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成为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生态文明观念,构建校园生态文明,不但是高校现阶段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生态文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生态明确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让学生更懂自然、尊重自然,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练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自我教育和塑造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自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和建设的有效对策,引导大学生确立践行生态价值观,进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明教育不到位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生态文明认识不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不明确,未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从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审视、塑造校园文化。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到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塑造有重要的现实和时代意义。
2.高校学术生态不规范
如今,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是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影响社会伦理。高校是学术重镇,然而现在的学术生态却极其不规范,反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为获得声望、职位,获取资源、毕业就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上体现出诸多问题,影响道德规范建设和学术信誉,对学术、科研起到了消极影响。如果不改善这种状况,不但会引发学术逻辑矛盾,还会导致学术生态失衡,影响高校学术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校园物质倾向显著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物质倾向明显。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侧重对物质文化的建设,忽视对精神文化的塑造,这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急功急利、形式主义凸显。在这种消极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功利性色彩显现,物质倾向显著。如果学生沉迷于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不但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会影响高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生态教育、环境教育,还包括其他一些涉及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还能让其领悟到自己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为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生态文明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让学生将生态文明转变为自觉行动,构建更好的校园文化。
2.改善高校学术生态
高校是学术的殿堂,也是培养学生逻辑、科研能力的重镇。如果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高效的学术伦理、学术逻辑等将受到很大的积极影响,影响高校学术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学术生态,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种社会生态、教育生态,只有构建良性、完善的高校学术生态,才能创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为此,高校应该建立平衡、协调的高校学术生态系统,将其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支点,只有如此,才能让高等教育担负起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高水平的学生,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
3.创设人文生态环境
为了让校园文化更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高校应该加快人文生态环境建设。所谓的人文生态环境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不但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的审美情趣,还包括完善的公共软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之所以构建人文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促进这种和谐的实现,才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4.促进与社会文化互动
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中转站,高校文化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为更好地构建校园文化,适应生态文明发展,高校应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高校应该逐渐走向社会中心,一方面要坚持自身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吸收社会文化的有益因素,适应社会生态进行调整,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必要引入生态文明,并以其为指导,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只有如此,才能掀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崭新的一页。
作者:顾海亮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建良.论生态校园文化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2]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文化创新[J].上海文化,2013(12).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起主体作用。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的冲击,更要求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同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的高素质成长。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一、前言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进而引导高校校园和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充分认识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高校的发展、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和谐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体现师生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它是师生集体精神风貌的体现,是维持高校师生生活的精神动力。校园文化更多体现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没有固定的形式,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的。校园文化主要通过讲授、校园广播、社团活动、基础设施等来体现,营造学习生活的氛围,从而形成实现对全校师生的渗透和影响,形成良好稳定的积极的校园文化,从而影响师生是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的方式来实现,而更多的是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来体现,同时这种影响是深入持续的。教育者意识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不断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课堂讲授积极的思想、开展专家讲座、张贴宣传栏、校园网络等有形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更广泛的教育载体。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教育内容和多样的教育手段,也为尽早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法。[1]
2.积极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样的影响是不断深入在思维中。在校园文化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它为高校和谐发展提供价值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完善,高校的发展策略也了一些变化。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部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各种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使得大学生在选择上出现一定的偏差。盲目跟风现象不断涌现,更有许多学生为了显示“时尚和潮流”,摒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下,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在很多高校里,我们都可以看见信息栏,张贴着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旨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促进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校园文化提正确的供理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给学生形成系统的行为指南和道德标准。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高中的思想政治,都已经处处给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标准。而校园文化都要以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为指导,它是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各种活动都要体现其教育目的,进而使学生形成规范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旨在,在日常的行为中规范人们。这种影响会更深入人心,更潜移默化。“雷锋精神”的大力倡导,是让人们学习他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应被抛弃,而应该代代传承。之所为社会中出现各种道德缺失的行为,还是没有把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2.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创造、形成和发展的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升和精炼等,都会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并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升华。[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热情,同时鼓舞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明白什么地自己的任务,进而激发他们持续不断的学习。这样,就可以说明师生们在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下,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丰富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
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对策
1.加强多种文化形式。
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具体的政策与方案却不尽相同,应该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而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论文化活动的形式是多么复杂和多样,主要的目的就是首先要宣传党的先进思想理念,从而营造良好积极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这样就可确保学校在各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都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2.壮大互动队伍建设。
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各级党组织理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指导学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大力选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当然校园文化建设时一项长期的、不断坚持的工作,从组织者到参与者,几乎涵盖了全校的师生,这就需要高校必须要从着手建设一支包括广大教职员、优秀的学生干部、党员、社团领导者等、共建一支全面优化的优秀队伍,保证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结论
这就不难看出,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本省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殊部分,需要在时间推移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构建一个积极的,有着浓郁氛围的高校校园文化,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合格人才。[3]
作者:高彩霞 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永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4(4).
[2]曾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0).
[3]欧阳永忠,区瑞珍.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第三篇:高校档案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功能
[摘要]
本文系统的分析了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阐述了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教育、景观升华、学术引领、制度警示作用,并尝试提出了提高认识,注重服务;丰富馆藏,优化结构;重视研发,积极创新;借助网络,搭建平台等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可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档案;校园文化;功能;途径
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其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和大学教育的不断深入,新型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档案是学校办学发展、教育教学、人文精神的全面记录,真实反映了高校发展的精神和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近年来,随着高校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愈发凸显,关注和利用高校校园活动所形成的档案,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发和利用高校档案里丰富的文化资源,将高校档案工作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让其参与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是目前高校档案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在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分析了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及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服务功能,并尝试提出了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以供参考。
一、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关系分析
高校档案是指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高校档案真实记录了学校的办学历史、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积淀着学校及广大师生各个年代、多个层面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高校档案因其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记载内容翔实,现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在当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德育工作、新生入学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展览等重要活动,都是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途径和方式。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对学校的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档案所在的展览室、校史馆、档案馆等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内容丰富的各类档案更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发利用高校档案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产物,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素材资源;高校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为高校档案提供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开发利用高校档案的有效利用方式。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一)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教育作用
高校档案中的人物档案主要记载了高校历代专家学者、重要领导、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知名校友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在高校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奋斗的事迹和取得的成果。高校人物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见证,是大学校园文化中人文文化、价值文化、学术文化和理想文化的重要体现。利用高校人物档案中这些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和教育,传播人生价值和奋斗精神的正能量,可以建设高校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健康向上、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让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并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校园通过这些富含育人内涵的“人物档案”,真正实现“其来也渐,其入也深”的育人作用,同时也将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和历史沉淀得到充分展示。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景观升华作用
高校档案中记录了很多学校历史名人亲笔题写的题词或批示,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知名校友艰苦奋斗的励志故事,学校历史的珍贵照片等,这些历史悠久的校园历史文化、杰出的人物文化、突出的学术文化、独特的艺术文化,都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将这些印有学校历史印迹的文化资源运用到校园景观建设中,把校园的特色景观建筑与学校历史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先进事迹紧密联系在一起,更能凸显出高校校园文化中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底蕴。比如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景观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学校历史名人题写的校名、校训,历史名人亲提的校园标语,校园文化橱窗开辟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专题,突出贡献人物的校园雕像等。
(三)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术引领作用
高校的科研档案是学校师生、研究人员在长期的科研、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学术文章、科研著作、研究成果等。高校科研档案系统记录和总结了学校师生在学习、教学及科研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理论、经验教训,客观反映了学校以往的科研学术情况。高校的科研档案都是非常宝贵的学术文化资源,是学校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高校科研档案,挖掘科研档案中可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资源,可以打造一个富有学术氛围、社会声誉良好的校园文化。比如利用科研档案的方式有开办科研教学成果专题展览,举办高校科研学术文化节,开辟校园学术专题文化墙,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等,让校园的学生充分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学术精神,激发他们刻苦钻研,追求学术的崇高情感。真正实现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术引领作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为校园学术文化的营造增添了色彩。
(四)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警示作用
高校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高校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地进行,要求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规章制度在维系学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校园管理制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可以通过印发制度手册、制度宣传专栏、校刊校报等多种传播媒介,及时公布公示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以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警示作用,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学会克己、检点反省,学会得体的言行举止和严谨的学风作风,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真正走向德才兼备的大学成才之路。高校也能通过这些完善的制度建设让校园秩序和文化建设得到规范和发展。
三、高校档案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为了使高校档案能更好地为校园文化服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认识,注重服务
现如今,高校档案工作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具体的管理职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花的心思相对比较少,有些高校档案的文化功能利用甚至是空白。所以,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档案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明确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树立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理念。同时,注重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力度开发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真正将俯首皆是的校园文化加以融合贯穿。比如将一些重大事件、庆祝活动产生的有价值的文字、图片、影音、实物等收集起来并加以整理最终成册,不断挖掘、创造档案文化的资源精品,为日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富有文化价值、饱含校园气息的宣传资料。
(二)丰富馆藏,优化结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丰富的档案馆藏为依托,要有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契合的馆藏文化资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学校档案的来源着手,在收集上多下功夫。除了最基本的来自高校各个部门的常规接收,还应该主动拓宽和发展收集渠道,比如可以向广大师生、社会人士去征集关于学校历史发展的文字、图片、影像等珍贵资料。另外,着重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收集,应该注重特色,让档案收集更加多元化,比如专门成立一个名人档案、校园历史档案、办学特色档案、教学科研档案、学校社团文化档案等,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类收集,这样整个档案馆藏结构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
(三)重视研发,积极创新
高校档案的编研工作是持续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高校的档案要高契合度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深入挖掘、整理里面的文化资源,凸显档案的文化宣传功能。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编研工作,要更加注重档案的学术精神和人文精神,比如我们要编写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校友录、年鉴、手册、专题文件汇编、招生和专业设置情况、全校教职工基本情况等。通过宣传广大师生才能清楚了解档案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体会到它的文化价值。总之,我们要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加强各类档案文化的编研和开发,将高校档案中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最丰富的教学经验等文化资源整理出来,更好的发挥档案编研成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四)借助网络,搭建平台
为了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为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性和知名度,高校的档案工作应该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保存和管理有价值的电子档案、数字档案,并开展网上查询和浏览业务,加速档案的信息化化建设。比如可以依托档案馆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集学校历史、名人故事、主题活动等于一体的档案文化网站,使档案文化的呈现形式更加现代化和便捷性,也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一条新的路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档案馆的校园文化建设功能提供了一个机会,我们应该积极集成多种资源和方式,借助网络管理的优势,努力把档案馆打造成一个传播校园文化、提供信息交流的文化平台。
作者:吴小园 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邬雪军.高校档案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档案,2003(2):41.
[2]卢余群.谈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J].浙江档案,2003(12):40.
[3]吴慧红,许洁.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史志,2008(5):22-23.
[4]周芬玲.论高校档案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2):108-110.
第四篇:全媒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刍议
摘要:
作为文化传承创新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该认真思考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全媒体概念进行辨析,以校园文化品牌的理念更新、宣传推广创新、流程再造应对高校活动文化“三盲”问题,有利于形成接地气、有底气、特色鲜明和公众认知度高的校园文化品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贯彻落实文化育人。
关键词:
全媒体;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品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要做到“三个率先”——率先研究、率先宣传、率先实践。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倡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民性”,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必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师生服务,坚持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培育知荣辱、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二十一世纪,技术革命成为人类发展动力,人类的媒介形态和媒介使用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发生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由此进入“数字化媒介社会”。“全媒体”(omnimedia)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是人类技术革命,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化革命的必然结果。从广义上理解,“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从狭义上理解,“全媒体”是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运用[1]。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继续转型发展以外,近二十年,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新媒体社会逐渐形成。新媒体也可称为数字媒体、多媒体和互动媒体,是具有综合、互动特性运用数字信号的媒介。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个性化、分众性、融合性、便捷性、低成本等特点。在新闻生产方面,新媒体助推传统媒体从组织化的新闻生产转向社会化的新闻生产。通俗点说,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都是新闻源,都可以发现新闻线索、整合媒新闻、新闻、传播新闻,从而根本改变媒体与公众的关系[2]。随着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性、融合化、移动化、社会化的特征日益凸显:信息传播的范围不限于本校、本地、本国,传播主体之间不再是点对点的传播,而是多点对多点、点对面的传播,而传统媒体借助融媒形成新的传播平台,再加上智能终端,使受众接收信息的模式更灵活、信息接收的途径更快捷,虚拟与现实边界模糊导致受众心理和情绪更加容易波动。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3]。“文化”一词含义深广,钱穆曾说:“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4]。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活动文化,包含学校办学理念、战略目标、办学方针、办学模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育人行为规范等内容。高校长期以来被视为“象牙塔”,成为人类精神的寄托和象征。高校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形态中具有特殊性:1.创新性,校园文化的根本使命是批判与创新;2.开放性,全球化时代教育形成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学生个性及其主体性得到尊重与树立;3.高雅性,大学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地位决定其追求精神卓越与格调高雅;4.多元性,信息时代的来临使知识和人才高度流通,学术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环境相对宽容。全媒体迅猛发展不仅推进思想宣传工作的信息化,而且引发宣传思想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作为文化传承创新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如何应对新舆论环境下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认识并承担起应有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等问题值得深思。
二、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理念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课堂学习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日益多元化、丰富化,另一方面,高校活动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1.许多高校将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社团活动,将活动的策划组织者限定为学工部、校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导致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被局限于管理学生层次上,难以在整体办学方向和文化引领等宏观层面操作实施,使得校园活动文化略显单一封闭,反而削减了活力和创造力;2.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科学规划、有效管理,造成表面上的热闹与组织者、参与者的“三盲”——盲目、盲动、盲从等问题,出现组织者筋疲力尽、疲于应付,参与者兴致不高、兴趣不大的现象。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关键是要增强师生文化创新活力,重点培育接地气、有底气、特色鲜明、公众认知度高的校园文化品牌。特色和品牌是高校校园文化生命力所在,特色发展、品牌生存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校园文化品牌是指被广大师生广泛认可的,具有示范性、标志性,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总称。它集中体现大学精神,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健康向上、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品牌一则有利于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吸引更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则有利于建立社会网络,形成宽松、活泼的环境,助推政校企行、产学研用创新机制;三则有利于吸引更多教育资源,为学校改革、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就校园四大文化来看,精神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强调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提倡并宣扬“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精神;物质文化建设则要体现历史和现代的交融与碰撞,譬如在文化广场可树伟人像,也可以以互联网标志之一的“e”作为塑像,向广大师生展现一个充满动感活力的校园;规范文化建设应加强网络教育、网络法规宣传的内容,要求师生遵纪守法、文明上网;活动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精神,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做实做好“挑战杯”等全国科技创新竞赛,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发现和培育一批师生创新团队,形成一批创新创业品牌,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在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之中创造和积淀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全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特色的导向性、集中时间的聚集性、一致认可的共识性,所以培育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如何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解决高校校园活动文化针对性不强、活力不足、影响力不大的盲目、盲动、盲从等“三盲”问题,如何形成有鲜明个性、独特性和公众认知度高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就需要我们更新校园文化品牌理念、创新校园文化品牌宣传推广方式和以参与者为中心进行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流程再造,真正贯彻落实文化育人。
(一)理念更新: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
为增强校园文化品牌的共识和凝聚力,就要全面认识并把握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特点和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主客体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特征是以互联网思维顺应用户的阅读体验。就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来看,一方面,要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则是要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承认校园文化活动参与者的主体地位: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宣传到推广,实现以组织者为中心向以参与者为中心转变,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环境中的“变”;另一方面,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信息舆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巩固全校师生团结奋斗为共同思想基础,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环境中的“不变”。
(二)宣传推广创新:从媒体整合转向媒体融合
为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先声夺人”,就要做到宣传推广先行。一是运用新兴媒体。借助于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将校园文化品牌宣传推广的面铺得更开,增加运用QQ、MSN、E-mail、BBS、微信、微博、博客、APP等新兴媒体的频率。以微信为例。据调查,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扩散率为80%,朋友圈、QQ离线信息、QQ邮箱提醒、语音通信是最常用的四项“社交功能”[5]。学生交流的对象主要是“熟人”,的信息以转帖、自己的所思所想“文字+配图”为主,而后者比例更高。与其他平台相比,微信交流更为便捷,及时性、互动性更强,音视频传输的兼容性更优。校园文化品牌在运用微信做宣传推广的过程中,应提升所谓的“即视感”和“冲击力”,通过大量精心剪辑、编辑的视频和图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宣传的推广效果。二是推出微信公众号。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应借助微信使用与传播特点,做好微信公众号的设计推广,将学工部、校团委、各院系等学生组织的公众号纳入到微信矩阵中来,在全面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着力打造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品牌活动,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意识形态主阵地。随后在主阵地快速卡位,搭建巨型用户平台,与师生形成良好互动,增加受众黏度,形成大量较稳定“粉丝”,从而将高校活动文化品牌信息大范围传播推广并得到忠诚“粉丝”推介,形成广泛影响力。三是融合传统媒体资源。继续做好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实现与新兴媒体的资源整合与互补,从而更好推进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要注意结合学生信息接收短、平、快的特点,强化视觉和听觉效果,以扩大校园文化品牌的覆盖面,提高宣传的即时性、快捷性,从而使活动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增加师生参与度、认可度。
(三)流程再造:从以组织者为中心到以参与者为中心
为不断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对校园文化品牌进行培育、设计推广和管理。一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明晰大学生需求,有利于发掘和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品牌的培育潜力和方向。校园文化品牌不是一种人为概念,更不是自我标榜,文化品牌活动要有内涵、出特色、有影响,就必须从组织者居高临下的“想当然”“拍脑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策划、组织、实施、宣传和推广。譬如学生到底热爱参加文化活动、科技活动还是休闲娱乐活动?文化活动中偏向模特大赛、校园十大歌手、草地音乐节还是网络选秀?草地音乐节大家关注的是特邀歌星还是本校歌手?本校歌手中最耀眼的是谁?会不会是热情加盟的教师?……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大学生真正的兴趣点,进而找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着力点。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与推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广理念已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与管理要改变单向度、说教式模式,向双向度、和对话式发展,话语变革则为突破口。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意识;其次,要关注生活维度,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再次,要强化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网络语言;最后,要提升教师工作素质,增强话语创新能力。以上四点是解决校园活动文化中的“三盲”现象——盲目、盲动、盲从的根本,也是真正形成广受师生欢迎校园活动文化精品的前提。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文化品牌建设起来以后,能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品牌,能否形成更深更广的社会影响力,有赖于校园文化品牌管理以及以何种方式来管理。品牌管理是指有效运用各种内外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创立、维护、塑造品牌以使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6],对校园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宏观规划,文化建设是一个层层累积的系统工程,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应从宏观层面进行科学统筹、长远规划,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顶层设计;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亲自抓,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最后要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挖掘与创新校园文化品牌主题和形式。
作者:吴舒婷 强金国 苏青青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14.
[2]刘义昆,赵振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J].南京社会科学,2015(2):103-104.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4.
[4]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9.
[5]丁卓菁,朱菲菲,孙佳伟.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效果分析[J].青年记者,2014(18):96.
[6]余明阳,姜炜.品牌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