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综合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依托专业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除了与专业结合的院系风采活动以外,为了以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一种专业意识,从而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多次举办专业主题教育活动,如2009年成功举办了《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历时三个月,听专家讲座、到西山生态园和城市建设工地实地考察等分三个阶段组织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形成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文字报告和有关城市建设的绘图设计作品,该活动受到学院的表彰,荣获一等奖。
二、重点发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建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凸显精神文化魅力,在立德树人上求实效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睛之处。学院本着“建设有文化的校园,塑造有思想的教师,培育有素质的学生,办成有特色的院系”这一目标扎实地开展精神文化建设。
1.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每学期,每个班级都要求有计划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安全卫生、感恩立德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明是非”“、知荣辱”“、讲和谐”,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了“学党史建优秀党支部”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典型引领,利用节点。结合学雷锋活动,我们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处处善待他人、帮助他人,热爱学习,勤于钻研,做雷锋式的好青年。结合清明祭扫活动,对学生适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乡土革命英雄,忆艰苦革命岁月,在学生心里埋下报国宏愿。
3.大力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学院每学期都会向师生发出“让我们都能拥有自己的书,并能在书香中成长成才”的倡议,鼓励师生多读书,读好书。结合“主题读书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丰富的读书汇报活动,好书传看活动,经典诵读比赛、“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征文活动等,使学生浸润在书籍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养成学生爱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使学生树立不读书是最可怜、可悲的价值观念。塑造文化品格,培养人文精神,注重文化熏陶。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将“真善美”、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社会公德付诸于实践育人之中。2008年为汶川大地震灾区奉献爱心活动中,2005级工程监理班栗雪斌同学在参加集体捐助之后,又把自己当时刚刚获得的1000元助学金全部捐出来,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心、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
(二)发挥环境文化的作用,让学生在浸润中成长
大学校园环境文化是大学教育中无声的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应注重文化品位和内涵,增强育人功能。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网络等校园文化媒体、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引导作用,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及时反映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2006我们创办了自己的系刊《建工人》,每月发行一期,每期分四个版面,分别有时事要闻、系内活动简讯、建筑专业趣闻以及学生发表的诗歌散文等内容。我们努力做到正面宣传及时到位,负面事件适时报道,发挥载体重要作用,着力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营造才智文化氛围,激励大学生成人成才
发挥《论语》、《庄子》等孔孟哲学讲堂作用,使学生经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学院每年都集中组织学生学习孔孟之道,并广泛开展讨论,切实体会“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精髓。利用专家学者学识,为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我们邀请校友,现在呼伦贝尔市建设委员会工作的敖主任给同学们做《专业择业事业———论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等报告,对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价值观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社团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教育基地,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才智文化的建设,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学生勤奋刻苦、立志成才蔚然成风。近些年来学生英语四、六级过级率不断提高,英语四级过级率达到74.4%,计算机过级率达到60.4%。学院积极鼓励、支持学生考研,成立考研自习室和辅导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2010年考研率8.2%,2011年考研率达到10.14%,考研率逐年提升。在学校组织的“高等数学”竞赛中,学院学生成绩优异,2009年以来每年都有多人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二、三等奖。2009年张洪涛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并作为自治区唯一学生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这不仅是建工学院及呼伦贝尔学院的光荣,也是自治区高校的荣耀。学院学生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能力素质,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广受用人单位青睐,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这些成绩与学院注重营造才智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
(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向社会实践延伸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了解国情、民情,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结合,促进知识内化为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院坚持不懈地开展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炼能力、做贡献。
1.在每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有序安排、精心组织,带领志愿者深入到周边农村牧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图片展览、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为农牧民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战略思想。同时,志愿者们还与有关农牧区结成对子,力所能及予以帮助。他们为农牧区的孩子们发放学习用具、资料,耐心的为孩子们讲解文化知识。
2.服务社区活动。我们每学年定期到结对社区服务,走访社区内孤寡老人家,送去爱心衣物、帮助打扫室内外环境、陪老人谈心、表演节目等,用爱心与责任带给孤寡老人以抚慰和温暖。志愿者们冒着酷暑严寒帮助社区清理垃圾、积雪等,给居民的出行带去方便,为社区的环境打扫出一片洁净天地。
3.学院大学生爱心志愿者每学期都会不定期到儿童福利院,开展“大手牵小手”慰问活动。志愿者们及时将学院师生捐赠的衣物与学习用品发放给小朋友,帮助指导学习或给孩子们表演节目、一起做游戏等进行良好的互动,抚慰心灵、奉献关爱。学院青协还特别组织了爱心家教团,坚持在每周末到福利院给孩子们指导功课、聊天玩耍,陪孩子们渡过一个又一个快乐的周末。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了大学生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反映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助人为乐、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
(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每年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水平。几年来,我们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2009年的全区“挑战杯”活动中,佟雅茹同学荣获科技发明制作类三等奖。
三、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始终坚持“重于践行,受益于学生”的原则,采取“以活动带活动,以活动促活动”的方式,开展其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开展的每一个文化活动都深入到学生心中。我们根据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等特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发动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各类球赛、演讲、知识竞赛、歌手大赛、广场舞比赛、礼仪大赛、宿舍文化节、迎新晚会、送毕业生晚会等。这些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想象力,文化领悟性。通过开展这些文化活动,使学生的文明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促使每一位同学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护公物、讲文明懂礼貌、讲公德重安全。同时,促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并热心于公益事业。近年来,在学院党总支、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育人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践行“凝思砺志、德行天下”的校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才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视野得到开拓,知识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从实践、理论、艺术等方面传承校园文化精神,营造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广大学生打造一个素质拓展的文化舞台,为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作者:格根塔娜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第二篇
1、校园文化对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价值
医学生作为一支专业性极强的职业群体,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历史责任和传承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且要在深入研究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医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2、校园文化在医德医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校园文化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随着历史的更替,“90后”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在思想理念、行为方式、人生态度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传统的校园文化模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多样化的价值观对医学生思想造成强大冲击。同时,校园文化在形式、内容、等方面显现出滞后问题,使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及时树立起良好的思想信念。
2.2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力不足。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大学的精神载体,是学校为了落实教学任务,实现育人目标,对学生采取的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但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专业技能性活动;二是单纯娱乐性活动。这两者都仅基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或某方面能力提升的目的开展,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医德医风建设中的引导力不能得到足够显现。
3、打造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3.1牢固树立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育人目标。把握好立德树人的根本基调,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质培养,文化底蕴修炼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当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使之充分发挥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凝聚正能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医学生职业精神和崇高信念,使学生树立起坚定的职业目标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3.2打造多元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同学最喜闻乐见的。大力拓展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加强医学专业历史传承教育,强化知校爱校教育,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品牌活动,具有时代特征的特色活动,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活动。在注重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的同时更要充实内容。
3.3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面对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脉搏,主动占领网络等新媒体阵地,把握舆论导向。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医德医风建设:一要加强网站建设。推行实名注册,设置贴近医学生学习、生活的栏目,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和积极深刻的内容吸引学生;二要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加大医德医风教育的宣传作用和引导效果;三要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互动平台,密切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到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3.4积极落实实践育人工作。社会实践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对促进医学生了解国情、提高能力、培养品格,奉献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特点,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医疗水平,了解基层百姓的实际需要,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回馈社会。通过打造学生职业道德平台来强化医德医风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领会医德医风对于医生职业的重要意义。同时,邀请优秀医学专家举办讲座、座谈会,通过开展关于医德医风的辩论赛等方式来逐步内化医学生对医德医风建设的认识。
作者:何青芸 梁浩 蒋大力 单位:辽宁沈阳医学院
第三篇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值得思考的是,高校校园文化有自身特有的属性,它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一是校园文化相对独立性与社会互动性的双重统一。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以校园为区域的空间载体上,文化影响范围也以校园存在体作为辐射源。这种特性就使得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的空间相对封闭性和时空的开放性特征。一方面,校园文化以校园为空间载体,以校园师生为传播主体,以校园媒介为传播工具,使得它的建设总是立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对外排斥一切不健康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又具有时空的开放性。它不仅仅吸收校园范围内的科研、思想、技术等文化因素,还广泛的吸收和内化社会外界一切精华文化,吸收社会产生的新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评判标准、兴趣信仰等,利用一切文化来源作为自身的生长点。这就使得校园文化既具有一定的地域相对封闭性,又具有与社会互动的相对开放性。二是校园文化的渗透性。校园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环境教育。大学学风、校训、科研精神、管理体制,甚至是校园的建筑风格、教育设施、校园周边环境等,总是以它们客体特有的符号向人们潜移默化地灌输着某种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此教育作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影响和教育人于无声无息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首先是由人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创造的。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优良品格、行为作风以及建设的教学设施,升华并凝聚成校园文化。反过来,校园文化形成以后,又作为一种经常性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
二、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到来、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前所未有,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也不可能扭转。经济全球化决定的是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使民族的成为世界的,使世界的成为民族的。多元文化的碰撞,更是一种碰撞与交融,科技的广泛传播与应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园智能”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尤其是电子信息科技更是表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电子信息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教学设施和教学活动中来。电子阅览室、虚拟校园、无尘黑板擦、水写纸、微博、博客等新的科技成果使传统校园蜕变成“智能校园”。互联网通过虚拟数据平台使当代大学生可以在电脑前足不出户就能看到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实验室、展览馆等,通过三维技术还可以参观世界一流大学校园;教师可以采用微博、moodle教学平台等新的交流工具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所有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不可否认,校园物质文化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提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然而校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物质附属物”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滞后性,难以及时跟进校园物质文化的迅速改变。这就使得校园文化本身发生内在的矛盾。旧的校园制度文化难以适应改变的物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给校园管理上显示出管理不到位的缺陷,精神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及时反映出智能科技在物质文化改变上带来的新变化。
(二)“一元主导,多元存在”的价值观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实行对外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张。文化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资本所到之处,文化也必然将至。“多元价值观中包含的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种种的矛盾与冲突,西方文化中的享乐主义思想与校园文化的教育目的性不相符,与校园文化的先进指导思想不相符,这些不良的文化思想的肆意传播必然会削弱我国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混乱。此外,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必然要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西方多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从这一功能上看,资本主义多元价值观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是不相容的。这就必然发生资本主义价值观冲击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价值观的情况。
(三)商业渗透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经济水平还相对较低,教育投入仍旧不足。校园活动经费欠缺成为高校活动建设的普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社团系统、学生会系统开始将目光投向企业,向企业寻求资助资金。企业则趁机获取商业宣传的机会。客观地讲,商业资金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校园活动建设经费不足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然而,商业资金支持这颗耀眼的明珠,给我们带来耀眼的光芒的同时,也投下了巨大地阴影。一旦我们不慎,甚至有可能被耀眼的光芒灼伤眼睛。由于商业资金的支持总是以获取一定的商业宣传为条件的,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商业渗透弱化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众所周知,校园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尤其是党团领导部门)在这一活动中本应起到领导和规范的作用。由于商业的经费赞助,商家在校园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而校园活动的举办方由于受制于商家的资金,不得不处处同商家进行妥协。商家通过活动资金的赞助在活动中窃取重要位置,从而弱化了学校在活动中的责任。二是商业渗透大大降低了高校校园活动的品位(北大的真维斯宿舍楼)。高校校园活动是一种校园文化的表现、积淀与传递,是综合反映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品位、高层次校园学术、科技活动。而商业活动的融入将这种崇高的文化使命降低成毫无品味的街头叫卖。三是商业渗透滋长了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商业渗透的校园活动散发着令人呕吐的铜臭味,使学生过早地感受到浓郁的商业气息,滋生出功利化的思想,致使文化产生自身的“异化”。
(四)大学城引起的高校校园文化的趋同性挑战
所谓大学城,“是在政府、高校、市场、社会等多种力量的参与下,使若干所大学在某一或某些地域集聚,并达到一定规模,形成有机整体的高校集合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增加,我国大学教育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近二十年,大学发展开始形成集群效应。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共资源和节约办学成本,大学建设开始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形成大学城。大学城的建设大大增强了校园文化的空间膨胀力、学术创新力以及校园文化规模力,同时也增强了各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高校来说,这些无疑是不小的福音。但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其自身发展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由于大学城的形成,各高校在校园地理位置、城市环境、办学历史,以及学术特色上存在着雷同,这就使得校园文化难以凸显出其特殊性。如何在大学城的背景下,形成各高校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成为新的挑战。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路
(一)利用新科技的优势,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首先,善于运用新科技成果。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我们在看到新事物产生带来不好的一面的同时,还应看到其有利的一面。新的科技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例如网络的发明,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结合校园自身特征举办专题讲座、论坛、征文等新颖的活动形式,这些方式可以使校园文化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人数、和空间的限制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青睐。其次,要不断提升教师、学生和管理者自身掌握和运用新科技知识的能力。新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的改变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我们自身要不断加强对知识的消化、应用,适应新科技知识的发展。自觉地改变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以适应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易变。再次,加强对高科技负面影响的控制。新科技的发展,对校园文化既有促进的一面,如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存进校园物质文化的变迁等,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严重的负面因素。例如,互联网中含有色情、暴力、血腥的信息、图像与资料,容易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很难抵制网游的渗透与诱惑,沉迷于游戏的娱乐,荒废学业。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对校园文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新科技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并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来限制其负面作用的发挥。
(二)以先进文化为意念,以教育为手段,占据意识形态的高地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注重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大学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校园文化建设也同样服从这一教育目的。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地。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虽然是大学生,但其生理和心理上并未成熟,心理、性格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当今社会文化鱼龙混杂、雅俗并存,其中包含着许多资本主义腐朽的文化,容易对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大学生这个主体在没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及正确的思想指导的课堂存在,大学生很容易走上歧途。当然,商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亦密不可分,在处理商业与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当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原则。一方面,由于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活动经费,可以通过商业赞助的手段解决。但是,首先,必须坚持以先进的文化为活动指导思想,注重发现和弘扬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同之处。其次,必须坚持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目的性。不管商业以什么形式参与到活动中来,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活动的教育性质。再次,高校校园文化是“一元主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
(三)实行“校园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的联动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规律和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正确看待其社会地位,校园文化,尤其是高校校园文化只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个别”。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是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社会主义文化中除此高校校园文化还有其他的“个别”的存在。高校校园文化与这些其他的文化也是普遍的存在着联系的。我们在看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的“正功能”与“正作用”的同时,还应看到其局限性。校园文化具有地域的相对封闭的局限性,因此,“要想进一步搞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就不能不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区域———校园文化联动区”、“校企文化建设联动区”,形成校园文化、区域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互动运行机制,借助区域社会和企业的“正能量”,带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共赢”。当然,此时高校校园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亦成必然。
四、结语
实现“校园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的联动机制需要学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缺一不可。故还亟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涛 李海洋 单位: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安徽三联学院
第四篇
一、在活动开展中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的教育。在公民道德规范中强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最基本的方面是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形势下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思想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青年能够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我院举办的艺术节活动版块多,形式多样,很多活动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比如在艺术节期间开展的诚信辩论赛,就是将往日课堂教学中说教色彩厚重的教育方式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双方围绕“当今世界讲诚信是否吃亏”、“诚信与利益哪个更重要”等辩题展开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观点更加清晰。这样,无论是参加比赛的辩手还是台下观看的学生,都会从中学到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加之在辩论过程中辩手们缜密的思维、渊博的知识,也会让参赛者和观看者从中获益匪浅。通过这种有趣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诚信的重要性并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践行,这本身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在艺术节活动中,我们会注重以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建党90周年举办的“党在我心中”合唱比赛,就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稳定校园,推进我院精神文明建设,展现师生风采的一次集体活动。本次比赛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队伍参赛,各参赛学院师生着装整齐、精神焕发,而且在合唱中融入新的创意,用朗诵诗歌、舞蹈、讲述故事等形式,展示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生动场景,重温党在90多年历史征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自活动开始组织筹备的一个多月来,全院师生积极有序地排演着,不仅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歌声,同时更好地激发了青年学子爱国爱党的热情,也增强了我院学子的集体荣誉感,陶冶了情操。以这种红歌比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
二、在活动开展中注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我院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就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节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活动参与面广,全院共一万多学生,几乎都参与到艺术节的各项赛事活动中。我们为了得到全体学生的积极响应,把一些活动交给学生去策划,老师只在这些活动中进行指导、统筹。比如在校园舞蹈大赛这个版块中,我们会让大学生联合会文艺部去策划整个活动,学院文艺部就会调动各个二级学院的学生会文艺部,我院共有20个二级学院,这样覆盖面广,全院喜欢舞蹈的学生都会参与到活动中,无论是参加比赛的选手还是组织策划的学生或是观众,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在比赛中,选手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的比拼,才艺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舞蹈编排和排练中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活动中参与组织策划的同学会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而观看比赛的观众会有一个认知美、欣赏美、辨别美的过程,会对活动有自己的评价,从而提高他们的欣赏辨别能力。在整个活动中,所有参与同学的综合素质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也是举办艺术节活动的初衷。
三、在活动开展中注重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在开展艺术节活动时,一直把青年学生作为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比如在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我们开展了“青春飞扬妙笔生‘锋’”创意涂鸦大赛。比赛主题为“雷锋精神”,各参赛小组以涂鸦的形式,用自己的热情描绘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雷锋”。涂鸦过程不拘一格、加以创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敢于挑战、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涂鸦已不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展示,它还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不但以娱乐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力,还在这种比赛绘画方式中加深了学生的道德理念,他们会以雷锋为榜样,在学习生活中以自身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这次活动共经过近一个月的宣传、征集稿件和评委初选,最终有23件作品入围决赛并绘制到体育馆后面的涂鸦墙上,让每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个角落都能育人。我院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开设道德大讲堂、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道德大讲堂中,邀请我院道德模范教师讲述自身经历,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激励学生,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平台。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让学生读中华传统经典、励志格言等,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以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宣传和榜样引领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在活动开展中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我院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多,所以,在活动开展时我们特别注重加强民族团结。为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构建和谐校园,每年艺术节期间,我院都在全院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让爱伴我成长———我与民族同学的故事”征文、演讲活动,并组织优秀作品参加全区的比赛。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使每年的活动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推广和普及民族传统文化和活动中,我们注重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不断挖掘、创新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大力促进蒙古族和“三少”民族文化艺术活动。在每年的艺术节期间,都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排练一些优秀民族舞蹈,以这些方式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传承。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民族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开阔视野,增进民族间的了解理解和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我院培养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以使其继续探索弘扬民族文化新路,建设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五、在活动开展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育
我院在开展艺术节活动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力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名青年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艺术节的各项活动中。在活动开展中,针对没有文艺天赋、不喜欢唱歌跳舞的学生开展一些其他活动。例如有的同学只喜欢体育竞技活动,那我们在艺术节活动中针对他们增加了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活动。但还有部分同学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竞技比赛,我们针对这类学生开展了趣味运动会活动。有的学生喜欢摄影,我们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特以“多彩世界,魅力瞬间”为主题,举办了主题摄影大赛,活动以观察生活,体味人生,定格动人瞬间,留住青春回忆,分享多彩的大学生活为目的。鼓励学生在捕捉光和影美好瞬间的过程中,反映美好的生活,讴歌伟大的时代,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努力实现“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感受和分享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以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总之,我院在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非常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校园文化各项活动中,以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对我院人才培育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作者:郝凤艳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宣传部
第五篇
1、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科研课题的开展及学术交流的进行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内存纽带开展的。因而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置身于图书馆,每个人都变成了一叶扁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置身于图书馆,每个人都变成了一块海绵,贪婪地吸吮着人类母亲的知识乳汁。
2、高校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的条件
2.1提供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文献资料情报的交流中心,是文献信息资源的聚集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应用,使得现代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更加丰富多彩,品种多样,除了珍藏着古今中外的科学文献,还添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网络信息等无限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源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创新思维、为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精神食粮,同时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2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场所,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它对学生教育的灵活性、主动性、全面性及可选择性的优势,利用校园文化这个为大学生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我的舞台,配合学生会、团委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习和应用融为一体;把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2.3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大学图书馆是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馆内环境典雅、资料丰富、设备先进、借、阅、藏合一的管理模式,全开架的借阅服务方式,充满了文化和现代科技气息;清新洁净的学习环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图书馆员关爱读者,甘愿默默无闻,做人梯、做蜡烛、做春蚕;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一流的服务为学生铺垫出一条成才之路。这种良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动力,给人以创新思维的灵感,真正起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3、强化图书馆自身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3.1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载体多样、种类繁多,是校园最主要的精神文化资源,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撑着校园文化的展开,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可以说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之一。
3.2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为校园文化服务的功能。教育信息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网络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电子阅览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认识到网络资源对大学生的心灵、价值观、和各种行为的影响。建立适合高校发展和教学、科研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一个健康、丰富的网络信息。
3.3发挥图书馆的环境和设备优势。图书馆明亮的阅览室、书库和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报告厅等等,这些设施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的支持。藏书丰富的书库可以吸引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优雅、安静的书库可以增强自律意识、开展自我教育,现代化的网络环境和设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学习动机。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丰富多样的开展,可以使图书馆更多地了解别的部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图书馆的需要,从而与之积极配合,提供文献资源的支持,对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的发展,对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对现代大学生的成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房向红 单位: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西校区图书馆
第六篇
一、志愿者精神的感悟
当代大学校园有很多志愿服务组织,领导大学生群体参加志愿者服务。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有过当志愿者的经历。5•12汶川地震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志愿者行动,面对自然灾害,在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的帮助下,我们共渡难关。上海世博会共有79965名志愿者,1000万小时约4.6亿人次的服务。北京奥运会有10万赛会志愿者,20万拉拉队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100万社会志愿者,共有170多万志愿者参与服务。还有在平时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这都体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优缺点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优点
1.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提高其影响的实效性。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重在培养人的素质品德,将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服务精神相结合,内容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范围,形式上更加多样,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影响更加深远。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活动,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从而对志愿者精神认同并接受,提高校园文化影响的实效性。
2.丰富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观念、道德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了偏差,使其在思想上也发生了变化。将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服务精神相结合,丰富了校园文化形式,充分提高了志愿者精神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及价值。校园文化这一新颖的教育形式促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缺点
与此同时,将两者结合起来也有弊端,主要体现在文化形成形式长久。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共同努力传承下去的。任何一种校园文化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灌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将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服务精神相结合需要坚持,具有可变性。
(三)利大于弊
从以上优缺点对比可以看出,将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后,志愿者精神就是校园文化的象征,就能够将美好的社会品德发展成学校的精神文明,学生会更加自觉自愿地参与进来,而且在活动中更能激发积极性,使志愿活动开展得更好。所以在权衡利弊后发现,将两者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志愿者精神的传承。
三、高校校园文化与当代志愿者精神的结合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展示学校形象、文明程度、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学习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要承担社会责任。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好科学文化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而志愿者精神是健康、向上、奉献的,内涵是丰富、多元的,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品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重大意义。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阳光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从志愿者精神衍生出阳光文化并把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如今,阳光文化是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院文化,也逐步发展为一种校园文化。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阳光文化的产生过程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阶段。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4年3月,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坚持扶孤助残的志愿者活动,至今已有20个春秋,近4000名学生参与了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活动。它坚持的时间长、参与的人数多,产生的社会影响大,先后被《澳洲人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湖北日报》、《荆沙日报》、《荆州日报》、《楚天都市报》、《法制日报》、湖北电视台、荆州电视台、荆楚网、楚网、《长江大学报》、长大在线等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这一活动为阳光文化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资源。第二阶段是阳光文化的建设阶段。为了深化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教育意义,丰富其精神内涵,我们在2006年提出了校园阳光文化的概念,并将阳光文化作为学院文化开始建设。阳光文化将学生社团活动与学生专业学习以及学生素质拓展进行了有机融合,对学院建设和学生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阳光文化源于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协会所践行的志愿者精神,这是对校园文化和志愿者精神的有机结合。其“活力无限,大爱无疆”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学院学生的精神追求及价值取向,在精神、制度、行为等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发展。在阳光团队、阳光教育、阳光生活多种文化的影响下,学院的学生有次序地参加志愿者活动,情系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灾区人民,抚孤助残敬老成为学院学生的座右铭。在一次次志愿者活动的影响下,志愿者精神渐渐内化为一种行为品质。学生积极向上,充分展示了大学生阳光活力的精神面貌,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改革与实践。
四、对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建议
(一)完善校园文化体系要将高校校园文化和志愿者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需要完善其校园文化体系。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阳光文化从成立到现在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以“光明、活力、温暖”为主旨的阳光精神,从阳光学习、阳光生活、阳光行为和阳光心态四个方面着手的“四个四”阳光一日养成制度,以“健身心、求知识、强技能、善交际”为口号的阳光素质拓展工程和阳光寝室文化,阳光课堂文化以及阳光团队文化。阳光文化从各个方面入手,使得最初践行的志愿者精神得到升华和发展。
(二)将志愿者精神落到实处
阳光文化引领着外国语学院的每一个人,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协会坚持每周带领院系的师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如去特殊学校、敬老院、打扫古城墙、感恩义卖和植树扫墓等,真正从实处落实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高校在将校园文化和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过程中,需将志愿者精神落到实处,多开展志愿实践活动,以此通过从事志愿者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感受校园文化,从而更好地推广校园文化。
作者:谢番 姚雨萌 单位:湖北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七篇
一、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涵义及功能
1.有利于服务专业实践,促进专业建设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长,为学生搭建一个进行专业实践的舞台,以活动延伸课堂。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特色专业实践的平台,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去。
2.有利于营造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得以成长成才的沃土。良好的校风学风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优秀的特色校园文化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特色人才的第二课堂,不仅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焕发激情、催人奋进,还能使学生形成独特而优雅的气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人文精神、优良道德风尚、高雅文化的熏陶。3.有利于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引导示范作用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所高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发展规划、文化底蕴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高校要在激烈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就要杜绝雷同化和盲目跟风,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才能加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所高校都坚持特色办校,个性发展,坚持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文化有着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能够促进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位不高,重行为文化轻精神文化
从校园文化环境来看,有些高校的建筑并不能体现其应有的艺术性,在人文景观建设方面缺少整体规划,没有特色也没有深刻的人文教育内涵。从校园文化活动来看,一些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过分强调数量,重视文体活动却缺乏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弘扬,繁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疲于应付,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校园文化活动仅停留在表层,没有意识到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他们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难以避免流于形式,以致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高校应大力提倡格调高雅、高品位的精品校园文化建设,以特有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
(二)缺乏特色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发展规划、文化底蕴,因此每一所高校都应当有区别于其它高校的特色之处。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多高校却存在盲目跟风、相互模仿的趋势,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千篇一律,学科专业建设大同小异,校园文化活动相互模仿,甚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出现雷同。每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往往是区别其他高校的关键所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特色,对高校的整体发展不利。
(三)相对封闭
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存在,高校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并且服务于社会,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因此,建设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应该打破“象牙塔”模式的封闭状态,而很多高校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忽视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性,没有对社会开放,融入社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封闭,不能发挥引领社会文化的作用,不能同社会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三、加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打破对校园文化认识上的局限,克服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行为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弊端,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体现在校风、校训、校规校纪等各个方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各个高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出展示高校自我形象、提高高校竞争力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切实强化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形成校园浓郁的学术气息,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学生奋发向上的求学态度,都是高校独特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展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根据学校的自身特色,制定出系统、规范、和谐的校园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并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二)突出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主线,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它标志着一所大学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高校应当在深挖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理念、发展方向、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在专业的开设上不能追求“人有我有”,为了追求综合性高校的建设,不顾及自身的师资力量,发展方向,盲目跟风,最后只能造成专业开展全面却力量薄弱,整体办学水平难以提高的局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当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武汉大学的测绘专业和安徽大学的外语专业都是各自高校的特色专业、招牌专业。
(三)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打造优良的特色社团,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为了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应该组建一些非专业的、有文化底蕴的社团,如文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要从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出发,培养特色学生社团。此外,高校学生有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的激情,但是社团的建设也需要学校的关注和支持,要有专业教师带队指导,不能放任自流。为了使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应该开展社团风采展示和社团评优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在举办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为学生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应该致力于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将学校的文化精神推向社会。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使学生的活动更符合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目前,一些高等院校的品牌校园文化开展得很出色,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如,武汉大学根据其治学和地域特色推出的“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珞珈金秋艺术节、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不仅关注到学校的人文发展,也关注到对外文化交流,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平台,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四)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注重完善校园规范
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引导,因此,高校应高度关注网络可能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与引导,在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改良校园广播和电视设备,发挥专业优势,打造高质量的高校特色校园广播;创设学生刊物,营造自由而轻松的氛围,鼓励师生交流学习心得,传播思想,发表观点;完善的制度是支持无形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高校更要注重完善校园规范,以制度规范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完善的校规校纪能够监督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五)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建筑、景观都体现着学校的校风,蕴含着独特的校园精神,高校应当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塑造。首先,整体规划校园人文景观的建筑,注重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化,突出主题,突出人文教育内涵。比如,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优雅别致的休读点;可以建设文化艺术长廊,由各专业师生用自己的作品去美化长廊;校园内设置石刻校训和名人题词、图片等,让学生时刻谨记校训,学习名人的良好品质,以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其次,加大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投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另外,由于学生公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致力于学生公寓建设,打造公寓文化,强化安全保卫意识进公寓,高雅文化进公寓,党员示范进公寓,促进宿舍间的学习和文化交流,形成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
(六)增强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并服务社会
高校校园文化要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开放性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应当把高校文化置于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之中去研究,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性。首先,发展高校校园文化,要积极利用社会有用的资源,吸收社会文化中积极健康的部分,有效地将其引入校园,比如,针对“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进行校园宣讲,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次,要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担负着教育和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也引领和服务于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在服务社会中提供科研成果和文化产品;发挥高校的文化传媒的辐射作用,高校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的公共服务,校报校刊对社会的发行;发挥高校文体人才和设施的作用,通过文艺演出、体育交流,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总之,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政府和学校领导统筹规划、全面推进、重点突破,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分工协作,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在急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今天,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发挥自身优势,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全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特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作者:邬焱兰 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第八篇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自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自从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地球》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至今年7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以“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理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展现出来并为人类所认识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从内涵上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生态行为文明。随着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关注,生态文明理念在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起点上,为提高校园文化育人水平提供了另一种的可能。首先,有利于为和谐校园文化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生态文明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一脉相承。它是对奢侈消费等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否定,显示了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科学发展的思想精髓,也是对发展生态文化的不断创新。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好的前瞻性,与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校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同时也包含了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为此,生态文明为每所高校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构建彰显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有效强大的理论支撑。其次,有利于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承发展,具有很强的向心力,能较好促进高等学校弘扬构建生态校园文化,为社会提供多样的生态文化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倡导绿色生活,保护生态、治理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的公信度与参与度的影响力;进一步促使高等学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使每一位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培育生态意识和责任、价值取向,以及重新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协调等新的生态伦理问题,凝聚学子追求梦想、鼓舞斗志为进一步建设美丽的中国梦、校园梦的力量源泉。再次,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品味内涵的提升。自然界里普遍的一种规律是和谐协调,我国古代就有“礼之用,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涵盖了精神、行为、制度物质、网络等方便的文化,具有绿色性、和谐性、持续性等时代特征。它是一种哲学智慧、伦理考量和制度融合,能很好把校园文化建设为以生态哲学、伦理、美学、价值观念为一体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形成以天人关系的认知、感悟、“道法自然”、和谐和以人为本理念与校园精神结合发展,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高校特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品味内涵的提升。最后,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科技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绿色科技创新需要绿色文化中科学的生态文化思想道德引领。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的是一种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引导协调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学术生态良性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朝着生态环保的方向推进发展。除此之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是以人才为主力军进行科学研究已达到学术的创新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更好的促进高校教师员工不断自觉的培养良好的生态文化思想,而生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匹配;没有生态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也就没有生态绿色科技创新。为此,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高校在科技创新中以生态保护为目标,不断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科技创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态文明理念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协调等方面的内容,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统一于和谐协调理论。因此,生态文明理念以全新的视角重新思考探索校园文化建设。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内涵做出了突出贡献。据教育部有关部门提供的“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97.3%的学生关注“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战士”高铁成等一批感动中国的先进典型,并立志向他们学习,90.2%的学生赞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97%的学生对“诚信是做人之本”表示赞同,广大高校学生对学校工作给予较高评价“:辅导员工作”(96.1%)、“校风学风建设”(96%),对于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教师教书育人的表现”、“校园治安和秩序状况”、“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状况”,广大学生普遍予以较高评价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人们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期望值与实际值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较为成熟的经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某些方面相对滞后,甚至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偏离生态文明的理念还比较明显。有学者认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物质化倾向突出、学术生态的“失态”、生态文明教育的缺位、高校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生态链的脆弱问题。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价值取向不明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绿色人才的责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很好地起到氛围营造和价值导向作用。然而,目前有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要求,忽视了校园文化自身的价值需求,以致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主导价值取向不明,以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找到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
2.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水平不高
当前,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多是偏离了生态文明理念,更多的是将校园文化建设错误的理解为为大学生提供的良好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忽视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自身内在的生态化要求以及对学生成为追求生态公平正义的时代价值取向的培养,以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处在低水平的发展中。
3.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高
当前,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学校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很好地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和谐协调本质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实践中,实践性创新教育长期缺失,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基础,以致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
4.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消费观基础不牢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消费模式正如有学者提出的:健康消费、素养消费、能力消费三个层面。从目前情况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很好的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需要出发开展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协调发展为内容的消费观教育,忽视了生态文明和谐消费观的要求,部分大学生更多追求的是物质层面的消费,对精神、教育、文化上面的消费投入还不多,以致没有达到物质和精神消费两者有机协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5.女大学生女性主体意识不强
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妇女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从生态文明角度看,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女大学生在构建生态化校园及其以后承担孕育哺育新生命方面,更好达到校园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却没有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将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机契合,忽视了女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体服务功能。这些将进一步影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和进程,因此,寻求一种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现代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推进校园文化构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职能的实现程度不仅决定了高校校园精神的现实价值,同样也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实现。鉴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定意义,从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出发从新审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走出过去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真正体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育人为本的服务效能。
1.找准创建定位,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当前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和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为此,作为高校在生态文明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创建定位也必须定格在育人为本和和谐发展上,充分挖掘地方德育资源和哲学内涵,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和人文精神,注重发展校园生态文化,提升自身教育内涵,着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时代气息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追求生态公平正义的时代价值取向,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2.凝练校园精神,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染力
校园精神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出发点,它凝聚着一所大学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理想,并通过学风、教风、校风等体现出来,最终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各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都下了很大功夫,而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对自身大学精神的发掘还远远不够,甚至未体现。为此,高校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深度挖掘校史资源、适时融入地方文化,进一步凝练校园精神,提升校园精神格调,使之呈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在人才培养导向,使它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染力。
3.突出育人导向,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力
作为人才培养和具有育人功能的高校,应该始终牢记育人宗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增强优化和谐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氛围,突出高校的育人功能,坚持把各种文化以艺术形式为载体,融入生态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的全过程,建立生态化的制度管理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价值观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消费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健康的学术生态,把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一种自觉的人生追求,达到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完美的契合,突显校园文化的生动性、形象性、教育性和创建的互动性,促进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力。
4.深化中国梦教育活动,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
中国梦的文化意蕴,在于以文化自信造就中国梦、以先进文化引领中国梦、以文化力量支撑中国梦、以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梦。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本质就是和谐协调,为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深化和谐协调与中国梦文化底蕴内涵的有机契合。而中国梦在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青年学生就是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成才梦、实现理想的报国梦;而其对于高校教师员工而言就是育人之梦。只有这样,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员工主体作用和中国梦的凝聚作用,激发起他们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树立起胸怀大局,放眼世界的人生情怀,不断增强自身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意识,使中国梦与和谐校园文化有机深度契合,进一步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为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绿色人才、生态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化导向。生态文明理念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建设生态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高等学校更好地培养绿色生态化创新人才,促进科技的有效创新和引领生态文明,充分发挥其和谐协调作用,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在环境、制度、管理、行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的发挥,有效的引导高校进一步建设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意蕴隽永的和谐校园文化,进一步推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育人服务水平、服务地方社会能力和高校办学层次提高,以致更好地完成高等学校办学使命。
作者:王祖章 单位:福建三明学院
第九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职校园文化的认识不深
很多人单纯地把校园文化等同于文体娱乐活动看待,认识片面、肤浅。目前,高职的校园文化的活动大多集中在开展一些普通的文体娱乐性活动,而学生从高中升入高职,多数还处于懵懂状态,离开从小学到高中老师“耳提面命”式的教学,进入高职一种“无管制”状态。这时候,面对形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多数呈现的状态是大一觉得新鲜,大二兴趣寥寥,大三置之不理。导致校园活动的开展积极性不高,全员参与的机会少,意识也不够强,活动效果不理想,很难形成较好的文化氛围。加之很多高校没有能够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的作用,不能够提供相应的保障,轻视甚至忽视一些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制定,其效果甚至不如举办文体活动"。
(二)轻视精神文化的沉淀
近年来高考扩招,给高职院校的招生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院校为吸引更多的生源,将物质文化建设作为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对待。为了能够增加关注,为自身形象添彩,无限加大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层面,学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减少,其重视程度也明显不足,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就是颠倒了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精神文明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忽视精神文化的积淀,不仅会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更会导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最终流于形式。
(三)网络文化负能量影响加大
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现代文明程度的提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然而它也如同所有事物都具两面性一样,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在给社会文明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其负面影响,网络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同样如此。正能量的部分是,网络促进校园文化信息化建设,促使师生信息资源的获得更加快捷和便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信息量的同时,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加大了校园文化的覆盖面积。而其负能量所带来的冲击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含有暴力、黄色、反动、迷信的负面报道充斥网络,使得一些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从而逃避学习、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一些极端的学生走上犯罪道路,这给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也阻碍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学生或者教工某一方面单一完成的事情,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事情。而教师和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对学校精神面貌的形成起着影响甚至是引导的作用,相对学生来讲,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因此,首先应该提高他们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才能够带领学生一块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职院校应正确组织引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多组织召开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会议,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努力营造起一个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娱体育活动、社团建设、技能练习、创业大赛等活动的开展,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与学生学业相结合
对任何学校的学生来说,首要任务都是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要以这个为中心。良好的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良的学风本质上是一种治学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让学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渗透、相互参与,有利于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形成。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专业课学习相对应的文体活动和技能竞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同时在活动或比赛中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使枯燥的学习变得充满乐趣。
(三)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因其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无法照抄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而应呈现出自己作为高职的独有特色。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型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应该把“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应用型”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将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特色与学校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教师配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管理,以及与企业的沟通和互动。通过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交融、专业课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加强、学术环境和实践教学互相弥补,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四)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导
我们要发挥网络文化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要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抵制和排除。要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以积极和包容的心态赋予校园文化更为积极的文化涵义,有意识地吸收有意义的网络文化,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推动和共同发展,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从而正确把握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作者:许红梅 刘佳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十篇
1、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1校园文化活动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高校特定的人文教学环境形成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中的图书馆文化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自然图书馆的建设也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建筑类型、馆藏资源和发展方向都与校园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图书馆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类型体现着一个高校的特定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物质化的体现。馆藏图书与校园文化活动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相应的馆藏种类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并影响和促进形成合理的馆藏结构,图书馆馆藏是校园文化长期发展的一种沉淀。图书使用者也没有走出校园文化而存在,他们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行为是一种选择性的文化活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也是紧跟时代的需求而组织的一些创造性活动,图书馆的各种馆藏资源也应紧跟校园文化的发展而变化,顺应时代的需要。
1.2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2.1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重要场所
图书馆是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是高校的重要部门,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其外部的建筑类型,内部的合理布局,都充分体现出某个高校与众不同的、特定的校园文化。大学生不光在课堂上学习,图书馆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教师备课和教学,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将图书馆作为学习场所进行。
1.2.2既是文献信息中心也是校园文化的中心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图书资料的专门机构,它全面、系统地收藏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知识经验的各类文献,保存并延续着人类的文明最新的学术思想。同时,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也包含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的学术思想、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最新的文化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文献资源,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知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改进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2.3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地
高校图书馆是从属于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校所有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图书馆是教学的一种延伸,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拓展了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文化素质,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高校图书馆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2.1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图书馆是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无论是造型设计、建筑布局还是周围的绿化、室内环境的优雅,都折射出校园文化的底蕴,发挥着陶冶师生情操的作用。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建设,就是加强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完善,包括图书馆建筑、周围绿化、地理位置、内部设计等方面,这些都是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图书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之一。设施齐全的高校图书馆,会给校园文化的推进带来有利影响,也会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效率。阅读环境会对读者的情感产生直接的影响,明亮和舒适的阅读环境,可以使读者感到身心愉悦,提高读者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知识的热情。馆舍环境的建设还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整合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文献资源整合在—起,营造出便捷、舒适的信息利用环境。
2.2加强软件条件建设,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2.1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图书馆的物质保障是丰富的文献资源。图书资料被形象地喻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支持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校园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图书馆应有计划地合理采集各种类型和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无论是纸质信息资源还是网络信息资源,都应严格过滤,严把采购质量,坚持购买正规出版的书籍和各种多媒体数据,防止不健康的精神产品的流入。图书馆还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编制,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分类索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健康、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2.2.2增强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质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馆员则是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实践者。馆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在图书馆日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列宁曾经说过: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中的灵魂。馆员需要了解图书馆的藏书体系和特点,熟悉图书目录设置,经常浏览图书,能快速、精准地向读者推荐图书。图书馆作为服务部门,“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馆员的服务宗旨,要大力培育图书馆员敬业、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2.3创新服务模式,开展导读活动
每年高校图书馆都会开展的针对新入学生的新生入馆教育,它使学生能更快速、更准确的了解和使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如新书推荐、读书日活动、社团读书活动、文献检索讲座等,能吸引广大青年学生,推荐先进、健康、正确的作品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从而铸造他们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在文化、才智和精神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2.3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各项规则和条例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建立和完善各项制规章制度是落实办馆理念,发挥图书馆职能的前提条件。一方面使工作人员在管理中有统一的标准,确保图书馆各项工作有秩序、稳定地进行。另一方面让读者形成一种对规章制度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约束,培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
3、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图书馆的有力推进。因此,高校应加强图书馆建设,促使高校图书馆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萌 康璇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