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符号观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随着高校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不仅能美化环境,愉悦身心,而且还能打造校园的文化特色,提高学校的凝聚力。然而对西方设计潮流的盲目跟风以及对本土文化、校园场所精神挖掘的不足,导致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粗放,使得大量具有特色的校园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遭到拆除和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同质化严重、毫无个性特色的高楼大厦和硬质景观。符号学理论起源西方,主要研究能视为符号的事物,在语言、修辞、逻辑等学科领域,符号学具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符号学理论引入到建筑学,建筑开始作为符号形象被学者们重新审视并产生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同时符号学在规划、景观中的应用潜力也逐渐被挖掘。因此,通过构建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符号观,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分析人对校园文化景观符号的认知原理,对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1符号学理论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的体现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俄罗斯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美国哲学家皮尔斯以及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莫里斯等人对符号学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根据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句段与联想,雅各布森的隐喻与转喻、语言的功能模式,皮尔斯的符号三角等观点对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符号学特性进行分析。
1.1能指与所指
“能指”就是用于指称或代表某一事物的媒介物,“所指”是被指称或涉及的事物,二者用于解释符号的表达和内涵2个层面。例如,校园具有纪念意义且能代表学校历史的一株玉兰,成为了学校毕业生常与之拍照留念的景观元素。其本身的表达层面包括树的枝干形状、花叶颜色等,这些构成了文化景观符号的能指方面,而学生对其习惯性的印象、树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意义等构成了符号的所指方面。在栽种之初,这株玉兰并不一定具有所指的功能及作用,而是在长期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中逐渐形成,具有偶然性与任意性。但是,一旦形成,这种联系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传承校园文化的一种元素,学生会约定俗成的在毕业拍照时联想到这株玉兰树,这种任意性就会变成强制性。当然每所学校具有纪念意义的景观各不相同,或是一组雕塑,亦或是一栋古老的校舍,这也体现文化景观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变动性。
1.2句段与联想
在语言学中,句段关系是存在于现场的、真实存在的要素的组合,而联想关系却是不在现场,是以人的联想和记忆为基础的潜在性存在。二者关系在语言符号系统中交叉并产生价值,在校园文化景观中也是如此。例如,校园里遗留的一座古老的欧式建筑,其结构组成的柱子、回廊、檐口、装饰线脚及浮雕等,形成了景观符号的句段关系。它们真实地存在于现场并相互依存,共同形成了这栋欧式建筑的整体符号形象。而对于建筑的欧式风格,师生依靠自身的经验与记忆,会联想起多立克、艾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会联想到古希腊、古罗马、巴洛克等欧式建筑特征,也会延伸想到欧洲的文化。这些联想到的画面并没有在校园的空间内存在,仅仅是一种心理效应。从符号上来看,这栋欧式建筑的句段与联想要相互联系在一起,建筑符号的句段关系帮助欣赏着联想关系的建立,而联想关系又能对这栋建筑形式与内涵进行分析和注解,句段与联想在建筑符号中关联并交叉,实现了符号的价值特性。
1.3隐喻与转喻
隐喻与转喻是雅各布森试图揭示语言对诗歌作用的一对等值性概念,其中隐喻以类比为基础。例如,在校园文化景观中,一座现代感强烈的雕塑,让人联系到姿态优美的舞者,二者在空间上并没有相互临近才让人联想,而是雕塑的动态感在时间的维度上与翩翩起舞的舞者相似,产生一种共时性的存在,在这一刻二者具有等值性。转喻与隐喻不同,它要以空间的相邻性为基础,例如,校园中的人工湖景色优美,周边生长的树木成双成对,颇为奇异,因此也成为情侣常去的地方,同时也传出“情人湖见证爱情”的佳话。这里“情人湖”指代了人工湖周边的自然环境和静谧的气氛,形成了一种历时性的存在,在这个空间内二者具有等值性。
1.4语言的功能模式
语言功能模式是雅各布森提出的关于语言交流中的作用模式,包含的6个要素: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和代码。对于校园文化景观符号来讲,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和代码分别对应着设计者、观赏者、景观符号存在自然与文化环境、景观符号所传达的设计思想与理念、景观与人的互动方式以及景观符号的构成形式。侧重点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景观形式。例如,校园中心广场作为景观符号,在传达主题时是需要考虑这6个因素。倾向于设计者,广场会以设计者积累的经验和产生的灵感为主导,表现个性将成为设计者寄托理念的载体。倾向于观赏者,广场则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汇集人群,以满足不同景观受众的需求;倾向于存在的环境,则要将广场的建立很好适应地形、光照、气候等自然要素以及校园的校风校训等文化环境;倾向于设计理念,要把握当下流行的设计思潮,突出设计创新;倾向于景观与人的互动则要充分体现景观构建场所的与人的精神交流;倾向于景观自身结构,则要注重型体、色彩、材质等要素。
1.5符号三角
皮尔斯把符号理解为代表或表现为其他事物的东西,可以被人所理解或解释并对人具有一定意义。按照这种关系范畴看待符号,那么符号分为媒介要素、对象要素和解释要素3类。这3类又可向下划分为9种:媒介要素的性质符号、单一符号、规则符号,对象要素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解释要素的名辞符号、命题符号和论证符号。符号的三角关系能帮助理解文化景观的构建与应用。对于性质符号,以广场的艺术铺装为例,性质符号是媒介要素表现物质存在的最基础的方面,如选择砖材或石材后,要进一步确认是黏土砖还是混凝土砖,是大理石还是卵石,色彩上是冷色还是暖色,面材处理是拉丝还是光面等等。对于单一符号,例如,广场铺装中的复杂图案,会有一些基本的图形和线条重复存在,像五角星,作为单一符号,它可以独立存在指代天上的星星这一含义。对于规则符号,例如铺装要表现天空的景象,星星、云彩、太阳和月亮这些单一符号就可以通过以组合来呈现天空。对于图像符号,如校园里时常会修建伟人的雕像,这些雕像首先要将所描摹伟人的五官表情、举止形态等特征通过相关资料进行了解,然后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这些特征与伟人建立起关联,使观赏者通过特征能够很容易地分辨出伟人是谁,可见图像符号与所表征对象之间是一种几乎复制性的关联。对于指示符号,如校园主干道上会有关于校内交通的指示牌,作为指示性符号,它要标明道路的引导方向、所到地点的位置名称等信息,表现出与目标一定的空间关系,而不用过多地强调道路宽度、节点详细的平面构成等图像信息。对于象征符号,如师范大学经常会在校园种植桃树、李树,以“桃李满天下”来寓意学校培养的学生众多。而这种认识来源于《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中“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是以史料的记载为依据。对于名辞符号,例如校园中修建的古亭、横梁的纹饰、檐角的吻兽、栏杆的雕花,都是古代建筑文化与艺术的表现,同时所表达的内容也可以进行补充和替代,表现出建筑风格的开放性。对于命题符号,如校园中的新中式建筑,不论是整体风格还是结构细节,都要区别于一般的仿古建筑,要通过现代的的建筑语言,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进行抽象和演绎,同时又保留原有的神韵和精髓。对于论证符号,如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风校训,其中凝聚了校园的治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在通过主题景观来展现校园的校风校训时,相比于直接的说教,文化景观带来的潜意识引导会更加深刻,使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中。
2校园文化景观符号观的构建
莫里斯是现代符号学的创建者。他在前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把符号分为语构、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基于主要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符号观可以分为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形式关系的语构学层面,研究符号与指涉对象之间关系的语义学层面以及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之间关系的语用学层面。
2.1语构学层面
2.1.1符号形式的数模关系。
数模关系从性质上分为数量质、几何质和拓扑质3类。其中数量质包含了尺度比例和节奏韵律。尺度与比例反映了符号在空间上的大小、轻重的关系,节奏与韵律反映了符号与符号在结合过程中重复与变化的关系。几何质包含了空间的对称、景深、平行、交叉、水平与倾斜等,反映了符号与符号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拓扑质是符号在几何变化过程中并保持符号基本性质不变的现象,它体现了符号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1.2符号表达方式的有序性。
表达方式的秩序性可以帮助符号更好地传达信息,提高符号的审美度。例如在表现校园历史与文化的一组浮雕中,应该在符号内容的叙述上表现出一定的秩序性。可以是学校从建立之初到现今整个校园历史的发展,可以是校区在空间上不断演变,但不论表达哪一方面,都要加强表达内容的关联性,为观赏者提供在景观符号解读上的有序性引导,不应为符号的认知增添障碍。
2.1.3符号的环境效应。
符号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这点在校园文化景观符号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通往宿舍的小道上丛植的桂花,每当开花时会成为学生驻足观赏的焦点。这类环境影响来自景观符号自身产生的收敛效应,是形成环境氛围的主导因素。当然,环境也会受到符号发散效应的影响,如学校中心广场为适应较多的人流量采取了大面积铺装形式,但是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由于绿化的缺少而无法遮阴挡风,人们通常会因为对不适环境的抵抗心理而选择远离。
2.2语义学层面
2.2.1符号的可理解性。
符号的表达语言要适应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受义对象,以确定符号意义的可理解性。例如,学校为表达一定的主题而创作一组墙绘,首先要基于校园观赏者的整体欣赏水平和艺术感知能力,尽量保证绘制内容的可识别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艺术的创作,避免使大众对内容的理解偏离主题。
2.2.2符号的艺术表现力。
符号的艺术表现力是要求在发挥传达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兼具审美的情感功能,展现符号的独特性、简约性和时代的适应性。例如,校门除了保证功能需求,同时也要考虑造型结构等观赏要求。在造型上,校门要尽量体现学校的特色,避免与其他院校校门的同质化。在表达内涵上,一方面要从学校特色、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中提取典型符号特征,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展现与学校相通的精神特质。
2.2.3符号的信息量。
符号通过信息的冗余来保证意义传达的流畅性。例如,在纪念校园历史的一组文化景观中,相关的文字性或图像性介绍是必须的。除此之外还应引起观赏者追溯校史、感慨过去的共鸣,以形成对校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时已拆校舍的几根柱子、老图书馆的几块砖石等带有校园记忆的元素,能增加追忆历史的信息冗余量,强化对学校的感性认识,加深主题表达的流畅性。
2.3语用学层面
2.3.1以人为本。
语用学探讨的是符号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例如,从宏观上讲,校园的整体空间尺度把握要以人的行为和心理要求为基准。尺度太大,校园会显得空旷,拉大了人相互接触的距离,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缺失。相反尺度太小,则会让人觉得局促,空间的容量不足会导致拥挤等现象。因而应将大尺度与小尺度进行综合运用,互相弥补不足,营造人性化的校园空间。
2.3.2整体与局部的协调。
符号要协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以保证表达信息的统一性。例如,校园的建筑就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确保延续性。一方面要在建筑的空间组织上实现集群化,利用建筑空间的重复使用、轴线统一、向心围合和组团结合等手段,来实现整体布局。另一方面建筑的色彩、材质、细部结构都要与整体风格保持一致,让建筑形式呈现特征化和规律化,以确保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
2.3.3可参与性。
符号在向人传达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不同的理解而丰富自身内涵。校园文化景观在处理好功能性和观赏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景观的可参与性。人们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渴望沟通与交流,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交际的需求,一方面也是学校大量的自由时间提供了可能。提供可参与性的空间越多,师生接触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在校园中应尽可能保证文化景观的互动和可参与性。
3结语
深入理解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需要设计师充分理解景观的文化性表达,而符号学理论提供了认识校园文化景观的新途径。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句段与联想理论,雅各布森的隐喻与转喻、语言的功能模式理论解释了校园文化景观符号的本体与指涉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对于符号意义的理解机制;皮尔斯的符号三角则将文化景观符号根据媒介、对象、解释3个要素进行分类,并阐述了每一类景观符号深层内容的表达规律。基于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符号观具体内容为:(1)语构学层面,研究符号的数模关系、有序的表达方式和与环境的关系;(2)语义学层面,研究符号的可理解性、符号的艺术表现力和符号的信息量;(3)语用学层面,研究符号与人之间的可互动性和参与性。随着符号学理论的广泛应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研究有了崭新的视角,因此,构建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符号观,对于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鑫 单位: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