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不足、与课堂教学融合度不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流于形式、新媒体运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课堂教学、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注重课程思政及新媒体媒介作用,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融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高校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及国民教育系列最重要的主体,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具有内在一致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为全体师生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校的软实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1]

(一)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相一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了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方向。新时代青年学生是承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要始终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提升道德文化修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致力于国家未来的发展,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全力以赴。

(二)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相统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准,决定着学生在学校应当履行什么样的义务以及享受什么样的权利。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精神引领作用,严格贯彻落实宪法和法律规定,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同时,教育学生严守法律,遵守学校纪律;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他们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恣意徜徉、畅所欲言,有自由之精神,有独立的思想。

(三)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融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学生个人行为的价值导向。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作为全体师生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准则,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一步。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生活的各方面,融入党团学活动及思政课教育当中,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关心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自觉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在生活中与同学互帮互助,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保持诚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定位和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不足。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校风的形成,关系到学校人才队伍的发展,更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历年来,国家对高校的建设不可谓不重视,特别是许多双一流大学在引领知识创新的同时,能够保持本校特色,发掘文化底蕴,尊重学校历史,立足当下,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运用不足,浮于表面,没有自身办学特色,忽视人文精神的拓展及文化内涵的提升。一方面,一些高校倾向于把有限资金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当中,搞“面子工程”,忽视学校的人文厚度,隐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只注重建筑的美观堆砌,但却缺乏相应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指引,使得有些高校徒有其表,美观的校园同空虚的精神内核相割裂,学生的精神“注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另一方面,高校的规划应当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工作,历史上有很多世界著名的高校因为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学子心驰神往,济济一堂。但一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整体定位,缺乏长远规划,找不准要害和特色,不尊重高校的历史发展轨迹,没有充分理解和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而是互相模仿,搞出很多形式雷同的建筑和风格,没有彰显各高校所在地的人文特色、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气质,也就难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二)教学中轻视课程思政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有些高校在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上,缺乏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一是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不够,思政课设置不合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创新,缺乏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效果的创新性研究。二是教学目标着重于专业理论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最终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这一目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缺乏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导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是部分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单向灌输,课程内容单一、脱离现实,轻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些教师甚至觉得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培养是思政课老师的事情,只要完成课本上的知识教授就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单纯考虑教学质量,而恰恰轻视了对学生以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当前一些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上流于形式,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校园随处可见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版画等,但却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深入的学习和指导。有的高校相关部门在接到上级通知以后,临时性地拉横幅、贴标语,应付性做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册,经常让师生手忙脚乱、苦不堪言。这种流于形式而完全不重视质量的文化建设及宣传教育,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严重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让结果大打折扣。还有一些高校每年都举行“美化校园”“装点教室”等活动,但都是走走过场,没有一以贯之地将其持续下去,评选前的几天校园学习氛围浓厚、教室窗明几净,评选过后,校园文化建设恢复评选前的样子,并无任何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渗透在学生日常点点滴滴的行为中,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运用新媒体的程度不高。高校学生是网民中最有活跃性和个性的群体,新媒体正深刻改变着他们的生活。然而,当前有些高校并未真正利用好这一时代宣传媒介。在思政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中,一些高校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行政化宣传教育与集中统一的会议落实中,网络新媒体没有充分运用甚至不被使用,最为广泛的使用可能是讯息的传达;有些高校虽然推出了一些新媒体教学模式,但整体运用度不高,方式不够灵活,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媒体教学模式之间徘徊不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也给学生学习增加了很多不便和困惑。有的高校通过公众号或微博向学生提供文化资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容,但由于内容过于死板陈旧,方式单一,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学校公众号阅读量不高,很多学生只是应付式的关注,对公众号的文章和具体内容提不起兴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新时代价值导向的风向标,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诠释。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是新形势下育新人、兴文化的根本保障。[4]让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是关系下一代能否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路径。高校不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更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历史长河中无数前人智慧的结晶,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精神命脉就断了根,失了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进高校、进课堂,就必须同国内优秀文化和国际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增加高校的底蕴和内涵,增强时代感和号召力。针对高校文化建设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实际,结合当地人文特色,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彰显各自的特色。各大高校需根据自身特点,整体优化办学环境,合理布局校园环境,使学生感受到特色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结合当地人文创建文化长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橱窗和显性标识。完善校园道路、校园指引标识,使校园建筑、道路和景观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文化记忆。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课堂教学。首先,高校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师要率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领会其精神实质,用教师个人的行为去带动学生、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助力学生全面成才。其次,教师要将学科知识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导,避免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创新理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适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入社会先进典型模范人物,讲述事迹,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将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让学生自觉地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和解决问题。再次,应为学生多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开展志愿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体;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三清洁”“文明出行”等,让学生群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和传播者。最后,要在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周围同学和集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为学生打造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活动载体的校园文化,把各种口号标语挂在墙上,却没有付诸于实践,无法真正触及师生内心。各高校应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多角度地将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简单枯燥的理论,需要我们用行动去真正践行它,从实践中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慢慢内化于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定期开展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要的校园文化社团月,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创立社团、宣传社团和开展社团活动中,真正体会到社团文化的魅力所在,从绘画、音乐、美食、话剧等多种多样的文化碰撞中,将大学生积极昂扬、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觉体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学校应多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每个活动都必须有方案、有落实、有总结。此外,除了发放相应的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标语外,还应围绕文化主题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四个自信”。[5]

(四)发挥新媒体功能,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方式。在网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需重塑教育观念,积极发挥新媒体功能,逐步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将从前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元双向互动,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多和学生交流,开展行之有效的“线上教育”。例如,学生可以在学习社区每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建立打卡机制,如超过三天不打卡学习,将被取消进入学习社区资格;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自由选择各大名校经典课程,建立和其他院校师生沟通桥梁;学校为老师搭建网课平台,利用网课预约报名等方式,加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线上互动,这样的学习既节省时间又便于监管和统计。同时,各高校应积极搭载新时代科技利好之势,把网络新载体同思政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探索思政教育新发展走向。高校应当充分运用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开发校园APP,形成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对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平台推介的时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和趣味性,清除网络有害言论,过滤不良不实信息;通过校内通知、时政新闻和有针对性的宣传,将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及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

四、结语

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转换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导向。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留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稳住文化阵地,突出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利用新载体和新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软环境,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成为示范者和传播者。

作者:陈星言 王红武 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