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1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及其环境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络已经悄无声息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安院校也是如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师生日常生活,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都以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的趋势,改变和影响着校园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教学生活秩序。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特别是3G、4G互联网的出现,使新媒体以社会新媒体的方式丰富着第五媒体———手机的发展时代,使校园师生乃至社会群体增强了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便利性,共同编织着一个网络新媒体的环境。

1.1新媒体在满足学生对信息需求的同时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念

高校是知识信息的集散地,更是新媒体信息发展的集散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也渐渐发生着变化。由于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建设物质网络的过程中,新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出新的增长点。新媒体环境下,知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表现为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传播速度快,传播源和传播范围广泛。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课件共享等,共同组建成新媒体知识信息资源库,为公安院校师生学习、科研、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师生间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进行沟通交流,妥善解决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中的难题和困惑,充分享受着新媒体环境发展带来的各种便捷。然而,也正是网络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学生思想活跃,社会及校园网络开放性逐渐增强,“快餐文化”日渐盛行,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实用主义、功利意识和及时行乐等不良价值观,给新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新的困境,这也是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双刃剑的体现。

1.2新媒体在满足学生对人际社会融合互动的同时滋生了新的环境压力

由于新媒体的科技应用,为学生在校内校外及社会上的交往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时间便利。正是新媒体的虚拟性,师生在人际及社会交往中不受时空距离、文化背景、社会地位、宗教种族、风俗习惯等差异性限制,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各自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心灵渴望,利于师生进入社会交往的网络圈子,有助于负面情绪释放,调节心情;利于加强社会交往,扩充视野,实现感情的沟通。校园文化活动也通过实体的活动转向网络阵地。如“网络英雄贴”、“贴吧”、“人人网”“QQ”、“微博”、“微信”、“易信”、“密聊”等网络阵地,渐渐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虚拟阵地,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较大的影响。然而,也正是新媒体的虚拟性,使更多学生痴迷和沉醉于新媒体的“诱惑”。学生从高考进入到大学,身心得到放松,在新的环境中,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信息的首要途径就是通过新媒体,传递表达生活烦恼、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思想困惑等复杂情感。同时,他们通过新媒体,在网络、手机终端开展交友、聊天、网恋、网上游戏,这也成为校园网络媒体发展中遇到的“窘境”。

1.3新媒体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在异化着其思想认识

在公安院校,刚入学的新生,面临着学习的放松,思想的活跃,学生管理要求的转变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警务化管理要求学生养成统一规范的纪律作风和参加警察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生活,学生在内心深处渴望自由的大学校园到处充斥着“清规戒律”,他们需要寻找一片自由的空间,使心灵得以释放,心情得以调节,于是往往通过新媒体方式,在论坛、贴吧、个人网页空间及其他网页、媒介展现自身个性,表达个人观点和主张,强化自身的视角和价值取向,拓展内心心灵空间。随着3G、4G网络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空间、信息源和信息量的膨胀,使学生的内心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逐渐得到满足。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使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喜欢通过这一方式吐露心声,张扬个性。在虚拟而隐匿的网络新媒体世界,学生还可以更加轻松地传递信息,组织网络活动。在这些空间中,讲话可以不讲语法,不要规范,可以诙谐、随意、简单装可爱、卖萌,甚至是图文并茂地吐露心声,丰富地表达着自身心理情感,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网络语言和媒介特点,异化着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举止,“丰富”着新媒体环境。

1.4新媒体在满足学生娱乐和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要求其不断提升网络道德修养

在新媒体中,可以便捷传递视频、图文并茂的丰富信息,让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到新媒体的文化和美学乐趣。通过新媒体,实现网上下载、上传信息,更新自己的网络空间和天地,实现购物、缴费、储蓄、电台收听、心情释放等,新媒体渐渐成为师生青睐的便捷、经济的流通方式,实现了他们各自对娱乐和消费的需求。同时,由于传播者因商业利益驱使和媒介素养缺失的影响,新媒体媒介传播着一些低级文化、庸俗文化的信息,随同海量信息源共同“入侵”着校园新媒体的环境发展。如暴力、色情、虚假信息和流言蜚语、非正式组织信息等,通过手机、论坛、网页实施传播,充斥着校园新媒体建设,不断冲击人们的网络道德修养底线,误导师生在网络中的信息研判,破坏校园秩序,败坏校园风气。

2提升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提倡一种忠诚规范、团结奋进的校园精神,树立一种风清气正、求实创新、和谐积极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随着科技网络的广泛运用,新媒体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社会各个方面的浸润和冲击。在2014年“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当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交锋冲击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平台。”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发挥新媒体作用,在新媒体中把握思想舆论的话语权、领导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正能量的传播。因此,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视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汲取公安职业文化的养分,把握公安校园文化的特色,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优化新媒体环境建设,实现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思想性,反映时代感,富有文化内涵、思想教育引导的功能。

2.1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坚持校园文化建设正确政治方向

人无精神不振,国无精神不固,校无精神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表述,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的新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小小分支,应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把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意识,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用先进的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新媒体的阵地,规范新媒体建设,拓宽先进的文化载体,改善校园新媒体文化环境,宣传先进文化意识形态,培育公安院校的先进文化,提高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2.2统筹发展建设,拓宽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覆盖面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2014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强调,“要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校园文化在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路径,新媒体的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领域。这需要我们统筹发展,扩宽新媒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覆盖面,扩展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中的基层覆盖面。然而,大部分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普通高校一样,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长远性。新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均与传统媒介不同,它更多体现在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化等最新技术,新媒体的素材尽可能快捷、丰富,既达到图文并茂,又能实现交互的良性效果,把校园文化阵地与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融合起来,集校园网络、广播、视频、微博、微信等一体,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新媒体时代,增强新媒体的系统性;正是如此,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要突出新媒体的建设内容,既要注重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需要校园新媒体的个性化发展;除了要反映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统一价值理念,也要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既要注重内容的丰富,突出思想性、新闻性、人文性、知识性,又要贴近实际、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集欣赏性、娱乐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

2.3整合有效资源,构建良性的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环境

物质决定精神,也促进精神的发展。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塑造师生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当前,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紧紧围绕法治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网络宣传阐释、营造新媒体的良好氛围,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为良性的新媒体校园文化创建优良环境,需要在学校基础设施的主体建筑上下功夫。如图书馆、教学楼、体育馆、宿舍楼等是最为主要的部分,通过描述、设计反映公安职业特点、教学科研的艺术传统媒介,反映艺术元素、新媒体元素等。同时建设网络、数字化新媒体的良性环境,在吸取公安职业传统文化过程中,体现公安职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感。如具有现代法治社会的法律意识、科学精神、为民服务意识等内容,强化新媒体环境建设,增强广播、网络在传统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进一步扩展“网络论坛”、“广播访谈”、“微博”、“微信”、“易信”、“密聊”等数字化新媒体,增强校园文化的视觉直观性和感染力,构建起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媒体环境,增强新媒体环境的育人功效。

2.4完善媒介制度,增强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中的制度保障

校园文化在公安院校中,更多体现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校园文化建设在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是锤炼忠诚警魂品格、强化公正执法意识、塑造为民服务的宗旨和清正廉洁职业操守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广泛运用,其自身虚拟性、隐匿性、交互性等特点,促使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的熏染过程中存在正面引导和反面误导的两面性,这需要完善的新媒体网络制度予以保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建设中,需要通过开展新媒体伦理、法制教育和正面引导,强化学生的法纪意识和保密意识,规范新媒体的使用行为,建立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制。通过信息审查、监控等,强化新媒体使用的管理和监控,严格新媒体网络的行为准则,有效分析、研判并处理新媒体中存在的反动、不健康内容和行为,确保新媒体环境的安全有序,干净清爽,和谐发展。

2.5强化软硬件建设,提高新媒体媒介素养水平

在新媒体环境中,选择有效的新媒体建设,正确分析、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是促进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首先需要抓好软件、硬件建设。通过构建校园门户内外网站,拓宽公安院校校园信息占有渠道和途径,实现资源信息迅速和准确共享;通过建设“红网工程”,促进“红色网站”中正确、积极向上的健康内容占领校园新媒体网络主阵地,形成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大正能量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模拟警情的虚拟新媒体网络整体的构建,引导学生找到公安职业的归属感和主体意识。其次,培养新媒体素养理论水平。新媒体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记忆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提高新媒体素养,可以通过培训、实践等,构建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凝聚新媒体发展的正能量;通过加强新媒体使用的正面覆盖性宣传,引导学生丰富新媒体前沿信息和知识结构,提高区分新媒体中良莠信息的识别能力,成为新媒体信息的驾驭者,为自身成长成才进行理性的使用和消费。再次,建立新媒体队伍保障机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事业责任心强和爱岗敬业的新媒体宣传队伍,包括校园文化团队、新闻宣传队伍、舆情监控队伍、分析研判队伍和网评员队伍,及时了解掌握“网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现象、国家决策等的理解和看法,通过培养思想素质过硬,有较高信息驾驭能力和沟通能力、网络管理和监控研判能力的队伍,为新媒体建设提供技术、智力支持,防止各类不良信息侵入校园。通过各种网络宣传平台,积极回应,做好舆论监控和引导,传递社会正能量,打造良好的新媒体舆论生态环境。

3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新的特点,公安院校师生群体在交流表达、聚集方式和现实需求等出现了不同的新变化,积极运用新媒体加强与师生的联系与沟通,已成为公安院校推动校园文化发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深入分析探究新媒体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让校园文化建设占领网络新媒体领域,有平台、有队伍、发声音、有内容、出影响、见效果,有效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强文化育人的功效,推动合格法治人才培养。

作者:鲁丽娜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