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浅论(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浅论(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浅论(5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钢琴即兴伴奏活动研究

摘要:

钢琴即兴伴奏在高等院校、中小学以及艺术团体的课外活动、艺术类实践课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门应用性强、且用途广泛的课程。但钢琴伴奏这门课程仅仅在课堂上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从对这门课的教学中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将它与高校的艺术实践以及非专业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学生们即兴伴奏能力的同时,又能将其应用广泛的作用在实践中发挥出来,目的在于更好的促进高校教学中即兴伴奏这门课程的建设以及能够较好的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

钢琴即兴伴奏;校园文化活动;教学改革

一、钢琴即兴伴奏多元化应用研究的意义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无论在音乐院校还是地方综合院校的音乐专业中,均为必修或专业选修课,其地位在音乐教学环节中举足轻重。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既是专业学生与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课程,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又是一个无论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还是社会音乐艺术活动中都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的技能。从未来学生的就业层面思考,无论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乃至高校艺术教育,即兴伴奏能力都将影响到日后学生能否胜任从事音教类的工作。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课程的改革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与我们高等院校的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研究就更加迫在眉睫。

二、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随着钢琴教育事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与其相关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也逐步被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重视起来,随之而来的在高校音教课程中开展了钢琴即兴伴奏这门基础学科。如笔者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学就设立了针对音乐表演专业与音乐学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基础这两门课程。但是在现今的高校教育还是业余爱好的音乐培养教育中,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的地位始终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的偏见与客观条件的制约

在很多地方综合院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针对性的小课辅导以及专业细分与专业进阶辅导方面都几乎为空白。其次在观念意识上,学生以及相当数量的钢琴教师认为伴奏仅仅只是一个辅助、一种衬托,并非作为表演中的主要角色,甚至有学生认为弹好钢琴就具备了伴奏能力,认为钢琴才是专业的,而钢琴伴奏尤其是钢琴即兴伴奏是不成体系的,综合这些意识形态上的主观因素以及现阶段的客观条件,导致了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成为了依附钢琴教学环节的配角而丧失了其真正的光芒。故首先应该逐步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将其提升到与钢琴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师资配置与教材的匮乏

国外有专门针对钢琴伴奏的艺术指导,也有相应学历教育的专业性课程。而在国内,钢琴伴奏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今的教师在当年从事专业学习的时间,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且系统的钢琴伴奏教育。那么当这部分老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即使被动得承担了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因为经验的匮乏而导致心有余力不足。钢琴伴奏教学是一个考验教师综合能力的学科。它需要教师不仅仅具备优秀的钢琴演奏能力,又要有扎实的和声、作曲方面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具备大量的实战经验,方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师。但是根据各方面数据的调查显示,在高校中承担这门课程的大多数都只是钢琴演奏专业的老师,而缺乏专门的即兴伴奏专门教师,这也是钢琴即兴伴奏在高校教学中无法顺利普及和引起重视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上,也有不小的困难。虽然钢琴即兴伴奏相关的书籍层出不穷,但是真正适合学生们学习并有利于他们系统掌握与实际相结合的好教材却寥寥无几。这些教材大部分都只有一到两本为一套,以一条主线对伴奏学习的要点逐一简单介绍。只有很少的教材细分了基础、进阶、提高等针对不同学生个人能力的讲述。而这样更多的要依赖授课教师对课程的自我发挥与根据自己经验进行讲述。但是根据前一段的调查,我们也清楚教师队伍梯队的建设都有待提高,故学生自然也只能学习到皮毛,没有办法很好的做到实际应用。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

笔者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学以及很多类似的地方综合性院校,虽然开设了即兴伴奏这门课程,但是也只有大课的形式,即使客观硬件设备有数码钢琴教室可以弥补不能争对学生专门辅导的不足,但也是杯水车薪,基本还是过去授课的“填鸭”模式。这种授课的好处是能够集中进行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清晰得了解,但是缺乏了实践性培养。有的高校对这门课程开设了小组课,即3、4个同学为一组。但是因为教师数量的缺乏,使得小组课的授课时间无法与钢琴小课同日而语,故这些授课模式皆为时下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培养的制约性条件。

三、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

(一)与钢琴教学模式结合并推陈出新

现今多数高校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皆为大课模式,故只强调了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应用经验。比如笔者所带的两个班级,同学的钢琴水平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的仅仅只有点拜尔、车尔尼599前半部分的基础,有的同学又具备了弹奏肖邦、李斯特练习曲难度的演奏实力。故为了照顾到班级绝大多数同学,往往课程的进度和内容对于钢琴水平较高、和声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就明显滞后。所以首先我们不应该摒弃大课的授课模式,但是可以将授课班级由之前的音乐表演、音乐学大班课程细分为:钢琴主修生即兴伴奏课程。其余非主修生,但是具备较好的钢琴弹奏水平的同学也可以申请到钢琴主修生即兴伴奏课程。其次为钢琴辅修生即兴伴奏课程。授课内容主要面向的是声乐主修、器乐主修、音乐学钢琴基础较弱的同学。那么课程内容与教材的选用就可以根据不同程度的同学进行难度区分。对于能力较好的班级,我们可以加快基础部分的进度,而更多的教会同学更加丰富的和声体系在即兴伴奏中的应用以及使用更复杂的伴奏织体将曲目编配得更加丰富。而对于钢琴水平相对较弱的班级,同学们可以从正三和弦和最简单的伴奏织体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故这样分班的大课,能够从大方向上对学生们有一个较好的分类和把控。仅仅只有大课的分班模式是不够的,要让钢琴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进来。钢琴即兴伴奏主讲教师布置的作业每周固定由钢琴专业教师小课进行指导伴奏织体的弹法与基本的和声听辨训练。而钢琴即兴伴奏也应另设小课制,但是不仅仅只是几人的小组课。而是确定出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进行选择。我们的教学改革分为民歌钢琴即兴伴奏、流行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爵士钢琴即兴伴奏三个方向,两到三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专项训练。课程设置为一年,分别由不同的钢琴伴奏小课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完成一个学年的课程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另选其他方向的钢琴伴奏小课。从而最大限度得提升学生们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

(二)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的课程训练。

钢琴即兴伴奏的考试内容基本是弹奏一两首老师选定的曲目考察学生们的编配能力,但是这样的考查模式依旧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故我们将课程改为考查内容占50%,另外50%为实践考查分。在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院校中,校园文化活动非常多。特别和音乐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在这些活动中,一类为专业学生的音乐会、班级音乐会。另一类为业余音乐爱好者参与的各种演出活动。如我们学校的专业学生每年都要举行音乐会与班级音乐会。那么声乐或者器乐演唱的学生将和授课班级的同学相对应,由授课班级的同学与其进行合作,对声乐歌曲以及器乐伴奏进行改编于编配。这样既能避免每次只有个别同学弹伴奏,而多数同学却没有参与的现状。每位同学硬性规定至少参与一次的公开演出活动。对于多次参与的同学将进行加分奖励。我校团委、校工会每年会组织两到三场的大型演出,其中键盘伴奏占有的比重很大。故我们与团委以及校工会对接,安排部分同学专门完成演出的键盘编配与演出任务。并在小课上进行指导。一方面,为学校的校园文化演出活动开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将即兴伴奏真正得应用到实际,锻炼了同学们对于不同音乐风格伴奏的能力。除了固定的演出活动,学校的音乐爱好者协会还有每周合唱、小组唱的排练。这些活动都需要钢琴伴奏,故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同学们去参与实践,既解决了业余合唱团体钢伴的缺乏又能使得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却没能被大多艺术院校所重视。故争对高校钢琴伴奏课程特别是综合性院校的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实力并且能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良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陈烈刚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维权.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刘东云.钢琴即兴配弹[J].北京:钢琴艺术,2006,07.

[3]高天康.实用钢琴即兴伴奏编配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林冬.广西高师钢琴教育发展及现状分析.艺术百家,2009,05

基金项目:

西南科技大学素质类教学改革资助项目研究成果(15xnsu05)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雅艺术发展

【内容摘要】

自2005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得到了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运行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高雅艺术进校园11周年之际,作者对过去的历程进行回顾与分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对高雅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想法和见解。

【关键词】

高雅艺术;校园文化;发展路径

备受全国各大院校学生的欢迎和赞誉的“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迄今为止,活动已经开展了11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这项活动由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举办,目的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一、高雅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开展的11年内,一直秉承着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将高雅艺术带到大学生的身边,不断满足青年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活动始终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在这11年间,全国各大学汇聚了许多艺术院团和来自全国的在艺术教育方面表现优秀的专家讲学团。这些艺术院团包括国家级的艺术院团、有地方特色的地方级艺术院团,以及聚集在各大学为学生们演出戏剧、民间歌舞、话剧的民间团体,展示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借此向大学生传播高雅艺术。而专家讲学团着重于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学举办舞蹈、书法类的专题讲座,在各省、市向大学生、中学生全面普及高雅艺术活动。同时,组织学校学生艺术团在学校和社区进行演出,组织北京、上海等高校的学生走进国家大剧院参加音乐会、艺术讲堂、艺术精品展等重要活动。各高校将高雅艺术与本校校园文化相结合,使得高雅艺术更“接地气”,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学校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载体,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广泛普及高雅艺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今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一些大学生越来越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忽视了对高雅艺术的追求。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曾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已经被分秒必争的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所压抑。学生急于求成,不求甚解,导致无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一份悠然的心情去体验。同时,大众媒介的舆论导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地涌入于学生的脑海,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选择的理性与判断的能力。一些大学生盲目地追逐、模仿潮流:当身边人都在谈论“好声音”“梦之声”时,高雅的交响乐只能暂时被遗忘;当媒体竞相报道“奇舞飞扬”“舞林争霸”时,优雅的芭蕾舞剧只能束之高阁。一直以来,高雅艺术的大门向大学生敞开不足,大学生缺乏接触高雅文化的路径。近几年来,国家在全国高校先后推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高雅艺术的平台。大学生在陶冶情操、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文化修养也在不断提高。高雅艺术作品是具有跨越时空的文化产物,不同民族的风俗、不同时代的历史、不同地域的文化都融合在高雅艺术作品中,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对象。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文学底蕴,在通过高雅艺术来认知世界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艺术的价值与性能,使他们的思想与艺术家进行了无形的交流与融合,不断提升审美力和创造力,并进一步参与到文化的建设中。审美力的提升有助于创造力的提升,当大学生逐渐步入工作岗位就会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作品,这样便可以逐渐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二、高雅艺术在校园开展的现实困境

目前,高雅艺术存在着束之高阁的倾向,学生们接触的往往不是兴趣之所在。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事物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然的探索都源自于对万物的好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事物的兴趣决定了认识事物的态度。同时,当代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决定于认识世界的广度,知识积累的局限性决定了对高雅艺术认识的浅薄。要改善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就要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开始,提升其判断力和审美能力,逐渐形成政府、艺术团体、学校三方机制,并稳步运行。但在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艺术教育缺位,难以支撑活动进行

2003年,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家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2001-2010)》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是艺术教育开始成熟的重要标志。尽管在此之后,国内很多高校开始注重艺术教育,但是由于师资水平有限,缺乏政策保护等原因,使得高校艺术教育举步维艰。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非常可喜。但应该说很不均衡,而且远远不够。现在的艺术教育都是各高校公共课的教研室或由它演变成的艺术中心承担,给学生上一些公共课,而且这些公共课未成为必修课。因此,应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普及高雅艺术教育。此外,学生艺术素质难以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欣赏水平也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

(二)艺术形式鲜有创新,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高校学生作为新兴文化的最有利接收者,其兴趣爱好及审美习惯也随着时展被烙上鲜明的印迹。然而我国传统高雅艺术具有独特的历史特点,对于未接触过其产生背景或对其产生背景不清楚的高校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想法,久而久之便对这门艺术失去了兴趣。因此,加强当代高校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艺术素养,使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力及欣赏能力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学生欣赏高雅艺术前,对学生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特点,在学生对基本信息有一定认识后再做欣赏。但也不能完全生硬地将历史知识强加于学生,否则只会让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抵触情绪,教师应以更加趣味化的形式普及历史、人文等文化知识。高雅艺术也应该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加入时代元素,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达到真正传播优秀艺术的目的。

(三)艺术资源分布不均,硬件设施单一老化

虽然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展11年,但是其资源的分布不均和匮乏的问题仍然没得到实质性解决。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多由当地歌舞剧院或艺术团承担,尽管这一措施使得交响乐、歌剧、芭蕾舞等艺术在高校学生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是由于偏远地区专业团体数量和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很大差距,使得这一活动进行了多年之后在内容和形式上遇到了瓶颈。陈旧的内容、单一的形式已经不能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地的地方文化也因为艺术团和歌舞团的“垄断”行为,失去很多宣传机会。此外,很多高校的舞台、音响等硬件设施由于资金短缺和利用率低等原因长时间未更新,很难达到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出要求,使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四)艺术活动吸引力小,对学生的锻炼不够

随着高雅艺术的日益发展,高校学生对高雅艺术期盼的标准也随之上升,但很多活动由于吸引力不高,许多参与的学生是被摊派、指派参加,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强,甚至产生了怠倦感。此种行为对于高雅艺术进入高校产生了很大的弊端。高校应利用一些措施调动大家对高雅艺术的积极性,使学生融入到这项活动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充分调动高校学子的积极性,使高雅艺术进校园落实到每个学子的身上。

三、高雅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发展路径

(一)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部门协作

为了使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各高校应该密切结合本校文化建设重点,努力构建并完善一套符合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运行机制。学校相关部门应将策划、宣传、执行统一起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各类文艺团体联系,使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出,供学生主动选择并跟踪改进,使活动高效且长效地发展。可以在活动开展前,深入校园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明确学生对艺术的喜好,掌握学生的审美特点,改变以前学生在剧目选择上基本没有发言权的局面,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学生喜欢的艺术作品进校园的活动。此外,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抓住当代在校学生的欣赏取向和兴趣爱好,及时对活动信息进行共享,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根据反馈调整活动方案,使活动影响最大化。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融入日常教学,发挥自身优势,侧重于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集合有资质的专业教师把有关艺术课程纳入选修课,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修满学分。通过学分、成绩等因素加强在校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视。通过在学生社团中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运行机制,使高雅艺术更为贴近学生。高校社团是高雅艺术的主力军,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化运行机制,对于扩大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参与面,培养具有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艺术活动具有指导性意义及深远影响。当今已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学生社团其运行与管理机制也在不断规范化,社团在服务与教育方面的功能日益突出,在加速建设和谐校园和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中的作用不断加强。高校社团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广阔舞台,大学生艺术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高校学生应自觉地开展活动和组建各种文艺社团组织,体会高雅艺术独特的美丽风采,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优化资源分布、突出地方特色

各地高校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带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活动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目的。通过地方文化的宣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保护地方文化的必要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在艺术领域的研究,提高校内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此外,在经费、人力资源有保障的前提下,还可以在雕塑学、伦理学、生态学等领域进行拓展,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各种高雅艺术形式的兴趣。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基础设备及基本硬件设施的保障,大部分学校将资金大量投入到教学科研、校园绿化和寝室教室建设,却忽略了开展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更新维护。因此,学校与当地政府应加大艺术教育及活动的专项资金投入,从而给在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三)建立管理体系,长效落实执行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一段漫长的路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各高校所在地政府及校方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进行。管理体系的组成也应该健全,应由校宣传部、校团委、艺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学生社团共同组成。这样既能从宏观上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管理机制,不失专业严谨性,也能接收学生的意见及时进行调整。通过“专款专用,专人专项”的措施使权责分明,具体工作细化落实到个人,以保证管理机制的效果。管理体系应负责引进高水平的高雅艺术团体来学校进行演出,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等工作,从宏观上把握学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方向及水准,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及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久地开展下去。

结语

高雅艺术是人类文明经过时代洗礼后留下的瑰宝,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高雅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虽然在开展过程中由于执行情况的差异而暴露了一些不足,但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后,相信高雅艺术未来将会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鲍荣娟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

参考文献:

[1]周星.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教育观念发展[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2]傅谨.大学教育艺术缺位[N].中华读书报,2005—8—3.

[3]秦召广.浅谈高职院校组织开展学生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青年,2014(8).

[4]张文潮.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校内运行机制难点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0(9)

[5]李燮.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途径探索及实践[J].四川戏剧,2013(7).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发展机制建设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完备的制度体系。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制度,激发和调动校园内外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总体建设中,并通过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机制、联动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打造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创新;机制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生动活泼的部分,是校园文化得以不断延续的力量源泉,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进而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和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一种教育的正能量。作为育人阵地的高校理应创造一种顺应社会发展、促进素质教育建设、适合学生健康成长、助力教师教育教学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态,推进和谐文明校园的创建。近年来,众多大学在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上的不断开拓与尝试,活跃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有以“高歌时代主题”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唱响校园红色文化主旋律;有以“凸显学校特色、锻造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品牌塑造活动,弘扬校训精神,铸造大学文化内核;更有许多高校为繁荣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氛围,积极拓展创新文化载体,构建多元媒介平台,培育先进文化;在“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多样人才”方面,多所大学将调研活动、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育人活动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从宏观来看,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搭建了学生锻炼成长的平台,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然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仅靠一两次的系列活动无法总体把握一所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总体态势。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建设必须要有宏观的统筹,要有对校园文化活动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制度保证。

一、以严谨的态度,创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研究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继承中实现创新,需要在悉心研究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高校所处大环境和师生行为意识的变化顺势加以调整;保留传统中的经典校园文化活动,开发改良出一批迎合时代特点、符合师生关注点和兴趣点的新型校园文化活动体。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师生的主动参与并在其中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就高校而言,拥有一支专业的校园文化研究团队、创建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机制,对于保持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力与生命力、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至关重要。高校需要拥有一支以主管大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核心,由校团委、学生处、思政教师以及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干部代表为成员的校园文化研究型团队。秉持严谨的态度,全方位、多角度汇集师生对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期待;设计符合高校自身特点、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制定具有长效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发展机制;站在大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选取内涵丰富、意义深刻的活动主题,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展开深入研究,从而确保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倡导主旋律、体现主导思想、丰富活动内涵、形式贴近大学生。研究团队的组建将实现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品质管理,实现先进校园文化活动案例向研究成果的转化,逐步引领高校建设出富有生命力、吸引力、凝聚力的优质校园文化活动。

二、以协作的理念,共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联动机制

多年来,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一直保持着大学生工作团队主导、大学生主体参与的模式。由于缺乏对校园文化活动本质的认识,不少家长和专业教师将其单纯理解为“第二课堂”或娱乐文化活动,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性格和优秀品质上的重要性,认为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会影响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这极大地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环境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土壤”,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知识结构、个人道德及行为规范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一育人功能的发挥,单纯依靠学生工作团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整合校园内外的力量,调动家长、专业教师、大学生自组织和校外社区、政府的全面关注,才能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在校园文化活动创建过程中,应本着协作的理念,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的联动机制。从学校角度出发,鼓励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明确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工作量的计算方法,通过调研、咨询等途径广泛征求专业教师对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意见。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局观,调动学校各部门行政人员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学生会和大学生社团的桥梁作用,举办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提供更多“增长点”。在校外资源方面,争取家长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全面加强学校与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联系,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校外延伸。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模式。

三、以科学的思维,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

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序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从查阅文献的情况来看,国内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向多站在不同类别校园文化活动的视角,分类论述相应的管理现状与对策,或从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角度论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功能和影响,能够全面系统地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的文献尚在少数。结合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现代管理办法,可以看出项目管理法在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的可行性。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实施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校园文化活动是连续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是融长期性、目标性和组织性于一体的校园行为,项目管理的管理方式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自身特点具有一定的契合度。从立项角度出发,不论是短期的临时性活动或是长期的系列专项活动,都可以引入项目管理法,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的项目工程规划和实施。采取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活动规划,能够较好地保障项目团队在总的目标任务的指导下,科学分工与合作,从而实现对校园文化活动全程的合理规划,有效组织、指导和监督,切实保障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过程的有序性,提升活动的品质和效率。

(二)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型

项目管理是一系列要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管理可划分为:策划阶段、实施与控制阶段、验收评估阶段,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于校园文化活动而言,项目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管理组织和活动的执行机构,项目管理的客体是具体的活动项目。由于项目管理客体自身的多样化特征,要求作为管理主体的学校管理机构能够在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高效率地制定计划及实施组织管理。在项目周期内,有效整合校园文化活动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实现活动项目开展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过程控制。通过管理学方法的应用,对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风险管理,达到项目实践的科学化和有效性。验收评估阶段,需要学校管理机构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效果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检查,判断其是否实现预期目标,中间环节有哪些疏漏等。可见,将项目管理法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有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系统化、有序化,对整合校园文化活动资源、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进程、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以探索的视角,推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评价体系建设

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当下不少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存在着各自的薄弱环节,例如,文化活动数量过多,造成学生精力分散,参与积极性下降;活动形式单一,组织者措施不力,许多活动流于娱乐性的浅层次文化形式等,这些都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品质管理不仅取决于过程的控制,更需要开发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助力校园文化活动的改进与提升。目前,国内对校园文化活动评价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尚在少数,在高校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活动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校园文化活动评价体系的定位

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体系是对活动参与者进行文化活动的感受测评,通过数据统计与科学分析,将“模糊”的校园文化活动具体化为现实的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将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发展提供专业的数据支持,帮助决策者理性地认识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现状,充分了解参与对象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取向,为下一步设计文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与项目管理的验收评估环节不同,验收评估是组织者对活动进行的结果验收,而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体系将侧重于了解参与客体对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观认知与感受,以问卷形式进行调研摸底,征集意见;验收评估多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而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工作既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后评价”,也可以在计划开展一次文化活动前进行“预评价”,还可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对其进行“中期评价”。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辅助组织者更加科学、完善、人性化地设计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调整不合理部分。

(二)校园文化活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根据系统性原则,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求尽可能全面、完整,防止结果以偏概全。鉴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并非所有评价因素都可以量化,有的进行定性描述更合适、更容易把握。高校可以根据需要,客观、全面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在综合评价指标时,对评价模型的每一步进行检验和校正,避免评价指标的交叉,合理平衡权重,确保数据结果的科学有效性。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不仅要评判已经取得的成效,更要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设性和方向性意见,对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认知度、态度、能力以及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以举办一次校园文化活动为例,在最终的“评价”环节,可以从调研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活动主题、学生活动感受、活动成果、活动期待四个维度设计活动管理评价模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实地参与法等各种评估方法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勾勒出关系校园文化活动各因素的内在联系,为组织者合理策划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孔德莉 冯婧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天津科技大学校团委

参考文献:

〔1〕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侯丹丹.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J〕.思想教育研究,2009,(增刊1).

〔3〕张辉.引入TQM创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5,(2).

〔4〕余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管理的探索〔J〕.前沿,2012,(24).

〔5〕黄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6).

〔6〕彭观胜.大学校园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第四篇: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文献资源建设

摘要:

高校经常会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等。而想要丰富教学内容,文化活动形式,以及科研的研究资料,都需要用到文献。图书馆可以为学生和老师提供相关的文献,但是传统的文献管理和提供办法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因此需要建立高校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可以让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加深,形式变得更丰富。

关键词:

图书馆;校园文化;文献资源;影响;建设

高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方向,以学生为活动中心,以老师为活动辅助,围绕专业的内容,进行有趣的研究活动。而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活动项目的安排,都需要借助文献资料,只有借助文献资料,才能构建一个活动制度完善,活动内容丰富的文化校园活动。而且借助文献资料,可以让高校的文化活动有专业理论内容,也能结合社会现实,让学生通过高校文化活动,更多的连接专业和社会。所以,图书馆建立文献资源,意义巨大。

一、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校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精神力量。而校园文化想要起到这样的作用,就要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这样才能加深活动的含义和内容。同时,也只有利用文献资源,才能改变和创新校园活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校园认知文化

高校学生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探索其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知识的作用。学生就是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认知到文化的作用和内涵。认知文化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反映出人的学习能力和智力状况。图书馆中的文献就为学生认知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资源。这些文献资源更具有专业性,知识的统一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为高校的文化活动和学生认知文化提供基础。

(二)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校园价值文化

高校培养学生,不仅仅注重的是知识的内容,更重视的是对学生的内涵,思想,人格的培养和形成。而且文化知识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底蕴,所以,图书馆在构建文献资源库的时候,一定要储藏具有优秀精神价值的书籍,并且要定期根据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校园风气,以及社会的改变,而选择不同层次的,具有品味的图书。高品质的,优秀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精神,对于建设校园价值文化十分的有帮助。

(三)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校园审美文化

高校是一个精神校园,是培养学生精神品格的圣地。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和谐的,可以陶冶情操的校园文化活动,都需要借助于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因为这样的文献资源,内容是丰富的,专业的,同时还具有作家的精神思想,让学生和作者做思想上的交流。因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所以,图书馆建设的文献资源,可以提高校园活动的审美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

二、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发展

(一)校园文化发展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学科性和学术性

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学校的精神和思想,所以在开展校园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献资源的利用。图书馆中的藏书和储存的文献资源,为校园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过程。而且由于文献的科学性和专业的学术性,为校园文化活动更加的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让校园文化发展的更加合理。

(二)校园文化发展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经典性和前沿性

图书馆储藏的文献,都是各个专业中的经典文献资料,并且还有很多文献是结合了当今时代的科技,具有前沿性的,高质量的文献。有着文献还是某个专业的里程碑,意义重大。所以,在开展校园活动的过程中,这些具有前沿性的文献和经典的文献,在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在活动中为学生体现最先进的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学生的思维锻炼和发展。所以,校园文化借助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具有经典性和前沿性。

三、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与校园文化的实施

(一)图书馆文献资源与校园文化的模拟活动

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是可以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也就是说可以组织模拟活动,为校园活动中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而且由于参考文献资源活动是具有客观性的,让学生通过这些客观性的实践活动,能够搜集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依靠图书馆文献资源而来的。

(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校园文化的创新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要体现校园的精神和内涵,还要创新校园活动和内容,并且要具有时代的气息。创新的校园活动,可以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思想和时代进行碰撞。而学生就可以利用文献资源的内容,实现自己参加文化活动的目标。比如学生可以借助文献,结合时事,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具有针对性的论文,评论和个性鲜明的毕业设计。

(三)图书馆文献资源与校园文化的公关活动

校园活动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内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出自己应有的素质,同时在参加校园活动的时候,可以积极的影响他人,加强和他人和活动的组织。并且能够借助文献资源提高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

四、结束语

学生在学校可以利用图书馆查询资料,文献,为自己做论文提供素材。尤其是高校学生,在平时除了学习之外,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用到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而图书馆建立文献资源,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十分的有帮助,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满文学的气息,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受益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改善校园文化,和谐校园生活。

作者:尹娟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房华.浅析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影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0):103-104

[2]孙小平.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校园文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123-124

[3]杨扬.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之深远影响及建设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6):136-137

第五篇:高校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

摘要:

分析了目前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中存在的问题,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践行路径,即: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素质,提高践行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校园文化视域;高校;践行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大学生是促进中国不断发展的储备型人才,应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为推动中国的不断发展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中应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认真践行。校园文化是学生在学校中尤为接受的一种文化模式,利用校园文化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党的“十八大”针对当前世界发展潮流以及社会发展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特征和基本性质的体现,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对其进行了高度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当前世界内文化交流程度加深,各国思想意识相互冲击的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我国人民心中的一层保护墙,保护中国公民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保护中国公民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我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独属于我国的精神花园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全国上下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我国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过于片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仅我国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还加深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文化交流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西方国家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化都进入了中国的市场,对缺乏判断力的年轻学生形成了冲击,有些人在消极文化的吸引下逐渐走上了一条不利于国家发展的道路。例如,受国外独立文化的吸引,逐渐沉迷于西方的文化等,导致他们对西方国家呈现出一味追捧的态度,无条件认同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尽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也对马克思主义等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极容易对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产生动摇,从而忽视了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践行,而追求西方国家的“利益至上”“一切以金钱为中心”等思想。存在这样的偏见,学生就容易形成在政治态度上的偏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全面认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成长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储备型人才。

(二)价值取向上趋于多元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结合当前国家的实际情况,从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概括出来的,更容易被当前我国民族和人民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它是新时代中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具体应用,是我国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实际践行中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所有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形态,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我国目前校园文化中更多的是以娱乐和消遣文化为主,对于学习,甚至是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学习,几乎毫无涉及。这就导致充斥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校园文化无法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给学生,不利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确立。同时,我国大学生正处于整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大学生思想中的局限性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充满诱惑力的腐朽文化时毫无任何的抵抗力,这就使得我国的价值取向也由原来的一元化转向了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于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有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三)知识与行动之间不相配合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专注于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实践行动。这种问题也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所学到的各种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念与实际毫无联系,脱离了客观事实,让学生无法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与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相联系。这样会导致形式主义的出现,无论是参与任何有关思想政治的社会活动还是自行组织的活动,都难免会“走过场”,最终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

三、在校园文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从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的问题来看,高校需要采用科学的引导方式来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水平。各高校可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教育途径,强化平时对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利用校园内的广播,在中午以及下午空闲时间进行放送,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另外,需要通过校园文化这一体现学校实力的“软文化”作为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塑造一种环境教育和可供体验的舆论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的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时刻都沐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同时,学校要配合校园文化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以学生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现代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消除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障碍。此外,还可以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合理的安排,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做出科学的行为举动,促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培养学生素质,提高践行能力

认识是前提,能力是关键。学校提供给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但对于学生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更为重要。而目前存在于我国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是书本知识教育趋向于完美,但实践方面却远远落后。因此,针对目前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抓好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促进学生在素质以及本专业方面更好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之上,利用学校所拥有和搭建好的平台和途径,逐步提升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能力。例如,不定期地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实际社会的演讲比赛等,让他们通过对演讲稿的整理和组织,将实际社会中遇到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对整个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高校在利用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宣传和引导时,要结合当前校园环境,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学校还可以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契机,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与空洞的理论说教相比,实际中的践行才具有更加切实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本社团的成员去工艺部门做义工等工作,让学生在践行中体会到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同时,学校还可以以当今时代的各种模范和典型代表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以模范和典型代表作为自己的榜样,使学生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时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取成为时代的典范和榜样。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严格规范整个学校的管理体制,以相关的制度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之中的践行。学校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把学校针对学生设置的各级奖学金以及违纪记过等处罚手段融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过程中,调动学生践行的积极性。另外,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行动也增加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的行为规范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引导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以及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然而,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负面的和正面的价值形态同时存在。因此,学校应该以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网络为基础,建立一些平台和网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帮助学生在休闲娱乐的时候,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武装的有力武器。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与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面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以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依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推动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人才。

作者:杨旭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邵从清.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4):33-36.

[2]姜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13(8):119-120.

[3]樊海源.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4(7):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