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论文(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伊犁师范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成效
学校图书馆哈萨克文化特色图书馆藏丰富,占7个书架,数量超过10000本,目前数量仍在增加。在研究哈萨克文化的高校之中,伊犁师范学院的馆藏哈萨克图书最为丰富。并且由于地理优势,哈萨克斯坦的原文图书收藏量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图书馆在4楼特设哈萨克文化特色图书资料室,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共有8个书架,书籍超过10000册。这些丰富的藏书资料为哈萨克相关的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报特色栏目“哈萨克文化研究”“伊犁研究”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品牌。《伊犁师范学院学报》(汉文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82年,是伊犁师范学院主办主管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哈萨克文化研究”与“伊犁研究”载文比例分列前两位是学报重点特色栏目,占总载文量近40%。该刊2003年获得了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荣誉,成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以及多家著名机构的全文收录和统计源期刊。2006年,获得“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哈萨克文化研究”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栏”。国家近年在项目设立方面开设专项通道,设立西部项目、边疆项目、新疆项目等,一定程度的鼓励了对伊犁和哈萨克文化的研究。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伊犁师范学院大小社团32个,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文学院带头组建的“天马”文学社,“天马”戏剧社。“天马”文学成立于2004年由人文学院的老师带头组建。属于纯文学的社团,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辨、奋进、创新”的能力为宗旨,努力打造一个文化交流平台,用文字书写青春和梦想。社团成立以“繁荣校园文化,锻炼写作能力,提高文学素养”为宗旨,为同学没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学才华的舞台。例如“红色五月原创诗歌大赛”“三行情诗”“杏花节采风活动”等一系列文学活动,使校园文化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也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原创之风。天马戏剧社成立于2004年,现有成员60人,自成立以来相继排练成功11部大型话剧,2部小型话剧。社团内无论是编辑部还是演出部都有各民族的同学出谋划策。他们将哈萨克族特有的民间故事,发生在新疆的真人真事,以及特有的幽默词汇融入戏剧当中,使戏剧更为本土化,更接地气,上映时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作品有翻拍经典的《日出》《白毛女》《冰山上的来客》《春洪》等。期中《春洪》入围了全国大学生金刺猬话剧节。也有学生自己的原创剧目节《我们新疆好地方》《普通话》等新作品也相继推出。这些带有浓郁地域性的话剧极大限度的满足了全院师生的文化娱乐需求,也为校园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哈萨克语言文学”特色重点学科研究有力推动科研强校战略。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是伊犁师范学院的重点特色专业,建立于1978年,从1980年开始招收专科班,1982年开始招收本科班,2006年取得了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权利。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人数14名,其中教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博士4人、硕士2人、在读硕士2人。乌鲁木齐拜教授荣获“自治区教学名师”、伊犁师院“学科带头人”称号,马提哈布力教授、娜依古丽教授、赛力克布力副教授、斯拉义副教授为伊犁师院“骨干教师”,努尔江、帕提玛二位为荣获伊犁师院“青年拔尖人才”。哈萨克语言文学学科规模不断壮大,分别开设《现代哈萨克语》、《哈萨克民间文学》等专业必修课和《哈萨克语词源学》等选修课。哈萨克语言文学主要以培养母语为哈萨克语的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哈萨克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哈萨克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毕业生的去向以中小学的哈萨克语教师为主。而新疆电视台的一套和八套的哈语频道,从编辑到主持人也均为伊犁师范学院毕业生。除此之外,伊犁报社、政府、法院等也有本校的大量毕业生。少数民族歌舞成为校园文艺活动的主角。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在学校的迎新晚会,毕业晚会,节日晚会中少数民族悠扬的歌声,婀娜的舞姿都成为别具特色的靓丽风景。重视少数民族节庆,“那吾肉孜节”庆祝成为各民族师生的年度盛事。“一种文化要得到发扬和传承,通过其节假日开展纪念活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那吾肉孜”意为春天,在每年的春分日举行,它不仅是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整个突厥语系民族的传统节日。其重要性相当与汉族的春节。节日当天,哈萨克族会吃那吾肉孜饭,挨家串户地拜访邻居,而学校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校学生会也会提前策划、宣传、组织特色的节目,精心排练准备。在节日当天举办“那无肉孜节”晚会,各族师生载歌载舞欢聚一堂。
2.伊犁师范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费不足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目前,伊犁师范学院正在申请伊犁师范大学,这在校园基础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教学楼、公寓楼的建设,物理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博士人才的引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学校的基础设施陈旧,电器设备等也有待更新,校园绿化面积不足,规划不合理。但经费不足一直制约着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校园建筑缺少民族特色。作为一所地处新疆伊犁的高校,没有关注到民族特色,毫无特色的学校大门,千篇一律的学生公寓楼,方方正正的教学楼与图书馆。这些本可以彰显民族特色的建筑,却因缺乏设计感的建设而泯然众已。学校可以将一些地标性建筑设计成为哈萨克毡房的样式,在建筑中融入民族的特色图案,例如羊角纹,四方连续图案等。使每个进到校园的人都能感受到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校园内没有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很多高校都有传承文化和记录学校历史的博物馆。而目前伊犁师范学院有承载哈萨克文化的校史馆,但是还未形成博物馆级的规模。应该将学校的历史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文化相结合,共同在博物馆中展现,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和客座教授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伊犁,了解哈萨克族,了解伊犁师范学院。“大学精神”未能有效彰显。《礼记•大学》中记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所谓“大学精神”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持,是一所大学的核心之所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更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伊犁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培养各科教师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超越了大学的终极目标——“人”的培养。
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引导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建设核心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让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政治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非凡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意义重大。每个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都会有所谓的共性和个性,而作为少数民族高校,其个性更多的体现为民族特色。伊犁师范学院在建设民族特色校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必然会传承下去,不会因为时代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消失。伊犁师范学院应突出地域办学特色,彰显“天马”精神。伊犁的昭苏县因盛产良马,被称为“天马之乡”。这里拥有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和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所谓的“天马”精神,不仅代表着驰骋远方,志向高远和拼搏奋斗,更带代表着这一地域所特有的追求自由的精神。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融合,促进民族繁荣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具有极其复杂的特点。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高校更应如此,要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
作者:洪晶晶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第二篇:高校传统武术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
1新时期下的校园文化特征
1.1新时期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新时期校园文化有着多元的文化内涵,其中主要包括精神、物质、制度3个层面。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校园文化灵活的具体表现,包括学校的教学观念、发展方向、文化氛围等;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包括学校环境、学校基础设施、各种文化活动及活动的配套设施;校园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校园文化的保证,主要包括各类教学活动、后期管理及学习的各项规范制度。综上所述,发展校园文化与这3个层面的建设有着紧密联系。全校师生的各种行为构成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其内涵是学校精神,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共同打造的团体文化,是高校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思考模式、学习氛围、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校园文化只在学习这一特殊的环境下形成,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沉淀形成,并能引领大学生走上追求远大理想的道路。例如,上海市某高校的校风就是“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其校园文化是“沟通”“和谐”“快乐”“健康”,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管理方面以科学文化和社会文化为主。
1.2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是由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共同作用形成,体育活动是大学生普遍喜爱的课余活动,而体育文化则是影响大学生最大的一类高校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的内涵和校园文化内涵一样,也包括3个方面,即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及制度层面。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表现在校园的环境、校园建筑布局、体育馆和操场的建筑风格等方面;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具体表现在师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态度、体育观念、精神风貌等方面;体育文化的制度层面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活动的各种制度及高校开展体育活动后获得的成效等。和谐、优美的的校园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优秀的校风能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大学生的各项品质,如互相帮助的校风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而且能拉近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体育运动也恰好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亦或者是相互竞争,所以高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同时还能锻炼大学生的体魄。
2中华武术对高校文化的影响
我国高校须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水平。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不可取代的优点和闪光点,这是武术在我国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我国习武之人都非常注重培养武德,推崇以德服人,而不是用武力压制别人,这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需求,是我国武术文化的精髓。武术要求习武之人注重自身内心的平静,这对于改善我国当前校园文化中存在的浮躁因素有着重要意义,中华武术对于高校文化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2.1增强身体素质,培养道德情操
武术最开始的作用是用于打斗,但习武之人在学习武术时首先注重培养强大的内心及提高身体素质,然后才是学习攻击技巧。据调查显示,武术在提高身体素质方面有着其他体育运动无法取代的优势。武术要求学习的人重视自身内心的修炼,对保持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武术能流传至今,并且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武术不但可以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各项功能,还能提高习武者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武术时,能促进自身血液流通,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为毕业后繁忙的工作打好身体基础。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武术时,必须要学会修身养性,也就是使自身拥有正确的道德观。修养良好和道德高尚的人,在面临任何事情时都可以做到内心波澜不惊,因此学习武术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在学习武术时要做到心态平和、专心演练各种武学招式,这样才能增强自身意志力,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诚信能使社会有序地发展,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武术时必须将诚实守信作为立世之本。
2.2磨练意志,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高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完美人格的首要要求就是让大学生对于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注重自身的修炼,同时要发挥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标;其次就是增强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应将挫折当做人生的财富,在遇到挫折时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找出相应的方法去解决挫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从而达到增强大学生抵抗挫折能力的目的;最后是升华个人思想,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要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积累生活经验,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从而找出自身思想中的缺点,加以改正,达到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目的。
2.3增进了解,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中华传统武术崇尚以德服人,以礼待人,这也是我国最基本的文化精神之一,这种精神非常符合当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武术,同时接受武德教育,能在不知不觉中升华自身思想。通过传统武术精神的培养,将大学生塑造成文明、自强、诚信、健康的社会主义人才。此外,同学之间通过武术这一体育运动能进行良好地沟通,在学习武术技能的同时,增进彼此的了解,丰富大学的课余生活,向社会展示大学生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一面,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2.4提高思想境界,提升人格魅力
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运动,它向人们完美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哲学中以柔克刚的思想。传统武术的精髓是既让习武者修炼内心,又让习武者锻炼身体,达到形神统一的目的。中华武术提倡的“武德”“正义”“强身健体”,这些美德很少体现在当代大学身身上。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身子女,他们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不懂得感恩、浮躁。这些缺点都需要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及时改正,传统武术学习能磨练学生的品质,通过对武术精神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同时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3传统武术教学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开设传统武术选修课程能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我国传统武术知识涵盖面很广,将太极等经典武术与养生、五行、八卦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同时还包含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这对于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学习传统武术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大学生能结合武侠电影中的经典形象及招牌动作打造出属于自己招牌形象,这对于青春洋溢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这使传统武术选修课在高校开展有着良好的基础。传统武术教学既包括体育教育又包括文化教育,武术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及组织纪律性,同时武术教学还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高校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风。例如,上海市某高校的全体师生就能利用高校的各类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充分发挥大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开展丰富的传统武术表演活动,既可以体现我国传统武术的艺术性,又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4结语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体现一所高校的教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观赏性、群众性的优点,这些优点使传统武术教学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得到大力推广,并且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成为了一种较为大众化的体育项目。中国传统武术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身体,提高其身体素质,还能磨练其意志,使大学生学会修身养性,从而达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步发展的目的,此外,高校积极开展传统武术教学,能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校风和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由此可见,武术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校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方桂芳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第三篇:艺术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一、艺术类高校新生的特点及问题
1.专业意识浓厚,文化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淡薄
专业兴趣浓厚是学习的原动力。艺术类新生重视专业技术,专业意识强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乐于向外人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才华,以专业的视角把握世界、认识世界,实践自我价值。相应的,受艺术不分国界思想的影响和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他们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对意识形态和国家时事很少关心;强调个人本位思想,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因为理想信念的缺失,部分新生在个人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选择逃避,或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之中,追求即时的满足和瞬间的快乐,寻求暂时的心理安慰,或失去前进动力或方向。
2.自我中心意识强,人生目标不明确,独立能力较差
目前,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造成他们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烈。很多学生习惯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事情,往往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大学新生思想焦虑,人机关系紧张。另外,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一方面放纵自己,另一方面对大学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不能适应,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对人生目标的不明确。部分新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家庭环境等因素造就了他们唯我独尊的个性特征。但是他们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入学后面临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3.个性鲜明,集体荣誉感欠佳
艺术类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重要一点就是有着独特的思维意识,想象力丰富,善于把握客观现象,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极强。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这也是其专业特点和要求所在,然而鲜明的个性容易让他们目空一切,盲目追随时代的脚步,追求个性化,容易我行我素,因此集体主义荣誉感悄然减少,团队观念淡薄,组织纪律较差,使高校艺术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
二、校园文化各种功能对新生的影响
在校园文化面前,每一届大学生进校时首先是被动的,在接受校园文化的濡染中学习校园文化,掌握校园文化,直到运用和建设校园文化,肩负传承校园文化的任务,这是大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成长的必然过程。
1.通过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消除新生的孤独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刚入校的新生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和自我封闭意识,而校园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集体意识取代个人观念,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使新生精诚团结,取长补短,凝聚成一个具有很大引力内核的整体;大家在一起经历风雨,结交朋友,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同时,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情趣高雅的娱乐,以其内容的广泛全面,形式的活泼,开展的长期持久,组织的纵横交错,管理的自觉自愿,把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大学新生吸引过来,在交往中开放自我,了解对方,使同学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与和谐。因而,校园文化通过营造一种共同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创造性的群体活动中,使大学生人格上得到发挥、行为举止上得到修正。正是校园文化的这种凝聚功能,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
2.校园文化的塑造功能将校园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体系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处于其中的艺术类新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深刻认识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在筛选各种信息和相应的选择中,使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助能力和创造力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自我的潜能。这自然也同时拓宽了知识面,调整了知识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包括控制情感的理智态度、承受失败的责任感等,这些就从根本上促使学生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附感,确立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心态。以上都是进入大学的新生需要不断修炼和完善的个人优秀品质。
3.校园文化的调试功能从根本上消除新生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
校园文化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需求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从根本上消除新生心理上、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创造性的挖掘和发挥。所以,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生适度自我表现和合理心理宣泄的良好形式。为新生创造各种高雅而有益的文化场所和活动,使他们因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发生变化所承受的压力、困惑、失衡得以放松、解脱乃至超越,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规范他们的行为水平,从而使他们在校园各种信息的作用下,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的过程,发生协同作用力,最终树立校园文化主体良好的社会整体形象。
三、如何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强化对新生的管理作用
要使校园文化在艺术类新生的管理工作中发生作用,就要将校园文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基本意识并放置到机制当中来,以达到良好的指导、规范和监督作用。第一,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力度和范围,鼓励新生投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去。这就需要学校在进行日常学生管理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大力开拓有意义的校园活动。要多设计一些形式鲜明、风格突出,具有表现力的活动在校园中充分多样地开展起来,并鼓励新生充分参与到校园活动当中去,使新生在校园文化中得到成长,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使新生能从高中紧凑的学习生活平稳过渡到大学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在较多的课余时间能够有益事可做,从而寓教于乐,起到管理和规范的作用。第二,将校园文化打造成学校的黄金品牌。校园文化是学校向社会展现自我的最好窗口,也是艺术类学生最擅长的地方。新生入校,可能对新生最直接的感官接触就是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有让人想参与的冲动,想成为校园活动中的一部分。通过长时间组织和培养具有专业水平、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到社会活动和各种比赛当中去,不仅能够展现学校自身的良好形象,也能够使新生在社会活动和比赛中得到锻炼提高。更重要的是,长时间的系统组织、训练、演出等活动能够对新生形成很好的组织和规范性作用,使新生得到良好而科学有序的管理。第三,将校园活动纳入学分制。学校可以根据新生参加校园活动的次数、质量、成绩以及水平等方面对学生形成一个综合考量,进行科学的评定,给予新生在学分上的奖励,从另一个方面来鼓励新生加入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冯立 徐玮 王丽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探究
一、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他们在高校不断学习深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具有强烈的参与和竞争意识,追求时尚,崇尚务实。然而,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普遍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存在着注重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物质至上、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奉献精神欠缺的思想和价值偏差。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纠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偏差,凝聚大学生共同价值追求、形成价值共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意见》指出,“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实践的历史积淀而成,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上,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精神环境和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二、校园文化建设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引方向。积极、健康的文化,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思想意识和行为;消极低级的文化会使大学生产生错误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对大学生起着正面的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为凝聚价值共识指明了方向,指引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它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觉抵制应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当今世界各国不断趋于一体化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丰富我国思想、文化,但也难免有不良思想文化、价值观随之而来,高校校园中出现如物质至上、人情淡漠、攀比时尚、责任缺失等等现象,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心态,防御不良思想侵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积极建设有思想、有特色、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文化活动。校园合理、舒适的校园实体布局,具有特色的建筑物,配以协调的花草树木。高校可以利用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大学生宿舍等建筑的走廊、宣传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宣传,弘扬人文精神。在校园内树立一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人字画、石碑石刻和雕塑等,营造良好的育人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目的,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和水平。因此,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主心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都为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大学特色和精神、人才培养氛围、学校“三风”建设等。大学特色和精神。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高校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体现学校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彰显个性,塑造人的精神、心灵、性格,使大学生在大学精神氛围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爱国、勇于创新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三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蓬勃发展的生命。围绕建设具有特色的较高水平的学校战略目标,强化学校全体教师责任意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重点培养教职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校风、教风;高校必须把握网络思想宣传的制高点,增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崇尚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强调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优良学风。学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基本的集体组织,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班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发挥班级先进同学的作用,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起着隐性德育的功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靠制度来保证。高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长期实践的积淀,体现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引导、约束和规范师生的言行、学习生活习惯,是高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以体制、政策、规定、规章等形成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学校制度具有强制约束性和亲和力,约束、惩罚与保护、奖励制度相结合。学校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学校制度一经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确认并且制定成文本,不能朝令夕改,具有相对稳定性;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动地发展、创新制度,具有可控性。高校制度包括校训、校纪校规;包括各职能部门的规定、院系、班级、学生宿舍的各种约定,各种社团组织的规则等等,前者是学校正式制度,后者为非正式制度,两者规范范围和约束力不同,非正式制度比正式制度调整约束的范围更广。学校制度文化都要充分体现人文关爱的理念,不断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与亲和力制度文化。学校的管理观念、方法、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要体现关心、关爱师生员工;体现尊重他们的人格、自尊与需求,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体现为他们营造较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增强他们对学校认同感、亲切感和主人翁意识。较好的制度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板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奋发有为、勇于拼搏、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注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普遍热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希望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的较高质量和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读书节、知识竞赛、辩论赛、讲座、学术研讨会等等,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感悟什么是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在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熏陶。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四、总结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自身特色、彰显大学精神;结合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学习,满足他们全面发展要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喜爱的、广泛参与的校园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加以形象化、艺术化等等建设内容,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大学生更易接受科学理论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动。校园文化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理论教育宣传的优势,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优势资源,发挥它的隐性育人功能,使其与课堂教学、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祁玲娣 单位:常州工学院思政部
第五篇:和谐社会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1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才,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才的培养起着显著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将社会中对人才的要求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堂讲解、校风校训熏陶、社团活动的引导等传达给学生,从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
1.2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教育。高校处在教育发展的前沿,是文化传承和人才教育的基础,理所应当的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的主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的发展。
2.和谐社会下高校校园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2.1重物质轻精神: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必须和谐、缺一不可。但是在现在的考评制度下,学校为了评优晋升,不断搞“硬件”建设。学校中随处可见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的更新与建设,为了扩大学生数量,宿舍楼不断更新、不断扩建。然而,学生的压力逐渐加大,他们的心理素质却很薄弱,高校却没有重视对师生的精神生活需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往往学生们很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是放大其不好的一面。校园打架斗殴、搞小团体、逃课、聚众赌博等恶意行为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加强师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之所以会有“雷锋精神”已经过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小月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高校的教育应是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2.2重形式轻内容: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很多都是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往往讲求轰动效应,而没有对人们产生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没有形成导向和激励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质。如校园活动中,人们多数愿意去关注流行舞蹈、歌曲、体育活动,长时间后大部分人已经失去兴趣,使活动流于形式。
2.3重眼前轻长远:
高校校园文化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关系到人才的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兴旺,因此校园文化必须立足当前、目标长远、持续发展。而实际上很多高校往往追逐单纯的利益和指标增长,不断增加招生数量,数量的增加和基础设施不配套,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必须性。只重视当前的效益,忽视了学校长远的发展。没有看到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缺乏对其长远的规划和建设目标。
3.和谐社会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3.1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更多的是作为隐性教育对人们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更多的是不被察觉,潜移默化的。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规范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在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抓紧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两者必须都要抓不可偏颇。首先,构建形成积极的主流校园精神文化。积极的主流精神文化当然是在符合校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下,以社会的道德规范为基础。这就要求在促进高校物质发展的前提下,不断以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思想素质为准则,严格要求学生的和谐发展。其次,转变已有的不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校园精神文化。在多元文化下,很多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所以在问题出现后,要转变考虑问题的角度,首先以社会和校园的发展进步为首要目的,其实是自身的利益和发展。
3.2把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形式传播给广大学生,转变成人们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两者协调发展。在“向雷锋学习”月的活动中,通过各种故事、书画展,明白雷锋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和进步。要让学生明白开运动会的背后是要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而且长时间坚持下去。
3.3构建校园文化的长效机制:
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是教育、培养人才的阵地,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物质条件,而且营造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无形的文化氛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构建一个全面协调的有效机制,保证校园文化长期健康发展。首先,应该要改善学校的评比标准。不仅要注重数字和规模的考核,更应该关注学生素质和道德的提高。人才不是只看他们毕业的院校、所取得的学位、学校的规模,而应该关注人们的素质和道德习惯,这才是学校及社会长远发展的根基。其次,加强校园制度管理,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制度的保障,保证其校园活动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再次,要改善高校的领导体制。学生的党组织应该发挥其重大作用,在思想上教育和激励学生的行为,不定时的举办活动。最后,要发挥社团的作用。由于高校的学习制度及课时和生活的闲散性,很多学生缺乏交流和相处,这就离不开社团作用。它作为学生们交流和认识的机会,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4总结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时长效的过程,文化是其重要的一部分。高校校园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地方,校园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协调两者的关系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高彩霞 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第六篇:高校校园文化问题与对策
一、对高校校园文化和美育关系的基本认识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时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文化类型,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或缩影。它不仅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而且又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因而有着自身的个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丰富的内容,美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培育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美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越发呈现出立体化、全程化的趋势。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导向,调剂精神生活,还能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感受美。大学是青年学生社会交往的高频时期,用美育的方式传承高校的校园文化传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感受身边的“美”,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干扰。其次,通过校园文化展现美。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表现出的对祖国、学校的热爱,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想象与憧憬等,正是一种精神美与行为美的统一,这在校园文化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最后,通过校园文化创造美。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应着力培育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要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在形式上别具一格,从而引导学生的创造追求由自发走向自觉,逐渐养成创造性人格。
2.美育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内核
高校特殊的文化地位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内在特性。这种内在特性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体系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不仅对广大师生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社会有着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①。没有对美的正确认识,没有对美的强烈追求,没有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就不能在更高层次、更广泛领域里形成美的结晶。因此,提高审美境界,明确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这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全民族精神境界、文化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一文中说,“缺乏审美力的人算不上是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跨世纪人才,而缺乏美育的教育也不是真正完全的现代高等教育。”②
(二)美育在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美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即通过师生感受、体验学习与生活环境中的美,在美的感受与创造中陶冶情感,提高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具体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
1.以美促善,健全人格教育,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
希腊哲学家普罗提诺曾说:“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质”③。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巨大而深远。那么,运用以审美形式为“主旋律”的教育方式来建设校园文化,通过美感引发愉悦感、自由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能启迪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认知,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增加正能量,健全对人格的塑造,并在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以美促善,引发学生憎恶丑恶的事物而热爱美好的事物,陶冶出美好、和谐的心灵。
2.以美启美,用多元的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育就是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对科学美、艺术美的体验使学生的心灵美得以形成和展现。在审美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不少青年人的审美观带有消极、偏激甚至颓废的因素,如能以美启美,通过个体参与蕴涵美育要素的审美学习和实践活动,便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审美修养。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过:“人人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弱而为厚有待于陶养。”④审美素养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它必须在多种艺术形式和审美活动中培养形成。
3.以美育德,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
审美有利于良好德行的树立。在对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通过与自然、社会中审美对象的情感交融,可以塑造和规范人的德行,激发学生对伦理的敏感,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这成为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运用美育的方式创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内涵,这有利于高校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增强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激发他们为“中国梦”奋斗的热情。
二、美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促进大学生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时下我国高校的美育尚处在成长过程中,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转轨期。高校美育建设面临诸多难题和困境,导致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美育,深入分析高校美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至关重要。
(一)体制规划缺位
高校美育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实践层面的研究,在相关理论和政策体制的规划层面还存在缺陷。目前不少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尚没有将美育普及展开,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还仅限于课程的开设,没有上升到素质教育以及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高度来认识教育体制规划问题,使许多学生对美的认识肤浅,艺术知识贫乏、审美素质偏低,这与当前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
(二)教育内容浮泛
自1999年我国高考扩招以来,很多普通高校为扩招后新增的学校,在办学理念、制度、师资、设施等方面的准备尚不充足,特别是在高校美育研究方面少有新成果的引入,泛泛而谈的居多,导致美育的内容理论性太强,抽象性高,缺少感染力;内容脱离学生成长的需要;引用西方案例较多,忽视与本民族文化的融合;研究内容与时展和社会生活结合不够等。
(三)问题意识不足
美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实际状况关注不够,不能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寻求解决办法,问题意识不足。现有研究只是单纯强调学校如何向学生施与美育,即他育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大学生自我美育,即自育的问题,故而对美育具体实施措施的研究难免存在局限。同时,当下大众文化良莠不齐,大众文化借助先进技术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大批量的复制生产和大范围的传播覆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四)缺乏有效方法
当下高校美育在实际运行中一直停留于艺术教育层面,忽视美学理论的学习,从而使大学美育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底蕴和人文内涵。归其原因,在于缺乏准确有效的切入点和可持续的方法。美育有独特的内容、方法和效能,应当有其独立的位置。如苏联哲学家卡冈所说:“无论哪种教育活动形式,如果它不包括美育成分,就不能达到巨大的效果。”⑤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三、高校校园文化中美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以高等教育法为基石,保障美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充分发挥并有效运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作用,将依法治校纳入高校美育的工作中,全方位地构建高校依法治校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律条文中都提到了“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内容。因此,应将美育与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相结合。一方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高校美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美育工作目标的量化管理,使管理更规范、更客观、更科学、更切合新时期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与实际出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遵循育人规律,从健康、健全、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上构建美育校园的方案,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这不仅能增加校园文化管理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而且还能为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法制保障,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以美育的创新性,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新风尚
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有着先进的思想文化,有责任发挥育人的重要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美育的创新性优势,通过美育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为构建迎合时展需求的校园文化打下基础。如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美育的优势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宣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潜能,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活跃,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为只有文化而缺乏美育修养的“书呆子”。美国学者阿诺德托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一个社会是否有利于其成员创造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因此,运用美育的创新性建设校园文化,引领新文化前进方向,是当下高校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以美育的生动性,营造高校校园文化新气象
现代教育观念呈现出立体化、全程化的趋势。在构建一个充满审美情趣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大学环境的同时,可运用美育的生动性作为教育体系的延展。换言之,美育是一个更强调感性、体验性的教育过程,这决定了美育的教育体系必然要有更加细致和灵动的特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开展多形式的美育渗透,以生动丰富、多姿多彩的美育形式,如艺术作品赏析、趣味社团,及校园艺术节和各类大赛等,打破原有的、单一的、平面的、封闭的教学体制,用涉及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方式,拓展学生思想上的创新模式和综合素质。同时应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拓展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通过实践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设计的能力,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学历+素质+技能”的“适应型”人才。这不仅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学习交流的平台,还潜移默化地将充满生机的、现代化的高校校园文化逐渐地建立起来,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将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势
美育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老一辈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美育。如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从而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可见美育的重要性。而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和我国家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已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为教育界普遍熟悉和认同。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美育。美育的范围很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都是其组成部分。一方面,健康的艺术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激励其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应是道德高尚的人、科学知识丰富的人,也必须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是会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的人。只有审美标准、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兼备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在美育作用下的校园文化恰是把三者统一起来的最好教材。因此,将美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倡导健康的高雅艺术,给予高雅艺术更多支持,用高雅的趣味、高尚的情操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四、总结
总之,高校美育是以美育人,完善人格塑造、提升精神境界、美化人类自身的教育。美育的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的,如同春风沐人、春雨润人一般,“草色遥看近却无”,经过教而化之,育而美之,不经意间达到“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境界。我们应当从艺术宝库中采撷闪耀着人类道德与智慧之光的珍品,呈献给大学生,使他们在艺术美的享受与陶冶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构建健全的心理结构,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结合当下,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这些针对我国文艺创作和审美趣味现状的观点和告诫,同样是高校美育的指导思想,为发挥文艺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建设健康、高尚的校园文化,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
作者:王红 谷鑫 单位: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