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体系建设路径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网络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殊性,围绕党建引领、扬长避短、守正创新、移动互联、媒体融合等关键词,从建强官方主流媒体、关注学生网络话语、用活网络互动功能、打造网红育人基地、用好智慧校园系统、培养优秀学生团队等方面入手,推进网络文化体系建设,从而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整体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是高职院校通过营造网络空间形成的一种文化,以各种网络平台为载体,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是网络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等内容的集合。由于新一代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大平台不仅能聚合资源,调动多方积极因素,构建“大思政”格局,促进“三全育人”;而且以“互联网+”呈现教育教学内容,更接近于学生的兴趣和习惯,能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当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形式初具规模,但欠缺深度和广度。本篇认为,要注重网络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所谓“体系建设”,就是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阵地,构建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顺畅的工作机制,织就多方协同建设的育人网络,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一、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的原则要求
1.坚持党建引领,匹配校园文化。网络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是多元文化聚合的平台,也带来了多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学校为大学生营造网络空间,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落实党抓意识形态、党育文化、党主育人等要求,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贯穿网络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其次,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布局相匹配。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总体目标,以育人为本位,与校训校风、人才培养理念等文化元素相契合。将“坚持党建引领”和“匹配校园文化”两个要求结合起来,使网络阵地虚拟而有道、校园文化抽象而协调,才能凸显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
2.配合线下工作,注意扬长避短。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影响范围广等优势,更贴近学生生活、契合学生兴趣,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高职院校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网络平台,传达理念和要求,吸引和凝聚学生。但是纯粹云端又会产生诸多不足,“键对键”还是要与“面对面”相结合,“漫灌式”要与“滴灌式”相融合。当面的沟通、精细的观察、现场的合作、实地的体验,则是线下工作的优势,也是泛在网络的劣势。只有线上与线下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各取所长,才是最科学的工作方式。虽然在不同的工作中,由于工作特性与目标不同,线上与线下分配了不同的比重,但是线上往往是为线下服务的,起到配合的作用。网络平台的使用,要以线下的实施为指南针,以实际的工作成效作为评价标准。
3.坚持内容为王,讲求守正创新。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有了良好的平台支持和技术保障,还需要在承载的内容上下功夫。只有提高内容的精彩度和丰富度,才能真正提高点击率和阅读量,吸引学生广泛关注,动员学生普遍参与。因此在网络文化营造中,对网络内容的把关尤为重要,要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既要积极健康、风清气正、向上向善,又要促进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多元文化齐头并进、和而不同,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归纳起来就是“守正创新”,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网络内容的推送中,要提高审美取向,但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要生动活泼,又要避免低俗化倾向;要提高站位,但要避免刻板说教,要崇尚主流,也要适时宽阔学生视野。故而网络文化建设,体现的就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4.深化移动互联,做强微端功能。当下是移动互联的时代,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已成为日常用网习惯。多数网络平台和信息系统都可以在手机上浏览、操作,且手机端往往比电脑端更便捷灵活、深受欢迎。对于手机如影随形的大学生来说,注重育人平台的微端展示,才更能进入他们的视线。故而深化网络育人,必须以移动空间建设为重点。可以运用现成的网页、公众号、应用程序等,充分发挥其功用。比如运用“学习通”进行在线教学,布置和检查学生作业;运用“校友邦”打卡功能确定位置,便于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考勤管理;运用“步道乐跑”督促学生早锻炼和课外健康跑,作为体育综合评价的依据等。也可以与软件开发商进行合作,量身定制本校专属的应用系统,结合“智慧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将各项功能集成到手机端。
5.整合多元阵地,促进媒体融合。在互联网升级换代的契机下,“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等应运而生,而传统媒体走向衰落,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思想文化宣传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要推进校园融媒体的建设,在网络文化阵地中,坚持多元平台统一战线、一体建设。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建立平台关联;通过内容导向统一,做好信息的采集、制作、传输、运作乃至共享等各个环节。以用户即学生为本,构建媒体融合发展的思想文化宣传协同机制。
二、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的方法路径
1.建强官方主流媒体,深化正面舆论引导。以网络为媒介,开展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是思政教育和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径。所谓官方媒体,主要是指由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创办、主管和运营的媒体平台。有校报、橱窗、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及QQ公众号等,形式丰富多样。高职院校要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就要建强官方主流媒体,深化政治引领,发出权威声音。或传达上级精神,重要通知;或贴近学习生活,回应学生关切;或传递热点资讯,提供知识指南;或宣传办学业绩,展示学校风采。要精编版块与内容,定期回复与更新,提高话语权和公信力,作为学校网络思政教育和办学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在遵守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突出自身品牌建设,努力提供个性鲜明的网络教育环境,提升网络育人在校园内外的影响力。再顺应新媒体时代立体宣传和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辐射其他平台,成为其他媒体相关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以及平台建设的学习蓝本。
2.关注学生网络话语,掌握思想心理动态。官方主流媒体发表的是学校话语,与此同时,要深入学生所常用的网络空间,关注学生话语,从中找寻他们的意识形态、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诸如用于交往与交流的qq群、贴吧、“易班”平台,个人编辑的博客、“双微”、抖音,以及官方平台的留言区等,这些是他们最常活跃的空间,也最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情况。要了解学生,提高德育工作、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就必须关注好学生的网络空间话语。一方面,尊重学生发表话语的权利,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过多干预,尤其是不影响学生隐私,对于好的话语还要加以肯定;另一方面,通过关注学生的内容,及时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线上的直接回应,或线下的点对点交流,或责成相关部门商讨采取对策。比如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倾向,要及时纠正和引导;流露出的消极情绪,要高度重视,加以心理健康指导;表达的学习与人生困惑,要直接或婉转地解答;反映出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改进。
3.用活网络互动功能,丰富校园育人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由于控制人员规模、防止人员聚集,线上教学、线上会议成为常态。但不是单纯的你讲我听,而是要满足双方的顺畅交流,网络互动功能成为必须。高职院校还开展了线上招生宣传、网络招聘会、线上质量诊改公开课、线上科研论坛等,网络互动得到进一步推广,改进了各条线工作的方式方法。而在学生活动的开展中,网络平台的开放共享,以及网络预告、网络直播、网络报道、在线投票、在线留言等功能,也便于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形式与内容,扩大受众的覆盖面。如学生组织的团学活动在线下舞台进行,而观众都在线上拭目以待,为最喜爱的选手投票;“线上运动会”现场只有运动员和裁判,而观众在云端关注实况,为运动员加油;还有线上问卷调查、意见征询等,可实名、可匿名,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些都很好地运用了网络的互动功能,也营造了浓郁的网络文化氛围。表面看去造的是人气、添的是热闹,但正是这种轻便的在线互动,使更多的学生在过程中受益。
4.打造网红育人基地,吸引学生主动融入。当今是“网红”的时代,网络走红吸睛夺目、广受追捧,网红“打卡”成为青年时尚。如何合理地塑造网络红人和网红基地,发挥“网红”的育人价值,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话题。高职院校要在网红的设计营造和宣传推广上下功夫,并为“打卡”提供便利。食堂、门店中的网红,是相对物质的,纵然在后勤育人之列,但效果是甚微的。高职院校真正需要打造的,是网红教师,或学识渊博,或技能超群,或精神过人,或方法卓著,或自成流派,塑造学生偶像,吸引学生师从、模仿;是网红学生,树立学生身边的优秀典型,吸引学生向他们看齐,深化朋辈影响。还可以是图书馆的网红阅览室,吸引学生品味书香、认真自习;体育馆的网红活动室,吸引学生前往锻炼、强身健体;校园中的网红花园、广场、雕塑等景观,不局限于温馨美观、标新立异,而是渗透着育人理念,能催人奋进;还有网红教室,一定是现代化、个性化的,给人全新的学习体验。校园“网红”要避免浮躁与功利倾向,要持续建设提升,形成长期效应。
5.用好智慧校园系统,推进学生精细管理。“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了教育现代化水平,也是网络育人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加大软硬件投入,不仅注重媒体平台的建设,而且注重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诸如一卡通系统、学工系统、后勤系统、门禁系统等,都是学生常用的信息系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在加强学生管理、保障校园安全、提高生活服务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通过信息系统开展信息、健康日报、请假报批、后勤报修、活动报名、成绩查询等业务,使流程规范、工作留痕、提高效率、便于沟通。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同时使用,则使功能进一步健全。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互联,则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建设和使用的效率,便于数据信息的统一与共享。学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出线下管理所不能发现的问题,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督促,明确学生工作的重难点,改进工作方法,提升了学生管理精细化水平。
6.培养优秀学生团队,探索网络自主管理。许多院校都会开展网络信息员队伍建设,选拔培养学生担任清朗网络文明志愿者,由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采集和汇报相关信息,做网络文明的积极宣传者、带头践行者,以及不良网络现象的坚决抵制者和主动解决者。通过推进学生网络自治,建立师生齐抓共管的网络监管模式。同时,从新媒体发展和优秀学生培养的需要出发,建设一支不断进步的学生新媒体队伍,组建新媒体工作室,运营好学校的“官微”平台。新闻素材的采编、文字的编辑、美工的装饰、宣传视频的制作、网页的技术处理等,都由学生完成。老师起好指导作用,加强新媒体学生业务能力的培训,建立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对于学生来说,工作室的运维与管理,以及相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就是宝贵的成长与历练的过程,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就业渠道大大拓宽。同时,经过他们的努力,做好宣传工作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惠及了全校学生。因而,网络育人的路径和效果是多元的,更是鲜明可见的。网络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最大变量”,网络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传承创新、陶冶情操等功能。许多平台和软件的兴起,极大促进了网络文化的繁荣,也为网络育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职院校在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文化形态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网络氛围的营造,将网络空间打造成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建设成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强大“磁场”。上述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从平台建设、技术建设、内容建设、传播途径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推进网络文化育人的体系建设。将网络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支撑,加深网络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为立德树人保驾护航。
作者:任沁 吴婧婧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