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创新

一、校园文化视角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问题和成因分析

(一)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创新教育的教材和设备需要同步跟进教材建设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许多教材仅仅满足于阐述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对于学科前沿性知识很少提及,只告诉学生“是这样的”,很少告诉学生“为什么是这样的”、“别的为什么不行”。这些,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精神文化方面

1.创新成才观没有完全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确立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重应试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检验学习的方法仅仅依靠卷面成绩。学生主体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素质参差不齐。当然,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除了固有的学习方式,教师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教师“重灌输轻启发”、“重尊仰轻尊重”。高校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据统计,重视和比较重视的比例分别为21%和18%;一般重视为35%;不重视的比例为26%。教师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加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努力帮助学生取得创新成果。

2.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服务和管理意识淡漠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党政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又需要师生相互配合合力推进,还需要管理和行政人员准确定位和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有些高校的管理和行政人员,重权力轻义务,工作效率低下,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人为设定了障碍,抑制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

3.创新素质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浓厚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需要良好的创新氛围做支撑,目前我国高校整体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一些高校,常常以行政管理为主控制管理多,以思想教育管理为主激励管理少。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束缚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制度文化方面

1.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多种多样的奖学金,但是由于奖学金覆盖面比较窄,激励效果还不佳。另外,大学生的创新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部分高校没有对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量进行界定、没有对指导教师进行精神的鼓励。

2.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化水平需要提升关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否科学的调查显示,57%的学生认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18%的学生认为制定的比较好,但落不到实处;14%的学生认为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需要修改;11%的学生对此不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加强对创新素质培养的支持力度。部分高校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流程不科学,对相关管理制度调查研究不深入,执行管理缺乏灵活性,效果评价机制还不健全。

3.需要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水平目前,高校课程设置过于狭窄,专业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少,构成单一的课程机构和门类,使学生选择的余地和自由度小,不利于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知识结构,学生知识面窄,视野局促,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四)行为文化方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建设在创新素质培养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关于社团建设能否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调查中走访了“‘e’时光工作室”、“科技协会”、“创行协会”等社团组织,学生会参与天津市和全国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实践,激发了广大同学的创新、创业热情。可以看出,高校社团建设是否具有实效性是制约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问题。

二、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探析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确保创新素质培养实效性

1.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大学创新素质培养的集中表达与传承。学校在进行校园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本学校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活跃的校园学术环境,可以促使师生科学思想的浸润和熏陶,从中不断吸取创造性的养分;海纳百川的校风,形成师生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自由氛围。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沙龙、学术报告、成果展览等,宣传新的前言技术,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及时改进和更新教学设备与教学技术,鼓励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幻灯片、视频、网络教学等,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课堂主渠道作用,提升教学质量。加大对创新基地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着力打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平台。动员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实施开放实验室项目、挑战杯项目,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技术开发工作,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3.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特色办学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丰富的第二课堂内为学生创新提供创新平台。开展学术性活动,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创新活动,营造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治学环境。开展以调研课题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调研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深入到社会基层中去,去尝试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创新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有效凝聚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精神文化建设,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鼓励创新、追求卓越是催生创新思维的精神文化先导高校营造的创新文化氛围,要尊重个人的探索,提倡学习型组织,发挥广发师生的聪明才智,才能使创新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应从单一的讲授式转变为多元化的互动式,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开拓新领域,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从传统的简单接受式转变为主动提问式,这就需要不断关注新思想、接受新观点,不断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更好的成绩和成果走出校园,找到适宜的工作,这也需要通过创新活动的实施来实现。

2.学术自由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良好文化氛围必须不遗余力地鼓励学校学术自由的氛围,杜绝专家一言堂、教授一言堂或者是领导一言堂的错误做法。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精神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培育全校师生的创新精神,树立一种以创新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鼓励全校营造一种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营造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文化氛围,宣扬一种崇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的创新活力。

(三)促进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构筑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新平台

1.改革学生评价体制,挖掘学生创新潜能首先,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教师要改变以往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纳入创新素质评价体系中。其次,丰富学生评价内容。既包涵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又包涵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能力和效果,同时还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最后,改革考核途径。考核途径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来的闭卷考试形式,可以通过考试兼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予以综合的评定。

2.健全师生激励制度,调动全员创新热情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激发创新热情。高校应制定激励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逐步完善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激励机制,形成激励创新型人才的管理机制和育人环境。一方面,学校应该对为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老师进行鼓励,适当增加教学方面的考核比重,在评聘职称和评先评优工作中,更多的考查其在培养创新人才中所作的贡献大小,旨在激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进行鼓励。如可以把这些学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作为选拔优秀生、推荐研究生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的课程,获得第二课堂学分;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等。

作者:冯婧 许涛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