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文化在校园下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新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用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文化进校园”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以“企业文化进校园”为现实背景,探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企业文化进校园”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最后落脚在研究“企业文化进校园”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从而提升校企文化共同育人的成效。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路径研究
校园文化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各类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是校风校训的外在表现,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内涵。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个定位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进入高职院校,与校园文化对接、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从而推动高职教育建设迈向深层次的发展。
1“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背景介绍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时代经济大背景下,各级各类的知识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正在逐年递增,如此,与企业需求对接的要求也随之增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场上夺得一席之地,人才是关键。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渗透、联系,在两者文化实现优势互补、文化联合的基础上,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形势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同样需要企业文化。面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划改革、现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依托优秀企业文化,让学生能够不出校园就能了解到用人企业的员工标准,从而制定学习规划,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今后更好地进企业做准备。综上所述,“企业文化进校园”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助推力,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也将越来越密切,这是大势所趋。企业文化的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也将在密切联系中,实现在“双赢”道路上携手并进。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
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后的十九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十九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进入“十四五”规划建设时期,人才培养由数量向质量的提升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过程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很多人认知中,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投入资金不断升级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餐厅等硬件设施,实际上,学校的文化、政策和价值观等精神方面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缺乏科学认识
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出现偏差。过分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或者错把物质文化建设当作精神文化建设。其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单纯的举办课外娱乐活动。再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过分关注思想教育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是否在参与建设中真正地得到提升缺乏认识。最后,校园文化建设过分关注活动数量,忽视了活动质量。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物质、精神、数量、质量等各方面去建设,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对其有科学认识,才能防止出现物质与精神脱节的情况。
2.2缺乏系统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时间累积、行为管理、人员发展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融合、规划、发展才能形成。但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开办时长相对较短,导致其能揽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不足。如此一来,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推进支撑资源不足。此外,校园相关制度与配套设备不健全、管理机制与运行方式还不尽完善、校园软硬环境建设相对落后。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程度的不统一,从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的速度,不利于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2.3缺乏企业因素高职院校有其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简单地模仿或复制普通高校或中专的建设模式。对于脱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漠视职业性特色的做法,必须预以警惕。具体而言,第一,不重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企业文化脱节,导致学生了解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的意识淡薄;第二,局限于普通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未将企业文化相关因素融入其中,既无法体现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也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企业文化进校园”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高职院校校园中的职业教育,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且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不冲突,既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文化、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又能够使得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快速适应企业文化的经营模式、社会责任、行业准则。为此,高职院校引入企业文化的合作方式尤为重要,而“企业文化进校园”对高职校园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促进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实现校企“双赢”。“企业文化进校园”引入高职校园课堂,增强了校企互动,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碰撞中,实现文化融合。相比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企业文化进校园”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即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需要,又是为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实现“校企”双赢。另一方面,使得高职校园文化从“单一”迈向“多元”。“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引入,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再仅有校园文化,而是融合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型文化。让其在原有的单一教育文化上,进行了开放式升级,添加了具有经营性、动态性、责任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让课堂渗透企业文化的内涵、概念,进而转变成就业模式,让学生在心理上实现循序渐进的“过渡”,进而使只被校园文化沉浸式保护的学生们在入职就业前得到有效过渡。
4“企业文化进校园”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文化进校园”中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两个角色定位——企业与校园,以及其核心要素,再基于上述所提到的有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我们分析得出,科学认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做好“企业文化进校园”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
4.1引入优秀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一个优秀的企业的制度、文化、价值观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例如现代化企业中强调以集体去创造价值的协作精神即团队精神,与校园文化中的实践志愿文化不谋而合。因此,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实训活动、专业技能竞赛是重要途径之一。严格实施管理制度,实施劳动值周制度,让学生可以在实训的过程中,提前感受企业相关的制度文化,感受不同于校园文化的优秀文化;在专业技能竞赛中,提前锻炼就业所需的技能要求,实现在未来就业时从校园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使校园活动的内涵趋于丰富,更贴近企业和社会。
4.2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
立足高职院校自身专业、教学特色,大胆对已有校园文化种类、传播手段进行创新,大胆借鉴、引入企业的品牌活动,即在课外兴趣发展、实践活动、讲座教学等多方面强化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与存在感,进而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价值,使得企业文化得到全方位的宣传,从而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服务。例如,打造与企业职业氛围相近的教学环境;张贴企业过去所取成就、目前所处阶段、企业未来规划发展、招聘人员的职业需求等信息于校园告示栏、去往实训场的走廊等相关的展示场地,逐渐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这些方式既可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升级改造,提升文化育人实效;还可以唤醒学生的“职业自觉”,使其有意识地锻炼自身职业素质。此外,成立与企业文化相关的社团、举办与企业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与企业对接,邀请企业优秀员工、企业管理层人员不定时来校开设讲座,都是可实施举措,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贡献者和受益方,但是教学相长中,更要重视教师的导向作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的接受能力不如对实践的接受能力。鼓励、支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岗位实践实习活动,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师生们现场感受企业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与此同时,可以聘请一批优秀的企业生产和服务一线的优秀员工担任学生导师,引导学生深层次贴近企业文化,明白何谓“冲击满分”,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什么是积极奉献。从而让学生更早更快向“职业人”身份过渡。
5结语
站立在国家“十四五”开局的路口,瞄准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单一的文化模式难以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视“企业文化进校园”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紧密贴近、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快探索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企业、学生这三方才能真正实现合作共赢,在这过程中,学生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企业在发展中获得更多人才、学校在合作中更显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振江.企业文化进校园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137.
[2]阎红.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思路于策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139.
[3]王晓炜.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5):111.
[4]魏振旭.浅谈职业院校企业文化育人的新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7,(41):357-358.
作者: 陈韵仪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