做学问”项目。这是一个由校长发起创立,并一直花大力气推动,并且坚持亲自主持参与的名家系列讲座。该项目充分利用了宁波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分享院士、名家、演讲者的人生经历与体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涵育,将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渗透影响一代代学子,最终转化为行动力,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另如浙江大学登攀节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校园文化创品牌、回报社会受青睐”项目、温州大学“寻根铸魂,留守圆梦”的“关爱侨界儿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绍兴文理学院的风则江大讲堂、温州医学院“倾听名医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项目、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传承红帮文化,培育红帮新人”校园文化品牌等项目也都呈现出边推广边完善的特点。
二、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发挥的主要功能
八年来,通过精心培育、打造和整合宣传,浙江省所评选出来的81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所发挥出的功能十分显著。虽无法量化和具象,但可感知归纳如下。
1.深化、育人。
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最为显著的功能在于深化大学教育理念,实现文化育人功能。品牌活动能够渗透至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同层面,从各方面深化这所大学特有的教育理论,延续大学精神,从而构筑起平等、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传承学校优良传统,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2.主导、示范。
所评选出来的优秀项目,相当于给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工作树立了标杆,引领校园文化活动的先进方向,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格调,有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品质,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品牌的吸引力还在于它的持续、动态发展,保持对时展趋势的敏感性,与时俱进地丰富与扩充品牌的内涵和外延,起到领跑和示范作用。
3.凝聚、辐射。
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目标的实现。优秀项目的评选,使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独特魅力与闪光点得到放大,进而得到聚焦,受到赞誉,并将吸引整合到更多资源,一方面促进品牌活动本身发展,另一方面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有效辐射圈。
三、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的规律性启示
1.树立品牌意识,明确育人理念。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要与大学生的发展相结合,以文化育人为最终目标。因此,在品牌培育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能力提升、第一课堂成绩提升相结合,使得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实在的受益,从而建立起对品牌的归属感。
2.进行品牌定位,彰显校园特色。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立足学校的发展优势和鲜明特色来进行同步核心愿景的定位。在大学的历史传统中呈现出的大学文化的“历史个性”、作为大学精神重要表现形式的大学“校训”,应成为高校建设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两个关键词。要善于从学校的精神中去概括和提炼校园文化特色,进行品牌定位,进而开展品牌培育工作。
3.注重文化提炼,做好战略规划。
学校要对当前校园文化进行分析评估,重视挖掘特色,力求做好一个品牌,做精一个品牌,以品牌为核心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学校战略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共赢。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品牌应该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能够使参与其中的人具有自豪感,并且能从中获得实际收益。
4.注重系统培育,切忌单一累加。
校园文化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综合体现的结果。它并非贪大求全和活动简单累加即可生成,也不是某一部门的某一次单一活动。品牌构成中包括了活动的设计理念、组织、指导、物质、学科、载体、举措、宣传等各个方面,否则难以梳理有核心内涵和核心价值的文化品牌活动。同时,还需注重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与高校内其他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例如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寻求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立体化保障。
5.重视经验总结,体现传承发展。
校园文化品牌还是一项持续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在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后续工作的规划,使得品牌得以延续性发挥作用。根据“立足长远、立足受众、立足传播”的原则,来建立品牌的“形象识别系统”,使得校内外师生了解品牌、认同品牌、建设品牌、宣传品牌,通过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师生凝聚力,同心同德开展文化育人各项工作。文化育人于无声。大学校园内品牌文化活动的培育和推广工作,于先进文化环境构建、于大学精神贯彻、于大学人才培养都会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郑英蓓 单位: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官网[EB/OL].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16号.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抑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高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的指向航标、育人为本是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理念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两者的关系,本文研究成果将对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有促进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另一方面有抑制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减弱。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碰撞,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抑制其消极作用的发展,是从事高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同,使得高校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发扬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统一。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重视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二)从校园文化自身的特点来看,将校园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行之有效的,且易于得到学生的认可。高校校园文化是全员价值观的体现,是联系全体成员的无形的纽带,有助于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互相感染,从而驱动大学生自觉地依校园文化的价值规定行事。所以,借助校园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情况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成效显著。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指向航标
(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政治导向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了解正确的舆论,培养高尚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高格调的、高雅的文化形式与内容,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更好进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道德层面净化高校校园文化。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都可能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提升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唯有群体心态正确,才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不偏离正确的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传递。校园文化本身有适应性、沿袭性与转换能力,其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还保有自身的优秀的历史传统,即在传承高校的精神与文化精髓的同时,还有着特别的时代印记。而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则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媒介来实现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传播的媒介。校园文化的传播分为校内与校际流动和校内辐射社会两种形式,校内传播一般是借助演讲会、知识讲座等方式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而校内辐射社会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校园文化的交流、传播。
四、育人为本是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逐渐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为更好地应对教育国际化的到来,应在校园内营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文化氛围,有助于转变我国高等教育育人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除此之外,应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思想作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提高对德育的重视,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
五、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联系紧密、相互促进
(一)两者有所区别,不能等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政治领悟,确定正确的政治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而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高校校园文化本质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二)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有一项相同的教育追求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所以说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有所下降,大学生的辨别是非对错的水平也会随之下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容易盲从,导致校园文化受到很多消极因素的影响。如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相互促进,相互加强。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创造出融洽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教育工作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开展,促使大学生了解主流价值观与主导文化,并提高认同度,有助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在校园中,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共同存在的,两者彼此独立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因此,科学认识、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共同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六、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联系。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载体与途径,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政治保证与价值导向的作用,两者不可能单独存在。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发挥两者的作用,共同促进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付晨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以师.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董高信.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2011.
[3]杨晓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4]雒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D].陕西科技大学,2014.
第五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发展的坚实基础,又是推动国家文明、传承优秀传统和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深层动力;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四个维度,即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建议,为建立理性、科学、充满人文情怀、传承本国文化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做一些贡献。
【关键词】
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建设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探究也在逐步深入,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是我国的大学文化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大学精神衰微、制度管理体系不健全、校园环境匮乏人文内涵等。因此,探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对建立新的大学文化建设理念,完善大学教育制度,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高校文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精神衰微,功利化现象严重
首先,部分大学的办学目标越来越趋于利益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的办学宗旨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有些大学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搁置一边,将更多精力放在扩大招生与形象工程上。其次,有些教师不再专注于教学和科研本职工作,把更多时间放在社会兼职、课题经费的创收上。最后,越来越多的学生轻视文化课,只对专业技能和证书感兴趣,注意力放在捞学分、抢荣誉上。毫无疑问,这种办学、教学和求学的功利化环境势必会降低师者的尊严,并导致学生的功利成长和大学理念的异化。
(二)高校制度管理体系不健全,制度过于僵化
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没有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大纲中。大学文化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需要高校长期坚持发展,逐步扩大和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另外,大学文化建设尚缺乏组织管理机构。大学文化建设如果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管理,在活动中就会带有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对高校而言,党政工作团体、财务、人事、后勤等组织机构是健全的,管理才会有章法,工作才能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而高校文化建设缺少或没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当然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校园环境人文内涵匮乏
高校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建造的校园布局建筑,一种由各种物质实体综合而形成的物化的静态文化。这种环境文化包括文化设施、教学设施以及校园美化景观等。我国大学中,很少有独具特色风格建筑的高校,大多校园景观千篇一律。有些高校跟风式追求环境文化的现代性,甚至自愿放弃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传统象征;有些高校为扩大规模,建设新校区,教学楼、宿舍楼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实际的需求数量,造成设施结构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另外,部分高校先进科研器材和设备稀缺,一些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无法服务于科研和教学。
(四)高校学生社团缺乏独立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的学生社团组织都依附在系部、党团总支,需统一接受学校社团联合会的管理,造成社团组织严重缺乏独立自主性。虽然统一引领使社团文化活动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增强了凝聚力,但同时也限制了社团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我国高校里的学生社团组织在根本上并没有完整意义的自治权。因为独立自主性的缺失,也抑制了学生社团的创新能力,较发达国家高校而言,社团活动无法摆脱单调和乏味,仅局限于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被一致认为很有教育意义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对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培养优良的大学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引领了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它包含校园的道德、风尚、思想、艺术、知识、体制等内容,对大学生的情感道德、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在核心,大学精神集中体现着高校追求的办学境界,反映着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第一,高校要确立自己的大学精神,明确告知师生和社会本校的大学精神是什么。第二,要利用学校的宣传媒介,如校园期刊、广播、宣传拦、网站及讲座等途径宣扬自己的大学精神,建设强大的校园凝聚力。第三,多举办高校间、校企间的文化交流会,邀请优秀大学或企业管理者到校演讲,从中吸取精神建设的经验和建设方法。
(二)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高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渗透在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首先,要塑造“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把教师和学生还原成有思想、有需求、有情感的人,而不是一种人力资源存在,要体现师生作为个体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力;其次,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和高校执行,需要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思想保持统一,提高校内各方面参与制度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
(三)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与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大学是教学和科研的圣地,也是师生生活的大社区。第一,基础建设要做到科学、实用、方便和快捷,校内的商店、食堂、浴室、超市等要与教学和科研区域分离,既不影响教学和科研工作,又方便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和学习。第二,在确保教学设施投入的基础上加强校园绿化建设,营造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建筑的造型需要增添色彩,凸显独特的高校建筑特色,彰显本校大学的特性。第三,要培养师生与校园环境、校园建筑间的感情,让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充实师生思想和生活。
(四)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要打造独立创新的社团组织,丰富师生社会活动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群体社团活动等内容,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部分。高校应积极打造形式广泛、具有创新特色的优秀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给予支持,鼓励师生合作,校企合作,使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融合;做好学生兼职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与良性竞争的能力,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与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大学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又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是提升大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课题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四个维度分析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希望能对当前我国大学文化的研究进行一些补充,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作者:张红妹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参考文献】
[1]王永友.大学文化建设的方法性问题[[J].学术交流,2008,(2):277-280.
[2]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9,11.
[3]高旭辉.校园精神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11.
[4]萧俊明.文化的误读一一泰勒文化概念和文化科学的重新解读[[J].国外社会科学,2012,5.
第六篇: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作用
[摘要]
图书馆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学生与文化之间进行沟通的主要中间媒介。它为传播优秀的学术文化知识及营造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场所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本文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构建因素进行分析,进而论述了图书馆对高校文化建设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最终总结出高校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服务的有效方法以及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校校园;图书馆;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构建因素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特点
对于校园文化而言,它是不可以用身体直接触摸到的一种精神文化载体、而是构建独特校园发展氛围的活的灵魂。它可以运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将这种灵魂凝聚与每一个生活在此种条件下的人的心中,并通过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情况、言谈举止等方面充分展现出学校的形象,成为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方式。正如古人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文化的基本特点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于这种运用“环境教育”进行教育教学的行为表现体系来说,如何更好的构建学校的整体校容校貌,和营造一个怎样的学校氛围,这对于今后构筑健康的学生人格就全面发展的学生素质具有很大的约束作用,而在校园之中,这种文化所表现的主要特点分别为:首先,互动交流性特点。在校园的文化构成当中,主要是由老师和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共同创造出校园所独有的文化特点。在这里,每一个活动者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左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教师与教师具有的引导左右以及领导者之间所实行的办学理念等等,都会对校园建设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其次,强烈的渗透性特点。校园当中所存在的文化特点,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大大影响着老师、学生以及校园的其他人员的言行、思想观念、教学理念之中,同时也会渗透到他们所进行的教学教研、读书学习以及相关做事态度和他们的情感之中。再次,具有一定的传承性特点。校园的文化特点并不是一代人能够形成的,它是经过世世代代无数人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从而也受到校风、学风、学术的传统、教风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变化和沉淀,当然也离不开校园建筑的规划及其特点,也同样对校园文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主要构建因素
硬件设施构建要素,对于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包括校园建筑、教室的布置以及教师做运用的教学设施、校园卫生等等。这类校园文化建设属于校园中的硬件设施,给师生提供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也是对校园安全的一种保障。精神文化构建要素,对于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其中包括校园规章制度,其主要是对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约束,学生能够在这种制度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校园相关活动的举行如、摄影比赛、心理健康辅导等等,这种人文方面的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风、校训的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学校都会出现自己所特有的校风校训,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规范师生的行为规范,学术科研规范,以一种无形的文化来约束师生能够受到熏陶。而在这众多构成要素当中,最主要的还是“图书馆”,图书馆作为高校师生获得知识以及相关信息的重要场所,成为每一个效果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供给地、储存室、加工厂以及传播地,并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向更加丰富多彩的特点进行发展,因此图书馆的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图书馆对高校文化建设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在国家教育部所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当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针对图书馆的建设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好高校的教育职能以及信息服务的职能,为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从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服务。”我们也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校园进行良好的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的工程。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图书馆,它所表现出的特有文化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资源储量,从而决定了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和地位,其具体表现在:
(一)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又被形象的成为“第二课堂”,由于课堂当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达到十分的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外的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中所遗留的缺陷进行补充和拓展。图书馆当中丰富的文献资料以及数字信息资源,具有方便快捷、无限共享性的特点,从而成为了教师和学生经常汇聚的地方,进而促进校园文化的行程。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文化载体,是对校园历史文化进行沉淀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及科学知识、人类精神的强大文化宝库。教师进行备课、查阅资料;学生进行复习、学习,只是的巩固和积累等等,都是以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沟通场所和连接纽带。
(二)图书馆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也是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
高校图书馆通常都是一个对外开放,我们也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对正确价值观进行引导的指向系统。在图书馆当中存在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教学当中所必备的内容,更多的是来自于校外的文化,这种错综复杂的文献资料通过历史的沉淀、经过历代学者进行选择和提炼从而遗留下来,他所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的趋向,而这种趋向在一定情况下大大影响着校园师生的潜在观念,并不断地促进他们向正确的方向行进。另外,图书馆作为学生自主吸取文化知识,并进行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它以历史文化为背景,以现代观念为要求所构建出来的建筑体系,进而容纳了丰富的文献资料,通过给学习者提供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的场所,从而营造出具有高度校园文化特色的精神乐园,对读者需找人生的坐标、陶冶自己的情操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三、图书馆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对于高校的图书馆建设而言,其不仅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外学习、阅读、科研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而且还能够更好、更有效的对校园文化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建设。而对于校园文化而言,依据他的特点和主要构成要素我们可以了解到,图书馆的任务则主要是为学生进行服务。它的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另外,除了课堂教学外,图书馆同样是进行知识的传授、价值观指引的第二课堂,他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更多知识的所求、对更多学科内容的了解,为此,高校校园图书馆建设就必须更加全面的进行改良,并努力做到:
(一)加强对文献资料的收藏,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图书馆作为高校进行文献资料进行储藏的总要场所,其文献的种类繁多、学科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更有效的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但是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都存在一定的馆藏缺乏、资金短缺的状态,因此,我们应当对图书馆相关资料的收藏力度进行加强,大量地搜集和选择、储藏课程专业相关的一些文献资料,并更好地对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料和文献进行了解和搜索,从而建立更为合理科学的文献资料保障体系。对于这些要求,图书馆的相关专业人员必须做到对馆藏书选择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并注重这些文献所具有的价值性和学术性。另外,图书馆还应当对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名人著作、优秀书刊进行收藏,从而更全面的促进读者的需求,促进读者的智慧和到的修养,进而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的交流和学习。
(二)构建绿色的图书馆体系,进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绿色”理念的在建造方案,充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在符合建筑美学的、社会学等相关基础之上,更好的实现图书馆“教书育人”的重要功能。对于这种绿色理念的实施,重点要做到具有教育性和指向性的特点,通过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布局,使图书馆的环境更加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前卫性和教育性。图书馆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进行资料的阅读和查阅,因此在建筑设计上要依此为要求,以人为本,更好地把握好室内光线及相关材料和色彩的选配,营造一个健康、宁静、舒适的良好的阅读环境。另外,在室内文化布置方面,应选用具有激励色彩的名言警句或者是具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进行装饰,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从而更好的物化校园文化体系。
(三)有效的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活跃的文化氛围
在学校方面,应当加大与图书馆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积极地组织一些文化交流环境,例如:书画展览、专家讲座、演讲比赛等等,一次来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竞赛性质的文化比赛活动,例如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的创造等等,对一些有意义的主题举办征文活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吸引更多的学生来进行相互的学习,最终营造更为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身体验图书馆的文化背景及渊博的馆藏文献资料,大大缩小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能够得到一些物质上的补充,还能够获得更好的文化熏陶,进而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系做出重大的影响。
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通过本文的研究,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则是对精神文化的提高,而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不仅能够为学生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还能够陶冶情操,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因此,更好的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将会为以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系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刘芳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翟秀兰.论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内涵及核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
[2]许飞.论新时期图书馆文化建设路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
[3]唐志红.论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