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鲁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鲁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一、校园文化及其研究现状

相对而言,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空间的群体文化,它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学校办学传统、价值观念、目标理想等的集中展示,具有价值导向、精神熏陶、启迪心智、规范约束、群体凝聚及社会辐射等重要作用。从研究的侧重点来看,李亚军、程宁、王东才等(2014)和赵涵(2012)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基本内容和功能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罗薇(2011)、王德斌(2009)等分析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比如人文文化欠缺、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王汉林、刘成、戴玉琴(2013)和汤溶溶(2009)等通过对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从横向的比较来看,美国高校的校园文化鼓励多样性以实现多元化;日本高校注重集体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合力”意识;韩国高校则将校园文化作为民族国家文化的一个方面进行反思。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校园文化的局限性:一方面,对国(境)外的高校校园文化比较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比研究上,对其他国家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缺乏深度、广度和完整性;另一方面,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普遍性研究上,没有具体地针对某个特定区域文化特色传承的研究,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导作用的研究少之又少。

二、鲁文化的来源

鲁文化是一种产生于鲁国,由鲁人创造的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模式和价值体系的地域文化。虽然鲁文化是由鲁人创造的,但是从其渊源来说大致分为三个来源:一是周文化,由于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所以周文化对鲁文化影响深远,也有的学者认为周文化是鲁文化的来源主体;二是殷文化,因为鲁国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殷遗民(包括奄遗民);三是东夷文化,顾名思义,东夷文化就是东夷人创造的文化。东夷人是鲁国的土著居民,“夷”泛指居住在统治中心之外周边的部落或者民族,夏商的统治中心在陕西、陕西和河南等黄河中游地区,所以“东夷”就是今天山东的东部地区。东夷文化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几个阶段,并对鲁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鲁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的文化,注重仁义,尊重传统和伦理,重德尚恩。深挖其精髓内涵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其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鲁文化的丰富思想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的精神原动力。

例如,《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思想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接物度量像大地一样”。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无畏气概,一种勇于否定、除旧革新的改革精神以及一种刚健、豪迈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若能通过内化积淀在大学生的心理文化结构之中,使他们能够做到刚健不息,积极有为,转化成他们内在的思想观念,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格等,就可以生成影响未来发展的文化力。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项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成功模式可以学习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不断开拓前进,砥砺前行。高等学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其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要营造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的氛围。此外,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基本上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缺乏挫败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他们的这种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第二,鲁文化的丰富思想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行为规则。

鲁文化首先重视个人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重要思想,强调通过教育和培养使人成为“人”,即要成为对他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当代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但是大学生们依然不能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鲁文化向来倡导诚实守信。如《周易•乾》里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以及《论语•宪问》里的“见利思义”等等表述都显示出鲁文化对于诚信问题的重视与倡导,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出的诚信问题是立国之本,立人之基的观点是异曲同工,一脉相承,因为诚信与否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尺。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种信用经济,作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所有人都必须要忠诚老实,要忠于自己的感情和事情的本来面目,不说谎,不做假;所有的人必须讲信誉,讲信用,信守承诺,忠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今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大学生们对诚信等道德问题谈起来是口若悬河,对不道德的现象口诛笔伐,但是实践中考试作弊、虚构简历、论文抄袭、选举作假等不道德的现象屡禁不止。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着力培育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首先,要重视“两课”的引导作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失信现象,努力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言行一致的,表里如一,安心教学,诚实科研,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他们耳闻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修养,养成良好品质。再次,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对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现象的现象进行惩处。鲁文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和睦相处,互不侵扰。这与总理在1953年底提出的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精神也是高度一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不仅在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所确认。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校、院系、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应该充分利用诸如此类的纪念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纪念活动,让大学生们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来培养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和平意识,引导他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第三,鲁文化的丰富思想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制度借鉴。

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要实现长治久安,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并可传承,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理论支持和价值支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实现制度化,首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纵向的传承和积淀过程。一届又一届的校友都为自己母校的校友文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校园文化也需要记录不同时代的特定物质或者精神文化符号,这些都必须依靠制度、依靠一定的方式记录、传承下来。其次,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最重要的是正面教育,通过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精神、理想、信念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实现知识育人,但同时必须加强惩戒机制和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明确违规行为的后果,通过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保证学生的制度约束意识,从而内化为个体的自我约束意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面对道德滑坡、环境恶化、物质至上、享乐主义盛行等社会现实,高等学校作为传承文化、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基地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校园文化方向,保证主流文化的健康发展,实现其育人的基本功能。作为地方特色的鲁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再生能力的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深挖鲁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并结合社会现实对其加以继承和发展,可以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来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减少西方等不良文化的侵蚀,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功能的双丰收。

作者:盖芳鹏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