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

一、校园文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依托

(一)培育校园精神文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明确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坚持主旋律,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无形渗透;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校园精神文化培育一方面可以利用校报、校园广播和宣传栏等传统宣传工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大学生,营造大学生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氛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空洞的宣传,应该善于抓住社会中的榜样人物、典型事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把握好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如今的大学生大多喜欢在网上浏览时事新闻动态,观察社会舆论等,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的利用,开设特色校园网站,介绍大学生感兴趣的政治理论热点问题;也可以开通官方微博,增加对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的宣传等,这样在无形中陶冶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情怀。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之一就是实践的发展。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实践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也是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动力支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需要一定的实践基础。对高校而言,这一实践基础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之外,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其必然要求。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托,一个优势就是它活动的多样性和吸引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然应该与校园活动相结合。一方面组织部门可以开展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如讲座、报告会等,聘请有权威的教授向同学们讲解最新的理论动态,使大学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情况;也可以开展学生参与性很高的文娱活动,如学习十八大精神知识竞赛、纪念歌咏比赛、科学发展观演讲比赛等,使广大大学生在娱乐中、在快乐中既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潜移默化的掌握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团委主管的学生理论社团。学生理论社团是学生学习和宣讲理论知识的自发组织,这样的组织在学生中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高校应该大力支持学生理论社团,并保障它们的经费和活动场所,同时要配备一定的教师予以指导,真正发挥学生理论社团的示范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那么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当然也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如上所述,高校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那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对于高校来说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探究如何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有效的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显著意义。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或者说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加强对广大党员教育的有力武器,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担负着传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伟大作用。正是因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坚持了对广大人民群众、学生和党的干部进行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在知识分子、党员干部的头脑中扎根,才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并接受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由少数人掌握到多数人掌握、由深奥到通俗,就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

(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教育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我国高校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渠道。然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和实施方面也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公共政治课的出勤率低、考核较为松散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力度。一方面,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公共政治课应该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去客观的评价当今西方社会思潮等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鉴别力。同时还要增强公共政治课的时代特色和人文因素,“使教材内容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局面。”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他们对时代特征较为敏感,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要改变空洞说教,取而代之富于生活化的思想,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形式上也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应该多采用讨论式的课堂,启发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分析社会现实,评价社会上的人和事;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借助现代传媒,采用多媒体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可以借助声色音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视频结合起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给学生深刻印象。这样就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潜移默化的传授给了学生,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除此之外,高校在公共政治课的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方面也应该有所创新。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外部检验

高校应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实现大众化,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成为他们改造自身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强有力武器。就是说,理论的学习最终要回归到指导实践上。因此,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他们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反思理论的品质。如校团委每年暑期的“三下乡”活动,就可以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运用,也加深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体会理论的伟大作用,才能“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争取学生信任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试金石。也只有回到实践,回到现实问题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有意义。

作者:李东东 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