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浅议(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浅议(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校园文化浅议(7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关于校园文化的说明,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在本文中提到的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的,而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核所在,高校的精神文化可以说正是其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所在。

(二)校园文化的特点

研究当今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环境具有怎么样的特点。我们知道,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我们所讲的文化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有:

1.广泛性。

校园文化的广泛性特点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参与者和校园文化内容的广泛性。校园文化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在校的老师和学生,还包括任何在校园里从事工作的行政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商店老板、网吧服务员、餐厅厨师、甚至校园里的清洁工等等,学校里的全体人员都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同时,校园文化的广泛性还表现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上,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远远超过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它还涉及人类已经建树和可能建树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

2.目的性。

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一般社会文化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而校园文化则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向。当今高校建设,在塑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还要努力掌握如何适应当今90后大学生心理需求,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一切校园文化环境都是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服务的。譬如:校园布局和设施、教学和生活环境的设置、有关制度和规定的确立、课余文化活动的开展等,都必须贯彻教育的目的和为实现教育任务服务。脱离教育目的的校园文化和违背教育目的的校园文化是消极和有害的。

3.时代性。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校园文化同样也是如此。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和2015年今天的校园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学校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把握时代特征,努力创造一种迎接外来的崭新的文化氛围,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如今高校的风格和魅力,才能真正地把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坏境充分利用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共同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高校育人工作体系,二者相互独立,自成系统,但是,由于二者的教育主体、环境以及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我们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又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可以说,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载体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所高校其本身所特有的校园文化环境正是其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载体,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好坏。每所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不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实说的就是文化环境对于人的熏陶的巨大力量。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而对于当今90后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在学校与其说是被教出来的,更不如说是被熏陶出来的,所以我们说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正是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就像哈尔滨金融学院历年来以其淳朴厚重的校风、浓厚的金融校园文化环境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哈金院学子,为社会各类银行、证?公司等金融机构输送了一批批金融人才,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社会栋梁之才。校园文化正是具有这样的导向熏陶功能,并且长期的校园文化精神的积淀,使得一所高校本身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气息逐渐地转化为其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无论学生愿意与否,我们知道,一所高校自身所具有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熏陶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着一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展开。也正是校园文化环境所特有的教育导向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使得其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得校园文化环境成为当今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

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指导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着指导方向。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本身除了具有文化自身的特点外,同时也具有广泛性、目的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而校园文化的这些特点正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向的一个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经常所说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营造美丽的校园环境,而且要注重校园优秀社团的打造和校园精神的培养。而事实上,校园文化建设的这些内容并不是盲目进行的,它们都离不开高校育人目标的要求,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方向上的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指引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引,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进而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指引,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

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境,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载体,而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指引,我们说,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效果的优劣,对于提高高校整体文化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出发,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从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建设出发,通过校园文化氛围中共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养成,能够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出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校园的环境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校园文化,并且具有潜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清华大学的大礼堂、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等都是各位学子向往留恋的著名景点,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具有美丽的景点魅力,更因为它们具有潜在的文化感染力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思想出发,搞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在校园中树立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硬件设施,这样才能利用校园文化无处不在的熏陶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譬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矗立的在河大讲演的雕塑,不仅可以给同学们以视角上美的享受,更能引起同学们对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的崇敬和仰慕之情,从而加强大学文化校园氛围的感染力量,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势,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进行。

(二)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引导的。任何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都不能脱离我国当前的人才教育目标,这就使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时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作用,坚持用正确的理论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而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及其科学理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指导引领作用。加强高校的思想领导有利于警惕和抵制错误的思潮对大学生的误导。近年来在很多高校都出现的众多民族分裂思想,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引导薄弱的一个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建设而成的。正确的党的领导方向的引领,对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最基本的方向保证作用,也只有加强和重视了党对校园文化的思想领导,才能在方向上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

(三)以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精神为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一所高校的文化精神是其灵魂所在。一所大学能否在当今的社会中完成教书育人的作用,真正立足于中国甚至世界之林,开放和自由的校园文化精神,融会贯通的思想精神必不可少。“开放的教育理念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3]因此,我们在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校园文化精神的培养和建设,把民主自由、开放创新的文化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一所大学也只有具有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精神才能够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锋,而且,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精神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优秀品格的形成,直接影响着一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民主、公正的大学校园氛围对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以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精神为载体,不仅能促使大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更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只有形成了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精神和民主公正的风气,才能调动师生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校园文化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序进行,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

校园文化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毋庸置疑,只要身处校园之中,校园文化的导向、熏陶作用就无时无刻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我们可以说,校园文化一直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校园文化也一直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大学生的心灵与情操。而对于高校学生来讲,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影响作用也更加明显,这就要求高校应该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重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精神建设外,同时,注重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例如,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QQ、电子邮箱等网络工具,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注重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注重校园外部环境与校园文化精神的结合也颇为关键。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不断完善和丰富,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环境,它时刻环绕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观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而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两者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意识淡化,个性意识增强的新时期,只有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总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高速发展的国内国外教育环境挑战,我们必须在积极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国家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的同时,时刻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真正为塑造优秀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服务。

作者:张闪闪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系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从哲学和管理学方面看,高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内的亚文化,两者都是用一种无形的力量对本组织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发挥着导向和激励作用。从文化学视野来审视,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不是个人丰富的经验或体验的产物。高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作为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存在,共同的特点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模式化的存在,而各自的文化模式既包含于社会总文化中,又相对独立于其他文化,从而形成自身文化的鲜明特色。从校企文化的基本形态来看,它们均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其中的精神文化又是各自文化的核心内容,校企文化的精神均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作为终极价值,两者在终极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一致性。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多注重专业技术领域,对“未来职业人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合作培养重视不够。本文蕴含对高等教育高教性和职业性的重新认识,是对高等教育正确定位的审视。企业管理在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两个阶段之后,从上世纪80年代己经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高校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营造,高校校园文化熏陶的产品—毕业生是为企业服务,能够为企业的文化管理和文化战略创造条件。“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不仅影响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企业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当前,高等教育的两种模式:学科型模式缺乏准确定位、盲目追求升本、培养的学生缺乏技能优势;订单式模式则走另一个极端——轻素质,重技能,培养“工具人”,缺乏可持续发展力。“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为校企文化融合建设提出可行性的目标与思路、机制与策略、方法与途径,真正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互相包容和相互交替,有力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和谐发展,促进学生职业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其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进而促进其自身顺利发展的目标。总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纠正高校教育模式的偏颇、缩短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素质差异、培养文化素质与专业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解决当前社会上高级技能人才短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两大社会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探究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职业人理念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理论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经营文化,侧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学生融入企业的首要条件是接受并理解该企业的企业文化,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体现出高校特有的教育文化特色。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要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具体规划,从而不断完善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新专业建设为突破口渗透企业文化

逐渐渗透企业文化,提升具有一定历史传承的校园文化是一项较难的事情。学校应以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在学校中以新专业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淘汰已经过时的,不适合时展的老旧专业,大力发展具有新鲜活力的新专业,渗透新的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逐步对接。

3.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实行校企联合办学促进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四、总结

企业文化的精神核心主要存在于精神层面,先进的企业文化必须根植于深厚的企业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吸纳科学合理的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并努力挖掘其发展潜力,与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相结合,用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影响。因此,在高校引入企业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把握企业精神,给学生以最积极向上的教育和影响。

作者:李芳宇 高宏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生处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从内涵上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校的整体建设,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建设目标,也是一所高校的精神面貌、学术氛围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认真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健全当代大学生人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建设思路上可能千差万别,既不能简单理解为几面文化墙的展示,也不是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简单罗列,它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需要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其建设目标需要从学校领导到基层管理部门,到普通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来传播社会正能量,培育高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它是一所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是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集体生活观念、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反映在一所学校的学风、教风等方面。

二、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存在不同程度偏离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独生子女享有完全独立的亲子关系。过去那种兄弟姐妹的家庭关系消失,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关爱过多,养成自我意识强、不愿吃苦、承受挫折能力低、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二是由于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强烈冲击,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漠视传统文化,追求个人利益,缺乏远大理想,看重现实功利,价值观偏离。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现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建设包括校园校舍建筑、体育场馆、景观雕塑、道路、公共场地、绿化带、导引设施、文化墙等;软件建设又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两大类,制度文化包括:各类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精神文化包括校园的文化氛围、大学生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等。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看,校园文化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各种工作得到有效推进,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学校在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看得见的硬件建设上舍得花钱。而对于那些见效慢、周期长的软件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导致软件建设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文化建设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等一系列问题,“高校文化特色淡化和缺失,高校有高楼没‘文化’的现象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又一瓶颈。”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很多地方性院校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发展起来,从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来看,还普遍存在着忽视传统文化建设,对地方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利用不够等问题。对于这些建校时间短,历史积淀少的院校来说,如何开发文化建设资源,凝练自身特色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急需思考的问题,尤其是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校,不应盲目照搬那些研究型、综合性知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应认真梳理当地文化资源,加强与对方文化产业的合作,一点带面,逐步推进,打造出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立足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华传统文化是以道德教化为主旨,贯穿于儒家思想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朴素民风之中,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周易》把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天地之道结合起来,《易经》启发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和修养对待自然、社会、人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自古以来先人们就把治理国家、造福人民视为己任。中华文化的全部体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华文化的精神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爱国情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文化建设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二)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站在学术的前沿,体现出信息更新快、观念新、思想活跃、时代感强、充满活力等特点。高校不仅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先进思想、学术观念的传播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建设内容到建设模式,到运行机制都应该体现出时代特征,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文化群体,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追求时尚,对电脑网络、移动通讯、微信等现代科技感兴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是大学生寻求广泛的人际交往的场所,是高校的‘兴奋点’。社团活动作为课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共生效应。”在注重社团活动作用的同时,应做好正确引导,不仅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还要充分体现时代进取精神,内容上应多宣传一些激励、拼搏、奋进、在平凡岗位无私奉献、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宣传手段和传播途径上注重效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传播校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形成自身特色

“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更高追求,也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标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形成自身特色,每一所学校都经历了自己特有的发展历程。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高校文化建设不仅要依靠自身发展的文化积淀,还应关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广泛深入吸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社会实践是高校文化建设最有效的补充,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增长见识、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开展诸如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文化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地方文化调研活动、百姓讲坛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积累,输入鲜活因子,逐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四、结语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是一个体现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的建设工程,需要各方协调,通力合作才能实现,不仅需要校内各单位各部门的协作,也需要当地政府机关、文化部门以及企业、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因此,校园文化进行要求高校从顶层进行精心设计,抓中心抓重点,凝练特色,注重实效,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做实做透。

作者:钱尔红 单位:蚌埠学院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作用探究

一、校园文化解析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提起文化,各界学者从自身的学术研究领域出发,对它的研究可谓异彩纷呈。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这样解读文化,“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这里蕴含了三个生活内涵,首先是意识精神生活角度,举个例子,宗教、哲学、科学等;其次是社会生活角度,比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等;最后是物质生活角度,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衣食住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各种繁杂的事务。那么我们说究竟文化是什么?在广义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习俗和制度等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仅蕴含着物质形式,同时也涵盖着精神形式;不仅仅体现着民族特性,同时也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东西,文化的集中展现就是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它从属于社会文化中亚文化范畴,是师生员工在校园大范围内,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展示舞台,构筑共同向往追求、规范行为以及校园环境等方方面面,把师生思想情感予以表现,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群体文化。这里涵盖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文化。换句话说,校园文化的不断前行,它是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1.鲜明的时代性

校园文化不仅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更重要的是,彰显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继承与发展相辅相成,只有富有创新校园文化,才能够彰显青春的激情与活力,才能够促使校园文化建设生机勃勃。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自身的探求知识欲望强烈,因此,这就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2.持久的渗透性

每个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不同的思想互相碰撞,相互影响,因此构建了校园文化的体系框架。正是在这一框架体系中,大学生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这样一来,渐渐地出现了他们特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类似的行为习惯,形成了独有的校园文化视角。

3.独特的创造性

校园文化与学生息息相关,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活动时,确保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力鼓舞学生的创造天赋,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理念。精彩纷呈的学生社团,通过校级和院系级这两级社团联合会的精心打造,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同时拓宽了自己固有的知识领域。

4.浓厚的学术性

从学术的角度出发,高校其实是一个学术成果的大本营。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与进步,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反映出科学发展、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新动态。校园文化浓厚的学术性,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励志成才愿景,由此吸引他们自己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氛围之中。高校图书馆里的藏书,频繁的学术交流,众多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这一切构筑了校园文化的学术氛围。

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重物质建设,轻精神文化

我们应注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并驾齐驱,大力鼓舞师生员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优良校风。如果抛弃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味地追求物质文化,那么就无法完成二者的和谐统一。

(二)重娱乐导向,轻教育影响

如何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关键就在寓教于乐,校园文化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大学生为中心点,将他们的所学所思所想作为突破口,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育人理念。

(三)重学生参与,轻教工指导

纵观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态势来说,虽然活动能够有序展开,但是没有专业教职工的指导,使得有些活动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师生员工主动地参与,并在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学生予以专业指导和点评,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四)重现代文化,轻传统文化

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传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以此为契机,另一方面还要彰显时代精神,让校园文化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充实文化体系,让校园文化永葆青春活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梳理思路,寻求策略

(一)环境育人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使学生形成审美爱美的能力,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底蕴,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构建良好的人文氛围,还要创造舒适的自然风景,将二者合二为一,一同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容校貌,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其中,共享其乐。

(二)服务育人

加强对师生员工行为模式构建,可谓重中之重。规范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细节方面不可小视,它关系着校风、学风建设。关注大学行为文化,促进大学文化的稳步前进,将校园人的素质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势在必行,同时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律促进大学优良校风建设。

(三)管理育人

只有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才能够保证校园秩序的健康有序运转。学校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应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以规范的制度强化教育,之后以校园文化得到心灵的内化过程。

(四)文化育人

第一,必须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第二,必须抓好教风建设,从教职工入手,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第三,严抓学风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五)创新育人

将网络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文化一方面可以拓宽渠道,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它的潜能。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遏制克服它的负面影响,用高雅的文化、科学的理论占领网上阵地。

四、总结

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校园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为此就要求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将二者有效结合,以此促进高校健康有序的多渠道发展。

作者:金瑛 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数民族地区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影响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本身就具备很浓郁的民族气息。如延边大学坐落在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延吉市,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之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占58%,加之地域的原因使得这里的朝鲜族文化格外浓郁,它与新中国共同走过了66载的风雨历程,并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不仅使学校的教育得到发展和壮大,更使延边大学的校园文化将朝鲜族文化和汉族等其他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合和渗透,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校园文化。从基本民族文化来看,不论是敏感性强的学生,还是敏感性差的学生,都会感受到这种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的体现方式上可谓林林总总,不论是社团组织,还是饮食,都有很强的民俗特点。从整个校园现状和调查结果来看,学校的环境、文艺、体育等都受到朝鲜族文化的影响。每一个延边大学的学生都不会不知道金达莱花、更不会不知道阿里郎的曲调。所以,从最表面化的文化角度讲,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的每一处都伴随着少数民族文化。在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理念方面,少数民族高校也有其不同寻常的特点。延边大学的校风是“自强、和合、日新”。“自强”指“边缘觉醒,发愤图强”,“和合”乃“贵和尚中,融合共兴”。“日新”即“天天更新,努力向上”。这一校训不仅是对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的指向,更是对校园文化的强烈表达。这一校风充分体现了朝鲜族人民精诚团结、自强不息的民族情怀。“求真、至善、融合”是延边大学的校训,“求真”即指“崇尚学术,追求真理”;“至善”寓意“完善人格,造福人类”;“融合”则为“多元共存,融汇创新”。这六字校训又表达了一种文化融合的思想,即大家对真理的渴望,对爱国情怀的崇敬及对民族团结的追求。对于在这样一种文化熏陶下生活的学生来讲,大家的文化素养日趋多元化。虽然少数民族文化对校园文化有诸多积极与和谐的影响,但在和谐中仍然有不良发展因素,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文化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障碍,即语言障碍。如延边大学,这里的汉族学生多数不懂朝鲜语,所以在沟通上就出现了不利的一面。语言带来的不利条件使很多学生难以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分析

对于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习的大学生来讲,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使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就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许多汉族学生都觉得朝鲜族文化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其中大部分是积极的影响,大家都觉得多元校园文化可以促进校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可以使高校校园文化变得多元化,这些影响带来的积极一面不仅局限于非朝鲜族的学生,还使许多朝鲜族学生从中受益。这种和谐、多元的文化可以使朝鲜族的学生消除民族障碍,能够与其他民族学生一起交往、一起共事、一起相处。在和其他民族学生一起相处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观念、思想理念和基本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朝鲜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都是在大学时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而得以提升的。不仅如此,从下面的统计图表也可以看出,超过90%的朝鲜族学生都是极想融入以汉族为主要群体的大集体中的,从长远来看,这对他们的人生发展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关于延边大学朝鲜族学生是否想融入汉族集体的图表此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观念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而能够在高校传承的文化必定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就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现代社会优秀文明的有机结合体,它突出时代特征,促进各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更切合时展,为他们成为品德优良的社会栋梁人才奠定了基础。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同样存在不足。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有极大一部分来自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这种浓重的民族色彩有时会带给一些学生心理反差,造成他们的不适应。所以,各民族文化在民族性高校校园文化大环境下出现不良消化,使一些学生难以适应。本民族学生的生长背景和文化熏陶与其他民族的学生有很大不同,而校园环境中浓郁的民族文化使他们较少产生对外界的交往欲望,这种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关注。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大概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双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其存在的弊端。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做一定的改进才能优化少数民族高校文化氛围,使学校稳步向前发展。首先,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延边大学的许多学生都感觉到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人文气息更浓厚,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样化的文化素养。从此现象即可发现,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建设并无太多困难,只需在适当时刻加些火候,使更多不同民族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交往,慢慢融入大集体中,这样既能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更能使校园文化和谐发展。其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善于把握课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重点突破口,在课堂上对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民族思想观念及民族和谐等理论进行适当有效的讲解,使同学在课堂上感觉少数民族高校特有的文化特色的同时,对同学正确对待少数民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第三,我们可以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相结合。在两者结合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理念,将高校文化的共性和特性有机结合。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统领中国各民族和社会主义各领域的标杆,所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改良建设应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适当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以使校园文化在保证其独到元素的基础上走在正常化轨道上。第四,民族高校应加强专业学科、特色课程建设,使民族文化变成教学资源,更能使校园文化变得更加具体化、亲切化。学校还可以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以促进语言推广。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如果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和交流。语言既是民族文化传播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以,通过语言教育可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各民族学生的交流更加便利。实施上述措施可以将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好,促进学生多元化素养进一步提升,令更多师生从中受益。

四、结语

延边大学正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在发展民族特色的同时与时俱进,开辟一条让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良好发展的建设道路。目前,很多少数民族院校都在文化建设上积极探索,力争将本校建设成特点鲜明且能够良性发展的高校。我们殷切希望各民族高校能够加强交流,获取经验,为学校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作者:田野 张玉春 王民 蔡程强 崔海燕 单位:延边大学

第六篇: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浅议

1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自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校园文化热”,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说法。虽然这些说法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但是在一些本质方面达到了基本的认同。笔者在借鉴关于校园文化各种说法的基础上,并借鉴组织文化,认为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所认同的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为主导,以学生文体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的人文景观为背景,经过不断的冲突、融合、积淀与提炼,形成师生所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来源于办学者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由学校管理者将其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转化为各种文化,利用各种载体与背景,不断与师生的各项活动相融合、积淀,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校风、学风与教风,最终塑造出学校精神即校魂。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不断升级,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也会相应创新,但校魂一脉相承。

1.2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是民办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而且也体现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上。①激励导向功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行为指向,会潜移默化的对师生产生正面影响,使师生内化为自我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与践行目标,并且伴随一种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来推动师生的不断提高。②同化辐射功能。大学曾经是将来依然是智慧、思想和真理的城堡,是知识、高品位文化和价值观的权威,是学术和精神的最高殿堂,是开放的思想和知识的活水源头,是人类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中心,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校园文化不仅在高校内部起作用,而且会通过师生各种科技成果的应用、师生的社会服务、学校的大型活动等途径传播到社会上,对社会产生影响。③规范约束功能。道德文化是无形的,是对师生的心理、行为及其价值观的影响;制度文化是有形的,对个别背离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在道德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影响下,学校会形成一种不成文的风气,使师生身临其境就会感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④陶冶审美功能。优美的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益得彰,严肃的德育基地与严谨的科博馆场互为补充,配以墙壁文化,加之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使师生感受其中,耳濡目染,不断陶冶情操和自我升华。⑤凝聚稳定功能。校园文化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通过不同渠道、各种方式把师生团结起来。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师生会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促使师生与学校荣辱与共,促进了学校的稳定与师生的不断健康发展。

2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虽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其发展历史很短,因此民办高校的文化底蕴不是很浓厚。民办本科高校是在成人高校或高职高专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人才培养发展方面出现断层。民办本科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办学经费需要自筹,因此制约了学校的多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校园规划建设与师资引进方面。由此可见,民办本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很薄弱,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顶层系统设计

由于资金或土地的限制,民办本科高校的校园缺少长期战略性规划,致使每一期工程都很别致,但从整体来看,缺乏协调与统一性。而且,校园的绿化与人文景观跟不上学校规模的扩张,学校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不了师生的需求,甚至于师生的文体活动场所受限。民办本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学校办学的始终,但很多民办本科高校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长远规划,也没有系统性的组织学校所有职能部门共同总结与提炼,更缺少师生的参与。因此,很难形成共有的价值观与行为指向。

2.2民办本科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表面来看,民办本科高校的规章制度很健全,组织架构很完整,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却值得商榷。首先,各项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各个职能部门,由各个职能部门在管理或工作中针对职能内的问题不断完善,使各项规章制度越来越“规范”,不仅在管理上形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3],而且会使管理者与师生感到规章制度繁琐,形成操作效率低的局面。

2.3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受限

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做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之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的总体师资结构很不合理,表现在年龄构成与职称结构上,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而且兼职教师的数量还不少。兼职教师与老教师、老教授基本上与学校形成简单的雇佣关系,他们与学生之间基本上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没有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对于学风与教风的建设与形成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对于青年教师,在民办本科院校,流动性很大,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连续性与传承。学生,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另外一个主体,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民办本科高校在现在的高招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比国办高校差。学生的学习热情、社会活动力、对未来的期许等多项指标都较低,这对学风与教风的形成起到了制约作用。

2.4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指导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治、自理的实现单位,也是校园文化传播与体现的重要渠道。学校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同样,学生的社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包括文体娱乐与专业科技两个方面,首先,从文体娱乐方面来看,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缺乏教师的指导,从网络等其他渠道学习技巧与基本功,为吸引学生的眼球,致使文体娱乐活动走向庸俗、狂野,不利于学校的内涵发展,更是在活动中将校园文化边缘化。其次,从专业科技方面来说,由于学生的知识受限,由于教师的业务性工作的繁重,致使教师不能全身心的指导学生从理论基础到实践科研的系统性的提高,只是偶尔在一些大赛的相关知识方面给予浅层的指导,使学生只是停留在兴趣爱好上,缺乏系统的研究。

3加强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民办本科高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1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现在很多民办本科高校提出要走内涵发展之路,要持续健康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其内涵发展的主要体现。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现有民办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首先,学校顶层要沉心思考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办学理念、学校定位以及学生定位等问题,要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规律,要把关爱师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其次,做好校园规划,尤其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让校园中的石头、花草树木、湖泊、墙壁、楼宇、人物雕塑等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再次,师生牢记学校的校风、校训、学风,并以此指导师生的教与学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中长期规划中,分阶段实施,不断沉淀与提炼,校魂永在。

3.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主导者,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改变“两头多,中间少”的局面,一方面加强本校教师的培训培养,使本校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稳定的中坚力量;一方面加强师资引进,尤其是大师,为学校的科研氛围与教风的形成打下夯实的基础。通过本校教师的培养与师资引进,逐渐形成一支年龄构成与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通过相互融合,促使整体素质的提高。

3.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民办本科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约束师生不良行为,形成制度文化的基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本科高校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来自于各个职能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而定,综合起来表现出多而杂,而且不成体系,执行起来因程序繁琐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民办本科高校的规章制度需要整合并加以完善。一是要体现本校的特色,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制定出符合本校客观实际的规章制度。二是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形成体系。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历程短,且学历层次跨度大,致使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合本科段学生的培养。这就要求民办本科高校要从根本上思考本校学生的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打破职能部门界限,综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三是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因此民办本科高校要从顶层开始统一思想,使各项规章制度透明公开,依章办事,加大执行力度,坚决抵触与规章制度要求不符的各种事情,从而逐步形成制度文化。

3.4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规范校园活动

学生社团既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又是学校活动的组成单位。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比国办学校的低,主要表现在学习与自律上,但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不低。由于国人的传统思想,始终认为国办高校比民办高校正规,使民办高校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那么社团就是改变学生自卑心理,建立自信的主阵地。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加强对社团的引导尤为重要。民办本科高校应针对每一个社团安排相应的熟悉本社团业务的老师对社团进行指导,统一学生的思想,阐明社团的宗旨,并在业务上与学生相互研讨,使社团成为学生兴趣爱好、展示自我的集结地。老师引导学生将社团的项目不断创新与传承,并不断与校风、校训、学风、社会的主导文化不断融合,使社团成为传播与凝练校园文化及社会主导文化的场所。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与体现。民办本科高校要规范校园活动,首先,要有计划。针对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活动,要有传承,要有年度的固定时间,主要体现在届次化、品牌化、普及化上。其次,要有内涵。针对民办本科高校自己所具有的特色,要有专题活动,体现校魂;要有专题报告,体现专业化与社会的主导文化。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后得到思想上的升华,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4总结

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本科高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也是民办本科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应该引起高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赵国光 李爱华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第七篇: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浅析

一、特色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客家人艰苦耐劳,开拓创新,耕读传家,勇闯天下,在历史的积累下,逐渐形成了薪火相传的客家精神。客家精神的内核是:积极进取,勤劳俭朴,爱国奉献等,具体地体现在客家人的建筑、饮食、文化、语言等多个方面,也鲜明地表现在优秀的客家人物身上。例如,建筑方面有围龙屋,饮食方面有腌面、盐?鸡、酿豆腐,文化方面有客家山歌、梅州山歌剧,语言方面有客家方言,等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客家人生活的这些载体无不蕴含着、承载着客家精神,传承这些物质或精神的载体无不是在继承、光大客家精神。客家地区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物,如先贤程?、宋湘、黄遵宪、丘逢甲、张弼士、林风眠、谢晋元、等,今人曾宪梓、田家炳、潘毓刚、李国平、李国豪、邹鲁、程贤章等,他们都是客家人的典范、楷模,都是客家精神的鲜活体现者。嘉应学院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基本上体现了侨乡和客家文化这一办学特色。元帅雕像、田家炳图书馆和师范大楼、曾宪梓教学大楼、锡昌科技楼、罗活活艺术中心、客家研究院等,都鲜明地彰显了嘉应学院的办学特色。大学生毕业时留影,其中必选的景点一定是元帅雕像和田家炳图书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相片和他们的大学生活一定会让他们珍藏一辈子。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其中所蕴含的客家精神,无疑对大学生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嘉应学院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筹划建设中的百年纪念园和学校东校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充分体现嘉应学院百年办学的成果,也要充分彰显嘉应学院办学的客家特色。这里提两点建议,希望在特色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上能够在细节上突出特色,为环境育人添砖加瓦。

(一)在学校周溪桥边立碑,介绍“周溪”命名的原由。周溪是唯一一条流经学校的河流,是嘉应学院文脉灵动的象征,大学生们在溪边漫步、读书、沉思,听溪水?琮,心灵会得到净化。现在学校对周溪进行进一步整治,无疑是很好的举措。还可以立碑,介绍“周溪”的命名,这样可能更能引人发思古之幽情,激人奋发向上。一般人认为,周溪的得名是因为“形如腰带,旋绕周回,故曰周溪”,实际上不然。据考证,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宋朝理学家周敦颐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熙宁三年(1070),擢升为提点刑狱。在粤期间,他深入有瘴气和险峻之地进行考察。梅州正是瘴疠之地,虽然地方史志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周敦颐来过梅州的可能性极大。后人也许为纪念这位思想家,才把这条梅城附近的小溪命名为“周溪”。周溪中下游还有一座濂溪桥,溪边曾有一间濂溪书院。“濂溪”正是周敦颐的字号。

(二)在美术学院后边的山林中择一块地建“七贤亭”。七贤亭是纪念梅州大地上出现的七位贤人:程?、张九龄、韩愈、刘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1937年,七贤亭建于梅州市文保路一号金山顶,1987年11月,被确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加以修葺。亭为六角形,绿色琉璃瓦面,宝瓶顶。2012年4月19日,梅县住建局鉴定“七贤亭”的危险情况为D级,于是将它拆除。可以与有关单位进行协商,把“七贤亭”重建到嘉应学院内,亭内介绍七贤的事迹。“七贤亭”无疑会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们起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也会使梅州的一处古迹得以保存,使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得以传承。

二、特色校园文化软件建设

特色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在整体规划的同时,局部、细节也要精心设计,要不避琐细,不怕麻烦。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文艺、体育和科技活动,可以融入更多的客家元素。客家美食制作大赛、围龙屋摄影和写生、客家山歌表演、梅州山歌剧和广东汉剧欣赏等文化活动,可以定期组织,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切身体会到客家的精神和客家的美。梅州山歌剧《等郎妹》、广东汉剧《白门柳》、电影《孝女彩金》在学校演出或放映,好评如潮。课堂上也可以讲授客家文化,传播客家精神,这应是特色校园文化软件建设的题中之义。学校不但开设客家文化、客家美食等校选课,组织开展客家方面的讲座,而且在各院系的公共课和专业课中,鼓励教师能够适当地穿插讲授客家方面的知识,大力传播客家文化和精神。例如,音乐学院请山歌大师汤明哲授课,就是一件富有成效的举措。“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师在讲授教材相关内容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推荐大学生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梅州名人传记,查阅梅州爱国人士和人民群众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的事迹,了解他(她)们的主要思想和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乃至当今的影响。在讲授第一章中“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时,教师插入讲解甲午战争惨败清廷割弃台湾后,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所作的《春愁》,和学生一起朗诵:“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让学生体会那种切肤之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并延伸讲到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总理吟诵了丘逢甲的这首《春愁》,阐明两岸同胞的骨肉关系,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的事情,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是一家,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讲授第一章中“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第二章中“戊戌维新运动”时,教师插入黄遵宪的相关事迹,让学生通过了解他所写的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渡辽将军歌》等系列诗作,明白作者心里所充满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深挚的忧国情思,明白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所具有的深远政治影响力。在讲解第二章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教师讲授太平天国的早期领袖,分析这支“客家”属性较浓的农民队伍,和学生一起探讨左宗棠所说“太平天国起于嘉应(即今梅州),也灭于嘉应”的原因。讲授“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插入淞沪会战中以“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梅州籍将军谢晋元的事迹;讲到下编时,插入开国元勋元帅的生平事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适当地补充一些具有不可替代的、近距离的、颇具“亲和力”的本土历史文化史料,势必会使学生倍感亲切、真切而兴趣盎然,从而培养他们热爱梅州、热爱客家、热爱嘉应学院的感情。将本地杰出人物和优秀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确实有利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这方面,各院系各专业都可以有作为,化学学科可串讲中科院院士、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教授的成长故事和卓越贡献;数学学科可穿插讲解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李国平教授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成就;桥梁课程可讲解中科院院士、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教授的成长事迹和不凡业绩,安排学生参观嘉应学院西门附近的李国豪故居;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和书法课程可讲解清朝诗人、书法家宋湘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或者书法作品;近代文学可加强黄遵宪、丘逢甲的教学;现代文学可注重张资平、李金发等作家的教学,安排学生参观嘉应学院旁边的张资平故居——留余堂;当代文学可补充讲解客家文学大家程贤章的文学创作;美术学科可讲解画家林风眠教授的生平事迹和绘画的成就与贡献;教育学科可介绍中山大学校长、教育学家邹鲁的生平事迹,等等。

三、总结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为创办特色大学服务。嘉应学院现在正为“创建国内知名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因此,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大有可为,都至关重要,不可轻视。

作者:汪平秀 单位:嘉应学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