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浅析(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校园文化浅析(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校园文化浅析(7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体现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和价值概念的基础上,主体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继而,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实践中进一步集中、抽象、升华,就会形成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并外在表现为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适应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这一理念,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对人类价值观合理因素的借鉴和吸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主体价值选择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是这样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围绕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勒等人提出的。国内,大学校园文化概念公认为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12届学代会上提出的。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来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来讲,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限于美育的范围。我国对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校园文化活动阶段、90年代中期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阶段、21世纪初的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阶段和近年来的大学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阶段。随着第四阶段“大学文化”这个概念出现以后,大学校园文化只能作狭义的理解,但可以稍加丰富:它是大学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指为大学顺利完成治学育人任务而营造的一种校园环境文化,它既以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和大学制度文化为基础,又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和大学制度文化的外表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区别于普通大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悠久,大都是行业办学的老牌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行业背景明显,这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结合紧密,体现了较强的行业特点。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方针,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又有相融合的地方,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先进的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优良的环境文化、丰富的行为文化、规范的制度文化、特色的行业文化为载体,形成的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

一是高职院校顶层设计者已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已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文明程度、展示学校形象、凝聚人心的重要体现,对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意义。二是行业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因治理长江而生,为水利服务,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水利为特色,秉承“弘扬水文化,培养水利人”的传统,大力宣扬“追求卓越、百折不挠、拼搏奉献、自强不息”的长江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将水文化、水利文化、长江文化与学校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功能相结合,形成了“修德、励志、精艺、博学”的校训。三是高职学生课外的专业比武、技能比赛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高职教育特点已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认可。高职学生课外的专业比武、技能比赛已成为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丰富实践经验、补充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待加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加之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实施分化、渗透以及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许多大学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开始动摇。据课题组问卷调查表明:52%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开设“两课”不太重要。1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开设。究其原因,其一,与部分思政课教师政治信念不坚定,缺乏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只讲学术性、不讲政治性,只谈知识、不谈思想,只教书、不育人有关系。其二,与“两课”教授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只注重课堂教学,不注重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有较大的关系。方向问题的是原则性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办学的最重要的问题。二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高职学生在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存在着差异性,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比如在社会公德方面,据调查大多数学生一方面在思想上知道应该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保护环保,但另一方面在行动中,又在肆意让手机铃声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喧闹讲话等影响课堂纪律;随地吐痰、在教室内乱扔垃圾,寝室卫生差;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出口成“章”,语言不文明,不懂得尊重他人;浪费水电和粮食,毁坏公共设施等,行为举止不文明。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关系到人才的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三是教职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不高。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与全体师生员工密切相关,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配合和积极参与。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职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党政部门和学工部门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同志提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在国家层面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目标引领,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就能有效整合和引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使十三亿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国梦,需要社会层面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价值支撑,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导向着一个社会追求什么,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社会将失去精神根基、迷失前进方向。实现中国梦,需要公民个人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准则身体力行,个人梦与集体梦、国家梦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一方面,国家是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是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公民的文明程度、道德素质,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梦”是“个人梦”的汇聚,也是“集体梦”的最终归宿。现在,全国各行各业、各阶层、各集体、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实现“个人梦”、“集体梦”从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决定》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决定》,到2020年,我国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①。如何把握历史机遇、迎接现实挑战,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针对性。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文化

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引发的经济建设大潮,以及深刻的社会变革,促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而这些社会现象,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是非辨别能力还较弱的高职院校学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道德观念滑坡,价值观、人生观趋向功利化。因此,要把他们的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无形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总之,抓好了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

四、总结

综上所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高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确认和发展。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使高职校园文化与时俱进,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相融合。这两者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密切联系。

作者:田敏 刘燕侠

第二篇: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研究

一、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展示学校形象,是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良的校园文化品牌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形成,对于提高人文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具有深远影响。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学风直观反映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和在学习中是否勤奋刻苦、学习纪律是否严明等,是学生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学风建设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是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各项作风的集中体现。创建优良学风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导向、情操陶冶、心理构建、行为约束、集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具有导向作用,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

二、高职院校在学风上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职业教育要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重要任务,而学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学风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自控能力较差

部分学生进校前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意志力,自控能力较差。进入大学,摆脱父母视线,脱离老师严格管教,环境相对宽松,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一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再加上本身自控能力差,他们甚至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玩网络游戏上,导致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二)学习兴趣低下

一些学生很少对学习抱有期望,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将要学习什么,要怎么学习。有些高职学生在入校前,盲目地填报志愿,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有些是专业调剂进来的,对专业知之甚少,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产生消极心态;有些是为了拿到大专文凭,毕业后容易找工作。他们是迷失方向的一族,缺乏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学习失去动力,逃避学习,课上做课下的事情,课下更是“肆无忌惮”。少数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环境不好,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风建设不足

学习上缺乏一个有效强化学习的内驱力,态度不端正,缺乏主动性,往往不求甚解,一知半解。课堂纪律性差,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屡禁不止;课后作业往往流于形式,存在抄袭剽窃现象;考试自我满足;专业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较低。由于学习和学术氛围不浓厚,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学校缺乏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差。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体系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部分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实际脱节,学分制推行不力,教师评价和考核机制偏重于科研和学术成果,对教学质量和效果重视不够,这些都不利于学风建设。

三、探索校园文化品牌下的学风建设

文化育人是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学风蕴涵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牌价值,要发挥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树立远大志向、塑造高尚品质、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要体现高职办学特色,集中反映高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定办学目标。为此,高职院校可实施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建设,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系统性的宣传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辟专门的文化宣传栏、人文走廊,建设校史展览馆,向广大师生展示学院的办学传统和人文积淀,阐释品牌内涵,让品牌观念深入人心。加强广播台、校园网和校报的建设,积极报道代表校园文化价值观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潜移默化中引导师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完善高职院校园文化理念,改进学风建设,从而培育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一)着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标,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挖掘培植文化育人潜能,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定向运动,以定向运动为载体的校园体育文化,打造定向体育文化品牌,是以“志有定向、挑战自我、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活动精神,以育人成才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校园文化。定向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培养了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里生活、学习,人们会感到心情舒畅,会增强对学校的热爱,从而振奋精神,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校园的和谐场景,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充分吸收了文化的思想,使校园文化环境富有象征性内涵,成为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育人基地。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得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加强文化建设,积极推进人文素质进校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成为具备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把“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写入教材,进入课堂。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中,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3.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如体育比赛、登山、游泳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利用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把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形成富有特色的办学方针。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环境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参加文化品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树立远大志向、塑造高尚品质、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4.构建网络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充分发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开拓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文化建设新载体,使文化承载成为学校内在的育人资源。

四、结语

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学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塑造优良学风,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渗透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学风建设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是正确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优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让高职院校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自身发展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作者:张永成 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校园文化系统化建设路径探求

一、校园文化系统化建设理论基础:校园文化系统化特点梳理

(一)从要素与系统的关系角度来看,校园文化系统具有整体性

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具有整体性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上具有关联性。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建设由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组成,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行为文化建设是落脚点。这四个层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的有机体。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无论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还是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和目标都是指向引领大学生的发展,通过促进校园中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及各种思想、观点的和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条件,促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上具有整体性。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大学生,无疑具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同时,作为承载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力量的教职工,也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在大学校园里,相对比较稳定的教职员工承载的文化价值系统,相比流动性较大的学生而言,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无法代替的文化传承作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职工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二)从要素与要素的关系来看,校园文化系统具有结构性

系统具有整体性,但这种整体性并不是系统内部,如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各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素与要素之间,按一定结构,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所谓结构,是指系统与要素之间的中介联接方式。基于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中,必然注重结构性,也就是注重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方式。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虽然指向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都积极承担着各自的使命和子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不但取决于各个建设内容的状况,还取决于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等各个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四个要素之间,校园文化系统与外部社会文化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从系统的内部关系来看,校园文化系统具有内生独立性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谈到大学时说过:“大学是一个自行继续的专家的团体,有其传统习惯,日久而形成一种精神特点。”大学校园文化以其特定的建设目标及成果、建设主体及客体、建设方式及途径,区别于社会体系中的其他社会文化系统的独立体系,具有独特的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生成,不是外加的,也不是外部强行赋予的,而是由校园文化系统内部自然而然地生成的。对于每个大学而言,都有其各自的历史发展、地理位置、教学特点、管理育人模式,是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主体,即全体师生共同理念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结果,从而理应形成各自不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生独立性,是校园文化系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产物,外部不可强行改变,需通过自我调节、更新实现其发展。

二、校园文化系统化建设现实需要:

校园文化系统化建设困境剖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碎片化,整体性、层次性欠缺

相对于系统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要求,现实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成碎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重物质轻精神。其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因此教学设备、校园设施等物质环境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很大。其二,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关注规章制度的有无、数量的多少。但对观念层次的东西关注得较少,精神文化积淀不够。较少考量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等精神层面建设。其次,重职业轻人文。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偏重务实的专业技能培养,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性的“职业至上”论,对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功利”、“实用”无直接联系的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引导、艺术情操陶冶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则较少。

(二)校园文化内生力量薄弱,文化特色和个性不足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相对本科院校的建设时间,多数高职院校成立较晚,建设时间较短,社会认同度不高,历史文化积淀不深,供于参考和借鉴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很少,从而未形成自身应有的、适合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内生力量薄弱。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未注重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内涵的挖掘,只是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模式和框架,造成校园文化缺乏个性,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雷同。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指导思想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告诉我们,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培育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

(三)校园文化开放有余,适应不佳,媚俗化趋浓

校园文化所存在的外部环境,就是我们身边瞬息万变的21世纪当代社会,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交流与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当代社会在开放中得以发展。作为子系统的大学校园应同样具有开放性。从空间上来说,不应拘泥于校园内部,而时间上说,不拘泥于传统,因此高职院校在开放的环境中日益开放。然而,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有主流的、非主流的,东方的、西方的,积极的、消极的,开放条件下所带来的文化及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让缺乏主导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所适从,从而带来各种适应问题,甚至出现迎合社会文化当中低俗和市侩的一面,呈现媚俗化特点。

三、校园文化系统化建设:

校园文化系统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求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的整体性,协调层次性

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在建设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建设主体上具有整体性。因此,我们在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各个要素,以期追求一种有序的、有机的、优化的系统建设。首先,校园文化建设各个部分的整体化安排,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予以重视,不可偏废。其次,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个要素,最终的落脚点和目标都是指向引领大学生的发展,通过促进校园中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及各种思想、观点的和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条件,促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建立全员共建机制。在重视和肯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相对稳定的高职院校教职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贯彻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共同努力。同时,这里的整体性,并不是力量均等分配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组成要素。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层次性的问题,在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所侧重的方面也略有不同。比如,在建设初期,侧重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和教职工有生活和学习的基本物质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加大精神文化建设,引领校园文化乃至高职院校育人的目标。这样,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重点又要全面,要不断完善和改革文化建设的具体方式方法来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二)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的内生性,培养个性

系统的稳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内部的力量的强大,就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而言则是指校园文化的内生性与独特性。首先,内生性,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内容上就是大学精神,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的内核,是校园文化的“精、气、神”。在大学育人目标来看,大学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因此,培育大学精神,丰富精神的内涵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培养个性也是增强内部力量的重要方面。个性,即与众不同的特点。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和其他高职院校相比,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具有地域性和专业特性。地方高校,由于所在地址地域文化、地理环境、人文观念不同,导致不同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特点各不相同。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借鉴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相得益彰,并与之融合,凸显这种特色,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鲜明的个性。同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也应与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相挂钩,从而形成各自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的个性特色。

(三)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的良性交流,发展合作

校园文化作为子文化系统,需要通过与子系统的外部环境进行持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够确保校园文化的自我生长。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大学校园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和交换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在系统建设中除了重视内涵建设外,也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的外延发展,创建内外部良性交流模式。比如,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培训与实践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高职院校寻求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合作,为企业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发展学科优势,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强劲支撑的良性循环模式。

四、总结

总之,作为系统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系统论的观点,着眼于整体观念,协调层次性,发掘高职校园文化的内生力量,注重个性和特色培养,同时积极与系统外部环境交流,加强合作,建立和谐良性的交流模式,逐步建立符合时代精神和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校园文化。

作者:谭胜兰 单位: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第四篇:隐性课程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内涵思考

一、隐性课程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乘虚涌入高职校园,对当代青年学生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以个人利益为目的,以个人喜好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对社会的主流与支流没有正确认识,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一些潜规则,导致形成一些不良的校园风气。传统的显性课程难以适应青年学生的变化和需要,陷入低效甚至无效的尴尬境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职业性特征不甚明显,过分强调显性课程中学科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基本技能的重复操练,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虽然在校考试成绩优秀,且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但毕业后就业能力依然不强。

二、突出隐性课程的作用,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内涵

1.挖掘显性课程中的隐性教育资源,让课堂成为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显性课程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主阵地。教科书是“从一定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是经过特殊筛选,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在选择和组织的过程中必然会融进社会的主流意识,编者的价值观、情感、思想等。所以,教科书除了外显的知识、技能的载体功能之外,同时也是社会观念、规范、价值观等的载体。教师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显性课程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课程承载的隐性教育资源,始终贯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教学中不仅要达到认知方面的要求,而且要达到提升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成长为主线,让学生在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促进学生个性中积极因素的发展。有人说:“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脚就是教材。”教师优雅的言谈举止、得体的仪表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厚的文化素养、活跃的思维方式等等不能用语言表述的隐性教育资源无不时时刻刻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显性课程知识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接受着“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氛围熏陶,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以教师为样本的职业态度和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些课堂上潜在的隐性教育资源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丰富隐性课程内容,开展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动机”。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对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也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校园里众多的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有以相同的理想信念构建的“学党章”小组、青年志愿者联盟;有以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小会计”协会、模具制作动手派;更多的是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为主的团体,如文学社、话剧社、书法社、轮滑社、礼仪社、乒乓球社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当家作主”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主动地亲身体验到过程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痛苦。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意识、协调策划的组织能力在活动中逐一得到不自觉的锻炼。由于社团中的每一位成员的认知水平、道德水准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矛盾不可避免。社团指导老师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在活动中以宽容的态度、博大的胸怀接受异己之言,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由于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而且是在显性课程之外的“非压力环境”中,教师很容易把是非荣辱观和职业道德理念以间接的、渗透的方式展开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共鸣,逐渐养成知荣辱明事理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会逐渐自觉形成。

3.扩充隐性课程形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打造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内涵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避免高职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刚就业就跳槽”现象的发生,高职院校必须保证学生能从学校“小圈子”到社会“大圈子”的平稳过渡。长久以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学生管理和政治思想教育层次上,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融通,以“知识技能为本位”代替“职业能力为本位”,导致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相脱节。企业文化是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点的精神使命、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于生产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及对外形象等各方面。要凸显高职校园文化中的职业内涵,学校有必要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并结合各专业文化需求,寻找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同点,促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并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服务企业的思想指导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职生毕业后才能迅速地了解企业、服务企业,最终融入并热爱企业。高职校企文化对接并不仅仅限于在校园、教室或实训室张贴企业简介、岗位需求或工作纪律等文字材料,还必须大力创新教学模式,必要的专业课可以引入真实的实践活动。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进入旅行社或外贸公司担当志愿者,参加涉外旅游接待服务或基础的外贸交易活动。在这种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运用了英语语言,熟悉了外贸交易流程,耳濡目染企业的氛围和工作状态。这样的隐性课程教育比任何课堂显性课程讲解要来得自然,有趣味,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体验也更加真实、深刻和持久。

4.美化校园环境,健全规章制度,为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提供保障

校园环境是饱含教育思想的人文环境,是人们对于学校物理空间的整体规划、改造与利用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人们对学校教育功能的预期。校园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借山光以悦人生,假湖水以静心情”。优雅别致的建筑,整洁有序的绿化,名言雕塑、宣传海报等既体现自然美景,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又蕴含人文主题,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到学校的规划、建设中,如征集校园建筑物和道路的名称,让学生从隐性特征的软环境中感知校园精神的文化内涵,从而凝聚人心,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制度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柔性的舆论导向。学校需要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制定出切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条例章程,形成具有特色的制度文化。它是一种无声的命令,能够预防、遏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有些规章制度可由学生直接参与制定,比如班级公约、宿舍管理制度、社团活动章程等。这样既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又能有效规范、约束学生行为,促使学生对规章制度产生认同,形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积极态度,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取向。

三、总结

教育家刘佛年指出:潜在课程既不是课内学科,也不是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和风气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隐性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高职院校应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而努力。

作者:刘红玲 单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

第五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多的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不仅继承和发扬普通高校的传统和优点,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并以就业作为导向,以服务他人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力争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专业技能性人才。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较高发展阶段,它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具有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同时,有具有其自身发展的具体特点。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应为:在高职院校的范围内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建设而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所集合的智力成果和物质资产,并形成能够催人奋进、学以致用的学校风气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培养具有正确导向功能的舆论环境,使全体师生的心态、知识形态、掌握技能的状态内外和谐,促进学校的发展活力、办学综合实力、文明魅力等方面相互协调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一)职业性

高职教育和普通院校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职业性,这种特性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同时也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展现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力求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又能够掌握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特点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普通院校各有千秋。“就业是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进程中的指路灯,具有职业性的技能、道德和人文涵养都流淌在校园文化的血液中。”因此职业性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根基所在,学校的人文风情、校园氛围等方面的外在表现以及所遵循的管理准则都应与与之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或成员的精神风貌相适应,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朝着技术应用型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有合理的规划,为步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二)层次性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还具有层次性。首先,“文化在程度上有落后和先进文化、消极和积极文化、通俗和高雅文化之分,在内容上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而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形态,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管理制度、历史积淀等方面。细化到个体时学校每位师生的人生态度、思想状况、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文化需求各不相同,在分析校园文化时只有把其分为不同层次,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促进学校和全体师生共同进步。

(三)综合性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综合性。学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某个个体或者某个孤立的事件或活动就能够体现出来的,而应该是学校的全体师生在学校范围内的各种活动以及在各种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能够反映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各个环节中。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我们在评价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时不能仅仅考虑该校文化的某一方面,而是要综合各个环节和方面进行评价。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从属于社会大文化,本质会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又显现其独立性,以其独立性影响社会大文化的发展。在《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从文化对教育的意义来说,文化本身就有十分强大的教育功能。一个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他从感性到理性,从意识到行为,从审美到情绪等,无一不被特定的文化所熏陶、感染。”因此,文化能够直接的支配和整体影响教育。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够帮助更好的帮助高职院校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与社会环境等因素都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隐形教育的作用,而校园文化这一因素就是隐形教育的综合体现。无论是校园的建筑、基础设施还是校园的整体氛围,都潜在的蕴含着其特有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行为准则,能够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自觉的调节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感染,能够更好的影响校园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作用是普通说教所无法取代的。

(二)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校园的竞争力和总体办学水平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国家、地区、集体,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在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注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在建设良好的教学设备设施、提升校园环境的同时,激发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较高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行为规范,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得在整个校园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传播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这样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够全面提升整个学校的竞争力和总体的办学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它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的特征,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努力实现教育宗旨,建设能够彰显其职业性的校园文化,打造学院品牌,这样才能对外塑造学院形象,对内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

作者:赵畅 单位: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思路解析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校园文化”概念

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会选举大会上,有人在自己的选举宣言中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此后关于校园文化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层出不穷,2013年和2014年被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都超过两千余篇。虽然大家对“校园文化”的定义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也基本上都能抓住“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如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再如,校园文化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从空间上来看,校园文化可以是中小学校园文化,可以是普通本科校园文化,也可以是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还可以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相比,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基本特征是由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的,而“职业性”和“高等性”才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基本特征的“职业性”

2006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的第二部分明确规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技能性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职业性”,一些学者将其概括为“以就业为导向,满足行业人才需求”。还有学者认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成高职院校发展的共识。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以“技能性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技术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其中一个基本特征,即“职业性”,这一基本特征是普通本科院校所没有的,或者说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职业性”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这一特征也是广大中小学校园文化所没有的,正是因为高职教育目标的独特性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的与众不同,也只有这种与众不同的特征才能称之为“基本特征”。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基本特征的“高等性”

当前很多学者已经充分关注到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基本特征,也十分突出强调行业、企业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意见”之后,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人点,此后探讨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教育的文章日渐增多,中国知网以“高职”并含“校园文化”,合并“行业”或“企业”进行搜索,共约250余篇。当大家都在关注和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的同时,不应忽略高职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高等性”。高职教育目标中强调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里明确的规定是要“高素质”,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特征,那就是“高等性”。“高等性”是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属性,因此“高等性”也属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内在要求,相关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办学层次的双重角色定位,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既姓‘高’又姓‘职’,即高职校园文化不仅要具备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共有属性,而且要具有行业、企业、职业、就业、产业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全面反映高职校园文化的本质及内涵。”。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即“职业性”和“高等性”。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并不清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认识不清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大家的意见分歧较大,有人将其概括为: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发挥作用的潜在性、影响作用的持久性;还有人将其概括为:开放性、鲜明的时代性、长期持久性、广泛参与性、独特创新性;再如马红杰和刘长虹在其硕士论文中谈到的实践性、社会性、区域性、服务性、融合性;那么究竟孰是孰非,这些特征能算做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吗?正常而言,所谓“特征”就是指不同的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指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校园文化上不同的地方,如果是相同,则无法称之为“特征”。以此标准来判断,则上述所列特征都不能说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比如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影响作用的持久性、开放性、广泛参与性、社会性、服务性,这些特征并不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普通本科院校、中职院校,几乎所有的校园文化都有这些特征,所以这些特征都不能说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而所谓的区域性、社会性则更难称其为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只有属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所特有的“职业性”和“高等性”才能算作是“基本特征”。由此可见,大家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并不清晰。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具体途径分歧较大

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所应坚持的的基本原则这一问题上,大家对此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艳艳在硕士论文中指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坚持先进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曾琦斐在硕士论文中则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职业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5]罗时髦则认为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坚持先进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上,大家的分歧更大。吴哲敏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创造良好校园人际环境等九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曲东华、张键提出了五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完成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营造文化自觉氛围,实现高职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加强并完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实现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把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现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实现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张晓拔、朱志海也提出了另外五种完全不同的构建高品位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纵观其中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论文,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由此可见大家在这一问题上意见的分歧之大。由于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并不清楚,也就导致大家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建设具体途径都不够明确,于是无论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还是在建设途径上,大家的意见都很难达成一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建设的原则和途径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显然两者并不是毫无关系,而是紧密相连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脱离了基本特征的把握和理解,由此而建设的校园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还能体现其基本特征吗?肯定不能,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具体途径都必须紧紧围绕着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职业性”和“高等性”,这两个基本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建设途径。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应该围绕着“基本特征”来展开,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始终围绕“高等性”和“职业性”来进行。从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共四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处于内层,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则处于外层。结合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高等性”主要通过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来体现,“职业性”则通过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体现。

(一)“高等性”主要通过校园文化之精神

文化和制度文化来体现“高素质”人才除了具备精湛的技艺之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意识,认真的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养成需要高等教育,学生仅仅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术的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需要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培育,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就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与素质。那么,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结构的层面来看,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校园文化的内层,即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有人认为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从结构的层面来看,精神文化的确是校园文化的最深层次,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且这种精神文化一般通过校训体现出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与该校校训相应的精神特质,由该校校训引领的这种精神文化就成为培养学生高素质的重要平台。制度文化处于精神文化的外层,依附着精神文化,比如将“勤劳”作为校训的院校,就应该出台一些与之相配套的特殊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勤劳”校训文化的形成。制度文化相对于精神文化来说,更加具体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精神文化决定着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反映着精神文化,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一股文化合力,引导和影响着学校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职业性”主要通过校园文化之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体现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上,所谓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的高职院校的实训场所和设施。实训场所和设施是高职院校所特有的,特别是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如果一个高职院校没有实训场所和设施,则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技能,无法完成学生“职业性”的培养目标。当前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认为应该在学校的高楼、走廊、墙壁上张贴专业、企业名人的标示,这就算是物质文化体现了“职业性”。如在教学区域的走廊、墙壁上张贴专业、行业的技术前沿信息,业内对人才要求的发展方向,业内杰出人物的成果,优秀校友和优秀企业的事迹等宣传资料;在校园内布置具有职业特色的宣传标语,格言警句等。又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要通过校园的人文景观,如伟人名人塑像、校园职业文化长廊、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校训、校标等显现出来。再如建设高职特色的物质文化,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都可以人名、企业命名;树应统一标出它的特征特性、树龄等。校园内还应增加名人石雕、刻上带有文化意义的文字等;花草的养护水平要高。这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在高职院校校园的角落都刻上职业的标签,这一做法并不合适,对于那些综合类高职院校究竟应该贴上何种行业的标签?贴上行业标签的物质文化能否对学生起到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对物质文化体现“职业性”的一种误解。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熏陶,属于公共空间,并非专属于某一专业,如果非要刻上一些内容,也应该是体现精神文化,即应该体现“高等性”而非“职业性”,所以说“职业性”主要通过一些实训场所和设施来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文化是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形成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为文化,即充分体现“职业性”,不同专业学生的衣着、动作等都要符合本专业的行为规范,各专业的行为规范的不同充分体现了“职业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主要体现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高等性”,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则主要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那么只有认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明晰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才能准确把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作者:刘洪英 常培文 单位:厦门华厦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第七篇: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与建设路径研究

一、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交通行业文化对接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属于研究性的,而行业企业文化属于实践性的。二者均有精神、物质、精神加物质的形态;二者又均有理论、实践存在形式。高职教育“职”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必须吸收行业企业文化。因此,交通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特点,引入交通行业元素,使交通行业文化渗透和融合到校园文化中去。这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学校综合实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交通行业

实现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交通行业文化贯通、连接,高职院校应向优秀交通企业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促使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同时,由于交通行业文化的融入,交通类高职院校与交通行业有了更多的相通之处,有利于校企之间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有利于交通类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交通行业,为交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有利于具有交通行业文化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虽然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交通行业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属性,但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和行业的文化,在文化特性、价值取向、自我选择与规划意识、考核标准与自我心理期望值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交通行业文化的融入,必将给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具备交通行业企业文化特有的功能,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借助这种校园文化的内化而完成,让交通行业的人文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体现在学校的形象上,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以毕业生为媒介,把独特的校园文化辐射到交通行业企业,对交通行业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三)有利于破解高职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难题

当前中国职教改革存在三大矛盾:“就业热”与“招生难”并存,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大与技能人才参与程度低并存,职业教育投入增量大与长效机制缺失并存[1]。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较高,但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以致进入企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全新的管理,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甚至被企业淘汰。据2014年就业报告权威,高职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时间管理、集体意识和纪律意识等方面仍有待提高。交通职业实践和交通行业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必由途径。将现代交通行业企业文化中正向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质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独特的交通校园文化与优秀的交通企业文化的碰撞、激荡与融合,高职学生在校园内就能真切体验到交通文化氛围,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适应企业的文化意识,并自觉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职业素质的训练和养成,有利于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转化,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这样,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尽快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团体协作意识,迅速适应现代交通行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有利于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其专业素质、行为习惯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自然而然地融入现代交通行业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交通行业企业文化的优秀倡导者和建设者。

二、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除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之外,还具有应用性、地域性、职业选定性、特色性、行业指向性等个性特征。因此,具有鲜明特色的交通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是既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又符合交通行业职业教育的要求,兼有高职教育和交通行业双重特色的,营造使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文化环境。简言之,校企文化融合的交通类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交通行业企业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形成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有效地渗入高职校园文化之中,使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作风整体融合,折射出交通行业企业特有的品格与精神[2]。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职业文化。

(一)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主要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及校园的物化形态设施在内的有型部分。它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作为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载体的物质文化,大到校园校容校貌、建筑风格、教学楼、实验实训场所等,小到校报、橱窗、校徽、校标、校歌等,既要实用,又要突出学校和交通行业的特色。

(二)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

作为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除了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学校发展目标、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人际关系,以及群体性的活动和生活方式外,还包括安全、质量、服务、诚信、敬业、责任、团队合作、创新、超越等在内的交通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它反映了学校的本质特征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是学校的灵魂。

(三)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机制———制度文化

作为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机制的制度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学校的传统、习惯、经验,借鉴交通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具体表现为用来规范校园内各种活动及师生言行的规定、制度、措施等。作为交通类高职院校应实施像交通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使学生养成遵守岗位管理制度和职业纪律的习惯。

(四)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职业文化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相应的气质、风气、礼仪与习惯等,其核心内容是对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使命,以及职业规范的自觉认同和自愿遵守。它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信念,以及共同遵守的纪律、追求的职业精神]。作为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质的职业文化,应根据其培养交通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凸显交通“职业性”为主要方向,从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学生培养上融入更多的职业要求、行业道德和社会元素。

三、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同时,要把交通行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整体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以交通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作为连接点,将其有机地融入进去,凸显“交通高职”的校园文化特色。其主导思路是在校园各主体活动中渗透交通行业价值理念。

(一)校园文化各层次建设中渗透交通行业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的本质在于全体职工共同认知的核心价值观,高职毕业生进入和融入企业后,首先要认知和践行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交通行业为背景、以交通行业所需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交通类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层面,要有意识地对接交通行业价值理念,不断营造提升职业素养的文化氛围。在人才培养的素质(情意/态度)目标方面,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让学生了解适应交通行业对所需人才的基本价值观的要求,把学校的学风、校风、作风建设与学生企业精神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如校园建筑风格、特色、布局、教学设施等建造上,要融入现代交通行业企业的精神和文化元素,为学生营造现代交通行业的物质文化氛围。在文化建设方面,为了培养交通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交通行业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把交通行业要求、企业规章、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等作为学生职业训练的要求,把交通企业管理方式融进学校管理中,引入学生行为规范的制订中;并借鉴交通行业企业管理制度,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反映交通行业和交通职业特征的,与交通行业企业需求相符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在学校就熟悉和遵循交通行业企业的规定,感受交通行业企业特色文化,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以适应现代化交通企业的要求。

(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专业教学中突显行业价值理念引导,铸造交通特色品牌

首先,交通类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应突出、强化鲜明的交通行业特色及服务于相应产业链的专业结构体系,使交通行业的职业理念与专业建设相衔接,在专业建设中突显行业价值理念的引导,创新专业文化。其次,课程建设、专业教学中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培养。课程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中交通行业价值理念的渗透可以依靠课程改革来完成,应营造与交通行业企业相似的文化氛围,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辅之以必要的交通知识讲座、研讨、特色活动等,将交通特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涯。在专业教学上,要按照交通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体现交通行业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突出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实践性特色。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开发,把交通行业企业文化、行业价值理念引入课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交通行业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的文化意识,形成与交通行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以办学模式改革为抓手,构筑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实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

交通行业涉及众多专业门类,交通类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多种校企共同育人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实践与管理环境,把企业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经营、服务等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使学生在校接受知识、技能、文化学习的同时,得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利用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切身体会未来的职业工作,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提早接受企业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要求及价值准则,使先进的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将来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

(四)努力打造高品质的、有交通高职特色的精品学生社团,以创新活动、技能竞赛为载体,凸显具有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

根据交通行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客观需要,发展和建设有交通高职特色的社团;紧扣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定期举行凸显交通行业特色的各类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学术交流、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邀请交通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作专题讲座等。从而把培养目标中的相关能力渗透到各类职业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交通行业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熏陶,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引导作用,宣扬交通行业价值理念

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交通类高职院校可与交通行业企业、社区、媒体联姻,加强与交通行业企业的互动联络与沟通,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构建校企文化互融的网络文化。同时,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介绍交通行业企业的优秀人物、事迹,彰显交通行业企业的文化特征,传递交通行业企业精神。

(六)在专业招生环节,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的引导

为了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的引导,交通类高职院校在单独招生考试时,对于基础课程考试与专业课程面试,可增加以交通行业价值理念为基本内容的素质考试内容,使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就对学校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校园特色文化及行业价值理念有所了解,加速认同和接纳。

四、总结

总之,交通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交通行业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校园文化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的讲授、企业文化的浸透、社会生活中的陶冶和多种活动的启迪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认同交通行业企业的品格与精神,并按照其要求,使每位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努力践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成为符合交通行业企业要求的合格劳动者。

作者:杨涛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