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软实力对策研究
1校园文化和高校软实力
1.1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体现国家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特定价值理念、精神气质和人文氛围。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校园物质形态为基础,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为表征。它是一所大学代代相传下来的独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时刻发生着影响和作用。
1.2高校软实力的概念
高校综合实力是大学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质量、发展水平、社会地位及影响力。综合实力可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要素,硬实力是办学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可以用比较具体的指标数字进行衡量,是从外表很容易认识和把握的。而软实力则不易用数字化的指标去衡量,它是指一所高校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在品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精神、治学理念、传统特色、校园文化、规范管理等。它对内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对外表现为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软实力属于一所大学的“内涵”部分,在大学发展过程中起着某些关键性作用,是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2.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水平和影响力,使高校成为先进文化的辐射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前进和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提升高校软实力,增强竞争力,是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当今高校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软实力的较量。谁拥有较强的软实力,谁能够提供更好的育人环境,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高校作为增长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就是学校的“软实力”。要想提升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提升软实力、推进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基本要求
高校文化育人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对师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校园文化对于浓厚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都能发挥积极作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环境、先进高雅的校园文化精神,对大学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深刻影响。
3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化软实力和校园文化建设情况也参差不齐。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提高办学效益和育人水平。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1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功利化
文化价值取向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反映的是大学师生的价值观念。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也存在着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部分高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乃至存在误区,如有的高校在制定全校发展规划时,往往忽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有的则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有的则学术氛围不浓厚、风气不纯正,受某种现实利益的驱动,教师从事学术研究呈现明显的功利性,学生也往往局限于实用技能的短期目标,局限于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过分重实际而轻理想。
3.2校园文化的品位不够高
校园文化的品位是指校园文化的层次,是指先进文化在其中蕴涵分量的多少,也是对校园综合育人环境的一种评价。当前,有些高校存在校园文化品位不够高的问题。一是娱乐性的内容多,启迪性的内容少,低俗文化有存在的空间和市场;二是传统文化内涵不足,许多大学生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甚了解甚至还持有偏见,更乐意接受现代社会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和行为艺术;三是西化倾向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当代大学生容易受西方思潮和文化的影响,这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3.3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要上层次上水平,需要足够的投入才行。这种投入既包含资金、物质、技术的投入,也包含师生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其中最关键的是资金的投入。当前,不少高校被资金不足所困扰,办学经费缺乏,办学条件不足。尽管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自然环境和育人环境,但总体上,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制约着校园文化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3.4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比较混乱
当前,大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制健全、机制顺畅、制度完善,有专职负责部门,责权清晰,分工明确,成效明显。但也有不少高校存在着多头管理、多措并举、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等问题,存在着人人有责却人人无责,遇事推诿扯皮的现象,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或争议较大形不成工作合力,或匆匆上马不能统筹兼顾,或半途而废以致虎头蛇尾。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软实力的措施
高校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提升软实力,不仅仅要求我们做好校园安全卫生、绿化美化、文化设施建设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更重要的,还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制度体制、校风学风、人才培养、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等方方面面。
4.1从四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物质环境;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指各项校规校纪、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等;三是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四是精神文化,主要指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校园文化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只有紧密结合,整体推进,才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1.1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要特别重视对人文教育能起促进作用的校园建筑布局、人文景观设置、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网络等校园文化设施和传播工具的利用。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1.2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本体
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办学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师生认同、遵循的主流物质与精神成果,体现着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只有建立起完整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规范办学和师生的行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除此之外,还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确保制度得到执行、落到实处。
4.1.3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所有文化的总折射,它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行为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高校要积极开展符合学校实际和师生员工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重视通过教师“治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等行为来培养师生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做到教学相长。行为文化还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4.1.4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深层面,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它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具体体现在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作风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学校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氛的教育,这种体现校园群体共同价值、理想、信念和情操的人文精神,最能在师生心灵上刻下印迹,让师生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如北京大学的爱国、民主、科学和创新精神;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严谨求实的精神等,这种人文精神使得这些大学永放光芒,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创造出了大量高水平科技文化成果。
4.2解决存在的四个问题
4.2.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坚决抵制错误的文化思潮,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要坚持正确的伦理价值导向,鼓励个性发展,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反对个人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的泛滥。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审美导向,消除市场化趋势下文化的功利性色彩和审美情趣的粗俗化倾向。
4.2.2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朝气蓬勃、具有时代和学校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精华,能达到陶冶情操、升华境界、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效果,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源泉。
4.2.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校园文化条件
资金不足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地方院校尤甚。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校园环境的整治、文化设施的添置和文化活动的举办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因此,各高校不能等米下锅,应该积极行动,节约挖潜、开源节流,争取政府、企业和校友等的支持,集中有限的财力办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件大事,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4.2.4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内容是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它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学习、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之中。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建、共享、共有的群体文化,它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和积极创造,不仅要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长远规划,也要有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还要有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高校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和队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人性化建设、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建设特色鲜明、富有朝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颇具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校园文化,以先进的校园文化孕育优秀的大学精神,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作者:王凯 徐明磊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学校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价值及对策研究
一、弘扬劳模精神,构建校园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劳模精神将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生动化、形象化,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对利益的多元化,不仅需要法治的威慑力,也要依靠思想道德的力量。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启迪人们的智慧,净化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有利于激发人们用和谐态度化解矛盾,用和谐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形成诚实守信、平等友爱的新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二)劳模精神对于形象化学校的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通过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弘扬,在网络化时代、国际化背景下,对教职员工进行“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教育,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教育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学校发展战略的目标下,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劳动模范的树立和弘扬得以体现,从而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二、弘扬劳模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劳模的培养塑造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随着劳模评选的科学化、社会化,劳模出现多元化趋势,这样原来由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为主体的劳模队伍开始让位与新时代包括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和管理劳动者等组成的多元化的劳模队伍。劳模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需要适应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劳模的培养塑造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培养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劳模,重在榜样示范作用的落地。
(二)劳模精神的弘扬注重结合校园文化实际,立足学校发展战略
劳模精神弘扬注重与学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等重大政策相结合,才能做到接地气、出成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有助于引领广大教职员工攻坚克难、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有利于引领广大学生奋勇向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劳模精神也将良好的企业文化输入校园文化,有利于校企合作,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三)劳模事迹的宣传依托互联网平台,注重宣传方式
互联网时代,劳模事迹、精神的宣传要创新思维,“落实、落细、落小”,全方位展现劳模精神。选取劳模典型代表,占领移动终端平台,采取符合受众群体特点,受众易于接受的宣传策略,达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目的。充分发挥全媒体时代特征,宣传内容上注重劳模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人生发展相结合、与思想动态相结合;宣传阵地上,注重新媒体,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上开展宣传;宣传语言上,针对90后、95后学生,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工作,善用网络流行语,让劳模形象可爱可亲,劳模精神可学可敬。
(四)关注劳模精神实质、特征的研究,形成长效机制,凸显品牌效应
学习劳模活动,确保其健康发展,机制建设是根本。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不断强化对于劳模精神的实质、特征及其作用的研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劳模工作室”、“劳模讲堂”、“劳模精神进课堂”等活动,打造一批成效良好、参与度强的品牌项目;通过挖掘企业中与校园文化相契合的劳模,开展“劳模精神当代价值”的讨论,以企业优秀文化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聂红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议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从目前来看,许多高校过于强调实际的应用技能,重视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轻视人文修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缺乏,文化底蕴单薄。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这种忽视校园精神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问题大量存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基于经济条件,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更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和职能作用所在,需要发扬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传统,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高校文化精神。
(二)重视学生活动开展,忽略思想理念教育。
在一个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中,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做向导,提高到塑造人的灵魂高度来加以重视;对环境育人的重大意义有深刻认识,才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实现。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多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没有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多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等割裂开来,不能自觉地凸现办学特色;多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展大量节日活动及各类比赛活动,强调娱乐性和趣味性,缺乏学术性和知识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园文化活动功能的拓展。
(三)组织管理混乱,制度有待完善。
高校校园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剧增,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难度增大,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欠缺,高校的师生关系较以前逐渐疏远,直接导致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力的下降。在市场经济铺天盖地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发生转变,作为娱乐的电影、电视和网络等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日趋功利化、世俗化。以往作为休闲娱乐的大众文化占据了主流市场,喧嚣的感官享乐和盛行的娱乐消遣拒绝着精英文化的意义和深度,松散型校园文化兴起。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创新理念文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文化理念,解放思想,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建设高品位的物质环境,而且要注重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总结和反思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和现状之后,引入先进的理念文化,借鉴创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师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组织信念。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校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需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愈识,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强化环境育人机制,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二)创新制度文化。
大学校园的制度是高校实现教书育人不可缺少的途径,维护着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制度的支持与制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大学制度来保障和激励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各高校特点,学校施行完全学分制,加快教学制度的创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针对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实现人事分配制度的创新,才能促进高校制度的创新和高校文化功能的实现。
(三)创新文化领域。
在一个快餐文化盛行年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复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变,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一方面,新媒体拓展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提高了师生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容易引发大学生信任危机和心理障碍,使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基于当下大学生这一特点,高校文化建设须结合传统媒体,正确认知新媒体环境,发挥新媒体优势,开辟校园文化的新领域;须积极鼓励学生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自主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生的兴趣点,从实际出发,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合力。
作者:甘立芬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议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概念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的价值观念上进行物质和精神创造的活动,是全体师生信念、行为、习惯、情感、意志的产物,是一个学校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时代的需要,具备现代人才素质的新型人才。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着青春的活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1.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包括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资料、校园的自然环境、规划布局、文化标识等,是一种显性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展示着校园的文化传统、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比如看到清华大学校园里的荷塘月色亭就仿佛在与朱自清老先生对话,走进北大图书馆就好似看到同志在那里学习、工作的岁月。
2.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关键和灵魂,包括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学术、人文、理想、信念等,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这里形成和发展。学习风气、学术风气、人际关系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学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精神培养了无数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3.制度文化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包括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的模式,全体行为规范守则、习俗等。校园制度文化保证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规范和秩序,有利于形成优良校风、学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管理效能。校园有了一套健全而合理的规章制度,各部门、各层次、各人员,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得其所,领导集中精力谋大事;教师全心全意为了学生;学生严谨求实,上下一齐努力,形成一副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校园美景图。
4.行为文化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主要包括校园师生的行为风格和各种文化活动,具体指学生的学习行为、交往行为和社团活动,即学风;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风;管理者的领导行为,即管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行为文化提供了前提保证,优良的物质文化、积极的精神文化、完善的制度文化必然产生乐学勤思、严谨求实的学风,风趣幽默、新颖独特的教风,民主科学、以人为本的管风。
5.网络文化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随着网络化的普及,衍生出了一种新时代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解时政要闻、学习知识文化、查阅图书资料都需要网络。网络传播速度快、容量大、成本低、便利性、开放性,容易被大学生接受。高校也逐渐开发了远程教学、网络学习、校园网络平台供大学生交流和查阅资料。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以物质文化为条件,制度文化为资源,精神文化为导向,行为文化为支撑,网络文化为拓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着人的素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下影响学生,具有润如细无声之功效。例如,政治风气炽热的学校,其学生必然关心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严谨踏实的学校,其学生必然踏实稳重。校园文化的育人机制是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的结合。
(二)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运用舆论、制度手段调整人们的行为,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把师生员工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校园文化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形的形式,主要包括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是一种“硬约束”,可以有效的抑制人们的错误行为。无形的形式指校园舆论,它是一种“软约束”,包括报刊、广播站的宣传及主流思想道德评价,帮助人们分清是非善恶,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重要力量。
(三)娱乐功能
通过举办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帮助学生陶冶身心。增长知识。例如,围棋竞赛、演讲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羽毛球大赛、篮球比赛等体育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歌唱大赛可以展现学生的兴趣,提高自身的魅力;创新创业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综合来说,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能够起到“以乐醒人”、“以美育人”作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只注重学习成绩的今天,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着拜金主义、抄袭作业、道德淡化、诚信缺失、集体观念淡薄等错误思潮。其源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缺乏。以往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多建一些教室、长亭、雕塑,多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同时,一些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的弊端,没有真正的起到兴趣和能力相结合的作用。
2.有形文化建设匮乏
校园文化的有形文化主要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在高校,物质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当代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缺乏已成为社会的焦点。一些民办院校只建有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必备的场所,但忽视了对精神影响深刻的图书馆、阅览室、文化长廊、知识角、学习园地的建设。一些院校学术氛围不浓厚、人文气息缺乏则主要的物质文化缺乏的原因。制度文化是校园主体进行各项文化活动时形成的各种行为准则。以上所述,加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3.无形文化建设滞后
无形文化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积沉性、隐渗性、持久性的特点,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校园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久远的影响。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只有良好、健康的精神文化才能孕育出积极、向上的行为文化。同学之情淡漠、投毒事件、自杀事件、肇事事件常有发生,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精神文化的教育,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培养其良好的行为。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应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任务。领导班子要集中精力抓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勿片面注重学生成绩,而应培养其综合素质;辅导员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及时纠正其有害思想;大学生社团应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美化活动、校园宣教活动;后勤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共同建立一个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
2.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般高校有几十个学院,上百个专业,专业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因此高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对于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要多建立英语角、英美文化长廊等;机电学院的学生则应多举办智力型比赛,如机器人大赛、电子产品制作大赛;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则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注重建立有形文化,培育无形文化
高校应加大力度建设学校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完善包括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资料在内的物质文化,大力投入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的建设;规范领导、教师、职员、学生的行为。提高学校的校风、管风、教风、学风,培育和谐融洽、团结友爱的校园气氛,发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精神,塑造学生诚实守信、脚踏实地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网络意识、正确的网络观念,加大力度建设校园网和官方主页,加强对学生应用网络信息的督导和管理。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关注娱乐八卦、网络游戏到前沿知识、科学动态上来。
作者:侯雪梅 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五篇:台湾高校校园文化浅议
1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来到新生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的第一天,进行校园巡礼之后,心里就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台湾高校的无障碍设施做的非常到位,每幢楼前、甚至连操场边上都有齐全便利的无障碍设施,所以即使是坐轮椅的人,也完全不用担心会有行动不便的顾虑。学校的环保意识浓厚,整个校园里面我没有找到一个垃圾桶,我很奇怪难道他们老师和学生都不扔垃圾吗?之后,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得到对方院校老师的解答:学校严格实行垃圾分类,在教学区和宿舍区,学生需要把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实行严格的分类:玻璃、厨余、纸皮、塑料、一般垃圾等等,学生要按照指定的时间送到垃圾回收的地方,经过检查合格后,垃圾才会有人收,否则就要退回你的垃圾。不得不感叹台湾人在垃圾分类上的严格,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无论怎么保护和爱惜都不会过份。同时,观察到好多老师上课擦汗和擦手等也是用布的手帕,而不是一次性的餐巾纸,这也很让人感慨,大陆在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和台湾的差距还很大,努力的空间还很多。在学校护理系办公室的走廊里面有一排的信箱,所有护理系老师,每人都有一个贴有自己姓名的、独立的信箱,可以很方便的投放信件和取用。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是不方便当面沟通之事,也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达到和老师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即使老师出差或者是在外游学一年,也不用担心自己的信件会丢失。楼层中间设有专门的防护网,对于意外坠楼能够起到很好的减缓作用。学生安全无小事,注重学生安全的理念应该体现在学校一切设计和活动的始终。校园里和每层楼的楼道里,都随处可见AED的急救护理设施,对于预防和处置一些突发事件可以起到很好的急求作用。教学区所有的楼梯台阶上都有中英文对照的护理专业术语,可以方便学生时时刻刻进行背诵和检查记忆效果,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来到学校快一个月,从来没有见过打扫卫生的人员,我一直很好奇学校的卫生由谁来做?后来经过和学校老师交流,并且也亲历了贵校的“校园服务日”,即使是在暑假期间,学校总务处每天也会安排一个班级学生回校做全校卫生部分的值日,学校每个角落的卫生都要打扫到,如果学生刚好外出旅游度假,班级负责人员会作好记录,等到开学回校的时候再补上值日。这样既培养学校的爱校意识,同时对学生的卫生习惯也是一种培养。
2学生宿舍管理方面
来到台湾新生医护管理专科学校时,贵校毕业班学生还在冲刺准备考护士执照,所以还住在学校宿舍,等他们考完试离开学校的时候,都要把宿舍的卫生打扫干净,然后报告舍监检查宿舍卫生,卫生检查合格后方可以退还押金500元新台币和办理离校手续。我拍摄了男生宿舍在退宿时的卫生情况,连椅子都摆放的很整齐,地面很干净,柜子、抽屉以及卫生间等地方没有一点儿垃圾。之后就一直在思考:我们学校的学生在退宿时是否也可以考虑借鉴新生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的做法,学生在入住宿舍时交纳一定的押金,退宿时需要自行整理好卫生,等宿舍员检查合格才可以退换押金的部分、进而才可办理离校手续。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负责任的表现,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学生“一走了之”,感觉像个局外人。学校每间宿舍门上都有所住学生的基本情况介绍,包括:姓名、班级、学号、宿舍长和班干部等进行备注。只要走到门口一看,就知道宿舍里面所住人员的所有信息。宿舍区还会有很多的信息提示,比如预防禽流感的,可以有哪些措施来进行预防,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可以对学生起到一种提醒和宣传的作用。宿舍走廊里面也有很多具有一定品味的挂图和书画,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具有一种强烈的陶怡学生情操的功效。学生宿舍里面坐的椅子,我看到是85学年度购置的,那就相当于是公元1996年购买的,使用了快20年,除了椅子的表面有一些锈斑之外,没有任何问题,我想再坐20年应该都没有问题,一把椅子可以使用好几十年,有效使用率很高,即使当初购买这把椅子的价格比较高,但由于使用年限长,性价比方面仍然是非常可观的,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购买办公物品、学生宿舍用品时,不能只是一味的图便宜或者只是外观好看,还是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以期延长使用年限。宿舍每层楼都有用来休闲、娱乐、歇息、阅读、交友、做饭、聚餐的社交室(CommonRoom)),社交室内设有桌子、沙发、冰箱、微波炉、开水炉、电话、报纸等,同学们经常在这里举办各类Party,也可以在里面看电视,读报,煮食物。学生们可以利用冰箱保存食物,如果需要,自己做饭做菜十分方便,特别是在餐厅不提供服务的时间段里。别小看几个人在一起做饭和聚餐,这是一种绝妙的社交方式。宿舍区还有钢琴、电视等娱乐设施,三五成群的学生在一起弹钢琴、跳舞、欣赏电视节目等,氛围轻松而愉快。还有洗衣机和烘干机等,于学生的生活而言,确实非常方便。宿舍走廊里面也有很多的挂图和书画,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具有一种强烈的陶怡学生情操的功效。学生平时学习比较紧张和辛苦,在宿舍区专门提供了很多的娱乐设施,以便于学生可以放松心情。
3两岸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血浓于水,此话真是不假。虽说大陆和台湾的同学们都是第一次见面,并且之前也从来没有过任何形式的交流,却是一见如故,就像是失联多年的老友再次不期而遇,毫无文化、习俗上的差异,第一次相见就聊的火热,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大家心里毫无芥蒂。在接下来的一段相处不多的日子里,每天晚上大家都一起聊天、一起运动、一起吃东西,互相赠送礼物,是那么投缘,那么的温馨。我相信即使在我们学生回到大陆之后,他们之间仍然会保持良好的联系,两岸同胞的友谊长存,因为两岸同胞都是一家人。
4总结
通过参观学习交流,可以知道自身的不足,同时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校好的做法、先进的办学理念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我们思维方式、观念的改变都是弥足珍贵的。此次台湾之行可谓是收获满满!
作者:钟错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交型新新媒介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并受之濡化,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社区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其形成的基础则是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基础,但其又有着自己的特征:①特殊性与一般性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从其产生的环境来看,高校校园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一种,高校相较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个封闭的小环境,高校因各自的办学理念、特色的不同,甚至于所处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氛围的不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说没有两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完全相同的。其次,从参与主体来看,高校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是大学生,而大学生思想活跃、创造力惊人,乐于接受新文化,同时又长期处在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之中,这样就使校园文化具有了特殊性。高校校园文化的一般性则表现在校园文化虽产生于校园之中,但其主要思想必须与社会主流思想一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②科学性和人文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浓厚的科学、学术氛围,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与生俱来就带有科学性。而高校校园文化同时又是经过历史和文化积淀,富有人文气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保证高校良性发展。
2.社交型新新媒介的内涵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最早提出了“新新媒介(newnewmedia)”这一理论。他从媒介演化过程出发提出了,媒介“三分说”: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在其《新新媒介》一书中,他又进一步把新新媒介分为七类,其中一种即为社交型新新媒介。在我国主要流行的社交型新新媒介主要为:QQ、微博、微信等。
二、社交型新新媒介对校园文化的作用
社交型新新媒介技术的产生是把“双刃剑”,它既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渠道又带来消极影响。
1.社交型新新媒介对校园文化的消极作用
第一,造成大学生的道德观混乱。社交型新新媒介具有网络的虚拟性及匿名性的特点,这样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型新新媒介的过程中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缺乏事前监督机制,就会造成有部分有偏差、错误的观点在校园中传播,这种观点一旦在校园文化中传播,就会造成大学生的道德观的混乱。第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弱。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较早发展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相对成熟,加上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敌对思想,利用网络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曾公开表示:“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趁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另外,反华势力通过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进行洗脑,煽动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同时宣传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腐蚀当代大学生。久而久之,消弱了主流思想。第三,负面文化的快速蔓延。社交型新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天下大事。但是与之伴随的就是负面新闻、负面文化的传播。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在面对这些负面文化时,很容易被其误导。
2.社交型新新媒介对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
第一,社交型新新媒介让校园文化更民主、开放。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处在一个开放环境中,大学生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创作之中,人人都可以传播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吸收借鉴其他社会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社交型新新媒介的出现也方便了高校领导者听取广大师生的需求与建议,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渠道,体现了高校海纳百川的姿态。第二,社交型新新媒介使高校校园更具创新性和活力。文化既要传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社交型新新媒介的即时性使得广大师生可以及时的了解社会动态,掌握最新思想和理念,开拓视野,发散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并保持高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高校不会脱离社会而存在,保持高校校园文化活力。第三,社交型新新媒介使得高校校园文化更加丰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高校师生通过社交型新新媒介领略到不同文化,不同的思想,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同时不同的校园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又会产生新的高校校园文化。
三、社交型新新媒介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社交型新新媒介的发展已经成了不可逆的趋势,因此探索在社交型新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第一,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交型新新媒介的重视程度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交型新新媒介良性互动,首先应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交型新新媒介的重视程度。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办学目标中的重要地位。高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人才不能只依靠课堂教育,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到应有的高度。高校领导还需要从思想上加强对社交型新新媒介的重视程度,应该充分研究社交型新新媒介的传播规律,利用社交型新新媒介的传播特点加强优秀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度及范围,保证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第二,建立丰富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探索在社交型新新媒介环境下,如何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同社交型新新媒介相结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建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师生根据高校校园文化的不同类型选择适合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网路平台,把微博、微信、QQ等典型的社交型新新媒介代表相互结合,根据不同的社交型新新媒介的特点传播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校园文化。其次,利用社交型新新媒介丰富高校校园活动推广高校校园文化,如,利用微信的小视频功能举办高校校园歌手大赛,利用微博组织校园摄影大赛,让每位大学生都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他们的主人公意识,让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勇于创造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中来。第三,注重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培养虽然我国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但是反观我国的网络伦理建设还缺乏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指定的10条戒律这种书面性的行为规范,又加上大学生的好奇心强,自我约束能力差,就极易造成网络行为失范,这样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造成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培养,督促、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在使用社交型新新媒介传播高校校园文化时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主动传播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校园文化。
四、结语
社交型新新媒介对高校校园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传播负面文化,也可能为高校校园的建设带来新的契机。高校领导应抓住机遇,探索社交型新新媒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结合点,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网络平台,主动吸引高校师生加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促进高校文化的良性发展。
作者:孙宁 单位:中原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
第七篇:高校校园文化自媒体新发展探析
一、自媒体的基本概念
“自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2002年底提出。次年,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WEMEDIA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真实想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现阶段,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空间、微信、BBS等,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海量性,它与其他媒体的不同点在于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点对面进行传播,而是由普通大众主导,自主实现信息的交互传播。
二、自媒体新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发展
(一)校园文化逐渐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
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校园现实空间,而是把校园文化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交互发展的自媒体载体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道德理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使得校园内部所营造的网络人文环境,乃至校园实体人文氛围得到充实发展。大学中具有虚拟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评论、分享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四有”新人,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校纪,提高师生员工凝聚力,树立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盈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促进校园文化稳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自主能动性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如何把存在于人个体中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任何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无可回避的重要事情。团中央书记处陆昊通知在全国学联第二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式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学联章程指出,学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要倡导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媒体环境下,形成一股自主创立、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自主监督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介对社会各类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突出个人特色,在自媒体环境下与人交友,共同进步。
(三)校园文化进入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模式
自媒体是一个极大的新闻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随时对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做出评论和反馈。在搜索信息、发出教育、引导信息时,可以及时地获取大量的正能量信息,为有效地调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方向提供了条件,从而激发高校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理想道德情操,引导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促进校园文化兼容并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应在各大高校中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精心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不断与时俱进,紧握时代的脉搏,跟随时展的方向,以坚持服务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科学地规划校园文化互动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作者:陈艺文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