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析(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析(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析(7篇)

第一篇:高校健美操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大学校园是一个以教育作为社会的主要社会功能,其中主要是大学生、教师以及工作人员。他们的主要活动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社区活动,慈善工作,人际沟通,日常生活,休闲和娱乐等。而高校校园文化便是指学校的文化设施以及师生员工在持久的工作学习过程当中构成的的价值观、工作思维、群体认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培育有思想、有素质、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建造者和接班人。综合素质人才的绩效应该是:更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因而,校园文化该当重视培育学生追求真理、尽力把握当代科学技术的精神,使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富有敬业精神,努力追求的科学文化知识,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心理承受能力。多元化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校园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三方面相互协调发展,建立起全新的校园文化面貌。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包括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被师生认可的新的文化体制。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学风、校风、教风、班风以及学校本身的人际关系。学风是学生团体学习进程当中的学习态度;校风是学校本身散发的一种精神;教风是教职工在长时间的教授过程当中所构成的教授特点;学校本身的人际关系包括校领导之间、学生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相互之间、学生与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物质方面的建设,这主要归类于校园文化中的硬件,是实实在在所存在的物品。有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校园文化正确发展。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可以说是保持校园内正常秩序、保证持续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而学校良好校风的保障包括学校各项指标、活动正常运行的保障则在于完备、周全的规章制度。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否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呈现效果的关键所在。在整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文体活动是最为根本的建设对象,文体活动作为一种能够丰富同学们精神生活的特殊文化群体,它以它特有的感染力深刻地影响着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1以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为前提

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坚持了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规划人生观、价值观,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以科学技术文化建设为中心

科学技术文化已经成为当今重要文化建设的对象,并且占据了中心地位。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具有相当大的意义,是大学生获取信息、提高专业能力、把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2.3以网络信息文化建设为延伸

网络信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做很多的事情,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学习、网上购物已经变成了现实,它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更方便了大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需求。

2.4以文艺体育文化建设为载体

文艺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艺术,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健美操运动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是因为健美操运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得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大学生的情操,它不仅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充分的展现自己,也让自己的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完美新篇章。

3高校健美操发展概述

健美操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凭仗高校优秀的师资和设施条件在高校中如鱼得水般快速发展。1992年2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CSARA)组织建立,该协会每一年举行一届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锦标赛,而且还将健美操项目设为大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意味着我国高校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之后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使得健美操项目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健美操运动员国家队主要是学院和大学的学生,大学成为中国竞技健美操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而且由我国高校学生结成的健美操队在第八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上名列三甲,在2005年世界运动会上我国健美操队竟然一举拿下了冠军,这确实给我国健美操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使中国健美操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高潮,且使得健美操更是受到全国各省市高校得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运动项目要求的增加,健美操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课余体育运动的重要选项。因此,健美操运动的开展能够将学生和教师紧密凝聚到一起,将有着共同爱好和追求的年轻人团结到一起,互相交流,相互促进,在共同提高健美操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友谊,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4健美操在高校发展状况分析———以滨州学院为例

4.1健美操教学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滨州学院健美操发展现状较为成熟,在短短的几年中发展迅速,这与学校的重视、领导的支持和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健美操为滨州学院的大学生带来了福音,为滨州学院增添了活力,经调查发现在滨州学院体育系专门开设了健美操舞蹈班,并在其它系院开设健美操公共体育课并受到了各系院同学们的喜爱。滨州学院自2008年开始开设健美操专业课以及公共健美操课以来,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专门开设健美操教研室,成员是一支由副教授以及国家级裁判员、国家一级啦啦操教练员等组成的庞大队伍。师资力量雄厚,且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支持体育系健美操代表队走出学校,走出省市,走向全中国。且滨州学院健美操代表队以及教练员并没有辜负学校领导的期望,自2006年开始在全省乃至全国屡获佳绩。2006年滨州学院健美操代表队参加了“山东省第12届大学生运动会”并获得健美操男子单人第六名、女子单人第七名、健美操混合双人第六名的成绩。2009年参加了“山东省健康活力大赛”,大学A组竞技健美操男单、女单、混合双人、混合三人、混合六人分别获得了第四名。2010年滨州学院健美操队参加了在广州体育学院举行的由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主办(教育部隶属单位)、广州体育学院协办的“第五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竞技健身女单获得全国第一名;竞技混双获得全国第四名;竞技三人获得全国第六名。此次竞赛的结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是我校自建校起在体育比赛中获得的首个全国冠军,并有两项获得前六名。2013年经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批准,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与艺术体操分会主办,北京大学承办的“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锦标赛”于2013年12月18日-23日在北京大学举办。全国有134所高校组队参加,参赛队伍中除了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外,还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全国一流的体育专业院校。滨州学院由体育系2011、2012、2013级15名舞蹈学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了中国大学生健美操、啦啦操锦标赛,与全国各大体育院校同分为体育院校A组,获得第二名1项,第三名1项,第五名1项、第七名2项,第八名3项的优异成绩。指导教师周新、于宏亮、王颖被评为“优秀教练员”称号。通过本次比赛展示了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的竞赛水平及精神面貌,拓宽了视野,并与全国各高校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发现了我校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增加了学生的竞赛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及赛事心态,对我校舞蹈学专业(体育方向)的发展及学生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2竞赛活动开展与参赛情况分析

为了进一步开拓健美操专业的发展,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美操锻炼的积极性,2007年由滨州学院教务处主办,体育系团总支,健美操教研室,健美操协会承办的校级学科竞赛“滨州学院首届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通级赛”在滨州学院综合训练馆成功举行,并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在第三届滨州学院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通级赛比赛中,比赛项目为全国第三套大众锻炼标准规定套路,套路的操化动作比较固定、简单,而第四届的比赛中规定套路的动作相对于上一届来说比较复杂,增添了中国学生活力健身操水晶/黄金套路。而在以后的比赛中又增设了活力啦啦操和拉丁、搏击、街舞风格的健美操的自编套路以及竞技男单、女单、混双、三人和五人,并且为老师创造了经验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比赛内容花样百出,更具有活力性、表演性、健美性与艺术观赏性,让更多对健美操热爱的大学生都能在众多比赛项目中寻求到合适本身的项目,施展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风采。比赛分专业组(体育专业)与非专业组,(非体育专业),这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健美操发展的平台。滨州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每年参赛人数都在不断增加,有效推动了非体育专业学生健美操锻炼的积极性。且健美操运动在学校院系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使得健美操运动在滨州学院得发展水平升高了一个层次。此外,自2004年起由市体育总会、市健美操协会主办,金鼎健身俱乐部、滨州学院协办的一年一届的“山东省金鼎杯健美操体育舞蹈邀请赛”在滨州学院已经连续成功举行了十届。参加队伍是来自山东省各大高校的体育艺术生,经调查发现每年的参赛队伍在不断增加,各大院校之间的角逐更愈激烈。比赛促进了每个参赛的队伍参加健美操比赛的积极性,而且比赛的规程更是对性别的参与加以相应的限制,让参赛的大学生男女比例趋于平衡,使得健美操项目在高校真正的盛行。

4.3课外活动学生参与情况分析

自2008年滨州学院健美操公共课开设以来,健美操就一直受到滨州学院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对滨州学院各系院大学生的调查与访谈可得出,健美操是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女生们对健美操的喜爱已经达到了可以说是痴迷的状态。在学校操场或者是餐厅前面、教学楼下面的空地上,甚至是在女生宿舍楼内总是可以看到一群或者一两个女生在进行健美操练习。经过对这些健美操爱好者进行访谈之后发现,有60%的学生认为健美操锻炼可以达到塑造形体美的功能。且经调查发现,无论是大型的毕业晚会、迎新晚会,还是小型的节日晚会、社团派对,以及学校各大比赛的啦啦队、全校运动会的开幕式都会选择健美操表演项目。此外,无论是学校的校报、宣传报还是文化宣传栏上都会有学校健美操表演、比赛的海报、照片、报道文章等。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分析出健美操同样为滨州学院的大学生带来了福音,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们娱乐身心,充分带动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促进了校园文化精神层次的建设,给滨州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5健美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5.1健美操能够推动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

健美操从80年代传入我国,就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和欢迎。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在全国各省高校迅速推广,短时间内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健美操活动的开展带动了校园体育热的升温,不管是学校的广场、运动场、体育馆,还是表演舞台,随处可见健美操爱好者的身影,进而促进了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且使得学校的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更加生机勃勃的景象,促进了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

5.2健美操能够帮助人的全面发展

健美操是可以塑造形体美的一种健身活动,又是富有文化和教育价值的一种活动,参加任何一种类型地健美操运动,都十分富有教育性和文化性,且都需要锻炼者培养一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文化素质。所以,长期参加健美操锻炼,可以非常有效地培养人的文明素养与道德意识,从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5.3健美操有利于校园精神地建设

健美操运动锻炼地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顽强得意志品质、积极创新地意识、团体协作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健美操地这些独特功能,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得审美创新能力、坚韧不拔得毅力、以及学生得自我表现意识。通过健美操运动来提高校园精神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展现大学校园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作为现代时期地我们,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勇敢地面对挑战,使生命更加强壮、健康,从而富于无限的活力与创造力,呈现出更加美的魅力,使健美操运动一直走在创新地最前端。

5.4健美操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大学校园与社会其他社区一样,同样存在着使人们可以休闲娱乐得地方。健美操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它那充满了现代的气息、激情澎湃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以及新鲜迥异的风格充斥着整个校园。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广泛的开展健美操比赛和表演,而且举办地健美操活动形式愈来愈多。因此大学生们可以因为这些赛事、演出和活动而使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还能涉及到有关健美操专业方面的一些知识,有利于全面发展身体及心理素质,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给大学校园注入了一股新潮流,并且使大学校园业余生活增添了五彩缤纷的颜色,使娱乐活动的层次有所提高。

6结论

(1)健美操在大学校园之所以能受到大学生门广泛地热爱与关注,在于它的健身美体、休闲娱乐、心理调节以及竞赛表演的作用,给校园文化作用与功能增添了亮点和活力。(2)健美操不仅推动了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而且还完善了校园地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审美意识,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着健身、教育、与娱乐于一身的价值,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得规划与发展。(3)健美操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满足了校园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需求。7建议(1)积极宣扬健美操文化,加强健美操专业人才的培养。(2)积极构建健美操课程体系,推进健美操运动的发展。(3)加强健美操文化建设,为健美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4)创建健美操协会、社团、组织、相关机构等,给予健美操专业的人群一定得归属感与安全感。(5)使健美操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发挥学校各大优势,创办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如:校园赛事、活动表演、趣味运动会等。

作者:谢丹 邵珠彬 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境遇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细化的劳动分工导致社会各领域的专业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增大,与市场经济平等、竞争、法制、开放的一般特征相对应,个人的独立、自由、平等权利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作为独立人格的人的最高权力。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等价交换、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才能有效地实施,市场经济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于是,社会强调个人的主体性,极力推崇独立、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观。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等弱点,强调利益至上、个体至上也容易诱发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价值观。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没有复杂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社会的价值观表现出单一性和同质性,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精神至上等是社会最突出、最鲜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如果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单一的社会价值观,那么,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快速转型则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从社会结构的变化,到所有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以及发展模式的变化,都说明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转型。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现代化国家用了上百年所做的事情,即进行了社会基本结构的重大变革,进行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也必然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价值观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要求和人们的价值诉求,新的价值观逐渐形成,价值观开始了从一元向多元、从整体向个体、从精神向物质的转变。伴随着迅速转型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官员腐败、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生态环境破坏、就业、医疗、住房等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不满情绪,各种消极价值观也寻找到了滋生的土壤。总体而言,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从国际背景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种文化互动更加开放,不同文化间的交汇和碰撞在频度、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人们处在多元文化场域中,在多元文化体验的相互比较中重新考量本土文化的利益诉求、思维习惯、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来丰富与完善本土文化。然而,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教育资源与传播媒介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在文化中也占据了强势地位,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本土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借助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向全球推销他们的价值观念。从目前来看,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已经从各种渠道传入国内,影响着国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乃至政治观念。“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思潮已经被人们熟知并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承载西方价值观的文化正以迅猛的势头对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进行解构。文化的渗透和操控,越发成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侵略的手段,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当前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要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指“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这种吸引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亚洲新兴经济体迅速作出响应,着手调整文化政策,把国家文化发展上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韩国等国家和欧洲、香港、台湾等地区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软实力较量的主要推手。目前,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明确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在于其价值观所具有的能够激发起人们激情、渴望和梦想的力量。“抽去了核心价值的文化,只能流为肤浅的‘软而无力’的文化式样,而绝不能成其为一种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因而它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和灵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弥合了种族、肤色、方言等自然因素的分隔,也超越了阶层、职业、宗教等社会层面的界线,通过它可以把社会成员联结在一起,形成一种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然性

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意识培育工作,也是一场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如果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那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群体之一,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首先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高校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思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人的社会性即文化性,文化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文化就是人作为这种主体存在的方面”,“不是形而上学地解释人的本性,而是本身包括人的存在和发展形式的全部历史多样性的文化,说明人的世界与自然界的质的区别”。每个个体都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在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熏陶之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社会化及价值意识的建构主要是在文化环境中发生的。从个体价值观形成来看,价值观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赋予人不同的感知形式和思维形式”,文化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文化感召和引导,使其倡导的价值观被人们所理解、认同并予以恪守,对人的言行产生直接的导向、匡正与约束作用;二是价值观渗透于一定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之中,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基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在高校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以在校师生为服务对象,通过凝聚校内共识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和校园特色。校园文化能够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塑造其价值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文化建设具有统领作用。价值观扮演着文化核心的角色,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基本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它是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是新时期高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引领广大师生行为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的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风向标,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也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品质,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会自发进入人们的头脑,指导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人们的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之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征,能够将价值观、道德原则等要素隐含在文化结构中,通过熏陶和启迪,对人的价值观起引导作用。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教学管理、文化活动、实践教育、环境建设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渗透,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校园文化,借助校园文化这一载体进行培育和践行。那么,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更好地承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使命?笔者根据所在学校的一些做法和成效,提出一些看法。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创新

第一,以文化认同为目标,以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为指向培育校园文化。

文化认同是一种文化自觉、自省与自信,是主体对其所归属的文化在意识、心理与行为层面的认可、偏爱与融入。文化认同具有丰富多元的内涵与外延,其核心是认同该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基础与思想旨归。“个体在接受文化熏陶和影响的过程中,也是个体价值观自觉选择、辨别、认同的过程。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历程同时也是个体文化认同的历程。”归属感既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感受,也是一种安全感、存在感、幸福感和确定感。归属感基于一定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认同高度统一。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基于校园文化,帮助个体参与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体验和创造,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找到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认同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如何做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呢?首先,挖掘本校的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蕴涵大学精神的建筑或标志等物质文化,到校训、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再到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的制度文化都要彰显同一个内涵,不相互脱节、不相互抵触;各个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统一风格,整合资源,注重传承,增进学生对学校的向心力。其次,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学生只有认可、钟爱和赞同其所归属的学校,同时主观意识到被学校接受、包容与肯定,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自信,形成自觉,校园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欣然接受、主动内化。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诉求,帮助学生成长,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要培育校园文化与弘扬学校传统相结合。弘扬学校传统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校荣誉感,从而认同学校,认同学校的文化气质。因此,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军训、校庆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力宣传学校的历史文化、发展动向与未来蓝图,凝聚与构建学校的精神灵魂、核心价值与教育特色。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这就需要创新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其中,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受情景感染,有效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第三,利用自媒体受众广、传播快的优势,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信息社会,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时代”已是时展不可阻挡的潮流。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广泛普及与运用,使资讯的获取与变得轻而易举。只要懂得简单的手机和电脑信息操作,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查看各种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这种平台自己的观点。大学生作为充满活力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种方便快捷的信息运行模式、诙谐的话语表达与大学生的思维相契合,迅速成为他们的关注对象和信息获取方式,深深融入到生活和思维之中,改变着他们的交往和生活方式。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冲击着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者的话语地位;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宣传工作除了充分依托校报、广播站、新闻网、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平台外,还要积极搭建官方微博、微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学校的重要通知和重大活动信息,并组建专业团队做好更新与维护。运用新媒体宣传,一是创新信息报道形式,合理运用网络语言,打破交流的藩篱,缩短沟通距离,寓教于乐;二是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层面,还应在价值评断、价值引导等方面重点发展,满足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提升影响力;三是推出知名教师的微博、微信,利用他们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与学生进行互动,从专业视角解读社会热点现象。

第四,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重在养成,贵在实践。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突出的价值导向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要贯穿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发展的新面貌,感受国家建设的时代使命,找到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契合点,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作者:王红 单位:深圳大学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对于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重庆大学图书馆王姝等人认为,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是特指文献信息服务以外的旨在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层面的延伸服务。在此基础上,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张月群等人对文化服务的目标进行了具体细化,认为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是文献信息服务以外以保障高校师生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的服务,这里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包括指导师生道德生活、缓解师生心理压力、丰富师生课余生活、提升师生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广义图书馆文化的“三层说”定义,笔者认为图书馆文化服务是文献信息服务以外基于物质、制度、精神三方面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物质文化服务、制度文化服务和精神文化服务,即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内涵。

1.1物质文化服务

图书馆是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是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之一。其内部的馆舍设施、技术设备、文献资源、信息产品以及借阅环境等,能给大学生最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是最表层的文化服务,但他往往能体现出一个高校图书馆的实力、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物质文化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1.2制度文化服务

制度层面的文化服务,主要是指通过制定图书馆行业规范、业务管理制度体系以及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等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的条款,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合理开展图书馆工作,使得图书馆机制运行更加顺畅。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让大学生享受规范服务,感受到图书馆的服务价值观。

1.3精神文化服务

这是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核心层,主要包括图书馆办馆理念、价值理念、职业道德以及图书馆精神,实现了图书馆在人力、技术、资金和信息等资源上的最佳组合。他能够使整个图书馆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实现凝聚读者、激励读者、引导读者、约束读者的功能。精神文化服务的层次高低是衡量图书馆文化服务好坏的重要标志。

2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应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2.1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为了培育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获取知识、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所推出的文化服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广大大学生陶冶情操,培养优良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能够有效承接和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因此,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不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分子,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相同的主体、目标和功能,更多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2.2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具有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明显优势

高校图书馆不仅资源充裕,而且还能直接与全校层面的师生“面对面”接触,在文化服务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横向上,图书馆和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相比,更具资源、技术和空间优势,服务力度更大、服务成本更低;纵向上,图书馆比二级学院联系服务的群众更多元,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2.3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大量的、多元的信息通过现代化方式迅速向高校师生传送,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封闭的状态被打破,进而转为开放,一系列正面积极的、模糊消极的、混淆视听的信息直接涌进校园,对大学生品质情操的培育产生直接的影响,严重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部分师生出现“理想真空”“精神贫血”“价值悬浮”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图书馆,必须挺身而出,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服务。

3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3.1把大学生现实需求放在第一位

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优化文化服务来说至关重要,是文化服务推进的“风向标”和“指南针”。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对大学生的需求进行专题研究和分析,进而促进文化服务方式不断优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使得文化服务的作用发挥更加持久。要想真正了解大学生对文献的需求,具体应从宏观上采取网上问卷、随机走访、微信点赞、微博评论等方式,实时了解大学生心理需求、阅读需求以及对图书馆硬软件建设的期望,定期收集汇总、分析研究,按需求制定可行方案并适时调整文化服务方式。从微观上,针对具体的文化服务活动,学生的前期支持度、现场参与度、后期效果评价等,都是文化服务成效的表征,因此,可采取活动前期意见征集、中期互动交流、后期测评反馈三步工作法,与大学生全程互动,跟踪掌握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促进文化服务持续发力。

3.2多渠道整合资源

3.2.1要争取校内决策层———高校领导的认同,赢得政策规划以及人力、财力、物力多方面的大力支持,纵向形成文化服务实施的核心支柱。如:把图书馆文化服务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引进图书馆文化服务人才,将更多的服务载体、服务项目及配套经费向图书馆输入等。

3.2.2要统筹执行层———校内部门合力实施。充分发挥学生处、教务处、宣传部以及校团委等执行层的作用,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宣传以及学生活动等方面,横向形成推进文化服务的合力。如:校团委拥有丰富的学生社团资源,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调动学生社团组织协助开展图书馆文化服务,扩大影响力。

3.2.3吸纳协助层———社会资源的加入。高校图书馆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网络信息服务商、社会图书馆、科研机构、兄弟院校等合作,吸纳更多的信息、人才资源,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更好地服务高校文化建设。如深圳大学图书馆加入深圳市各类型图书馆联手构建的统一服务平台“深圳文献港”,吸纳社会资源,服务在校师生。

3.3与时俱进地引入新媒体

现代化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传统的阅读服务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给图书馆谋求改革、创新文化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图书馆应主动顺应形势变化,化危机为机遇,引入新元素———拍摄微电影,开设微博微信,探索实施“云服务”,推进数字化阅读等,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信息有机融合、打包推出,改善传统图书馆单纯阅读的枯燥乏味的局面,更好地契合时代需要,满足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让大学生多样化地体验图书馆文化服务,接受知识传播和文化熏陶。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爱上图书馆》,在网上后点击量超过25万人次,图书馆也凭借此片获得IFLA(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第十届最佳国际营销奖。厦门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均利用OPAC2.0(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与豆瓣网合作,其中厦门大学的师生可通过豆瓣网获得诸如内容简介、推介阅读等方面的信息,也可通过图书馆的OPAC书目检索查看到豆瓣的书目链接,实现了从豆瓣网查找馆藏图书和从馆藏图书查豆瓣网资源的双向互查互检。此外,新媒体的引入,还能便捷高效地将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向校领导、各学院、教研室以及在校师生推送,并实现各层面之间的信息交互,增强了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活力与影响力。如国外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管理系统,将图书馆和教务统一到网络虚拟学习平台,教师可把上课用的参考书书名等存入平台,图书馆可把指定书目资源放到网上,学生可根据课程号或教师姓名从网上检索到书目文章,下载打印阅读,实现了师生间信息便捷互动,这种网络教学使得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作用越来越大。

3.4注重创新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仅局限于举办几场知识讲座,开展几次征文活动,未能与其他部门的文化活动区别开来,在师生中没有形成深刻印象,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较弱。要破解这一难题,更多地需要创新文化服务的品牌特色。品牌性、特色性文化服务,能将图书馆和其他部门区别开来,更多地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实现吸引眼球、凝聚人气、增强参与、提高生命力的良性循环。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点亮阅读、启迪人文、弘扬文化”为宗旨,将文化服务与教研支持活动并重,实施“阅读———让校园更美丽”“‘鲜悦’LivingLibrary”等多元文化服务项目,构建了创新型的IC2服务体系,凝聚了校园文化资产,提升了图书馆校园形象,同时也赢得了多种学校奖励及社会荣誉。重庆大学图书馆围绕“文献服务+文化服务”的办馆理念,致力于文化服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构建了系统的“五个一工程”品牌。文化服务创新实践使图书馆文化育人的社团组织成了学校社团中亮丽的风景线,得到了广大师生与同行的一致肯定。

4结语

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形象的体现,还是高校文化气质的彰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随着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发展以及校内外环境的不断改变,高校图书馆更要紧扣自身实际,高点定位,把文化服务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局中统筹谋划,进一步充实完善、改革创新、跨越提升,以全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作者:戴蕾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图书馆

第四篇:校园文化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民办高校党建的相关性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民办高校的党建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校园文化中高校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尽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发展历程中党建的领导地位曾经出现几次曲折的变动,但是,党建在高校思想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核心地位始终如一。自1998年我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党对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领导作用之后,党建工作开始成为校园文化构建的指导者,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据当前高校发展状况来看,党建工作的好坏明显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对先进文化的接纳性。以民办高校为例,在资金准备和引入、组织架构、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等不够完善的当前发展状态下,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缺乏与时俱进性,甚至一些以高校经济效益为运营核心的民办高校,忽视校园建设和党建工作的执行性,即便设置了院系党支部、校党委等,也无法真正发挥党建工作应有的作用,如此,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自然无从入手。

二、校园文化优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调整的必然性

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所招收的学生群体素质、能力开发程度、上进心等方面较之传统高校所招募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弱势。据调查,民办高校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很容易产生低人一等、自怨自艾、“破罐子破摔”等的心态,一些学生一方面坚持要“面子”,而另一方面却不求上进、不思进取,逃课、打架、上课睡觉、讲小话等的不良行为比比皆是。对于此类问题,党建工作作用和优势的充分发挥,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学生群体的觉悟和素质、化解学生不良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等作用。从民办高校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学习状态而言,高校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无疑是拓展学生视野、正?风、正学风、强化党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驾驭能力的重要工具。而只有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融合并有效执行,才能真正保障马克思主义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思想,才能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融入成校园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进而不断引导学生解放思想,释放心理压力,重新以健康的心态和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实践创新中来。

三、校园文化优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优化的原则及方式

(一)校园文化优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调整的原则

校园文化的不断改革和建设需要党建工作作为思想指导,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和时间管理等同时需要校园文化和党建工作为其指引。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校园文化建设容易出现方向迷失等问题。由此可见,在校园文化优化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需要不断随之与时俱进。由此,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优化和调整要求。如不能片面将党建工作调整与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混为一谈,不能片面强调党建工作或者片面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正确看待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地位,明确校园文化对党员和党建工作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党建核心地位的不动摇,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等。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服从共产党执政建设的大局,此项是民办高校党建最为关键的原则,民办高校党建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巩固党对校园管理和对高校领导的基础上,必须要按照执政党建设所确定的原则、纲领、目标、思路等强化民办高校的自身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工作属性和工作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两者在实施方式、根本目标等方面所存在的一致性,又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融入到党建工作中来,其依存关系也成为两者融合的重要切入点。由此,在当前发展过程中,立足服务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大前提,结合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需要,高校党建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才能确保党建工作不流于形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求下民办高校党建组织的革新

党组织的建设包括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民办高校的基层组织建设主要以适应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民办高校机构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及教学、管理、科研等的优化改革为前提。因此,在学校整体发展优化的要求下,在教师团队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养方面,可按照公开、择优、平等、竞争的基本原则选拔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激励党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实行以先进带后进、以老带新的工作机制,强化对教师的思想引导,加强对后备干部和在职干部的多样化教育及培训,以促进教师团队和管理层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提升。此种运作方式可变相促进党组织建设的完善及升级。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资金缺乏、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备等因素的制约,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较小,校内管理干部中党员严重缺乏,高质量教师储备方面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此类问题的存在很容易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党建工作、校园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可持续发展。由此,立足自身发展要求,逐步改进用人机制,构建充满活力、能上能下、人尽其才、广纳群贤的用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校园文化建设对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影响,才有可能促进民办高校综合竞争实力、党建工作质量等的提升。

(三)基于校园文化建设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互动发展途径

首先,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需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在逐步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作为办学经验和办学传统的文化积淀,健康、向上、文明的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党建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民办高校的党员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创造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这就需要不断保障党员和党组织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教育阵地的作用对党员实施先进性教育,保持党员先锋队本色,保持其对民办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及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其次,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需要依托环境建设,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推进党建工作的创新。具体可表现为校园扩建工程和后期工程建设,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依据,按照民办高等教育的特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墙壁文化建设,将每一面橱窗、墙壁均塑造成校园文化和党建工作落实的窗口,弘扬时代主旋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师生思想、审美观、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再次,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需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逐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项制度和规章,以确保行政管理的顺利运作。党建工作体现在具体制度文化建设中,可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度,设立个人和组织的工作要求及任务,确保员工有章可循,从而深化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沈姣 付德志 单位:宿迁学院外语系

第五篇:学生评价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针对学生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停留在表面,缺少真实性和内涵深度,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运用“真实性学生评价”理论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真正以学生为本,把“让学生受益”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从而发挥其先进性作用,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很长时间里需要给予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评价需要进一步与高职办学特色、实践教学、学生特点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真实性评价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越性。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以示范性高职院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二级学院(旅游学院、师范学院等)的校园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然而缺乏统筹,难以找到新时期代表高职院校学校层面的校园文化统筹体,当前校园文化难以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迎合学生需求。其次,从国际全球化、网络化的消极影响、国内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这三方面来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外部、现实和内在原因。例如,高职缺乏针对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生活的评价及质量标准、高职校园文化“形式主义”带来的学生文化活动失真(为搞活动而活动、校园没活力、大学无灵魂)、课外实践缺乏“真实性任务”带来的课外文化科技活动无内涵以及学生真实主体作用往往被学校宣传部等文化建设管理者忽视,校园文化活动难以真正让普通学生群体受益等等。

3.真实性学生评价的意义

以真实性和生活性为特色的真实性评价是在质性评价的回归中诞生的,它呼应了人们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以及对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能力的重视。到1991年,美国至少有40个州已制定了实施真实性评价的计划。真实性学生评价(authenticassessment)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真实性评价的理念与我国现阶段所倡导的多元化学生评价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相一致,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一条就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与学生对校园文化真实需求困难形成强烈脱节与矛盾,我们要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际现状出发,在吸收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真实性学生评价”理论,构建浙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与有效机制,为破解高职校园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和难题提出新思路,对创建高职和谐校园贡献一点力量。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性学生评价及分析

1.真实性评价研究

真实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测验,第二类是表现样本,第三类是观察(observations)。本文笔者将就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基于观察的评价(observation—basedassessment)等三种最常见的真实性评价的展开研究。表现性评价是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让高职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某种具有综合性、真实性的任务或活动,对学生完成任务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与其他评价并不存在绝对的差别,它与传统测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任务的真实性、复杂性,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和评分的主观性方面。笔者随机选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500名学生进行访谈,发现73%的受访学生认为目前校园文化活动对自己收益不明显,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高职校园文化“形式主义”带来的学生文化活动失真、大家为搞活动而活动、参加活动没什么意思、校园缺乏活力和生气、身边同学不积极进取、课外文化科技活动无内涵、得不到帮助和提升等等。另外,根据课题组观察,在校园各个路口、餐厅、教学楼、教室、宿舍及运动场观察学生的精神状况,根据随机统计,32.8%的学生表现精神欠佳、无精打采,对路人的提问表现冷漠。

2.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满意度测评

课题组于2014年11月1日至12月30日期间共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发出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度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85份,收回比例为97%,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比例为96.49%。每个学生评价具体要素都有1~5个分值选择,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课题组针对学生评价反馈的校园文化建设满意情况从精神文化、教学文化、环境文化、激励文化、品牌文化等五方面的34项因素进行分析。第一,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各评价要素的满意程度总体不高。各评价要素的得分均值介于3~4之间,得分均值最高的也只有4,最低为1.75,也就是说学生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各评价要素的总体满意程度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学生这一实际评价结果并不理想。得分最高的为“注重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和“学科专业技能大赛获奖”,说明学生对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技能学习的认可度较高,特别是金职院等一批示范院校在全国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名列前茅,给大部分学生带来较强的荣耀感。第二,“精神文化”维度中,得分最高的前两项为“校园呈现高校办学特色”“师生淳朴,热情友好”,而“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校园富有亲切感,周末愿意呆学校”分别为2.43和2.77,比较靠后,说明高职办学特色鲜明、高职老师、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相对文化积淀不足,还不足以吸引学生投身校园学习、科研、创新交流等文化科技活动。第三,“教学文化”维度中,课题组发现最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学科专业技能大赛获奖”得分最高,为4,然而“学科专业技能大赛受益面”得分最低,为1.75,而且是34项评价因素的最低分,这出乎课题组意料。课题组深入学生群体了解,通过在杭州、金华、义乌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发现这几所高职院校每年在全国技能大赛获奖数量确实颇丰,但是学校往往只注重那几位学生“好苗子”,从大赛初选到复赛到选送省级、国家级赛事的每个备赛环节,学校和带队教师为保证国家、省级奖项的荣誉和奖励,往往把全部精力投入在少数几位精英身上,而庞大的普通学生群体很难在专业技能竞赛中得到辅导、帮助和提高,这也是导致“学科专业技能大赛受益面”得分最低的原因,形成巨大反差,值得高职院校深入思考。第四,在“环境文化、激励文化、品牌文化”三个维度中,“学校纪念品服务”“学校人文景观和雕塑”“学校奖励机制”“文化大讲堂和各类励志学习平台”“好人好事、周围学生精神面貌”等因素的评价得分较低,都在“3”即“一般”以下,其中“学校纪念品服务”得分最低为“1.75”,说明校园纪念品是影响校园文化情感一项比较重要的因素,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

三、富有“真实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以真实性评价为抓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创新

很多学生、社会人士走进金职院等高职院校,认为校园文化氛围还比较欠缺,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围绕学生真实情感需求的校园文化整体,需要重构系统。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走进学校、景色很美,但软文化还不足,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激情不足,如校园文化精神是包容进取,如果一所大学老师、学生都没有激情,那这所大学就没有活力,校园文化不只是评一院一品就算完成校园文化的考核工作了,考核不能为改变而改变,要为改善而改变,做好校园文化工作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让大部分学生受益,真正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真实感受。建议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加强整合,特别是从学校管理者、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形成链式系统,不断创新载体,加强人文建设,就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校园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他们的老师周末会留在校园里,老师与学生在咖啡厅里聊学业,那样校园文化建设就真正有“味道”了。

2.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文化育人系统工程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文化人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育人理念,要把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文化建设作为高职的重要育人工作,如学校人文景观和雕塑要作为育人手段,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而不是管理者的自我欣赏。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文化育人大系统,就能更好地向师生注入人性中诸如尚德、责任、包容、感恩、进取、良知、诚信、谦虚、勇敢及创新等崇高美德,基于此内化为一种健康向上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人的灵魂和精神。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的渗透和校友文化的融合,可以尝试建立校友企业家联盟,创建富有高职特色的学校纪念品服务公司,多开展文化大讲堂和各类励志学习平台,扭转学生精神面貌,从整体上影响学校教师、学生、干部、职工等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信念和个体成长,这也将影响学校的发展路径和终极追求。

3.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职业素养培育工程

高职院校要寻找合适有效的载体,如精心设计校园科技文化节、才艺技能展示节等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在分类分层开展的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学习成才、品德修养、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育与引导。要积极培育和推进学生职业养成工作,编写易读易记的职业养成行为规范。师生统一思想、要求、行动,开展日常检查、文明监督,建立奖励机制,表彰好人好事。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觉注重自身礼仪礼貌、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职业养成,从而真正达到文化教育入心入耳入脑的效果。

4.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专业能力提升工程

文化育人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把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专业能力提升工程,促使师生践行校园文化的思想精髓,结合高职专业岗位技能、职业精神、管理潜质的要求,与高职教学实践、专业实训、各类技能竞赛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诚实守信、敢于吃苦,刻苦训练并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创新创意潜能,从而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要构建并完善相关机制,让每个人参与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都能在竞赛活动中得到辅导和帮助,大部分学生通过科技文化竞赛让自己成长和提升。

作者:郑伟俊 施丽珍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对接

一、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语文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石和内在核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语文课堂教学最好的实践阵地就是校园。把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融合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运用课堂上所掌握语文知识和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即可以激发师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众所周知,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形式,是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发展灵魂的缩影,是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素养,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很好地反映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发挥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学校的内涵和精神底蕴。高职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为之做出贡献,并相得益彰。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围因素,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横向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因素之一,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辅互进的关系。我们不难想象,没有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力依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会受到极大地制约;同样,失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利保证和积极引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将相形见绌。

二、语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对接,是顺利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促进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健康开展的有力保证。一是可以对课堂所学的语文得以应用和拓展。例如,利用课堂上所学的口语表达技能,以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为主题,可以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观念、学校历史、专业特色等内容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利用课堂上传授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以学习和熟练掌握校训、校标、校风、校规等内容,开展趣味横生的微视频比赛等等,实现课堂教学与文化活动的完美对接。二是可以使校园文化活动融入更多的语文元素。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这种好坏又更多地体现在内容水准、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等方面。将校园文化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对接,对于提高活动的档次和水平,提升口味,有着明显的作用。这是因为,无论组织什么内容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无论是在活动的准备阶段、进行阶段和总结反馈阶段,都与语文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要运用到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实践证明,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对接,即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文学才华的平台,创造一个较好的、有机的学习和活动的环境,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从而能更好地为开展好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语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的途径

1.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奠定校园文化活动基础。

就语文课程本身而言,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另外,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实践的机会体现在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活动上。因而,更应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在活动中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在生活和活动中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课堂和课本上,而应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语文和生活、教学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自觉地将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文化活动和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实现双赢。

2.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有力助推校园文化活动。

实施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展健康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在高职院校,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教育与活动相结合的浓郁氛围。比如,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举办专题文学讲座,通过活动展示学生们的语文能力,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校园各项活动中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围绕学校建设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内容,举办主题诗歌朗诵比赛,提升学生的诗歌朗诵水平和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自信力和主动性、自觉性;也可以开展设定主题的作文比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语言表达、表演、审美、写作等各方面的语文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3.通过语文实践拓展,增添校园文化活动活力。

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园记者培训,让他们随时随地的关注报导校园内好人好事、新人新事,大事要事,同时也要对校园的不良现象进行采访,以广播稿的形式利用学校广播站定时向全校进行广播。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弘扬正气,使爱护校园环境、关心校园生活、规范行为习惯、崇尚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在整个校园内蔚然成风,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达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的热情也将大大提高,无形中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双促进。

4.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果。

比如在每周一的进行的升国旗活动上,利用国旗下的演讲的机会,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完美结合。因为这种演讲的内容要具有积极向上,语言组织上要求简洁、生动,情感表达上要求积极、乐观,这既是给学生一个语文知识运用的机会,也是一次在活动中表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同时使学生对讲话内容的创造性有一定的挑战。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次很好的检验;同时,这种演讲在情绪、表情、表演形式和身体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要求较高,这无疑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现场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

5.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

可以开展朗诵、演讲、辩论、读书笔记等技能比赛,既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力开展,又能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运用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实现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拓展,同时,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在全校或更广阔的范围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即提升了成就感,又促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会贯通。

四、结语

总之,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与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关系非常密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如果缺失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这种活动就没有了文化而言。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尝试,实现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对接,促进院校整体的发展。

作者:刁晓丹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高职院校的发展

21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部也越发重视高职院校的建设及发展。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出台后,高职院校的发展彻底进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成倍增长的趋势。时至今日,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院校中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实践型人才。同样的,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功不可没。高职院校里里外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谓是改头换面,焕然一新。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以支持高职院校的持续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我国产业结构的的重组和升级对高技术的人才的大力需求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及国家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人对高职院校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高职院校不再只是低分数学生的选择,也是其他学生实现梦想追求理想的选择。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建国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渐被提上日程,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此也引发了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目前,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社会经济、劳动者的培养以及充分就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同一的趋向,并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这主要是由高职院校忽略校特色文化的建设引起的。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也成为了高职院校改善同一状况的当务之急。高职院校要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实践能力为主,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创建个性的文化特色;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接受企业的文化个性,在进入企业之前就能对企业文化有较好的理解;三、高职院校的教育必须结合专业的特点。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因此必须全方位考虑专业的特色,使之与教育紧密结合,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最好的支持;四、高职院校的教育要与地区的产业的结构和往后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对人才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来定位自己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找到适合的岗位。这几个方面并无法全面覆盖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建设,其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三、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

(1)重视设计行为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基于自身定位、历史传统、专业配备、地区特色和时代潮流各要素之上,着眼于特色行为文化活动的设计。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异,如综合性高职院校、各类专门性高职院校、师范专科学校和工科院校之间,校园文化活动的焦点就各不相同。可以从同一个层面把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活动划分为两类,一类使加强型,而另一类使弥补型。所谓加强型,顾名思义,即为在自身现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之上独创一格,使自身的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就以教师教育类高职院校来说,该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教师本身入手,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专业素质、教育理念和各方面的能力,开设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即为弥补型的宗旨。弥补型注重从课余开展文化活动入手,为学生补缺补漏,拿工科院校举例,工科院校在提高教育的职业性和人文涵养两方面双管齐下,确保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得以提高自身的内在品质。走在高职院校先列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办学理念,在高职教育的办学道路上越走越远。该学校立足我国发达的沿海地区,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努力培养较强的职业技能与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这些行为和办学理念无疑为其它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高职院校的教育应更多的遵循市场导向性的原则。

(2)以工学交替的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企业文化元素

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模式即为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交相感受校园与企业所蕴涵的不同文化。工学交替所注重的,顾名思义,就是同时进行与交替进行两方面,以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工学交替这一模式益处颇多,它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和实践场合缺乏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亲临企业,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各方面的涵养也能在企业与校园文化的陶冶下得到提升。以工学交替的模式,安排在校生到对口专业进行实习,从而达到高职院校与企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经营观念、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融合的状态,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变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企业文化元素的诞生。虽然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占据一席之地,光靠硬件设施的先进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高职院校要真正走出低端走向高端的道路还是曲折的。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在高职院校正在进行内部升级的时刻把握时机,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作者:王彦凤 单位:中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