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坐落于安徽省宿州市,是2012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的一所医药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1949年创办的安徽省宿州卫生学校,至今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1文化建设观念落后,积淀不足
我校文化建设观念落后,存在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现象。虽然我校有较长的办学历史,但真正办高职教育的时间较短,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师生精神面貌、教职工工作作风、学术氛围等方面,时常带有中专校园文化的特点,校园文化内涵不深、文化积淀不足。
1.2文化建设理念陈旧,传承断裂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陈旧。由于我校刚升格为高职学校,对高职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教育理念等还停留在中专水平的认识上,不能适应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由于招生数量的逐年增长,为解决教师相对缺乏的问题,学校连年引进大量青年教师和聘请外校教师任教,这些青年教师和外聘教师虽然带来了许多新文化,但对学校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导致校园文化传承断裂。
1.3文化建设思路不清,创新不多
一些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总体思路和具体规划,没有制订和校园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目标、原则、措施等,仅靠相关部门组织的一两次文艺活动根本无法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文化创新不多。
1.4文化建设措施不当,政策失衡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的现象,且专业文化建设措施的针对性不强。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缺少文化底蕴,体现不出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目前,我校校园文化活动除少数医疗技能大赛外,大多是一些娱乐性文化活动,忽略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性,不符合医学院校人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目标。
2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校园文化是依托社会文化在校园和学生中产生的一种亚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依托,以建立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职业道德精神为目标,以高职院校学生为受众群体,适合校园内部建设和发展的文化建设模式,其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方向性原则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创新校园文化,形成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坚持走正确的政治路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教育人、发展人、关心人、塑造人的教育目标。
2.2广泛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常抓不懈。要统一思想,让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2.3特色性原则
当前职业学校竞争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体现出办学特色。医药类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高职院校,既要从市场导向性、技能性、地方性等方面彰显职业办学特色,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办学理念,还要从专业特色、管理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人文精神等方面突出特色,形成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
3新时期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举措
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可以熏陶人、感染人,为社会培养更多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新时期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文化建设的职业特色,将文化与职业相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根据医学生特点,不断提高其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3.1改变文化理念,制订总体规划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文化理念,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体现着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医药类高职院校要以医学生医德教育为本位,树立学生“以人为本”、“医乃仁术”的高尚职业道德理念,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但在实际行动中,有些高职院校领导文化理念过于陈旧,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处、团委等少数部门的事,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与自己无关。领导干部对于校园文化内涵没有真正理解,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医药类高职院校必须改变旧的文化理念,加强领导,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议程,列入学校发展蓝图,制订总体规划,要成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及部门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文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3.2明确指导思想,突出职业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全体师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塑造时代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其中,建设具有医药类高职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医药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发展培养服务型、技能型、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因此,医药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当不同于本科院校,也不同于其他高职院校,它应当体现自身职业教育和服务地方医疗卫生发展的特性。
3.3加强校企融合,提升职业素养
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输送技能型、应用型医护人才。因此,建设职业性强的校园文化就要凸显职业特色,就必须实现校企(医)紧密结合、校企(医)合作共建,将医院(公立、民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进校园,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职业化。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以地方医疗卫生发展为契机,调整和增设相关专业,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先后与宿州市立医院、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煤矿建总医院合作,把医院的精神文化、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引入校园,把医院设在学校、设在课堂,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感受医院氛围,在校就能进行实习、实践,从而形成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同时,邀请医院专家、学者来学校授课、举办知识讲座、担任兼职教授(教师),学生到医院顶岗实习,形成了与医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文化,提高了学院职业化程度和人才培养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医药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以医学道德精神为指导,完善校园文化教育体系,实现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张天宝 陈斌 单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党建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一、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由学校管理人员、老师和广大学生在教学、科研、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产物,它同样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表层的内容,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学校各类教学科研设施(教学大楼、各种艺术景观、绿化美化等)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都属于这部分;制度文化是学校为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而制定各种富有校园特色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则是每个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发展演变沉淀下来的意识和观念,如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风俗习惯、学校精神等,这是校园文化中最稳定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也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本质的内容。党的建设就是指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中共为了既定的奋斗目标,围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从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在新的时期,提出更加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任务更加繁重,意义更加重大。高校党建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高等教育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中央都十分重视高校的党建工作。高校党建的内涵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推动和服务高校的中心工作,不断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1990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首次明确了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8年颁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坚强政治保证。
二、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高校党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思想保证和基本的生命线,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匡正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和发展。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是高校党建的肥沃土壤,是高校党建深入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1、高校党建保障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正确方向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思潮越来越多元化,加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影响,高校各种思潮和价值观激荡并存,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及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和方向性更加重要。高校党组织通过加强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师生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段加强学校党员的思想建设,并通过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风,引领广大在校师生,从而确保高校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校园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高校党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当今世界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和主导地位,传统的党建形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党建要不断创新方法,通过更加亲和、更加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走进师生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则可以达到这一效果。通过校园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平台等,使党建与学术讲座学术研究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党建理论想结合、政治教育与网络平台相结合,从而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党建的有机融合。
3、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育人。
高校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为目标。校园文化通过人文和自然环境的的熏陶,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增长了大学生的见识,丰富了社会经验,将大学生塑造成合格的人才。高校党建则通过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最终与校园文化建设都落脚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上。
三、高校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校党建服务高校中心工作是我国高校建设发展的宝贵经验,在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党建工作来主导和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理论和优秀的文化成果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更加现实的重大意义。
1、高校党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挥主心骨作用
高校党组织是高校工作的领导核心,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基础,自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加强政治引导和主旋律弘扬力度,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党建工作要坚持不懈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党员,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成果,在引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中扬弃传统文化,在中外古今的文化融合和碰撞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康的品质。同时,校园文化自身既要传承也要发展,这就需要高校党组织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校园文化的建设。另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浩大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上下通力合作,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这需要在高校党组织的领导下,由各级党组织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群团和学生会等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共同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2、高校党建要引领带动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改革和创新,学生社团在我国高校中越来越活跃,学生社团通过各种各样富含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社团生活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社团这个平台,大学生可以讨论学术问题、社会问题,发展各种兴趣爱好,增长阅历,锻炼组织才能等,社团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高校党建工作应充分重视学生社团这个平台,通过各级党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领指导,在经费、场地和人员以及理论上给予学生社团尽可能多的支持,丰富社团活动,从而通过社团建设带动活跃繁荣校园文化建设。
3、党建工作要发挥党建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争鸣作用
党建工作内涵丰富,党建文化也属于党建工作的一部分,党建工作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驾护航的同时,也应走上前台,用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气息的形式充当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力军,促进校园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党建工作也可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把高校党建工作渗透深入到丰富多彩的师生工作和生活学习中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
作者:向思?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
第三篇: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策略
一、新媒体的特征
准确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对于我们全面分析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困境和挑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传播的交互性和即时性
新媒体使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受众,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互动性大大增强。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周期性,新媒体是即时传播,人们几乎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二)内容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使信息存储空间达到了无限量。同时,这些信息又是任何人都能获取的,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共享。
(三)方式的多媒体与超文本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运用了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多媒体技术,丰富了信息呈现的手段,使受众的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体现出了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特点。
(四)服务的个性化和社群化
在新媒体传播中,受众可以各取所需,体现了新媒体个性化的服务特征。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人们通过一定形式的分类,也形成了一些社群,逐步发展成为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挑战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量小、互动性差、覆盖面有限等特点与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的需求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冲突,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碎片化时间需求不断增加
“碎片化”是指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通过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来获取信息,在生活各个间隙获取信息已成为新常态。如何整合和利用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广和影响,已经成为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覆盖面的重要课题。
(二)共享性空间拓展不断增多
新媒体技术手段使校园文化活动除了关注现场活动之外,搭建更为广泛的网络平台,使活动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互动提供最广泛的共享空间,是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面的重要因素。
(三)互动性表达需求不断增长
移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互动表达空间,每个校园文化活动需要一个可以交流对话的氛围和环境。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互动平台的搭建是提升参与兴趣的重要保障。
(四)主动性选择意愿不断增强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和媒介,建立在新媒体传播思维上,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参与方式和创新活动平台载体,真正契合活动对象的各种需求,是校园文化活动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的原则
新媒体为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活动空间和时间的拓展,使活动的形式、内容、载体等方面不断丰富。依据新媒体传播方式特征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是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遇到的新的挑战。
(一)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使不在现场的人通过网络参与,从而改变了现场参与者为单一主体的状况,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交映的多元主体局面。
(二)由单一内容向集成信息转变
新媒体传播手段让更多量的活动信息、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更具拓展的活动整体延续,为增强活动参与度和覆盖面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由单一传播向多媒体传播转变
校园文化传统活动现场感受是唯一、单一的传播方式。新媒体通过网络媒体将各种传播形式“兼容并包”,将现场感受进行最大限度的传播,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策略
新媒体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主体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媒体背景下,实现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载体的创新,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新时期焕发新的魅力。
(一)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化平台
新媒体的类型很多,基本可分为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类型,而在高校群体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网站、手机、微信、博客、网络社区等平台。校园文化活动要致力于这些平台特点的研究,借用新媒体搭建最方便、最快捷、最高效的信息推送平台,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全面的传播。
(二)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元化内容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和针对需求的活动内容是校园文化活动成败的关键。在活动的策划中,关注校园群体的实际需求、成长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集教育性、娱乐性和生活化的活动内容,提供菜单式的活动清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媒体传播
多媒体传播方式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校园文化活动要综合利用好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校园群体的各种感官,吸引更多参与者和拥护者。活动过程音像的全程记录,活动前期和后期的图文、音像推介,活动中间的多媒体表现,都是提升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四)建立校园文化活动多样化载体
新媒体时代,要坚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活动的时间拓展成包含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系列格局,把活动的空间拓展为线上、线下现场互动和交流评论的共享平台,如微信宣传、网站宣传、微博现场互动点评、活动留言板等,实现更多方式的参与。
作者:郑园园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