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背景分析
笔者通过调研、访谈、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高等职业院校在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建设的情况。
(一)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1.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情况分析。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在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你对企业文化是否了解”、“你认为高职学校是否有必要学习企业文化”等问题。在笔者调研的学生样本中,有近78%的学生对企业文化不了解或是不太了解,只有3.9%的学生表示对企业文化很了解;有89%的学生认为高职学校有必要学习企业文化,其中认为非常必要的占36.1%,只有1.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由此而见,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认为有必要了解企业文化,但实际上在校期间缺乏了解企业文化的渠道和途径,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企业文化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入职后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必要认识,而对企业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不适应,不能尽快融入企业,从而影响学生在企业的发展。
2.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情况分析。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在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进入企业工作,你最先想要解决的是什么”,“你认为企业员工最关键的是要具有哪些素质”“、你就业时最看中企业的哪些条件”等问题。在笔者调研的学生样本中,认为进入企业工作,最先想要解决的问题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尽快熟悉企业文化”、“搞好人际关系”和“提高业务能力”;在就业选择时最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个人的发展空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说明学生们对企业文化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就业更看重企业的发展和企业能为员工个人的发展所提供的空间,而非薪酬和工作环境。关于对企业员工应具备的素质,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责任心”“、诚信”“、团队精神”,而对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高学历”等基本素质以及“企业认同感”、“服从”、“适应能力”等人文素质,在我们调研的学生样本中选择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对“高学历”的选项人数最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历在人才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适应能力、服从管理、遵守行为规范等基本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3.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感知途径分析。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感知途径,在问卷中笔者设计了“你在专业学习中涉及到企业文化吗”、“在校园文化中你能否感受到企业文化”、“你认为哪些方式能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等问题。在笔者调研的样本中,有近70%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的专业学习中,有涉及到企业文化但不多,有近15%的学生认为在专业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企业文化的内容;有57%的学生认为在校园文化中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但是不多,有33%的学生认为在校园文化中没有感受到企业文化。由此可见,新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较少考虑到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学校的环境建设等方面也很少考虑到企业文化的元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少能对企业文化、行业发展有直接的感知,这是高职院校在办学中需要加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改进的方面。关于“通过哪种方式能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的问题,有70%的学生选择“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文化企业理念”,有68%的学生选择“安排学生下企业顶岗锻炼”,有63%学生选择“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其更适应企业要求”,由此可见校园环境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顶岗锻炼等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这些方面,新疆的许多高职院校已做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包括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安排学生下企业顶岗锻炼,与企业联合订单式培养,建立校内实训工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等,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的院校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但整体来看,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还需要真正引起重视并使之落到实处。
(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基本评价
笔者通过走访企业、向企业员工发放调查问卷、与企业管理人员有一线员工座谈等方式,就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建以及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评价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1.企业员工对企业及企业文化的认识情况分析。为了解企业员工对所工作的企业及企业文化的认识,在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您认为最能提高您工作积极性的是哪些因素”、“假设让您重新选择工作,您最看重的是哪些因素”等问题。在笔者调研的企业员工样本中,有51.7%的员工了解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高出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30个百分点,说明经过在企业的工作,员工对企业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会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企业员工选择工作时最看重公司发展前景、收入水平、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等要素,提高收入、培训机会、良好的工作氛围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其中收入的提高对调动员工积极的作用最大。而企业的发展前景、员工培训、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等要素是企业文化的基本构成,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企业员工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评价。从调研中了解的情况来看,企业对招聘的大学生总体评价是比较好的,认为他们有一定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企业和员工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是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分别占56.9%和46.6%,新员工迫切需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这些与学生关于“服从”、“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选项所反映出的问题一致。即企业认为大学生最需要提高的是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技能,而大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的素质中这三个选项所占的比例都不高,特别是适应能力(占23%)、专业技能(占13.6%)两个选项的比例较低,“服从”选项的比例更低,只有11.8%的学生认为“服从”是企业员工应具备的素质。心智模式不够健全,适应能力差,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吃苦精神不够是高职学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有相当多的学生在企业干不满三个月或半年的试用期就离开了。这也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关于对“适应能力”这一基本素质的认识,企业员工与大学生的看法是不同的,企业员工有56.9%的人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基本素质中排第一位的是“适应能力”,而高职学生只有23%的人认为“适应能力”是企业员工应具备的素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职学生自我认知的不足。而适应能力是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作为一个职业人,是否具有适应能力,对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适应环境、融入环境,才有提升自己、获得更好发展平台的可能。
3.企业员工对接受学生实习的基本态度。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对接受高职学生实习是持欢迎态度的,愿意接受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愿意承担指导教师的工作。但也有相当多的企业员工表示,是否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要“看学生的条件而定”,对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心里没有底”,也就是说,对基本素质好、适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能吃苦、肯学习的学生,企业是非常欢迎的,反之则少有企业员工愿意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即便是指导,也是服从组织的安排。这同样说明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综上所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对企业的基本了解,对企业和企业文化的认知度不高,适应能力不强,专业技能不高,缺乏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目前高职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而加强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企业各自的功能在不断拓展并相互影响。高职院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产生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发源地。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拥有雄厚的科技、知识、信息和人才资源,是高新科技技术的产出地。而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人员、设备和资金,是实现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
1.校企文化共建,可为企业获得智力支持,实现人力资源增值。通过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共建,企业可优先选择所需人才,可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丰富的教育资源、图书资源、智力资源和科研创新成果等对企业员工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同时校企文化共建可以使高职学生这一潜在的企业人才资源,更早、更好地认识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降低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实现人力资源的增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校企项目合作,还可以为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2.校企文化共建,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企业的认同感。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的共建,可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好地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知道自己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成才的自觉性,培养提高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素养。同时,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3.校企文化共建,能够积极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依托的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实施校企共建,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借鉴企业的客户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地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
4.校企文化共建,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直接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共性内涵,同时,又应具有贴近市场和贴近企业的鲜明特色。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和服务特色等方面,还表现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上。以特色校园文化为支撑,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才能充分彰显,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的基本途径
1.设立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校企文化共建。建立一个由多方成立的校企共同体组织,建立组织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等机构,成员包括学校、企业以及相关行业的领导、专家、教师、员工等,也可以邀请社会上的名人、专家参与其中。校企共同体组织负责协调、处理、解决校企合作、校企文化共建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事项,维护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保证校企合作、文化共建等项工作的正常运行。通过校企共同体组织,集合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方人才优势,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建立校企之间的互通机制,从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确保校企文化建设方向。
2.建立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建设达到文化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学校的专家、技术骨干组成,负责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审议专业设置、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由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可以使专业的课程标准、技能要求等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更多体现企业文化的元素,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我们的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的适应能力较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所学的知识,毕业后很难尽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通过“订单式”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来推进校企文化共建。“订单式”培养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通过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校企合作方式来推进校企文化共建。为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或一线职工来校为学生上课,在向学生传授技术、经验的同时,向学生传输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安全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架桥铺路。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一部分时间进入企业实习。通过这种“半工半读”方式使学生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提前感知企业文化,有效缩短入职后的适应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打造校企文化建设的“大染坊”。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求有需求的企业,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建设校内、校外(企业)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培养潜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不但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供了合适的岗位,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工作,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过程中,企业先进的理念、开放的文化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的融入,将打破高职院校传统的、相对自闭的管理与文化,帮助高职院校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学校的发展。
5.校企共建培训服务机构,为校企文化建设助力。现代企业都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使劳动者完成从市场劳动力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化,认可企业文化,改进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技能,从而达成组织目标。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智力和知识优势,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建培训服务机构,进行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员工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员工,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让接受过企业文化熏陶的员工重返校园进行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发挥培训作为校企文化建设的“助推器”作用。
6.校企联合进行项目研发,以创造经济效益来推进共建。学校拥有知识、智力和人才优势,企业拥有资金、设备和技术优势,双方合作进行项目研发,将研究出的新技术、新工艺运用于企业生产,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我们认为,校企联合进行项目研发,是校企共建中最受企业欢迎的,企业也非常愿意为此投入资金和设备。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进行项目研发方面还是比较浅层次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校企联合进行项目研发,以创造经济效益来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这是高职院校在文化共建应该加以重视的。
7.校园环境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加强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尝试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为一体,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职业素质和创造能力。校园内的教学楼、实训楼、道路、教室、实训基地、休闲广场等都可以采用人名、企业名来命名;校园内还可以设置企业宣传栏,集中宣传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同时,及时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行业动态,让学生视线所及无不带有“职业”特色,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感染和引导。8.共筹校企文化建设专项基金,深挖校企文化建设的“蓄水池”。校企文化共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教育政策、经济效益、职业需求、企业发展等社会性因素,又关系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校企文化建设在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每个层面的具体呈现都离不开一定的有时可能是较高的经济投入。作为校企文化建设主体的学校和企业双方,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通过设立文化建设专项基金的形式,积沙成塔、积水成渊,深挖校企文化建设的“蓄水池”,并做到专账列支,专款专用,以此为校企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经费投入。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学校自筹、企业投入、校友捐赠、政府配套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方面使之成为校企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在校企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林洁 李建军 单位:新疆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