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探讨(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行,大学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加,不少高校分别进行新校区建设。但新校区一般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离老校区较远,阻碍了新校区接受老校区的熏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校区往往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校园文化建设较为薄弱,且已成为新校区发展的制约条件。因此构建大学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落实学校“十三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作者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在结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为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献计献策。
【关键词】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自建校起经过不断探索、创新、积淀积累的精神底蕴和财富,是高校教育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水平高低的人文体现。一方面,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载体,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就是高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的过程。在“十三五”规划下,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对我们现有的校园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学生规模变大,都对高校的场地规模、教学资源、设施设备等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很多高校选择开辟新校区来满足这一需求。而新校区一般建立在郊区(城市边缘地带)或异地建校,空间上的阻碍使得新校区无法完整接受老校区的优良传承,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新校区的物质建设相对优越,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贫瘠,文化生成相对较慢、积淀不够雄厚,成为影响新校区发挥应有功能的瓶颈,限制校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困境
1、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资金较充沛,设计院所设计方案较多,往往落入物质建设刻面追求“高大上”,造成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不足,空有其表而无内涵的现象,无法完整体现反应广大师生的共同理想、精神理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
2、校园文化活动内涵有待提升
主要体现在:(1)存在一定自发性和盲目性,使一些活动偏离学校理念。(2)娱乐性内容较多、启迪性较少,活动较多、吸引力小,在新校区中,为了满足学生的课余需要,“拔苗助长”式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造成活动不成熟,营养价值不高,虽然举行活动较多,但吸引力不够、教育价值不高。(3)校内活动较多、校外交流少,新校区建校后,自身处于发展阶段,和校外机构合作处于起始阶段,这一客观因素限制了校内外的合作,但往往会造成校内外活动被忽视的现象,使学生独立于社会之外。(4)学术活动数量少、水平低。新校区虽然建校,但学术资源的基础在老校区,水平较高的师资资源在老校区,在学术活动的数量和水平上处于劣势,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知识上的求知欲,不能够很好地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3、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及开放性有待改革
(1)网络的普及使网络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使传统文化及校园文化受到不小的冲击,容易接受网络上的片面思想及消极影响,甚至造成个别学生沉迷于网络(2)受到老校区文化的影响,容易造成文化、制度等照搬现象,不能有效结合实际情况,缺乏自身特色。
二、改善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为基础,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做顶层设计。
在当今新形势下,新校区的开辟,为高校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必须在顶层设计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在老校区办学多年的经验上,吸收精华,去除糟粕,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融入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2、把物质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物质建设的过程中突出校园文化的意义。
建立一所优秀的高校,应有一个优秀的校园环境,在实用的基础上,体现出学校的先进文化、教学理念,净化育人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基础保障。这些建筑应能培养出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光荣感,以校风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向心力,为高效带来积极向上、令人振奋的文化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的魅力。
3、建立符合网络时代的制度文化。
现今处于网络时代,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通过网络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立网上根据地,一方面更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更好的吧学校的建校理念、校风校训、获得成就、科研成果以及一些专业前沿讲座或创新等展现在同学面前,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4、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营造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营养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并进行适当引导,真正的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形式上应注重多元化、时代化,利用如今已较成熟的网络、自媒体等;在内容上在保证乐观、积极向上的基础上,开展娱乐、科研、创新、创业、提升素质多方面活动;在教师指导上,要争取提供所需平台,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勤于动手,向学生及时提供各级别比赛信息及国家政策,增加学生动力。使大学生在面临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使其能正确识别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5、加强新、老校区之间的交流互动。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多年的沉淀积累成的精神财富,是该校师生的共同精神体,也是新校区发展的基础,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吸收其精华,继承优良传统,在时代要求上,进行深层次的创新和发展,建设更有时代感、科学精神的校园文化。这也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新校区和老校区之间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在现今经济全球化、教育市场化的形势下,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要紧跟时代潮流,并以前瞻性、全局性的眼光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中,加强校园活动的创新,让更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既能使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又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素质高、业务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双赢局面。
作者:丁泽国 张静 孙昭甜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课题名称:
新常态下保定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课题编号:20150314
【参考文献】
[1]王富强,方海龙.浅谈高校校园精神文化[J].高校管理,2011(22):270.
[2]黄宁.关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39-43.
[3]龚翠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汉江大学学报,2009,(07):26.
[4]程祥国,王建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10,(5):140.
第二篇: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要: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实践探索中却遭遇“文化孤岛”的尴尬,亟须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予以具体、可行的指导。
关键词:
新校区;校园文化;传承创新
基于我国高校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新校区不会割裂、孤立发展,反而站在新的更高起点,可以充分吸收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弘扬传统,不断创新,突出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新校区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如何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
一、物质文化
新校区缺少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无法完全复制老校区,不可能照搬老校区的建筑、景观,容易出现文化断层。新校区选址可以秉承学校宝贵的历史遗产,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选址,积淀高校的厚重历史。即使无法做到所有的经典重现,也可以将老校区的许多优良传统文化移植到新校区中,例如校风、校训、校史、校徽、校歌。校训、校徽简明扼要地表达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宗旨,是大学的标志之一,要标注在新校区校门和主要建筑物等显著位置,在校园各大平台与活动中也要标注在显著位置。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田径运动会、校庆活动等学校重大活动中,悬挂校旗,全员佩戴校徽、齐唱校歌,也是新校区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要将时空完美结合,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又充分考虑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建设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每个校区可以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和风格。例如山东大学的“小树林文化论坛”就是依托各校区的小树林,作为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山大学子共同的精神家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例如鼓励校友捐赠纪念意义的物品,发动学生参与校史院史的挖掘、编纂工作,师生联动参与校园命名、绿化工作等。
二、精神文化
新校区精神文化的传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引进老校区的优秀文化成果,鼓励、激励新校区的学生走出校区、走出学校,在交流中学习、融合。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全校动员、全员参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凝聚集体智慧。新校区的设计者、管理者传承爱校护校的精神,以人为本,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强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广大教师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优良教风,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树立优良学风、班风、校风。加强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与外校校园文化、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开拓创新,兼容并包,借鉴有益经验,创新校区校园文化。新校区可利用毗邻大学城、高新区等地缘优势,或者临近社区、农村的便利,共建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发挥科研优势,可以辐射、带动新校区周边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网站、新媒体等平台的作用,实现学校信息的校区同步全覆盖,体现各年级学生、各学科学生的动态,成为广大师生参与学校重大事件的平台,增强主人翁意识。校园课程网络的建设,可以打破传统授课方式的局限,减少学生在不同校区间往返上课的不便,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讲座、社团活动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实现校内网络共享,扩大活动的受益群体。老生也可以加入低年级学生的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虽不在同一个校区,可以随时深入交流。跨校区师生密切的交流、合作、共赢成为可能,形式更加灵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拘束。
三、制度文化
新校区大多较好地传承老校区的制度文化,采纳老校区已有的相对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尊重学校的主体精神。老校区制度的落地需要一个过程。组织新校区师生员工对制度进行学习、解读,在实践中领会,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有利于推动制度传承。但新校区面临许多新问题,完全照搬照抄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有所创新。要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时代需要和办学宗旨、符合新校区实际的制度文化。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参与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论是否在大学城内,新校区要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加强与周边村镇、社区、学校、企业的联系合作,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加油助力;针对新校区偏僻、治安环境较差的特点,新校区要完善安全保卫管理制度,合理安全保卫人员配备,明确安全保卫职责与管理体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新校区内教学、科研、文体活动、生活场所的管理、使用,校内文化活动、宣传活动、计算机网络、学生组织的管理规范,要与老校区的管理相统一,又能满足新校区师生的需要;创新新校区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探讨新校区的部门设置和人员安排,如何延伸老校区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部门的职能,明确权限,协调合作,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评估与反馈,以客观的评估标准实时、全过程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广典型,改进不足,巩固校园文化成果。
作者:曲明军 梁莹 单位:山东大学人才办 山东大学土建学院
本文受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1JDSZ2010
参考文献:
[1]郭燕秋,关永平.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6-99.
[2]王宇红,姚永平,童洪志.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为例.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0),24-26.
[3]程霞.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浅析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国电子教育,2008(2),35-38.
第三篇: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二级民办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普通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有的高校采取建设新校区的办法来处理办学资源短缺的问题。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绝大多数的高校新校区都是建立在文化底蕴淡薄、人文背景缺失的荒凉地区。如今,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加具有创新性。
关键词:
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一、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内涵
在社会文化背景中,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典型的亚文化特征,校园文化建设是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一起创建的校园文化气氛和校园精神环境构成的。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被称之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的内容包括校园自然环境、高校的设备以及设施、高校硬件工程以及高校建筑物等。第二,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高校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以及管理措施等。第三,校园行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就是校园行为文化,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所有行为真实的体现出了高校行为文化的水平,校园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高校的学风校风、各种团体活动、生活形式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第四,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指的是一种理性文化,主要是将高校自创建以来的精神风貌进行了完美的展示。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通过精神文化体现出来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精神文化的全面提高。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键就是扶正压邪,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
二、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老校区校园文化是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基础,新校区校园文化是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吸取旧校区文化建设的精华,以科学、文明为主旋律,结合时代的要求,继承传统的老校区文化建设,丰富和发展老校区校园文化,建立起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高校的办学理念为开放办学,通过开放办学使科学创新不受任何制度的约束。高校新校区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取长补短,注重吸收各家的精华,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更加牢固。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发扬博采众长的精神,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对于国内外的先进文化理念要不断的进行借鉴和学习,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使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全面提高。
三、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保证全面实施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和条件,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水平,有助于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以适应社会要求。
(二)整合校园资源,提升办学效益
新校区和旧校区在教学资源上是相对独立的。加强新、旧校区的教育资源优化力度,将新校区的教育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从而使高校的办学效益得到明显的提高。高校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大学生的精神意识形态进行培养,从组织资源的角度来看,高校尽管不是物质生产组织,但是要想运行下去也要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需要对资源配置效率和配置形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如今,高校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实现,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会呈现出国际化竞争的趋势。所以,高校新、旧校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必须要进行不断的优化,使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得到不断提高,使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都得到显著提高,进而使高校的竞争力日趋强大。
(三)传播先进文化,发挥好文化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校园文化从某一角度展现了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社会先进文化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主要的指导思想为哲学思想,基础比较牢固,将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整体感知进行了集中的展现。高校接受先进文化的能力比较强,因为高校具有广泛的智力资源优势,大学生可以将先进文化传播到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要想将区域实践基地和社会服务范围进行不断的扩展,就要将高校校园文化延伸到高校以外的其他领域,从而使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为一体,将社会文化的渗透能力进行深层次的拓展。
四、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积极的探讨
(一)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建设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加强党和共青团的建设。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教育行为加以指导,开展讲座、辩论、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等多种类型的活动,提高他们追求真理、善良、美丽和鉴定虚假、邪恶、丑陋的能力。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借助颁奖活动、开学典礼、纪念日以及重要节日来进行宣传教育,对校园内的见义勇为、好人好事、先进事迹以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宣传,借助这些活动来调动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2.高校不仅要开展必修课,还要将选修课开展好,并通过第二课堂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书画摄影展示、文艺汇演、名作欣赏、名著导读、专家讲座以及创新设计等活动,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实践能力、文化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等。通过开展充满正能量的活动来对大学生的情操进行不断的陶冶,对他们的心灵进行不断的感化,从而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3.注重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开展形式各异的心理健康疏导活动和体育活动,使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不断提高,创建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安排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进行执教,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将大学生的困惑和心理负担进行不断的解压,使大学生具有真正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念进行不断的培养,将合作和竞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互相制约,共同发展进步。加强对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大学生一定要自强、自律、自爱和自尊,使大学生可以经受得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培养大学生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自信心。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使育人环境得到不断的优化
1.注重教风和学风的不断优化,使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得到不断的增强。一定要将高校的优良传统发扬下去,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对大学生人品的培养,培养每一位学生的诚实守信观念和奋发图强精神。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和思想品德水平进行不断的提升,使整个高校的教风和学风充满正能量,从而使教职工团结在一起,为大学生提供最优的服务。
2.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不断的建设,使物质文化环境更加的丰富,使教育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注重对学习环境的不断建设,完善教学设备,使大学生可以真正的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做好校园舆论宣传教育工作,借助网络、广播以及橱窗等来宣传文化教育。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创建符合学生审美需求的宣传教育片,从而使高校的学习气氛变得更加浓郁。
3.对高校的自然景观进行不断的优化。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气氛,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以及科学精神得到不断提高,使高校的文化艺术气氛变得更加的优雅。鼓励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校园建设中,让大学生将学校当成家,使大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得到不断增强。在校园建设的时候,努力将校园建设成生态、环保、绿色的校园。将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或者是名人事迹融入到新校区建设中,从而使新校区的文化氛围更具特色。
(三)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打造本土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通过教师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主要是由孜孜以求的精神、言传身教的教风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构成的。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可以使教师对学校建设投入更多的情感,让他们对学校产生浓厚的认同感。比如,教职工通过工会、教代会选出代表来参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对学校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讨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各项问题等。教师通过参加学校的一系列活动,可以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不断增强,使他们将学校的发展当做成自己的责任,自愿为学校的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所以,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规划和设计工作,使专任教师和新校区建设紧密的融为一体。高校可以推行导师制,可以举办讲座和学术文化节,使导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学术文化氛围更加的浓郁。在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时候,注重引进品牌特色,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将专业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融入其中。不同的地区,由于发展情况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它们的文化特色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位于不同地区的高校新校区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规范。对于传统校园文化要进行不断的传承,取长补短,将那些落后的文化现象进行不断的剔除。比如,高校在建设校园公共场所、宿舍楼、图书馆、办公楼以及教学楼的时候,一定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不断宣扬,开展的活动一定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样教师和学生就会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不断的发扬光大,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可以代代传承下去。
五、结束语
一所学校的灵魂是通过校园精神体现出来的,校园精神将学校所处历史阶段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校园价值体系中潜在的主要力量就是具有领先优势的校园精神,学校的发展和校园精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激励因素就是动力,有了动力,高校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努力进取、攻坚克难,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要想永葆活力和生机,就要将校园精神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新型精神力量。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就是对校园精神进行不断的弘扬,使校园精神变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者:吉海燕 单位:南通大学启东校区管委会
参考文献
[1]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2):62.
[2]徐玉秀.试论高校扩建新校区的环境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5-127.
[3]谢绳武.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大学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16-18.
[4]齐再前,郑秀英,白宁礼,等.关于高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3):21.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民办高校在飞速发展中。与此同时,不少高校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知识教育的尴尬境地,于是,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营。本篇首先介绍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然后介绍其功能与发展中的误区。
【关键词】
校园文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
随着民办高校的大众化和多元化发展,民办高校已经在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着持续发展的问题。民办高校在人文知识的培育中占有优势,在政治思想方面偏于弱势,想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和塑造优良环境方面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校园文化建设,只要是指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贯穿于学院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培育师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宣扬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1]。因为民办高中较为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所以校园文化就需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要通过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校内活动,校外实践的方式,宣扬主流政治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隐性存在的课堂,需要通过各种学校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应当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培育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备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2.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1发展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科外的一个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于书本的知识。其中开展的各类活动,例如社会讲座,人文景观见闻,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校园文化开展的活动,在实际中见识社会现况,反思自身。同时,实际活动会向学生展示社会和学校对学生提出的人文需求,明确自身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2]。例如发起社会不良素质风气的批判讲座,陈述当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引导学生思考。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此类行为的不当之处以及对他们将来的影响,认识到社会对于不良行为的反应。自然会对自身言行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调整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2宣扬主流政治。
高校的教育方针受到教育部门的影响,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需要迎合主流政治的方向,培育维护政治制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主流政治在教育中的投影,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给予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3]。其中思想政治课程占主导地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例如为学生播放含有思想政治导向作用的电影和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观看,深化主流政治在年轻学生心中的形象,为社会提供具备马克思思想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接班人。
3.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误区
3.1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通常较之普通高校,有着较强的社会导向性,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这和方面领域也做出出色的成绩。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民办高校毕业生道德迷失,诚信缺失的问题,显示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缺失[4]。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适时填补民办高校在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缺失,让学生脱离学分和课堂,给与学生最真实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和学校在言行方面的要求,明白自己承担的义务,加强道德观念,以提高人文素质来满足社会的要求。受到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民办高校的教育多倾向于培养实用性的知识技能,不能直接提高成绩和就业的人文知识就无法在强调“实用”、“效率”的社会中拥有重要地位。民办高校需要生源,就注重学科教学的效果,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多开展的也是如何提高英语口语,数学竞赛等学科类文化建设,少有人文教育。除了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少有的几节选修课也是零零散散,内容空乏,不被学生重视。认为还是各种专业证书比较重要,在毕业后能够成为找到好工作的助力,殊不知人文素养是做人的根本,没有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使找到工作,也无法长久。
3.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结合实际,不能空谈知识理论。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仅靠学科课程,空谈理论,不仅课程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引导学生效果,更加体现不了高校的教学特色。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时,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完善的教育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功能。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正确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学生方面的优势,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误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丰富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中,正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培育具备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学生。
作者:王静 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2:32.
[2]周为生.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9-10.
[3]李彦妮.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34.
[4]赖婷婷.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渤海大学,2013:12.
第五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不断影响着当代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要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又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研究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所遇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高校人才培养
一、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比,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比较滞后,因此出现了高校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上的需求的问题。目前,大学生面临的状况是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不能应用在实际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这是因为高校的专业和课堂设置不能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不少大学生在面临社会实际需求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加大等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大学生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不满。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对于就业的期待值很高,但真正步入社会时发现自己的期望与现实差距较大,导致大学生心中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与不满。这种失落感和不满情绪也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的校园文化与生活中。因此,必须将解决这些问题提上日程,尽快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新的规划。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物质,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在大学校园中所有直接可见的人文景观与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是校园内的师生共同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是校园文化中的“硬件”。而校园精神文化是指由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是校园文化中的“软件”。建设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有的高校甚至仅把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完全背离了这一宗旨。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是表面形式,根本达不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但现如今,这种行为却为许多高校所用,变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二)娱乐性倾向明显。
适度的娱乐性体现在校园文化中是很有必要的,但娱乐性内容过多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如今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校外娱乐场所众多,大学生又乐于接受新鲜刺激的娱乐活动,高校内学生沉迷于游戏、谈恋爱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课余生活”的丰富导致一些大学生上课精神恍惚不够专注。这是一种宣泄的情绪,而这样的情绪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影响到其他同学,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能在有意无意中纵容了这种情绪。
(三)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进步,大数据给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文化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校师生之间的学习、工作、交流都因网络而改变着,而网络文化恰恰有着虚拟性、开放性的特征,师生们很难从大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不良的网络文化正逐步侵蚀着校园主流文化。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方向。
一方面应加强宣传力度,树立起全员共建的意识,从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意识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每个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全体师生,而建设的重要阵地分布在校园网络、校园社团等各种校园媒体,因此,在基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这些文化传播载体的正确方向。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校园中的教学、科研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要推动教学、科研的发展,可利用文化的力量。通过一些知识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师生能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拓宽老师的教学深度。为满足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积极健康,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把校园文化引入到各个方面,使师生广泛的参与,身临其境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加强网络建设。
校园网站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快捷方式。在这个平台上,网络的开放性被充分的挖掘与利用,网络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健康、文明,在其中是起到传播正能量的效果,使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反映了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在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践以及各种努力中所继承、创造,是凝结了一切具有鲜明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成果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具有高校自身的规律性和独特性,而且具有文化的内在规定性。物质文化建设虽然必不可少,但不能作为文化建设的全部,而是要将精神文化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将物质文化建设作为辅助。
作者:金艺兰 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袁纪玮《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锦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30
第六篇: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摘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当今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驻保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魅力是摆在驻保高校面前的一道课题。本文通过认真总结分析新时期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从而提出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当前社会的快速发生,保定地区的发展进入到快速发展轨道,给驻保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包含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校风校纪、校训、文化内涵等精神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标识标志、文化体育场所等物质文化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育人和宣传作用,对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举足轻重,因此驻保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刻不容缓。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程度不够
驻保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驻保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随着高校的扩招,驻保高校也位列其中,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都存在不同层次的扩招和校园的变迁,在高校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侧重点放在了满足办学条件的物质文化建设上,校园大了,楼宇多了,然而校园原有的传统的精神文化淡化了,使在校师生感受到了学校的壮大和发展,但精神文化层面的增长速度确没有同其匹配。第二,驻保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站位高度不够,理念不够先进,发展滞后,部分驻保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认为就是校园内的文化体育娱乐,认为只要把“社团文化交流节”、“歌唱大赛”、“运动会”等学生活动搞好就行了。第三,驻保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评估不足。部分驻保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程度的高低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影响力,而没有对本身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内涵和精神等层面进行评估。
(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驻保高校的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日常行为等方面也受接受着不断地冲击和洗礼。有些大学生精神风貌良好,自强自立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然而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迷茫,没有信仰,自私自利,诚信意识淡薄。这说明驻保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功能方面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部分驻保高校的校园里面充斥着各类商业广告,内容良莠不齐,给校园文化弥漫上一层市井气息,这不利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高校周围的网吧、宾馆和娱乐场所也冲击着大学生价值观。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文化建设认识不够充分
许多驻保高校的办学历史长,特色明显,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驻保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正在减退。驻保高校应当入主流有特色,但目前各高校之间的特色越来越不明显,相互之间模仿、照搬现象严重,这导致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趋同性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上趋同。各高校在校区占地面积和规模上扩大,相互之间比拼。二是办学理念方面趋同。各高校都以吸收先进管理理念为荣,而忽视了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逐渐趋同。三是文化活动趋同。各高校间目前都以歌唱、舞蹈、特长比拼等电视娱乐栏目为样板来开展各种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无法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特色。
(四)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设置不够完善
目前驻保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从上自下,制度完善,管理有力,分工明确的运行机制。部分驻保高校有的是完全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支撑校园文化,有的是各部门负责各自的而不够系统,有的是没有目标和计划而根据需要随时开展。这极大的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使高校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使在校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关注度不够。此外,部分驻保高校对校园文化管理过于限制,对创新性活动一律说不,极大地削减了高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
二、改进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驻保高校应当把握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强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到“入主流有特色”即校园文化既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吸引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做到不落伍。又要做好文化传承,不断提升和突出自身特色。
(一)树立科学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首先,驻保高校要认清社会发展趋势,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又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做到既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的同时又做到精神文化的进步。不能过度重视办公楼、体育场、豪华校门等物质建设,应当从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方面下功夫。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层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驻保高校可以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和联动机制,各高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并积极参加,认真分析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要从全校整体发展的高度和远度认真梳理和谋划校园的文化建设,要成立自上而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全校师生可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集合全校之力,找准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建立起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发展体系。
(二)抓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新时期国家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校园文化在保持自身的高品位、高境界精神追求的同时,要积极追求创新。驻保高校要想弥补同北京和天津高校之间的差距,要在创新方面下功夫,要积极主动开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驻保高校要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文化领导小组,从设备到技术建立起学生需要并能起到正面导向的校园网站,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其次,高校要主动创新校园传统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之一在于传统的文化建设模式,以前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校园文化较为单一、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参与性、新颖性和创新性往往被忽视,而现在大学校园逐渐开放,具有多样性、新颖性和参与性的各种文化不断涌进,对大学生的吸引和影响越来越大,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也越来越大,高校应深刻认识这一变化,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坚持不断地创新校园传统文化,努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1]
(三)加大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
驻保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自身的特色。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哈弗、牛津、剑桥、清华、北大等高校的特色,这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但同时也说明世界著名高校非常重视自身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驻保高校应当认真研究和挖掘自身的历史,根据自身发展的沿革和历史,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建议驻保高校尽量保留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特色标志性建筑和标志,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北京大学未名湖、哈佛大学的传统建筑等。这些传统建筑和文化特色正是该高校独有的标志和味道,能够更加彰显校园文化的特色和个性。
(四)注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以先进的大学精神为前提,以有形文化(如校园风物、规章制度等)和隐形文化(如校风、校训、传统、精神等)为内容的群体文化。有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隐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有形文化只有具备隐形文化的灵魂,才能体现并保持校园文化的个性。[2]综观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侧重了有形文化的建设和开发,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很少得到体现、传播和发扬。所以驻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从精神内涵入手,设计好各个实施环节并做到落实到位。应当由高校一把手主抓,需要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各个部门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大力配合,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闫雯 李云飞 张国磊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8):93-95.
[2]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6):107-109.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