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对校园建设的作用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对校园建设的作用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文化对校园建设的作用3篇

第一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一)在高校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发展空间

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中最具特色的应该是由学生自己组成的社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大学社团的存在加深了各系学生的沟通,促进了大学生交流的能力。不同类型的社团使得大学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另外,大学学生会是由学生自主建立、表达学生思想的一个组织,能够帮助大学生完善自己的生活经验。

(二)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艺体全面发展的载体

大学校园的文艺社团能够将对艺术感兴趣或者有特长的人聚集起来,通过共同合作,创作新的精神方面的作品,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艺术社团需要自编自导节目,负责各种文艺演出的编排、演绎以及对观众的妥善安排,这在无形中提高了艺术社团人员的素质。另外,各类文体社团的发展,还能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帮助他们保持乐观心态、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高校学术实践与理论研究为大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大学校园文化能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教师为了研究某个课题,常常会找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榜样,能够促使学生建立自己的梦想,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启迪学生的梦想,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心态,积极面对困难,实现自身价值。

二、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策略建议

(一)建立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要加强对各类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大硬件投资,增加学生各类活动的场所,为学生发展自己的技能提供立物质条件,如建立合格的实验室、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运动厅等。还要加大校园精神方面的建设,建立专门的广播电台,每天对校园进行广播,加深加快校园文化发展,提高校园文化氛围。

(二)塑造符合时代的校园文化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本质。校园文化的范围较广,高校应当帮助学生建立符合现代情况的校园文化精神。高校应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使学生把建设国家作为己任,使学生有志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精神物质的双向均衡发展。学校要注重对文化建设的投资,学生则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知识。学校要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文化系统,对校园文化进行大力的传播。要尽量多地举行校园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感悟生活,让大学生得到精神的净化、完善自己的性格,帮助大学生及时地接受先进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高校校园的制度软环境建设,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建立良好的校园制度,推动校园精神的发展。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加强对校园学术实践和研究的投入,设立专门的奖金,鼓励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突破。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证学生对校园活动的参与度。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思维活跃情感丰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加强对校园活动形式的创新,不要一味沿用传统的文化活动,保证活动形式新颖,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学校开展的活动要尽量面向全校大学生,锻炼大学生的优秀品质。

(五)培养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品质,使大学生的能力得以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品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品质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倡导大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提高专业方面的能力。另外,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自身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意方法技巧。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规划,有针对性地发展校园建设,推动校园文化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小霞 林顺义 林巧明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第二篇

一、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点

(一)校园文化及其要素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学校的‘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师生员工共同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几个方面。任何一个学校,它的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即最高奋斗目标都是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学生;它的价值观念是以其奋斗目标为标准的。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学生,老师要卖力地教、学生要努力地学、员工要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因此,对于任何学校来讲,博学奉献就是好老师,勤奋好学就是好学生,服务周到就是好员工,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和核心。正因为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和核心,所以校园文化中就必然包括为教育培养学生而设立的行为规范,包括教职员工行为规范和学生行为规范;而学校所设立的这些行为规范的内容中必然又包含师生员工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和相互促进、你追我赶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保证学校生机和活力,实现教育目标的必须。可见,校园文化中这几个方面也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点

如前所述,两种文化中都包含有4种同质的因素,即团体的最高奋斗目标、衡量成员好坏的价值观念、成员在集体中的行为准则及其工作生活方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这个共同点决定了两种文化的对接点必然是: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校园文化的师生员工共同追求、企业文化的经营理念与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员工行为规范与校园文化的师生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的团体意识与校园文化的师生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两种文化的对接自然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要能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准企业员工;学生的行为要符合企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要求;学校的学生要学会工作中的团队协作及适应竞争。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切入点及核心

对接两种文化除具有4种同质的因素外,各自所属的4个因素之间还有着相同的逻辑关系:团体的最高奋斗目标决定了衡量成员好坏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又决定了成员在集体中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中又必然包含着成员的工作生活方式。从这种逻辑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文化各自的4个因素都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他们共同组合,才能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并且,其中的成员在集体中的行为准则包括成员的工作生活方式是两种文化中的最根本因素,它将直接影响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素质,进而影响团体最高价值目标的实现。根据以上分析,这4个对接中,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对接当然是学生的行为要符合企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要求。它是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对接的内在性、根源性因素,是影响准企业员工职业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准企业员工职业能力将决定学校与企业奋斗目标,即经济效益提高的对接程度。由此看来,4个对接中:学生的行为与企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的对接是两种文化对接中的基础对接,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切入点;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对接是核心对接;学校培养好学生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对接是根本对接、最终对接。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核心对接中的偏差及纠正

职业教育中,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时,因为对对接点及其逻辑关系的认识不清,导致对接实践中,分不清主次,强调一个方面的同时,忽视另一个方面的状况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两种文化的对接效果。

(一)孤立理解核心对接,重硬实力培养,轻软实力培养

在职业教育中,因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点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不清,特别是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行为与企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的对接是两种文化对接中的基础对接,它直接影响核心对接,即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对接,导致学校在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的过程中,片面强调职业能力中的硬实力———职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能力中的软实力———职业社交素养能力的培养。大部分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中,他们无一例外积极采用校企合作或产学研结合等方式,通过学生到校办工厂实训或顶岗实习等途径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希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培养全面的能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将职业教育与学业教育完美地结合。但在实际教育培养中,学生职业社交素养能力的培养却一直让位并从属于职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校办工厂实训或顶岗实习,老师或师傅都把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掌握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技术实践能力的结合,对职业社交素养能力培养往往是轻描淡写,或者根本就不涉及。职业院校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措施中,也或是仅仅流于书面、表面,或根本就是空白。其实,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技术实践能力和职业社交素养能力。职业技术实践能力直接关涉到企业的生产能力,是企业的硬实力;而职业社交素养能力则关涉企业获得社会认可的程度,是企业的软实力;这两种职业能力孰轻孰重很难说清。若企业员工缺乏职业技术实践能力,那么企业就很难生产出质量过关、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即使企业员工有再高的职业社交素养能力,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挽回也于事无补。若企业员工职业社交素养能力缺乏,则既影响企业形象,不利于企业产品的销售,又不利于企业生产中的团队协作,影响产品的生产,最终也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片面理解基础对接,重职业道德教育,轻职业礼仪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因对基础对接———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的对接,内涵认识不清,导致学校在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的过程中,在忽视职业社交素养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轻职业礼仪教育。企业的软实力即员工职业社交素养能力的提高,既依赖于员工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又依赖于员工对职业礼仪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职业道德素养是企业员工对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及对职业活动中遵守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自我要求。它偏重于对员工内在的素养要求。职业礼仪是企业员工在工作中,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及行为模式,体现敬人和律己的要求,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它偏重于对员工的外在行为的要求。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礼仪反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可以提高职业礼仪的深度与丰富职业礼仪的内涵。因此,企业员工职业社交素养能力的培养要既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又重视职业礼仪教育,才能内外兼修,相互促进。但在职业教育中,对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的重视不够。他们一直被当做副课,让位并从属于专业课程,迫于教育部对思政课的“红线”要求,也往往流于形式。即使形式化的职业社交素养教育中,还仅有职业道德教育受到更多关注。在一些职业院校中职业礼仪没有作为专门课程开设,而是在某些涉及职业道德的课程中顺便提及。通过对一些职业院校的网站内容浏览检索发现,大部分对职业礼仪教育极不重视。陕西某高职学院的网站上竟没有一处提到职业礼仪,提到礼仪的仅一处;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中,没有一处提到职业礼仪,提到职业道德的有27处,并集中出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改革、实习实训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考核等核心内容中,在5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方案中都有涉及。而笔者所在的学校,除了汽车系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开设了《商务礼仪》外,没有一个专业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其他专业的职业礼仪教育或依附于其他一些课程,如护理专业的礼仪教育穿插在《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中,还有的专业则只是在一些政治课中应景罢了。说明在现实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割裂职业道德与职业礼仪关系,对职业礼仪教育不够重视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中,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时,我们必须认清各对接点内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思想根源上纠正实际对接中违背辩证法的认识偏差,才能弥补对接中的错误,达到在职业能力培养中,职业技术实践能力和职业社交素养能力,两种能力都要抓,两种能力都要硬;在职业社交素养能力中,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都要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都要硬。真正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完美对接!

作者:刘彦平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德性养成与德行

“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常常表现出缺乏内省自讼的精神,难以做到‘慎独’、‘笃行’,甚至无视社会公德”,凡此等等,实际上成为大学生德性养成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德性养成起关键作用,主要通过熏陶和感染起作用,在和风细雨之中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自觉确立某种道德理念、道德准则和道德追求,在其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实际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虽文件与规划中均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在实践之中缺乏一种自觉,真正符合“大学精神”和道德高地建设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即便是以培养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师范院校在师风师德建设方面也并非做得尽善尽美。这也是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外在保障的重要内容。

2、大学生德性养成需要校园文化

高等院校在全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上肩负着神圣使命。德性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强加,而且有内在的根据;但这种根据最初主要以向善的潜能等形式存在,惟有通过教育、学习及道德实践的过程,内在的潜能才能不断获得现实的内容,并成为真实的德性。主体的潜能在后天作用过程中化为现实的德性之后,本身又成为德性进一步提升的新的根据,并为德性的培养提供了更高层面的出发点,而新的实践又赋予内在根据以新的内容。也就是说,德性养成的基础在于实践,或可理解为一个在实践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问题。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德性养成离不开来自校园文化各种道德基因的有形或无形的滋养。

2.1校园文化是打造思想道德建设高地的内在需要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刻也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一刻也离不开崇高道德的有力支撑。大学打造思想道德建设高地,是顺应时展大势的必然要求,是凝聚青年学生思想共识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还是大学生德性养成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环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同志更是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明确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校园文化无疑是大学生德性养成的重要保障。正因为如此,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感染和熏陶大学生建设思想道德高地。

2.2校园文化实践特质决定大学生德性养成的重要性

实践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属性,尤其是在强调素质化教育的当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践特性更加鲜明。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来源于实践,形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创新。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从大学校园文化的生成来看,它是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砥砺出来的一种具有向善倾向的反映真善美的文化存在。广大师生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教与学的实践活动、日常生活实践、交往实践等是大学校园文化生成的源泉,这就决定了它在大学生德性养成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大学校园文化因其具有丰富的道德意蕴,其一经产生就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和深远的影响力,就成为一种对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力量,也可以说是滋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文化条件。这是因为,从具体层面上看,校园文化建设是依托于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及社会文化交流、课外科技活动、“挑战杯”竞赛、社团文化活动、校园人文景点建设等方面,广大青年学生在参加各种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可感受到学校的精神气质、道德理念和价值追求,既受教育,比较直观地认知何谓“真、善、美”,更加成熟地辨别德与非德,又长才干,更加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达成德性与德行的统一,这是大学生德性养成的目的。反过来,大学精神的崇德、校园文化的尚德、校园风气的追德,都取决于广大青年学生在德行上的广度与深度,而这也是大学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3、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德性养成的实施路径

德性养成的最终状态是大学生自觉、自愿、自由地把德性与德行统一起来,既内化为自身意识的魂灵,也外化为自身行为选择的准则,摆脱人为的强制而取得自律的形式。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品质和性格,以文化人,校园文化对于人才成长成才意义重大。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德性养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大学生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更是推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1以明德为方向的大学生知德教育是依据

知德是激发德性意识、进而践德的逻辑起点,也是对大学生向善自发行为行进至合理的公德空间的前提条件。“善如何可能”?首先就要通过校园文化蕴涵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洞见力,使其掌握识别“善”的能力。否则,停留在自发状态的对“善”的认知,就不可能从自觉的高度把普遍的道德法则作为行为选择的一般依据。而只有让大学生知“德”,才能识别“何谓真、善、美,何谓假、恶、丑”,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使其“明德”进而确立道德追求之方向,使自身的道德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自愿、自由的选择,这恰恰是大学生德性养成的完美状态。只有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才能使其确证自身对“善如何可能”的回答,形成一种在质上符合德性要求的精神追求。

3.2以师德为灵魂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师是大学校园文化生成的两大主体之一,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仿效对象。因而,是否具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关系到大学生德性养成的实效性。师德师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居于核心地位。加强以师德为灵魂的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培养一支道德修养好、精神境界高的教书育人的典范,成为引领学生明德的“旗手”和教育者。可以说,师德师风建设就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播和创造道德知识,使大学生更加感性直接地认知道德,牵引大学生的道德定势。

3.3以崇德为追求的校园风气营造是依托

校园风气是大学生德性养成的重要环境因素。通常来说,校园风气具有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也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所砥砺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校园风气,裹挟着大学生崇尚暴力、色情、八卦等信息以达到腐蚀中国大学生的目的。加强对校园风气的净化力度,培育以崇德为追求的校园文化氛围,抵制各种庸俗的价值追求,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主导地位,是建设道德高地的重要举措。

作者:詹皖生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