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景观设计中融入师范文化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景观设计中融入师范文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景观设计中融入师范文化研究

摘要:为使高等师范院校的景观设计彰显师范特点,文章深入研究了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景观设计中融入师范文化的现实意义,认为有形的景观可以产生无形的师范文化资源。综合高等师范院校景观设计所要遵循的功能性、文化性与整体性特点,探索和总结出高等师范院校景观设计中融入师范文化的途径,即构建师范文化与地域特色、校园历史和校园功能区相融合的景观,以此发挥校园景观这类物质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师院校景观设计师范文化融合路径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这一伟大工程的核心建设者,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新时代教师的关键任务,师范文化的培育则是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关键因素。有学者认为,师范文化的实质是师范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国家确立并通过行政权力而形塑的师范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等[1]。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从文化的内在结构出发,认为师范文化是融合师范院校景观等物质建造、行为实施、制度构建与精神塑造在内的一种系统的文化体系。其中,院校景观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因此,通过将师范文化融入高师院校景观设计中,有助于发挥校园景观的隐性育人作用,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认知与专业意志,从而深化专业情意。

一、高师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师范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师范院校景观的隐性育人功能。个体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提升个体的环境舒适度和满意度是设计的关键目标,但不是唯一的考虑要素。环境艺术设计要统筹考虑自然与人文双因素,最终实现空间建造的生态性、文化性与人本性。校园景观,从狭义上而言,指的是校园内的建筑设计、花高师院校景观设计中融入师范文化的研究RESEARCHONINTEGRATINGPEDAGOGICALEDUCATIONCULTUREINTOLANDSCAPEDESIGNINNORMALUNIVERSITIES草树木的空间设计、活动场所的设计等,广义上,则是指一种人文景观[2]。简言之,校园景观具备实物性和文化性的双重属性。校园景观设计则是借助一定的设施和已有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可触可感的育人环境中感受院校文化、深化专业情感、丰富精神内涵,逐渐成长为专业知识扎实、学校归属感强烈、思想品行端正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学子。培养人才自大学建立之始便被院校视为最重要的职能。可以说,检验一所大学办学成效的根本标准就是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金耀基先生曾用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描述过剑桥大学的景观环境对学子们的影响——“一个基督学院的新生看到弥尔顿手植的桑树,能否无动于衷”,[3]先生所言恰好证明了兼具物质性与人文性的校园景观对学生人格塑造、精神培育、素养提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育人是大学的首要使命,高师院校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廊是师范性物质文化的载体,持续的、不间断地对师范生起着正向的与隐性的育人作用,增强了师范生的凝聚力、向心力、荣誉感。透过高师院校的种种建筑与陈设,师范生们可以清晰明了地感受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域发展特色以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合格教师标准。

(二)推进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校园文化品牌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文化功能的特色标识,蕴含着校训、宣传语、口号、雕塑等显性元素,与品牌内涵、精神、价值等隐性元素,它是大学的金名片,也是兄弟院校、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等主体认识并深入了解学校独特风采风貌的第一道窗口。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有切实的物质载体作为支撑,不能言之无物,这个载体就要依托于校园景观的设计。培育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的目的在于凸显大学的差异化特点,在同类院校是良性竞争中居于前列,从而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文化层面的支撑力。明确方向定位和发展目标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基础。如果高师院校的校园景观设计中均使用同一教育界名人的雕像、石碑上所刻的均是相似的校训、回廊墙面上所挂的均是同一的教育名言,那么可以说高师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在第一层面——物质文化上便产生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更不用说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延续。因此,高师院校的景观设计要综合考虑地域特色、校史院情、杰出校友等个性化优势特点,借助学校历任领导、行政工作人员、教师、校友、学生等各方力量,从课堂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挖掘各类校园硬文化与软文化资源,找准设计的方向和定位,在此基础上统整各类资源,做到精准发力,讲好院校故事,打出院校品牌,发挥师范物质文化的最大效用。

(三)促进高师院校师范文化的赓续传承。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代代领导、教职工与学生的群体智慧结晶,是在长久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凝练所得的精神支柱。卓越的校园文化能够对院校整体发展、教师专业提升、学生成人成才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正如北京大学百年来始终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文化本质奉为圭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坚定文化信念,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融入时代大潮。英国牛津大学的博雅文化与德国柏林大学的科研文化也是例证。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如今,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根本便在于其五千年的赓续传承,未有断裂。若想高师院校的精神薪火相传,那么,发挥校园景观的物质教化作用就十分必要。校园景观对师范生的隐性影响深远而持久,它能以照片、视频,或是记忆的方式被永久储存,因此,拥有文化传承的基本条件。此外,高师院校的景观设计也要处处能够直观体现师范性特点。宣传标语、走廊、雕塑、教室、实训室等,凡是师范生可见的,都要烙印上“师范”的标签,勉励师范生成为一名兼具扎实的知识与浓厚的教育情怀的新时代优秀青年教师,这是文化传承的必要条件。

二、高师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师范文化的原则

(一)功能性。“形式服从功能”是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立足点之一。高师院校的景观功能性主要体现在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上。其一,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要与师范生丰富而充实的学习、实践、休闲行为密切结合,与构成各种户外交往空间形态相结合,从而体现景观的物质功能。其二,校园景观设计要立足精神功能,即结合形态美和色彩美等观赏因素,以及尺度宜人的心理学因素,发挥环境设计对师范生教育的辅助功能和引导功能。成功的校国环境景观形态应该能够协调地段环境等因素与景现艺术形态创作之间的矛盾,创造崭新的、特色化的校园空间和景观形态。

(二)文化性。师范文化是高师院校的底蕴与特色,是打造校园景观并激发景观活力的基点,承载着师范文化的校园景观,反映了文化的时代特点和设计美学潮流。可以说,校园文化发展与景观设计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校园文化的发展推动景观设计理念的革新,反之,景观设计理念的革新也会进一步使校园文化走向内涵式发展。校园景观作为全校师生一致认同的学校象征,师生们不仅希望欣赏到布局合理、协调有致、特色鲜明的校园景观,更渴望从校园景观中看到当地风土人情、学校发展历程与师范教育教学特色的展现。因此,学校要发挥群体性力量,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与学校特色教育文化,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校园景观设计当中。

(三)整体性。高师院校的校园景观设计要牢牢把握整体性原则,即在景观内涵和景观要素两方面做到整体筹划。具体而言,一是实现景观内涵的整体性。校园景观的营造要考量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生态等方面,即同时将遵循教育大政方针、平衡成本与利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美学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因素考虑在内。二是实现景观要素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校园是一个有机整体,景观设计覆盖整个校园。学校要同专业的建筑设计机构合作,协调校园内各类元素,运用统一的设计理念和色彩体系,从而打造空间结构合理与师范要素表达得当的景观环境。

三、高师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师范文化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师范文化与地域特色相融合的景观。地域性是景观环境的基础属性,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4]各地区的地形地貌、天象气象、历史文脉的差异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景观环境,进而发展了多元化的区域生产生活方式与民风民俗,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地域精神,塑造着一个地区的风骨与灵魂。将地域特色融入高师院校的景观设计之中,是凸显地方院校独特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打造师范院校特色文化品牌的关键路径。具体而言,构建师范文化与地域特色相融合景观的方式有以下三点:一是应用地域性建筑风格。一个区域的传统建筑风格与该地的景观设计理念有显著关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传统建筑逐渐形成四合院、徽派建筑、江南民居、岭南建筑等八大流派。高师院校的景观设计应当取材于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用地方人民熟知的建筑风格打造校园环境,从而深刻反映地方特色,让地域特点成为高师院校师范文化的标志之一。例如,江南建筑元素多为黑瓦、白墙、干栏、水街、桥梁,以适应水乡地理环境,体现清雅之风。湖州师范学院的景观设计,便采用水榭、湖石及小桥等江南传统造景元素进行构建。二是挖掘地方教育名家资源。历朝历代的教育名家是时代文化积淀的产物,他们不仅对地方社会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甚至于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研制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师院校内挖掘、整理和推广地方教育名家资源,既体现了学校对地域师范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也传达了学校对未来发展该文化的使命感。在高师院校内部建造名家雕像、张贴名家教育名言、悬挂名家画像等途径有助于将地方教育名家与高师院校景观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理念源自两位浙江籍幼儿教育名家——宁波籍的陈鹤琴与上虞籍的张雪门,学校内悬挂的宣传标语便是两位名家的教育名言,如张雪门的“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三是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如何根据特定气候条件进行最佳的场地和构筑物设计、用何种手段修正气候的影响以改善环境是设计校园景观的首要问题。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造成了两地在绿地系统、植物选择、各种校园小品的形式及色彩等景观方面的差异。南方纬度低,温度总体高于北方,一般采用冷色调设计景观建筑,在视觉上给予人清凉之感。北方维度高,温度总体低于南方,一般采用暖色调设计景观建筑,让人们拥有一种温暖的感觉。高师院校的景观设计要遵从自然规律,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色彩、植被、绿地、小品等元素。如沈阳师范大学校园内多见红色建筑物,给予人热烈奔放之感;地处江南的浙江师范大学则多见白色建筑物,淡雅的书香之气氤氲缱绻。

(二)构建师范文化与校园历史相融合的景观。伴随着学校历史的演进,建筑不再只是单一的实物性存在,而是被赋予了大学自身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有形的建筑正逐渐成为无形的教育资源,滋养着师范生的心灵,塑造着其师者风范,涵养其教育情怀。除建筑以外,重大校史事件与院校名人同样是校园历史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校园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的。重大校史事件推动院校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院校名人可以是历任校长或其他校领导、捐赠者、名师、名校友等,为学校贡献关键的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具体而言,构建师范文化与校园历史相融合的景观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依托重大校史事件。校史,是大学发展历程的见证。特别是重大校史事件,作为大学的标志性发展节点,是师生追述学校筚路蓝缕历程的宝贵动力源泉。它们既可以是营造院校历史氛围的典型素材,也是校园景观设计的关键物质基础。卓越的师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教育知识与技能,更要具备家国情怀,并明了母校的校情校史。高师院校在设计景观时要考虑融入重大校史事件,使师范生能够透过校情校史感知高师院校的文化底蕴与国家奋勇拼搏的精神。高师院校可以从景观小品入手打造特色,景观小品一般包括亭榭、水塔、雕塑、灯具、台阶、花架、园椅、园凳、景墙、景窗等,功能简明、体量小巧、造型新颖,修剪校史回廊、台阶上刻写校训、设立校园名人雕塑等均是将校史融入景观设计的方式。二是挖掘校内名人资源。建设一流的高师院校需要一流的校长、一流的教师与一流的校友等主体群策群力,这些主体均是校内的名人资源,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运用管理艺术、学术研究、物资捐赠等方式方法为院校建设出力。校内名人不但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谋篇布局,而且能够为后来学生树立榜样形象。一般而言,对学校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名人纪念雕塑,设置在校园入口区域、图书馆、教学楼前等主广场空间,是校园主要轴线上的节点。如南京大学南北轴线上的绿地空间中自由设置着大学各学科创建者和有贡献的教授任务雕塑或石材浮雕像,有李四光、竺可桢等著名人士。三是移植校内古建筑。古建筑是高师院校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非常珍贵的校园遗产。除此之外,它们承载着院校长期积淀形成的精神文化,代表着学校的过去,也指引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如南京师范大学沿用金陵女子大学旧址、北京师范大学沿用北京辅仁大学本部旧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沿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等,并且有部分已成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融于一体。但是,古建筑不能简单移植至校园景观设计中,一要考虑其安全系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二要考虑这些老建筑能否与新景观兼容而不显得突兀。要保护好现有的古建筑,并结合校园文化作一些历史和现代共存的空间,让人回忆,发人深思。

(三)构建师范文化与校园功能区相融合的景观。高校校园景观根据其内在功能与外部形态可以大致划分为入口区景观、教学区、景观道路景观、生活区景观、文体区景观与休闲区景观等,它们在教学育人的系统化工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类型的高校若想要展现自身的文化特点,就必要在功能区景观设计上下一番苦功。高师院校校园内部同样分割成多个功能区,尤其是校园对外展示的第一道窗口——入口区景观、教育教学的主场所——教学区景观以及师范生每日必经之地——道路景观,以上是高师院校校园景观设计中需要着重“师化”的功能区。一是“师化”入口区景观。入口区景观是校外人士形成关于学校建筑群第一印象的重要来源,也是空间序列的开头。入口区的景观一般包括校主大门、门内广场和装饰性植物。高师院校的主大门可采用西方的拱券结构,以追溯起源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师范教育。门内广场则可设计摆放教育界名人的雕像,各校可将地域性较强的教育名人作为首选。植物的选配等选择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符号语言。[5]因此,师范院校的大门建造应当辅之以竹林或桃李,前者依托竹的高雅简洁告诫学子要做一名高风亮节的教师,后者则是祝愿师范生毕业后从教能够“桃李满天下”。二是“师化”教学区景观。教学区是高校的核心区域,建筑严谨、空间有序、格局规整,一般由教学楼、实验实训楼、图书馆等组成,最是凸显高校培养人才的职能。除住宿区域外,学生通常在教学区的时间最久,则教学区的景观设计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为持久的。高师院校可将“学高为正,身正为范”这一师范领域的金科玉律醒目地刻在教学区楼房的外墙上,时时刻刻提醒着学子要坚定教育信念,未来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在教学区楼房内部的走廊上张贴教育名家画像并后附简介也是勉励师范生学习先贤的教育热忱、教育情操与教育理念的方式之一,从而使得师范生终日浸润于师范的环境中,提高其品性修养。三是“师化”道路景观。校园道路景观连接内部各个功能区,其特点是人流量大,并具有阵发式的规律。学校要着力抓住道路景观中的细节元素,思考能否创新地将这些细节元素“师范化”,尤其是考虑道路的铺装景观和设施景观。道路的铺装景观主要是指人行路铺装材料的选择和铺装图案,高师院校可以结合师范主题和一些情景设计图案细部。此外,设施景观包括照明电杆、交通设施、公共站点、指示牌以及排水道、天然气、电气、通讯电缆等基础设施[6],高师院校可以在排水井盖雕刻校训和校徽,让每个行走在人行道上的师范生直接感受师范校园文化。

四、结语

环境的优化会影响人们对环境意义评价,从而影响人们参与到环境中,并且成为环境的一部分。[7]高师院校景观设计不仅要关注外在的美观、创新、独特,更重要的是凸显师范文化的本质特点,明确师范院校景观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为师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服务,为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服务。高师院校景观设计中融入师范文化,实质上体现的是形式与内涵的共生共长,师范生在校园内观景、品文、悟蕴、明道,从而使得院校高质量地完成卓越师范生的培养工作。当然,依靠简单的师范类景观小品、图片、画像、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堆砌无法展现师范文化的魅力。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人文与自然,时间与空间、历史与未来等之间的关系,激发物质实体的文化表现力,最大程度地发挥高师院校景观的隐性育人效能,丰富师范文化的传播载体。

作者:张澜 余斌 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