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论文(共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文化建设论文(共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文化建设论文(共3篇)

(一)

一、职前教师师德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教师队伍中不断出现道德问题,教师嘲讽辱骂体罚学生,遇到危险不顾学生的安全独自逃生,上课敷衍,热衷于有偿补课和家教等现象,对教师形象、教育声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产生的实质是教师师德的缺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的影响既要靠教师“言传”,更要靠“身教”,因为还没有形成独立辨别是非能力的学生是通过“模仿”教师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获得人生经验的,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是巨大的。教师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教师职业劳动是崇高而艰巨的。教师劳动最大的特点教师培养、塑造人,不仅要用自己的丰富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言语传授知识,而且是以自己的品格去“传授”品格,即以自己的良好德行和习惯去影响人,使之成为品格健康的人。[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的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4]目前教师道德问题严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注重教师职前培养。

教师职前培养指的就是在师范院校接受教育的师范生,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使命。作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对他们职前的师德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职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以及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为主,其目标为在师范生中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流教育价值的导向,灌输并陶冶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要求去培养未来教师队伍的教育素养。”[5]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于他们自身要提高素质的自觉性和进取心,努力学会为学生服务,提高创新能力,构建独立自尊和民主性的人格,促进内在知识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合作,才能够更好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此,教师的职前培养必须除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等外,还应重视职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对他们的师德培养,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二、从高师院校校园育人文化环境探究师范生师德培养

存在的问题目前教师失德现象的不断出现,固然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但是教师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师德是最根本的原因,而教师师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是与教师的职前教育即在师范教育期间师德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职前师德的培养是在高师院校期间进行的,高师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除了自身对师德的修为外,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环境,育人理念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高师院校没有形成新时期所需要的整体育人观,依然沿袭传统的片面的育人观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师范生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高师生的师德教育,这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今后将要在教育战线上承担重要责任的师范生是相当不利的。高师院校这样片面的育人观念是不科学的,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无法适合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师范生,在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师德。这样才能够担负起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高师院校在对师范生进行师德的培养时,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但是更要注重优化大学校园整体育人的文化环境。

三、建设有特色的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传授角色,也不再囿于“传道、受业、解惑”的层面。这就给今后从教的高师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想要做一个好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更要具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师院校在培养师范生人才时必须树立整体的育人观,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师德,师范生良好师德的养成特有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十分关键。建设特有的大学校园文化,教师所具有的现实的职业道德以及能否把这样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个性、能力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所处的学校环境、气氛、制度有关。校园文化属于隐性师德培养课程。任何置身于特定教育环境的师范生,其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价值观和行为活动等方面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令人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它会使置身于其中的师生兴奋和自豪,能激发他们崇高的情感和进取精神。在师范生的师德培养中,一定要注意校园育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创建良好的育人文化环境,树立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氛围。

校园中传承已久的淳厚校风、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群落、独具匠心的雕塑艺术,以及振奋人心的宣传标语等,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和财富。“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亚文化形态。”[6]高师院校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殊载体,不仅要按照普通高校规范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而且还要形成自己的个性文化,造就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和行为模式。在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师范性,以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为主旋律。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把着力点放在提高高校师范生师德认知水平、陶冶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情感、坚定高校师范生的师德行为意向上。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应有自己的特色——师范性,积极营造师范院校物质文化环境、师范院校制度文化环境和师范院校精神文化环境。这是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这是教师职业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对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7]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深厚、最持久、最普遍的决定性力量,也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动力,因此,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文化的选择和人文精神的渗透。选择怎样的文化教育学生,将直接影响学生师德的形成。

因此我们应撷取能使师范生树立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选择能使师范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文化,选择有利于健全体魄的文化,选择有利于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文化,从而使师范生达到能把启真、从善、求美三者和谐一致的境界。同时我们还要准确理解文化的本质和要义,注意传授蕴含在文化深层的、体现文化本质的文化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境界等的内容,注重培养师范生的人格境界和人文底蕴,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逐步形成高雅的格调,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的师德只有在健康、和谐、自由、合作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产生并不断提升。在如何认识校园文化活动的问题上,我们还要明确,文娱活动与文化活动是有区别的。文化活动才是高层次的活动,文化活动带有更多的严肃性与启迪性。我们绝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简单的娱乐活动。因为文化建设是深层的高雅的蕴含深邃的。大学校园,就是一个深广的文化知识的海洋,它容得下人类所有的文化成果,也创造着新的文化,能在前人的文化成果中择优吸取作为营养。学生在这海洋中就是水手,教师们就摆着舵向,绕过暗礁,迎对风浪,领学子们走进人类文化的圣地。因此,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必须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资源培养师范生的师德。

四、结语

当前社会物欲横流,利己主义泛滥,建设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育人文化对师范生就显得极为重要。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其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质量。因此,优化高师院校整体育人环境,对于加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为人师表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职业理想,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师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倩倩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

一、当代高校国防教育的必然性及现状

首先,国家利益日益拓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使我国对世界市场一级海外资源能源的依赖度不断加深。海外利益的深化使我国国防的内涵也在拓展,从单纯的国土防卫走上了维护世界范围内国家利益的新时代。其次,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超诸强的新格局,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优势,加快了构建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的步伐,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日益复杂,不排除个别地区或个别问题出现局势恶化的可能性。第三,长期的和平建设,特别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使得国内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经济至上等不良风气弥漫,国民国防意识日益淡漠。长期忽视国防建设动摇了我国国防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第四,进入21世纪后,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进行,世界各国围绕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理念和方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关系到未来我国高素质兵员的储备。从受众对象上看,国防教育包括学校国防教育和社会国防教育两个大类,高校国防教育属于学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其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提高综合素质。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同时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后备兵员以及预备役军官。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始终发展缓慢,且各高校发展水平严重不一。目前,主要存在着认识严重不到位、缺乏系统和规范的运作、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教育内容宽泛和随意、教育方法单一过时、层次低等问题。即使是国防教育做得比较规范的学校也存在着重形式教育、缺精神培养的问题,而大学生的精神培养又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构建。

二、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两个偏离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核心,主要包括被全体师生认可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及历史传统等,是一个学校精神本质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作为社会单元,既具有社会组织的共性特点,也具有个性特色。校园精神文化也应该具备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特征,即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不仅仅应该考虑到学校的个性特点,也应该考虑到它作为社会组织的共性特点。而加强国防教育,注重国防精神的培养应该属于共性特点。目前,我国的大学发展处于探索期,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背景下,一些大学把面向市场经济,培养面向社会的专门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把大学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自我定位于工具层面,这不仅缺失了大学中应有的自我解放、独立学术、全面发展的功能,更与我国加强素质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校园文化偏离的问题。从国防教育的层面上,我们将其概括为价值偏离和功能偏离。第一,价值偏离。大学校园是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人才而建设的,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载体。我国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重办学建设、轻精神塑造的问题。这种价值偏离,使得整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个别精神缺失,比如作为现代国民应当具备的国防精神。第二,功能偏离。育人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育人主要着重于对精神和文化的培养。而由于我国目前客观存在着市场经济建设以及大学迅速扩招导致的大学生生存与发展压力等,学校将大学建设的功能自我定位于工具层面,把面向市场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作为办学宗旨,直接导致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缺失,这其中就包括国防精神。

三、国防教育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加强国防精神的培养应当成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对于推进素质建设,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加强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具备一定的国防精神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首先,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之后,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防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进入了“社会国防”“、全民国防”“、大国防”的时代。现代国防的斗争,不仅继续以双方军事势力在战场上进行武力较量为基本形式,而且也是通过非武力斗争形式进行的角逐,如政治斗争、心理斗争、经济斗争、科技斗争以及外交谈判、军备控制等。加强国防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培养新型国民的重要内容。具有较高国防精神的国民既可以对敌对势力产生强大的精神震慑力,使其不敢轻易言战,又能够在战时迅速将国家的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同时,在战争过程中还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赢得最终的胜利。其次,培养具有国防精神的国民是现代信息化战争的需要。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高科技较量的时代,对兵员的国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量拥有较高国防精神和国防素质的人才可以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第二,现代军事强国重视国民国防精神的培养

纵观当今世界强国,无不重视针对青少年群体国防精神的培养。在国防教育内容上,美国既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军事技术训练的普及,也重视国民精神层面的教育。美国政府利用大国防观,从战略高度统—国民思想,培养民族尚武精神。其大国防观的出发点是突破国门界限,将本国利益及民族安全放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大背景之下来筹划,提出全体国民的“首要社会勤务”是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其中,尤其重视青少年国防意识培养。由于犹太民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亡国史中屡遭排斥、驱逐和残害,在1948年复国后,以色列在国防教育中特别注重通过宣扬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意识。比如,通过展示2000年来犹太人流散各地遭受的苦难经历,激发人们忧患意识、爱国热情以及献身精神。国防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为这些世界和地区大国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第三,文武兼修———中国传统的国防教育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尚武传统。我们的先辈一直把“文武双全”,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无数仁人志士修身的坐标。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把春秋战国时代最为重要的两个军事技能“射”(射箭的技术)和“御”(驾车的技术)列入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学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军事技能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中国古代最终在“武教”方面,形成了包含武技、武术、武艺、武学、武德、武道六个层次在内的系统内容。在文武兼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中国古代涌现出了诸如岳飞、戚继光、颜真卿等无数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才。大学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摇篮,对于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的大学无不把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塑造列入重要内容。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个大舞台上,国防教育可以大有作为。

综观目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平台融合。充分利用高校文化建设现有资源平台,将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起来,既可以丰富这些教育活动,又不必另起炉灶,造成资源浪费。第二,加强社团建设。发挥大学生在国防教育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全国已经有不少高校建立军事社团,他们在国防教育上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相关部门,比如武装部,应该积极引导,让高校军事类社团在保持个性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国防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让高校军事类社团的发展保持正确的方向。第三,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必不可少。校园环境文化具体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这种物质环境文化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高校在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上可以结合本地区国防历史以及学校的历史特点等增加体现国防教育内涵的内容。比如有的学校在校园里会有武器装备的陈列、和国防有关的历史名人和事件的雕塑等,它们在给人以文化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或激发或鼓舞或警示的作用。第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激发国防意识。为了加强对国民的教育,各个国家都会设立许多的纪念日。我们国家有许多纪念日,比如“七•七”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国防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等。高校军事类社团可以在学校武装部等部门的指导下利用这些纪念日开展一系列的诸如影视播放、历史资料展示、签名纪念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国防的关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国防精神的培养无疑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的亮点,也是加强我国新时期国防建设之所需。高校在积极探讨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途径上可以大有作为,为全面推进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国防精神,加强新时期国防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李波 高乐 郭秀琴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学生处(武装部)军事教研室

(三)

一、学校视觉文化建设要素解析

学校视觉文化是一个系统地概念,包含诸多元素,这些元素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视觉展示与校园媒体平台等方面的建设中,一所学校能展现给我们独特的校园文化,除了有制度上的建设与精神上的诉求外,更重要的是视觉文化的展示。

(1)在校园建筑方面,首先校园的建设是应该具备实用功能的,但是应该考虑到比较对称、比例相对均衡的建筑原则,这样就会达到一种艺术的建筑,从而使人感到愉悦的情况下,校园的形式、立面的安排都能引起师生与校外人员的一种美感的反应,从而形成建筑的视觉文化。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就是一个典型的视觉文化建筑案例,学校整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无高层建筑,楼内预留充分的学生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建筑内、建筑之间的空间打造雅致的园林小区;形成了由园林小区组成的点状景观,由“河脉”组成的线状景观和由广场组成的面状景观,并修建了四处大型室外休读点群,可同时容纳2000余名学生室外休读;注重环境文化熏陶,使校园内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面墙壁都展现学院文化特质。

(2)在校园整体环境方面,环境要体现建筑群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要让建筑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成为改变自然环境原始状态中体现文化的积极要素,可以充分考虑“对景”和“借景”,让建筑与环境在一个更深层次上展现出自己的美学特征,从而实现视觉文化审美。

(3)在视觉展示系统方面,做好学校的视觉文化识别。视觉展示是一个系统地视觉文化展示过程,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展示校内的视觉文化,让校园文化具象化,才能做到有所指,展示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从雕塑、建筑、影像、园林等进行规划展示,处理好视觉艺术的结构要素,一是造型要素,比如线条的运用,明暗的对比,色彩的处理和空间的搭配,二是组织要素,比如构图、对比、均衡与节奏等。

(4)在媒体运用方面,媒体运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视觉文化动态艺术的展示过程,视觉艺术尤其是影视、动画艺术的诞生,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静态无可比拟的视觉冲击,在新媒介的推动下,人们的形象思维认知能力得以升华,学校的媒体手段要充分运用现在的大屏幕图像播放系统,网络在线系统,电子屏、交互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进行校园文化的展示,这是一个网络多媒体的时代,视觉文化要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多媒体手段突破学校的空间与时间限制,对于校园文化的外延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学校视觉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关系处理

(1)处理好视觉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校园视觉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的展示与显形,处理好视觉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视觉文化要素与校园文化的协调统一,让看到的具象化的校园景观与校园建筑能够有所指,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楼宇、园林等展示的就是校园的文化特质。

(2)处理好视觉文化要素与视觉文化传播的关系。视觉文化传播就是指让视觉要素完成叙事功能,让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实现隐性的交流,要做好图文的对立统一,以长篇文章为例,很长的文字读者不会完全看完,图片很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文字标题的突出地位也不能忽略;要做好视觉传播中受众的研究,学校的视觉文化传播受众就是教师与学生,要做好对师生的偏好调查,视觉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对师生反映进行研究,从而实现视觉文化中传播与受众的交流。

(3)处理好新媒体技术与展示的关系。新媒体技术让视觉元素传达的内容中的所指与能指相通,使视觉传播更加形象具体,更为人们感官理解与接受,不同的学校要运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视觉文化的展示,小学对于学习语言与文字要侧重,大学里的视觉元素还是要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所侧重。

(4)处理好人文素养与视觉文化的关系。学校对于视觉文化元素建设与传播要充分考虑到师生对视觉信息的认知程度,这是一个视觉素养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视觉文化与人文素养的问题,信息的传播具有多样化,要充分考虑视觉素养教育,媒体中的图像会有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多媒体进入到人们的生活,网络进入到校园,人们需要多各种视觉信息进行处理,要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视觉文化进行促进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实现正面的文化教育价值,防止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学生视觉素养的偏废。

作者:孙 静 孙立伟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