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训文化的德育功能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训文化的德育功能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校训文化的德育功能分析

摘要:校训文化是高校历史文化的厚积与锤炼,是一所学校跨越时空的精神沿袭,更是一种气脉相通。校训文化能够为高校育人工作开展领航思想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实现内外兼养,通过多角度诠释校训文化、调整宣传布局、拓宽育人实践载体等多种手段,能够创新探索校训文化在高校中的功能实现途径,为强化校训育人功能、增强高校凝聚力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校训文化;德育教育;功能实现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高校校训文化作为高校核心精神的凝练和表达,引导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深层次探究校训文化能够从不同侧面挖掘校训的育人功能,使校训扎根师生心中,成为鼓舞奋进,引导一生的精神航标。

一、高校校训文化的内涵

校训文化是在高校办学宗旨的指导下,以简明扼要、意蕴深远的词句为表现形式,约束全校师生行为举止的训导性文化形态[2]。它是校园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是对建校宗旨、育人理念、校园精神的理性抽象,是对人文精神、治学方针、办学风格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在办学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积淀而成的代表学校追求的一种文化种类。高校的校训文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所学校跨越时空的精神沿袭,还彰显着学校的个性与特色,传递着学校的教育价值观,以其精悍简练的表达形式对全校师生施以间接的、潜隐的思想引领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校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化之镜诠。校训文化的形成根基在于高校精神文化,构建高校的校训不能离开对高校精神的解读。高校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教育理念的理论土壤。同样的,校训文化也是如此,它的发展可以看作大学自身发展史的浓缩,内在地蕴含着学校的灵魂与本质,赋予校园文化以生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挥其育人、塑造、传承的功能。

二、高校校训文化的德育功能

(一)高校校训文化具有领航思想意识的导向功能

高校的校训是学校精神力量最集中的体现,一经使用,便会发挥出独特的指导作用。它集中体现在能够引领高校师生爱国爱校的政治导向作用和引导思想意识方向正确统一的思想导向作用。在政治导向方面,我国高校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的校训文化中存在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引领高校始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教学水平,朝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展,让学生在校训文化的浸润下对民族国家和学校产生坚定的责任感。利用好高校校训文化德育功能潜隐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才能使学生站稳立场、坚定方向。如天津科技大学“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训就体现出学校希望学生能够培养自身品格,锤炼科学本领,以身报国荣校。同时,在思想导向方面,校训文化始终是校园优秀文化的一种,是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面对学生理想信念上的偏差,校训文化可时刻起到警示和引领的作用,将校园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一言一行,对认知上的偏差及时纠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就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

(二)高校校训文化具有激发学习动力的激励功能

高校的校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灵魂,蕴含着以文化人的育人之道,对全校师生求知探索、完善品格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高校的校训形式精简却意蕴深远,常常位于学校的醒目之处,其号召力不言而喻,是鼓舞斗志点燃学习激情的关键。高校校训文化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校训文化的潜隐力量来看,校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的一部分,能够带动学校校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的发展,既能够不断促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活力向上的校园风气形成,又能对学生自我成才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正向的鼓励和先进的价值观能够稳定持续地促使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路上持续发力。二是从校训文化的直接影响来看,高校校训文化能够直接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正面收获鼓励和支持。尤其是近年来高校为了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致力于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专属文化,校园文创产品因此应运而生。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代表被印在各种类型的文创用品上,学生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也时刻受到校训文化催人奋进的感召,学生本身活力与青春的带动和校训文化的历久弥新的精神积淀,带动了大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例如,齐齐哈尔大学“养正毓德,精存自生”的校训旨在发扬其“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的教育理念来实现学生未来“精存自生”于天地间的目标。同时,齐齐哈尔大学将校训印在贴纸、徽章、笔记本等产品上,目的也是为了勉励学生大用养正、精诚致中。

(三)高校校训文化具有实现内外兼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校训文化最根本的德育价值。实现内外兼养的育人功能是指在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中,校训文化从文化、精神、价值观角度对校园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价值指向进行塑造,从而影响其思想意识内化,促使其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升,最终实现科学的管理、成功的育人以及全面的成人。因此,高校校训文化具有教化育人的功能。从环境影响层面来看,校训文化是一种软性能量,对于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和整个高校的建设都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校训作为高校的文化标识,诞生于校园精神缔造者的一代代沿袭和沉淀,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全校师生的精神世界。它所营造的“文化软环境”直接影响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朝着个性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推动着个体向更健全、更优质的层次上升,从而最终实现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整个校园环境所必备的人文精神得以延续。从个人能力发展角度来看,高校校训文化能够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校训育人的关键点在于“训”,其功能性在于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引导、疏导和督导。引导师生养成优良品德,疏导师生面对挫折振作精神激发内生动力,督导师生以校训为尺规范自身行为举止。所以校训文化的育人所指目的是促使师生内化校训精神,外化行动指南,从品德、学业、能力等方面激励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最终实现自我世界的丰富和人生价值的提升。

三、高校校训文化德育价值实现路径

(一)诠释角度多维,增厚校训文化底蕴

校训文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蕴含着办学理念、文化精神和育人方向等内容,想要保持校训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以深挖潜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融入时代特色和现代思维,聚焦学生个人发展方向,激发校训文化育人潜力。

1.承前启后,返本开新,深刻解读校训文化中的传统文化。高校校训文化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是校园文化的外显和历史文化的生动再现。同时,校训文化中所蕴含的尊师重道的传统、修学好古求实创新的精髓以及追求真理的执着都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高校要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对校训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与解析,融入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促使大学生以史鉴今,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利用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生命力赋予校训文化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踔厉奋发,踵事增华,赋予校训文化以新时代特色。校训文化受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具有时代性,其形成是立足育人需求,辐射历届师生精神世界的过程,然而,因社会更迭,部分校训会出现滞后于时代等问题。这就需要在解读校训文化的过程中根据社会思潮、主流文化的发展因时而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思考校训文化内涵如何延伸与拓展,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价值诉求,将新时代办学理念融入校训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中,从而既增强其对校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也为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价值观念输出和思想引领。

3.致知力行,砥砺深耕,发挥校训文化助力学生个人发展功能。校训文化作为无形的精神力量旨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健全的道德人格以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而如何让学生拥有好品德、好学问,则需以“好”字贯穿,从“德”和“学”入手,把校训文化精神之“好”延伸到学生学习和生活各处,让学生明确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之人。同时要时时、事事引导思想、塑造品格、挖掘潜能、规范言行,对个人得失与集体荣辱间的利害关系做合理阐释,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认同感,促使学生自觉提升修养、秉持信念、潜心求学,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调整宣传布局,拓展校训文化育人价值实现载体

发挥校训文化的育人价值必须借助一定的育人载体,充分解读和刻画校训文化的气韵与魂脉,树立专属品牌形象、搭建网络平台、依托物质载体,从如何使校训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本质价值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校训文化的入微、入细、入眼、入心。

1.树立专属品牌形象,着眼校训文化建设发展。打造高校专属校训文化品牌既是高校自身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高校要厘清本校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和育人模式,凝练院校特色,同时以校训文化为原点,组织开展系列形象提升、资源展示等线上线下活动,找准校训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育人契合点,以点带面,提升校训文化的内涵价值,营造具有德育教育隐性氛围的育人环境。此外,高校要找准品牌定位,突出校训文化对全校师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辐射与带动效能,以校训文化引领人、陶冶人、鼓舞人,增强校园文化育人持久力,赢得师生最基本的认同与归属,为高校长足发展和社会需求缺口匹配带来契机。

2.依托网络平台建设,实现校训文化深入人心。网络媒体利用程度之高、发展程度之快不言而喻,高校要借助网络平台之力使校训文化与师生思想内化从相“加”迈向相“融”。要充分利用校内官方网络平台,如学校官网、公众账号等官方账号,系统地阐释校训文化的出处来源、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立足时代发展赋予校训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既可增强校训文化的庄重神圣之感,也可做学校精神气韵的对外展示。此外,要打造线上虚拟多元展示平台。打开校训文化的传播路径,利用短视频、手绘漫画、微电影等多元形式开展师生与校训文化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人人知训、人人受训。

3.强化物质载体价值,推动校训文化符号固化。环境塑人,环境育人,良好的校训文化氛围对广大师生具有濡染之效。高校要利用现实景观使校训文化入眼、入心。充分利用好校史馆、图书馆、校训石、文化管廊、上课教室等实体景观的建造与命名,以物化形态固化校训文化,打造校训文化的物质化育人阵地。此外,要利用文创产品使校训文化入微、入细。对校训文化元素做创新性转化,设计定制款创意产品,如文化衫、明信片、学习办公用品等,还可以以特色纪念为基础对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毕业纪念品等处加印校训,使校训文化德育价值有始有终,有所延续,最终实现对校训文化育人本色的夯实与加固。

(三)拓宽育人实践路径,推动校训文化践履

总书记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想要实现校训文化的育人良效,就必须在理论疏导的基础上辅之以实践,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校园活动的参与度,以此协助校训文化育人工作的推动和落实。

1.推动校训文化走进课堂,强化学生感知程度。显性化的课堂教育是加快校训文化发挥育人实效打磨学生价值观的最快路径。高校要找准校训文化与课堂教育之间的切入点,从道德思想通识课入手,着手专业课,正面深入地强调校训文化的历史内涵和风骨气韵,避免简单刻板的相加,不生搬硬套,把握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要巧上开学第一课,以校训故事和优秀校友精神为契机,促使学生长久感悟,发挥校训育人的基础功用。

2.提高育人主体积极性,加深校训育人强度。教师和管理者作为高校育人主体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掌事人”,能够对德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因此,育人主体要自觉提升善用校训文化育人的意识和素质,加深对校训文化的理解,提高对校训文化育人元素的拆解与重组能力。

3.丰富主体实践活动载体,增强践行校训力度。丰富的实践活动是促使校训文化育人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校训文化活动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学生对校训文化感知与领悟的关键。因此,要丰富和创新主体实践活动载体,围绕校训文化为中心开展主体活动或环节活动。同时把校训内涵与历史延伸到各具特色的艺术文化活动中,如校园艺术节、校友节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或联合各大高校组织开展校训精神宣扬活动,使校训文化深入学生内心,提升重视程度。

作者:黄丽晶 刘昕霞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