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编写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古代文学作品选”是高等院校古代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现已出版发行的古代文学作品选类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基于编辑经验,结合大量案例,对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的编写原则进行概括、总结。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编写原则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程至少包括“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和相关专题类选修课程,课程之间相互补充,大体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全貌。[1]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以下简称作品选)作为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教材的配套教材,在教材选篇和编排上主要以史为纲,再加入编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偏好,自成体系。本文基于多年编辑的经验,参考流行版本,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概括、总结作品选的编写原则、注意事项等,为作品选的编写、修订和出版社编辑加工提供参考。
1文前“编写说明”撰写原则
如果说教材是知识宝库的话,那么编写说明就是呈现宝库宏观架构的窗口。在编写说明中作者首先要指明所配套的文学史教材,然后对读者对象进行界定,教材编写原则跟教材受众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
1.1清晰勾勒教材编写思路原则
编写思路是指基于读者群、教学目标等来设置、编排教学内容以及配套栏目的思路和据此采取的措施。编写思路围绕着教学目标设定,因此要对教材的整个编写体系如繁简字体的选择、作品篇目的选取及分配、版本的选择、注释的繁简和其他相关栏目等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既要吸收已有的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又要有自己的独特和创新之处,以满足不同读者群的个性需求,这些都在编写说明中要交代清楚。例如:“本书介于考证性学术著作和普及性文学读物,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注重传授知识的全面性、准确性,学术的规范性,对读者的启发作用以及雅俗共赏的艺术解析”[2]
1.2全面呈现教材编写内容原则
1.2.1明确选目依据和章节设置作品选的选目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代表性可以宏观展示古代文学的整体面貌,典型性则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最优秀作品的精妙。作品选选目多以配套文学史教材的宗旨为纲,所选作品或以年代为序兼顾文体的归属,或按文体分类兼顾年代的序列。如“《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划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若干历史时期,各时期内作品略按诗歌、辞赋、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分别排列。”[3]作品选作为文学史课程的准备和补充,要有足够的作品支撑课程。1.2.2介绍配套栏目特点和功能作品选教材除了正文和注释,一般还会根据受众群体、教学目标设置辅助教学的栏目,如“解题”“选评”“阅读提示”等。如:“本书在每一位作者或每一部专书的第一篇作品前有简明扼要的作者介绍或专书介绍。在每一篇作品前有‘解题’,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主旨、艺术特点等。”[4]1.2.3给出版本选用标准和版本目录列出教材选用版本的依据和具体选用的版本。如:“本书所采用的底本,或取古代善本,或取今人整理本之精当者;并在每一编后,开列‘采用底本目录’与‘参考书目’,以便于读者进一步扩大阅读范围,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全面理解,培养更加敏锐的文学鉴赏能力。”[2]
2选目全面均衡原则
2.1选目全面原则
阅读、学量优秀作品,是全面、感性、深刻理解文学史中古代文学基本知识和文学发展脉络的前提,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印证。
2.2选目均衡原则
作品选在选定篇目、编排内容方面,除了要尊崇所配套文学史的逻辑和脉络,也要具备自身作为独立教材的规范和特色。因此要抛开个人偏好,从古代文学的存在状况出发,考虑各种文体、风格、情感、创作方法的作品,最大限度多元化呈现古代文学的真实风貌。以一部已定稿并交付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作品选的先秦部分选目为例,见表1。此选目在全面和均衡方面都不尽人意,显得草率。如比较重要的“甲骨文”“金文”等文献未入选,未能真实反映先秦文学的全貌。选入的屈原、宋玉、《战国策》篇目过少,其学术价值和文学史地位被拉低。此选目中还有两处不规范:1)书名号使用不规范。诸子散文上目录时,书名号可加可不加,统一即可,现行本中,不加书名号者居多。2)排序不科学。排序不能简单以时间为序,而不顾及体裁。《国语》和《战国策》都属于国别体,业内习惯放在一起的;屈原和宋玉同为楚辞大家,韩非子为诸子之一,韩非子不应夹在屈原和宋玉之间。在保留原稿整体篇幅原则下,笔者将排序、篇数调整,见表2。
3选目版本权威性原则
3.1选目权威的必要性
作品选不但是教材,而且也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和研究资料的工具书,因此选目版本必须具有权威性。熟悉各种不同的版本,也是学习古代文学的必要知识储备。
3.2选目权威的操作性
在文中可将异文一一列明,供读者学习、参考;另外,在文后附上选目所用版本。通过这2种方式,可以清楚交代选目的版本情况,为阅读者的教学、研究提供帮助。
4注释规范和适当性原则
注释的繁简、难易跟教材目标读者群的层次、学习背景和学习目标有着直接联系。合理安排注释,科学释义,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1注释规范性原则
每本作品选教材,都有自己特定的、区别于现有其他教材的差异性功能,因此在进行注释时,不能一味地照搬其他教材中的注释。在引用和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进行原创和规范注释。注释的前提是一定要掌握第一手材料,引用最准确的版本信息,避免不经过任何考证直接从网络上复制粘贴,成为以讹传讹的推手。在不确定准确与否时,以最原始材料为准,并进行说明。
4.2注释适当性原则
注释的繁简跟教材的受众和教学目标有着直接的联系,过繁过简都不合适。注释一般包括释字词、释典故、释句、注音等。如此例就过于繁琐:阴林:大树林。?(pián):黄?木,又叫黄杞树、黄榉、三麻柳。楠:木名,产于南方,又叫?木、?楠、桢楠、雅楠、交让等。豫章:即樟木,又叫香樟、木樟、乌樟等。桂:肉桂,又叫大桂、木桂、牡桂等,可做调料。椒:花椒,又叫香椒、山椒、川椒等。木兰:香木名,又叫杜兰、林兰、木莲、玉兰,皮、花可入药。檗(bò):黄檗,又叫黄柏、元柏、檗木。离:通“?”,山梨,又名秋子梨、花盖梨。朱杨:即河柳,又名柽柳、赤杨、垂丝柳、西河柳等。文章的重点不在植物方面,因此植物的又名不必一一列出,这不影响学生对文义的理解。下例则过于简单:皓齿蛾眉:指美女。伐性之斧:伤害人性命的利斧。这种注释过于简单,未能注明字词义。“皓齿蛾眉”怎么就是美女了,至少应该把“皓”的洁白义和“蛾眉”的来历注明;“伐性”的“伐”字应该注明词义。以释句代释词也不可取,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重要的关键字词,容易忽略关键知识点。例如: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22]。[22]“于是洛灵感焉”数句:洛神对作者因害怕为洛神所欺骗,进而收敛爱慕之情,洛神感觉到作者以礼自持之后,怅然若失。洛神低首徘徊,光彩忽隐忽显,飘忽不定,忽然如白鹤般轻耸身躯像要飞翔而去,又轻盈地行走在长着花椒香气浓烈的小路上,漫步在散发着芳香的杜蘅丛中。终于带着深挚的爱慕而惆怅地叹息着,那声音哀惋凄厉,长久不息。整段笼统解释一段话的含义,学习者在理解原文中“徙倚”“神光”“阴”“阳”“竦”“薄”等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时,难度会比较大。
4.3注释多寡的均衡原则
在同一套教材中,基于读者群和教学目标一致,注释的多寡标准也应保持一致,切忌毫无根据地厚此薄彼。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以注释数跟作品字数的百分比作为参照数据分析注释的多寡情况,这一方式虽欠严谨,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某未刊稿秦汉文学作品选为例,所选59篇作品中,有10篇作品注释数每百字不到2个;18篇作品的注释总数不到10个,基本都是赋体文和古诗。不管是否结合文体衡量,大多数作品的注释数都过少,甚至少到无法让学生据此理解文意。以司马相如《上林赋》为例,本书稿的注释比例是4%,同篇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有382个注,比例超过11%,袁行沛《中国文学作品选注》有297个注,比例超过9%。不同的文体,注释的多寡可以不同,但必须满足教学之用。此外,经久流传下来的经典选文,语言简明扼要、优雅规范,注释语言也应力求准确、简洁、典雅。同时注意合理、恰当地处理古音和异体字问题,音义一体,不同的音表示不同的义,因此对多音字的注音异常关键。异体字的使用和注释,则应严格遵循国家公布的异体字和异形词表的规范。原版本中如是异体字,引用时一般情况下也要改为通用字。
参考文献:
[1]过常宝.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建设的几点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2011(8):44-47.
[2]袁行沛.中国文学作品选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凡例.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再版说明.
[4]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编写说明.
[5]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王丽 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