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美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指一种群体性的以大学生为活动主体,涉及文娱、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大学生生活空间。笔者对贵州某二本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了粗略统计,结果显示,校园文化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体育类:如迎新篮球赛、迎新羽毛球赛、课间韵律操、师生拔河赛、跳绳比赛、冬季长跑活动等。语言文字类:征文比赛、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各类讲座等。文娱类:晚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十佳歌手比赛、舞蹈大赛等。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学生的课余文娱生活并不乏味,立体多元的形式和活动为高校学生的生活、成长提供有益养料。但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至少存在以下的偏差。一是活动过于频繁,学生难以应付。活动安排缺乏有序性和协调性,导致了活动的无序状态和层层添置,活动质量无暇顾及;二是娱乐性活动多,“文化”含量少。大多数的校园文化活动过分强调“娱乐化”,忽视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功能,形式粗糙,深度有限;三是同质化严重,具有地方性、个性化的活动太少,很多活动就是在别人基础上的翻板,缺乏有力的思想支撑和独特的创新精神。据此,校园文化活动在某些高校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是虚空,并没有成为陶冶身心的憩园,而是成为学生生活的累赘,在美育方面的功能也消失殆尽。我们认为,高校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的“象牙塔”,不但应该为青年学子提供最好的知识传授的园地,而且应该在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心灵的淘洗方面承担责任,校园文化活动在此承担中更是责无旁贷。如何让校园文化活动富有青春气息,贴近青年人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对高校学生实施有效的美育实践,课题重大而迫切。

第一,有效整合,控制数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美。我们已经提到了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层层递增又缺乏创意的内容特点,其活动形式上也没有推陈出新。活动组织大都只是因袭或者按部就班——照着做或者仿着做,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形式美是自然和社会中的线条、形状、声音、色彩等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反复地直接接触到美的事物的形式,从而使这些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即人们接触这些形式而无需考虑它所表现的内容也能产生美感。”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并没有在参与节目的线条、形状、声音、色彩等方面下足功夫,活动的形式美感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强化。我们认为,无论是校方、还是具体的举办部门,均应该严格把握活动的数量,对传统的活动项目进行有序清理,并施以有效整合,把活动组织的流程简洁,美化活动的感性质料,优化活动(节目)的构成法则,以美丽多元的形式质料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张力。

第二,提高文化含量,内化活动深度,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美。“以文化人”应是文化活动的重心之一,高校学生是一个社会中的重要群落,处于青年时期,易于接收外界信息,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极具文化气息的高校则为这个群落的文化养成提供了生成环境,因此,文化在这个特殊的群体认识世界、优化自我中起到了媒介作用。但是文化活动“不文化”已是校园文化活动屡遭诟病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是部分高校指导教师将活动的内涵弃置一边,活动的文化深度遭到严重剥离。所谓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形式化、表明化的简单陈列,活动的教育意义被掏空。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认为,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需要认真考虑活动的内蕴与实际意义。首先,活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活动的文化承载,尽力增加活动的文化因素。如组织演讲比赛,组办方应要求学生的演讲稿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不能仅限于呼告、号召等简单粗暴的形式主义表演。又如,举办诗文朗诵比赛,也应该要求参加者必须深刻了解所朗诵诗文的内在含义、写作背景、艺术特色等,不能仅仅满足于组织学生将一段既定内容诵读即可(这样的方式也并非诵读的根本要求)。其次,减少“喧闹”,增加“宁静”,给校园文化活动注入思索的空间。纵观各级各类高校主办的文化活动,体育类、歌舞类文化活动居多,而在迎新、“12.9”、元旦、国庆等节庆等时节组织的活动可谓名目繁多。高校校园并非中小学,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增进并不是几项活动所能一蹴而就,闹哄哄的校园所表征的是表面的繁华与喧嚣,并没有在学生思想的养成,思维的演练中发挥作用。因此,大学校园在“喧闹”之余更应该多一些对于“宁静”的追求,何妨不在端午、中秋、重阳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节日浓墨重彩,以极具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和承继意义的活动显示在学生面前,让高校学生多一份“思考”与“沉淀”,在“诗”和“思”中完成自己的人格、品质养成。

第三,改变言说方式,凸显地方特色,树立文化自信。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实则是一笔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它通过课程、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进入到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均已经把地方文化纳入到课堂,众多的研究者也将自己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地方文化,力图从中获取研究资源和成果。但是,地方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例子却是寥寥无几。我们对贵州某民族高校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该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其他高校一样,任务承办和常规性活动成为了该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组成,民族性的文化活动根本没有进入设计者视野。另外,一些民族性表演,仅仅是作为活动开场、活动暖场、活动结束几个时段的点缀。笔者所在贵州省,有“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天、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美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世居少数民族就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7个。在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均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深厚的美育意义。但是,贵州高校却少有组织者将其纳入校园文化活动范围,这实是一大缺憾。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文化进入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展开努力。一方面,组织开展个别的民族性文化活动,对部分民族的文化事象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将其中最有观赏价值和教育意义的节日、风俗、歌舞等内容单列,为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提供条件,同时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的所在;另一方面,组织大型的民族文化展演活动,集中将多个民族的文化活动进行统一展示,从歌舞、婚嫁、节庆、建筑、服饰、饮食等各方面进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盛宴中得到美的熏陶,在试听的多元撞击中获取民族自信。

总之,美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之间可谓密不可分,针对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名目繁多”、文化含量少、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我们认为,在减少活动数量增强形式美,增加文化含量凸显内容美,添加民族文化内容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做出努力,就可以有效改进校园文化活动“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从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美育力量,为高校学生的良好的个人修为、道德和情操的锻造奠定基础,让高校真正成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快乐园地。

作者:万峥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