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共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共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共4篇)

(一)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辩证关系,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德育是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则可成为各个学校德育的突出特色。两者有一致的目的,那就是都为了育人,为了学生、教师及学校其他工作人员拥有健康、幸福和完满的在校生活。学校德育的文化建设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在构建校园文化的整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可以说德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校园文化对学校德育而言,既是土壤,又是果实,尤其是对中小学德育。在快乐、和谐并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学生、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才能够真正接受和实施德育。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良德育现象及成因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良德育现象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即重分数、轻修养,重学生、轻教师,重显性、轻隐性。

(一)重分数轻修养

重分数是中小学一种普遍的倾向:“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打打打老妈的绝招”。学生比分数,老师凭分数,家长要分数。特别是重分数、轻修养,没有把道德修养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更谈不上以修养为先。形成今天这种局面既有历史方面又有现实方面的原因:

1.重分数一直以来都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虽然小学升入初中考试取消,但家长重分数的思想丝毫没有减弱,老师也要所谓的看得见的成绩,校领导更是急功近利,认为唯有分数才能说明问题。在这种重分数的文化背景下,道德修养受到了“排挤”。

2.片面追求升学率。小升初考试取消了,可中考还在,考得好才能进入重点高中,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进而考上名牌大学,有一个美好未来。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心态,才会压缩德育课程,偏重语、数、外等文化课程。德育课程本来就少,还经常被这些所谓的主科占用。

(二)重学生轻教师

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是个好现象,但似乎又将学生的地位置于过高,以致过分重视学生,轻视教师。更有甚者,老师被学生打的住院不再是个别例子,不是学生敬老师,而是老师“让”学生。导致这种现象或趋势的主要原因如下:1.来自家长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集全家宠爱于一身,但凡孩子在学校遇到点事,受到点“委屈”,家长就会找学校、找老师“兴师问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从自身分析原因,就怪老师教得不好,都是老师的问题。孩子跟别的同学打架了,就怨老师没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没管好别人的孩子。总之,出了事就是学校的责任,就是老师的责任。家长给学校施压,学校就会给老师加压,所以最终承担压力的主要还是教师。2.教师地位相对不高。教师地位相对不高,主要是指与其自身劳动付出所得和其他职业人员相比较而言的。这在经济上体现的很明显,虽然一再强调提高教师待遇,但中小学教师工资不高的事实,一时是很难改观的。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开放与多元,所以现在教师的职业权威也面临着挑战,不再是只有老师的问题难倒全班,而是“博学”的孩子们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使老师措手不及。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代言人的垄断地位正逐渐受到冲击,教师作为知识传人和德行养成的传统威信正在弱化,处于退隐状态。

(三)重显性轻隐性

在受功力主义文化影响的今天,不少学校德育也走上了功力的道路。越来越追求看得见的、立竿见影的德育途径,而将那些看不见的、不能立竿见影的,却有积极影响的德育方式置之不理。重视显性德育,忽视隐性德育似乎在中小学校成为“时尚”,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德育主要依赖课程教学。在德育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师比较重视课程教学,认为思想品德课、政治课这类“看得见”的道德教育才是德育的首选和主要途径。他们往往忽视学校中潜在的、具有巨大渗透性的校园文化对德育的积极影响,即使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初衷也不是为了德育,而是为了学校的形象。

2.照规章制度宣科。学生违纪,按班规校规处罚无可厚非,但是许多老师动不动就拿规章制度压学生,甚至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年龄特征和事情的背后原因,缺乏人性化。这样的德育效果甚微,并且往往会适得其反。尤其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初中学生而言。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良德育现象的应对策略

从前文分析中不难看出,校园文化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如何发挥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是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上述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良的德育现象,现提出四种应对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观

观念决定行动,既然发现校园文化中存在不良德育影响,那么,要想克服这些负面影响,首先就要更新观念。新世纪的人才应是德才兼备的,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必须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观,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便要求更新德育观念,不仅要重视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将德育置于其应有的重要位置,而且要更新德育评价观念。德育评价标准就像是指挥棒、风向标,指引着德育实施的方向。就评选“三好学生”来说,“三好”:德、智、体,不能以一好代替三好。成绩只是其中一个衡量标准,而非决定性标准,如果仅以智育来衡量,那么就会形成一种为分数是高的局面,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畸形人才,如高分低能、高智商罪犯等。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而言,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重视对教师的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主体,同时也是学校德育的对象之一。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想取得对中小学生德育的成功,就必须首先重视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即要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德育者,先受德育。若只将学生视为学校德育对象,将教师视为德育实施者,那么,这种德育是畸形的德育,是无法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的,其结果只会使德育偏离主线越来越远。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师是教育中教的主体,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当然在德育工作中也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教师是德育实施的主体,也是德育评价的主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能够影响到学生,他们可将学生引向德育的正轨,也能将学生带入德育的误区,所以要克服不良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德育

最高形态的道德教育应当是一种“无教之教”。直接的、教条式的德育有时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而隐性的德育却常常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校园文化中,隐性德育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校园文化中不是缺少德育,而是缺少发现德育的眼睛。所以,学校中的领导、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重视隐性的德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强大德育功能。

(四)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正确运用它,可以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一部有意义的、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影片给中小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无疑要大于老师们苦口婆心的说教。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做到模拟现场,再现画)面,图文声像,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易于接受,德育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当然,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良德育现象的应对策略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观,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德育和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外,还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中小学德育的积极影响。校园文化和中小学德育就像一颗合欢树的两枝,一枝不完整,独枝难参天。它们拥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人更好的发展,更幸福的生活,不仅可以使人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校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也是如此,不良或消极的德育影响既然无法避免,就只有使其最小化。所以,在中小学德育中,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应该是最大化地发挥其积极影响,使其消极或不良影响最小化。当然这需要在校的所有师生及其他工作人员的齐心协力,唯有如此,才能共建美好校园文化,共享优良德育成果。

作者:刘雪莲 倪小敏 单位: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二)

一、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社会和认识人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要以培养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的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使学生养成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优良的职业道德,使学生成为具备职业能力和人文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建设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感悟学校的精神文化,包括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等价值观念,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使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培养人的意志、净化人的心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学校教育应该在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对学生加强行为习惯、文化气质、品德人格的熏陶和养成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师生员工的的道德水平、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学内容优化和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形式方面认识片面。在校园文化建设形式认识上存在片面性,即对学校文化的概念不够清楚,过于追求形式。主要表现为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在的精神文化的创建,结果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以形式上只注重活动的数量,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实质。第二,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方面存在肤浅的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学校重校园建设,轻校风建设。如在建设目标上,把文化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而学生行为规范的建设则降为次要目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忽略了校园文化在养成健全人格、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学术品格、培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功能。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学校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第三、重视行政管理,轻视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化,这也离不开制度文化建设。一些院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人文性体现不够,执行的严肃性不强,使制度不能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意识,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诸多的因素。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精神因素,它既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需要长期的培育经营和全方位建设。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校各部门相互支持和配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科学制订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树立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着眼长远,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现措施,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有鲜明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突出特色。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

(二)建立科学的校园文化管理机制

要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纳入到学校中心工作中去,要调动各部门全体成员积极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及校园文化社团等各个组织的作用,要加强督导检查,要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能够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培养学术品格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其健康发展。切实做到党政齐抓共管,师生共建,各部门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管理机制,这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中,学校要注意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校园环境硬件建设上加大资金的投入,美化环境、绿化校园,形成忧美和谐和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明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精神的洗礼,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领悟生活和人生的真谛。

(四)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具有目的明确、凝聚力强、学生覆盖面广的特点。学生社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对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规范师生的言行,保证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的良好秩序,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制订规章制度时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遵循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管理的客观规律,同时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强化管理的教育功能,推动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师生们创造优良、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作者:胡玉玲 单位:辽宁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三)

一、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剖析

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在民族特色的属性上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而且一些不同特性的差别也并不明显,所以目前的民族特色校园存在一定被忽视和没落的威胁,逐渐被俗气化和同质化。根据教育学的观念可知,学校教育的本质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所以教育的发展必须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教育的发展需要与文化建设的性质、内容以及水平相一致。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由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是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对学生的不同社会背景以及发展需求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虑,但在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中缺乏对学生独特性的考核,不能千篇一律地组织一些文化建设,得不到实效作用。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在建设中,对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学校的传统文化以及地域间的文化需要结合考虑,才能将民族特色很好地融于现代校园文化之中。但在实际的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特色校园文化不能服务于办学特色建设,使校园文化的建设失去了生命力。而且,学校的传统文化也是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的反映。由于现在的民族特色文化忽视了以传统校园文化文化做基础,失去了建设的根基。同时,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也不能脱离学校的地域文化特色,不然就会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从而失去外部环境的支持,不利于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的长期发展。

二、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构建

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能走封闭型的道路,需要加大开放性的拓展,坚持以民族特色建设为主,结合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律和实际需求,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设策略。

1、建设以民族特色为主的校园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民族特色是学校的特殊办学优势之处,所以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建设发展,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在建设物质文化的时候,需要偏向于对学校建筑、生态环境以及食堂文化的建设,突显一定的民族风情。而且,对于学校图书馆的文化构建,不仅需要加大开放程度,还要充分挖掘学校的名人事迹,树立师生的学校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

2、物质文化对建筑文化构建的影响

校园作为师生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其教学和生活的设施就是校园建筑,校园建筑的环境影响着师生的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奋发进取精神。所以,构建校园建筑文化,应当使校园的建筑物富有生命力,能够营造出舒适的建筑环境,使校园文化能够展现出一定的文化气息。例如,我国的一些高等学府就具备这样的魅力,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以及建筑物都体现出丰厚的文化气息,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性情,使师生的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动力。对于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而言,需要建立一个适宜的建筑环境,使建筑特色能够体现学校的特性,从而满足多元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需求。校园建筑文化的理念在于指导学生深入研究学校的历史,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

3、校园制度文化对社团文化构建的影响

在学校的活动组织中,社团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活动的基础,也是学校的一种文化符号。学校通过开展社团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不断探索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学校的民族特色理念需要和社团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和新时代的内容融于社团文化建设中。学校也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民族传统的文化团体,迎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和学生的个人需求,促进社团文化的深入发展。

作者:丁海江 单位: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四)

中职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中职校园文化在承载育人重要职责的同时,还要引领学生学习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当今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许多方面的建设基本上沿袭了普通教育建设的模式和内容,缺少职业教育自身的专业性、技术性和企业性。加强专业技术文化开发和建设已成为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举措。从企业的要求看,企业希望中等职校的学生毕业之后能“零距离”上岗,就是希望中职生一进入企业就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就能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能运用自己的操作技能顶岗工作,能尽快完成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就中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也就应该根据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让校园文化姓“职”。中职学校的校园环境要突出“中职性”,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将“交流”与“互动”容为一体的公共性艺术,运用于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中职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将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生活的花园”、“学习的乐园”、“成才的摇篮”、“职业人生的起点”。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思想内涵来陶冶和净化学生,实现环境育人。也就是说,中职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校园公共艺术。这种公共艺术不仅能够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空间环境,也能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能体现一所中职学校特有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集审美、教育功能与一身。具体表现为:

一、优化校园环境强化职教氛围

中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的摇篮,它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公共艺术,就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物化表现。它不但能提升校园环境的艺术品位,也能增强校园内职业教育的氛围,使得徜徉其中的师生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校园的文化艺术气氛。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低估环境对人的影响。杂乱纷繁的环境易使人焦躁,肮脏无序的环境易使人懒散,而清洁整齐、蓬勃向上又充满艺术魅力的环境,则使人鼓舞与振奋。精心设计的校园中,一草一木、建筑景观、雕塑、壁画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表达了一个学校的历史沿革、学风学貌以及办学理念,也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因此,为了更好地强化学校职业教育的氛围,彰显学校的专业特色,学校可以请公共艺术设计专家按照本校的办学宗旨、校标、校训来设计创作主题雕塑、校园小景雕塑等系列公共艺术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完全可以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例如精心设计校园主题雕塑:它可以是历史上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名人雕像:设计这类雕塑并不是让我们每天去雕像前顶礼膜拜,而是让我们铭记一种文化、一种思想,铭记这种优秀的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铭记这种文化、思想对我们师生的学习、思想、行为诸多方面举足轻重的意义,提示我们将这种文化、思想一代一代传承和发扬;也可以是极具现代形式感、指向明确、有象征意义的抽象雕塑:这样的雕塑本身就给人以强烈的时代美感,唤起师生丰富而广泛的遐想;还可以是从校园特点出发的写实作品:我曾经在上海商校看到这样一尊雕塑:那是一片不大的绿地,但修剪得极为用心。碧绿的灌木、缤纷的小花,绿竹掩映之中的花岗岩基座上,身着一袭长裙的女生在全神贯注的读书。这尊名为“晨读”的雕塑,一下就把学校从纷繁功利的社会中分离出来。站在塑像前,我们被塑像吸引,也被塑像所营造的氛围所陶醉,深深感受到求知的渴望和教育事业的神圣。我们也可以在校门口较为醒目的草坪上放置一块造型独特并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的巨石。这样的设计虽然缺少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意境,但若把校训、校徽等刻在上面,在为校园增添一抹亮色的同时,又可让进出校园的师生随时都可看到本校的校训,时时自省自强。我们还可以为校园的建筑和道路进行装饰和美化。校园的大部分建筑都已时日悠长,不太可能进行结构性的大改变,但我们可以从墙面装饰上去进行设计和创造,如在教学楼的主体墙面上制作一些反映学校专业特色、反映学校历史文化的装饰性壁画,以给师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所有这些公共艺术的布局应该是浑然一体的,使整个校园处处显现出公共艺术的无穷魅力和职业教育的无穷活力。只有这样,我们身处校园之中才能通过富含艺术语言的各种雕塑或壁画体会到校园文化的整体合一。校园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优化学校面貌、突出学校特质、陶冶师生情操,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它也会成为学校身份的标识,在塑造校园文化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展示教学成果增强职业自信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它包含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文化观、价值观,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的体现,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个能准确地表达校园精神文化、展现职业教育特性的、富有活力的校园公共艺术,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种表现类型,也是一个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反映,是文化与艺术、人文与精神的重要载体。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并不仅仅是学校决策者和艺术专家的事,它还可以是学校师生人人参与、共同设计创想的平台。特别是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完全可以鼓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各项设计与制作。例如可以根据学校对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规划和设想,专门开设一片学生“艺术廊”,让学生发挥想象去设计主题雕塑、环境小品、走廊壁画、路标指示牌等,并通过作品展示作品推介与评比活动,在精挑细选优秀作品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我们可以选出与整体艺术规划相符合的优秀学生作品,摆放在“艺术廊”中。这些作品即可供广大师生欣赏又直观地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这一系列的活动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又使学生找到一种无上的自信和自豪,让学生在创造美的艺术活动中承载高品位的文化,形成一种对本职业的认同和景仰。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重点在于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并且与校园的环境空间、建筑空间形成视觉场,以渐进、反复渗透的方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传播美学信息,对所有置身其中的学生发挥其无形的教育功能,通过美的形式来影响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现代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不仅满足了师生对优美环境的心理需求以及对视觉感官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蕴含了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对学生产生道德教化作用,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并由此产生共鸣,使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和勇于创新,形成一股职业使命感、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这也就是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发挥审美功能营造良好氛围

“艺术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是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审美教育功能也是性情陶冶功能,即性情的培养、塑造。比如为学生所喜爱的电影艺术是以相关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声音为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在银幕空间上创造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综合艺术活动。它满足了为人们传达信息、讲述故事、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等多种需要,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观众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美的感受,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感知自己无法实现的情感体验。再如校园喜闻乐见的舞蹈艺术是运用人体动作作为媒介,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所难以表现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以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表达编舞者和表演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而公共艺术也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公共环境中散发出自己的艺术魅力。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创造出的生动和富有美感的作品,饱含了艺术家对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和品位的一种体现。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置身中职校园,其受众主要是学生。面对审美能力本身较弱的中职学生,学校不仅要教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而公共艺术所具有的这种美的教化作用可以说胜过千言万语的道德说教。可以想象,当一个人置身于卢浮宫中,面对文艺复兴时代那些大师巨匠的超凡作品,怎能不产生心灵的震撼;当一个人置身于故宫太和殿前,面对数百年前的雄浑建筑,怎么能不为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所感染。人们可以通过对公共艺术这一文化载体的理解和审美过程得到美的享受和教化。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每天徜徉于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公共艺术中、在无言的交流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师生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融合校企文化强化动手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立足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法为教学目标,开展校企合作,塑造技能型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制作过程本身即是一个很好的校企合作项目,也为锻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除前面我们所说到的可以作为一个教学课题让老师带领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一些相关的雕塑、壁画、路标等作为学生“艺术廊”的设置作品外,也可以和企业协商,让一部分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校园公共艺术总体规划的设计制作与安装过程,以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的,也使学生在与企业合作中全程跟踪学习从方案策划到方案实施以及过程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例如可以从企业设计师们身上学习了解到当代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潮流;可以跟随设计师们及时了解到当下各种最为流行的、时尚的新型材料及其性能、特征、造价等等。在具体操作中了解行业动态和体会企业文化,积累职业素质。这样既能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又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总之,校园公共艺术是构成优秀校园文化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杰出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将校园文化转换成有形的物质载体,彰显校园职业氛围、强化学生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优化学生人格。校园公共艺术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必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曾鹏程 单位: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