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融会贯通的产物,兼具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双重特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如同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消极影响,也带来机遇和创新。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平台、优化网络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模式,多措并举,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明;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呼声此起彼伏。尤其在以微信、微视、微博、各类客户端为表征的“微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1]“90后”“0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土著”,他们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有着强烈的需求。校园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交流空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如何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探讨。
1校园网络文化:概念透视
校园网络文化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界目前虽然没有对校园网络文化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学者们围绕它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不少学者都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启迪。骆郁廷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且二者的深度融合、相互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就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结合的产物,是校园文化借助和运用校园网络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校园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2]可以说,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延伸,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给高校带来的文化投射,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样态。校园网络文化既具有校园文化的普遍性,同时又蕴含着特殊性,其与互联网的发展休戚相关,带有网络文化的一般特征。“它以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以数字化校园为载体,以发送和接受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它是高校师生通过网络进行工作、学习、交流以及娱乐活动形成的文化,它产生于高校校园,也集中作用于高校校园”。[3]校园网络文化兼具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特征,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为高校师生沟通、交流提供了网络场所,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
校园网络文化重构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网络具有隐蔽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征,“90后”“00后”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极容易受网络信息影响,面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冲击,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比如,网络的隐蔽性使得人际交流停留于网络虚拟世界,减少了面对面的情感沟通,可能导致大学生社交能力下降、性格孤僻等。再如,网络具有开放性,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学生认为教师课上所讲的内容都可以从网络中获得,因而削弱了教师的权威。[2]尽管校园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但并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4]校园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一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校园网络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使大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生动的视听资源、前沿的文献资料。二是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校园网,教师和学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沟通和信息共享,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可以根据校园论坛、校园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的留言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精准开展思政教育。三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单向灌输为主,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兴起,“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线上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丰富了思政课教育教学。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沟通演变为主体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师生之间不平等的发号施令转变为平等对话,深刻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3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校园网络是面向大学生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平台、优化网络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模式,多措并举,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一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平台开设国内外新闻动态、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核心板块,借助新媒体技术增强视听的效果。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借助5G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通过与延安红色课堂现场连接、与榜样面对面等举措,有机整合课程体系,实现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统一。[5]北京理工大学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重走长征路,体验爬雪山、过草地。平台选取的音像资料一定要充满青春活力,能够反映时代主旋律,作品应该兼具趣味性、丰富性和先进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以榜样为范,勉励自身不断进步。同时积极利用微信群、BBS论坛、班级博客等虚拟社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共享资源,增强育人的实效性。二是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校园网络环境的维护需要多主体共同努力。首先,加强网络监管,健全网络文化监督机制,严格把控新闻素材,对不良信息实施精准过滤,确保传播的信息主题鲜明,充满正能量。其次,设置网络“把关人”,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包罗万象,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而必须通过“把关人”搜集、控制、筛选、过滤、制作信息传播,同时撰写评论文章,客观点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彻底地了解事情的本质。最后,展开网络培训。对大学生文明上网开展网络培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提升网络道德素养,养成健康规范的上网习惯和网络言行。同时培养一批网络先锋,即“网络意见领袖”,营造良好的意见氛围,有目的地引导校园舆论,对其他学生起示范和带头作用,同时监督和管理班级的用网情况。三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模式。校园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获取知识与教师的授课渠道都发生了变化,多媒体、慕课、微课等成为新的育人手段。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求变,探寻新的育人方式。近几年,随着大数据的普及,精准思政的育人模式被反复提及。精准思政即通过精准推送技术考核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全景了解大学生的动态,前瞻性地判断其行为趋势,对网络论坛、微博、QQ等平台数据进行深度整合,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精准归纳大学生思想观念演进,跟踪其思想动态,实现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平衡。通过立体化的跟踪,能够准确掌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进度,根据不同个体的性格、特点,“私人订制”学习套餐,提升思想政治的精准度。
4结语
大学生的网络需求旺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抓住“互联网+”的契机,让高校思想政治插上网络的翅膀,使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活动的新阵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塑造健康的网络生态,打造网络精品课程,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丰满度”和“立体感”,对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盼.“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0(3).
[2]骆郁廷.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4-7.
[3]唐亚阳,梁媛.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N].光明日报,2007-08-1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5]贺苗.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高度融合[N].陕西日报,2019-07-29.
作者:李敏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