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校园文化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高校外在形象的最直观体现,融合了大学整体管理水平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新时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等新教育理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全面促进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社团是大学独有的一种育人模式,同样具有思想文化传播的优势作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学生社团融合了校园文化内在精神文化和外在物质文化,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文章主要以校园文化与学生社团两者的关系为重点研究方向,以便更好地发挥社团建设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多层次丰富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团文化
社团作为思想文化重要的传播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而言,社团建设突破了思想文化层面的限制,以具体的实践活动带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社团建设的作用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顺利完成教育目标,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促进国内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为此需要高校及时提高对社团建设的重视,将社团作为大学生成才发展的第二基地进行重点建设。
一、大学社团建设发展
(一)大学社团概念
大学校园作为连接大学生和社会的关键所在,需要全力将培养和输送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为核心导向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社团是继综合课程教育的第二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主要面向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力拓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建设,为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性的兴趣爱好,尽力实现学生所有的共同意愿而由学生团体自愿组织成活动性、组织性的学生组织,顺应当前社会教育发展趋势,大学社团真正成为国内各大高校的第二课堂。大学社团建设具有自愿性、组织群体性、活动性、参与性及多样性等诸多特征,在21世纪的今天有着快速的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针对大学生社团分发的相关文件及《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中对大学社团建设发展进行了重点强调,大学社团建设发展因此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另外,大学社团种类丰富多样,虽为学生团体自发组织成立,但需要由高校统一管理,成立有关学生社团时需要满足高校社团成立条件并做好备案工作,完成相关手续。学校针对一般社团成立往往在成立人数及基本条件上有相关规定,如某高校规定社团需要10名以上的学生联合发起,并具备成立开展该社团的基本素质,关于社团的名称应当冠以“高校名称+学生XX协会/社团”之名,准确反映社团的特征类型。
(二)大学社团发展特点
随着大学社团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大学社团越来越受到国内各高校及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大学社团建设因此成为高校经营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由学生联合发起并组织形成的学生组织,大学社团自身的独特性对高校社团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从管理层面来看,大学社团管理趋于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大学社团自形成发展以来,在高校最初的管理工作中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之后,大学社团建设发展过程中受高校发展环境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影响,社团管理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同时面临成熟的发展环境,尽管各高校采取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取得的成效存在差异,但仍然有着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方向,社团管理更加规范化。例如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社团建设发展下设有较为固定的专业指导教师和指导中心,不仅配合学校负责各社团的统一管理,最重要的在于对各学生社团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培训,以全面打造蕴含良好校园文化的学生社团。其次,从大学社团活动类型及实践情况来看,为充分凸显每一个社团的类型特点,进而吸引更多大学新生踊跃参与,高校社团组织活动类型逐渐趋于品牌化,通过增强社团活动品牌效应来提高社团本身的吸引力。从某种角度看,社团活动品牌化建设发展是顺应大学社团整体发展趋势、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新时期的大学社团若没有品牌化的社团活动则很难有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无法提高社团本身的品牌度和影响力。例如某高校学术类社团涉及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包括AI、算法社团,文学社及法学社等社团蕴含着浓厚的学术文化学习气息,而文体类社团主要包括话剧、乐队以及戏曲等类型的社团,文艺活动成为这些社团的显著特征,对于大学新生而言能够快速分辨出社团的类型特点,从而准确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类型[1]。最后,随着大学社团发展速度的加快,高校大学社团已经成为学生教育发展的第二阵地,为充分发挥大学社团建设作用和意义,高校各社团持续进行改革创新,在全面征求社团成员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凸显社团活动的创意特色,社团活动创意因此趋于群众化,有效改善了以往社团流于形式的现象,通过充分挖掘社团的内在价值而服务于社团各个成员。此外,大学生参加社团是锻炼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最佳机会,当前的大学社团建设发展摆脱了校内文化活动的限制,注重社团活动的开拓与延伸,全面开启走向社会的步伐。面向社会拓展社团活动不仅能够通过拉赞助的方式增加社团建设资金,促进资金合理流动,还能提高社团的活动地位和社团影响力,从造福社团成员、造福校内学生到造福社会大众来不断推进与社会的交流,从而帮助社团实现快速成长。
二、大学校园文化中社团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社团功能作用
高校加强大学社团建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创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在于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发展环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通过加强社团建设来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更多的锻炼时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的外在品牌形象,本身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通过将校园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文化价值传递给大学生,从而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另外,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及形成的校园氛围在运行过程中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需要这种客观公正、温暖有力的无形环境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活动进行约束和指导,校园文化因此成为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强有力的导向力量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加强大学社团建设不仅能促进校园文化创新建设,还能为社团本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大学社团建设意义
现阶段的大学已经将大学社团建设当作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社团的实体形式存在于校园内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在社团这一阵地中能够涉及专业课教育不到的教育范围,社团建设的群体性、组织性决定了大学生必然要进行相互交流,促进人际交往,从而不断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对于高校社团组织而言,社团组织的所有学生也能够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全面承担起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任务,社团活动因此成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直观体现和重要途径。同时,大学校园文化中促进社团建设能够促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得到具体的呈现,学生将自己的特色想法融于社团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经过精心策划编排之后呈现出实体形式的文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及实践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其思想认知高度也有所提升,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性格,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此外,校园文化本身跟随高校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生社团因此成为传承校园文化思想内涵、育人价值的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促进思想与现实的密切融合,从而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和社团建设的积极意义,促进高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社团建设发展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外在形象的最直观体现,真实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历史发展情况,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校园文化内外物质精神文化的建设同样为社团建设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多数学校意识到社团建设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开启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步伐,但其中尚存在较多问题。现阶段,学生社团跟随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稳定发展,但在实际运营进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对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起到反向制约作用,导致社团本身的优势作用被弱化,不利于学生社团品牌形象的塑造。首先,随着学生兴趣爱好的广泛化及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大学社团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对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工作量和难度,部分社团常出现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合理、内部管理散漫、组织纪律不严明等问题,同时随意请假、成员随意流动等现象表明了社团本身正规性的缺失,长期下来会明显降低社团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团队意识;其次,在社团发展过程中不注重骨干成员的培养,学生因兴趣入社,也仅凭兴趣凑集,相关组织活动的开展往往缺少预先的计划编排,导致活动开展流于形式或实效性不强。尤其部分学生缺乏坚韧的意志力,遇到不擅长的领域或难题很容易退缩,社团的不正规很容易让学生抱着一种不行就换的消极想法,对社团本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部分社团存在活动创意不足、创新形式缺失的问题,活动形式无法抓取校园内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及时关注日常热点,进而导致社团吸引力不足,社团成员能力得不到提升等等[3]。
四、大学校园文化中推动社团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利用校园文化规范社团管理
上文中分析了社团建设的意义和常出现的不良现象,为此需要高校结合院团委、社团指导中心共同加强对学生社团管理者、负责人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指导培训,以优化创新的发展思想积极转变社团负责人的落后观念,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消除社团相关人员的惰性,在社团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活动氛围。以某高校为例,校内设有宣传部和行拓部,宣传部每年会在校内举办晚会活动,同时辅助校方举办其他相关活动,而行拓部更多担任一些辅助性工作,通过促使社团人员加强与其他相关社团的沟通联系,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利用校园活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理念来增强社团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消除社团人员的惰性的目的。另外,需要注重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全面推进,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和建设方向,遵循制度先行、顶层设计的有效原则来完善社团规范管理制度。借助行政管理手段建立健全社团管理规章制度,针对社团成员随意懒散、岗位机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同时建立健全统一管理运行机制,实行集中汇报、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注重对社团成员进行必要的考核评价,及时反馈某段时间内社团成员工作情况,从根源上改善组织松散、纪律不严以及活动流于形式的现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加强对社团建设的思想约束与影响。如在完善学生社团成立条件、程序以及年审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社团选聘、考核、组织建设以及活动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以便促进社团的长久发展[4]。
(二)校园文化背景下凸显社团育人价值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社团都需要以良好的思想文化作为引导,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内涵和育人价值对学生社团建设予以思想层面的指导。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对学生社团的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各社团组织联盟,提高学生社团协同合作能力,以此来强化社团的育人作用。同时为强化校园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可通过组织开展文艺活动、宣讲会等形式为社团建设营造和谐的思想文化传播氛围。例如促进文学社、科技创新以及法学社等学术类社团组织联盟,对社团资源进行整合配置,营造充足的文化学习氛围,有利于传承良好的学习风气;而促进话剧、乐队以及登山等文体类社团组织联盟,在增强社团文化氛围的基础上以健康锻炼、体育运动为主题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文化育人和劳动实践育人功能的有效融合。在校园文化的引领下有利于构建多元化、全员化的综合实践性社团发展体系,结合学生个性化特征和社团发展需要加大指导力度,包括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价值,将社团建设意义与促进学生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三)强化学生社会意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社团活动交流趋于社会化,已经全面开启了向社会接触的端口,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近距离观察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团因此成为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催化剂。为此,需要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意识,从社会开放性的角度考虑学生社团建设内容和运行方式,增强社团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促使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适应力得到提升。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性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性,以丰富多彩的精神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多元化人格的健康塑造,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在往后的社会发展中走得更长远[5]。在社团建设发展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尤为重要,从社团类型的选择到活动的参与无一不体现了学生的主观态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第二阵地的教育作用,需要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和积极性的提高,关于社团活动的设计编排、岗位设置等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注意收集社团成员的有关意见或想法,将其融入社团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以此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现实转化,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另外,关于社团日常的事务可依据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选择将事务处理的自主权适度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设定具体目标并设计编排具体的活动计划,并在实践过程中负责调整,有效改变学生畏首畏尾、临阵逃脱的问题,提高学生应对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四)促进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关系构建
首先,明确学生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间的关联性,将社团建设当作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导向力量,借助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引导作用,促进校园内社团活动及其他组织活动的有序开展,凭借学生社团人员、资源等优势促进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精神融入社团活动中,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健康发展。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对社团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是社团建设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在社团管理运行过程中,针对社团出现价值观偏离、思想不齐、成员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及时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习惯,帮助社团负责人更好地管理社团成员,从而造福于社团成员和其他学生。学生社团应高校发展的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产物,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且共同发展。通过加强社团建设为校园文化创新建设打造一个全新的舞台,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而校园文化也能为社团建设传递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文化管理理念。本文着重阐述校园文化建设中社团建设的几点优化策略及其两者间的关联性以供参考。
作者:胡晓霞 单位:山西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