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高校作为社会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知识分子聚集地,在筑牢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和思想修养,弘扬大学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本文旨在结合学校特色,客观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一、中华传统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时代含义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进程,受到特有的社会制度、经济形式、人文环境等因素作用形成的积淀文化。它不仅存在于经典文献中,还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中,这才是其存在的真实意义。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校园文化有多种界定方式:“活动学说”认为校园文化的具体形式为课外活动,其作用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第二课堂学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思想政治、文艺教育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文化氛围学说”认为校园文化通过营造合适的环境和良好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其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层次。“学校准文化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区别于学校主文化范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准文化(亚文化)。“行为规范说”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以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校园精神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的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这些论述分别从某个角度或侧面揭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和基本属性,是狭义、片面的定义,综合多种论述观点可将大学校园文化综合的理解为以授予优秀文化为主体,以举行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风校训为底蕴,由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与学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新时代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的合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料宝库,在社会转型和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高校同时也应结合学校特色,合理选择校园文化方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道德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弘扬,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指出要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一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和围绕其设置的课程、教法等,已偏离了素教改革的本心;也有一些学校教育过于单一,学生感觉教学内容呆板无趣;还存在有的学校搞“形式主义”和“痕迹主义”,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建构合理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而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既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也是社会高速发展新时期的思想源泉,为建设校园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着力点。随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素质的呼声越发强烈,各大中专院校逐渐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优秀点,加大了两者融合的力度,但是高校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人是高校的主体,也最具灵活性和可塑性。建设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学校各行政教学部门的教师和各高校学子通力合作,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作为高校发展建设引领者的行政干部、高校教学引领的一线教师,高校教育主体的莘莘学子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校园文化融合建设的认识都不够客观,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日常教学和常规工作阶段。高校管理干部作为学校发展的决策管理层,由于专业限制,对传统文化及教育发展理论没有系统的认知,许多高校发展规划未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建设,导致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重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忽视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现象。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科研工作者,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一言一行,教育理念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个人专业发展,缺乏对大学生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这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构建和全面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高校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一个学校生命力和新理念的体现,自身价值观还未建立,容易受外界影响,对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但是受西方文化和网络传播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客观的认识,没能做到文化自信,反而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和潮流,这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自身成长成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缺乏制度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不完善。制度是一种强制力,比道德、文化道德观具有更强硬的约束力。制度可以规范教育教学全过程及个人行为准则,能使发展的良性变化持续优化,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但现阶段,由于学校各层面对传统文化融于校园建设的忽视,并未出台相关校园文件建设的制度,有的也只是流于表面,走形式,并未抓落实,在教育教学中,缺乏系统的规划;在学生活动中,缺乏有效深入的指导;在学生个人学习中,缺乏激励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有效的精神指引,这些都导致了工作任务不明确,教师、学生缺乏积极性,校园建设实施难度大,高校资源没有充分应用等问题。
(三)基础投入不足,传统文化建设难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决策管理层对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忽视导致在学校发展中,没有配备相应的资金作为建设使用,使得校园基础设施落后,校园布置,景观设计都没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图书馆也没有配置传统文化类书籍,教职员工也无法处于充满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行政人员负责事物的处理,没有对教师行政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导致大家不能客观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发展理念和规划无法得到实施;没有对学生发展进行规划,导致学生在行为准则和精神引领上没有着力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失去方向,不能建立自信,对就业失去信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不仅应有专业技能,更应具备思想政治素养,有理想,有信念,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化社会,各种文化的交织传播、激荡混合,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学校应通过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贯穿大学教育之中,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优秀文化才能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所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有条件选择一些措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所在,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具有教育育人的的思想政治优化功能。
(二)彰显医学专业特色,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全球化愈来愈明显的当代社会,医科院校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学生很早就感受到医患关系紧张,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学校更应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规划之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多层次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一方面改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内涵,它是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指出的一条道路,是大学生更优秀更全面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脉相承的,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制医药”、到“外科圣手”华佗、“药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学的宝贵资源,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健全学生人格,提高道德品行,提升精神面貌。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上、往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向国家需要的方面冲,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作为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目标。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中华文化的传承性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契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这个民族逐渐产生了血溶于水的深厚感情,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中国历史深深的自豪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不仅体现在其是中华炎黄子孙的精神源泉上,更体现在我们向前发展动力上。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选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打传统文化的情怀牌,协同校园精神文化、丰富校园物质文化、端正校园行为、建立校园制度文化。如果说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生命体征,那文化传统就是教育的营养,这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优先考虑。因此教育需要吸收传统,作为教育成长的优秀养分,为教育焕发新的光彩。
(二)以优秀文化为引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务院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我国高校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做好明确了顶层设计,学校层面应以相关文件为指导,出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文件,以文件为指引,完善教学体系,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共同发展。通过将传统文化与课程知识内化,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结合自身行为通过实践形成主观联想,进而形成学生特有的符合社会发展观的品德。
(三)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增强青年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高校辅导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是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的主推者,学校应加强其职业能力的建设,提供学习机会、不断积累,让传统文化真正的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贵州医科大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医科类院校,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医学业务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对学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优化学生的个人素质修养,在我校学生工作中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高校辅导员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行者和校园制度文化的监督者。与学生接触比专业课教师多,对学生的精神、物质观及行为规范都有重要影响,辅导员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我修养,通过教学和实践等多渠道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中华传统文化的谦虚和奉献、锲而不舍等精神都是大学生应该继承的,是深化自身品德的优秀传统。通过辅导员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增强青年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形象。
(四)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校园的主体是人,在相关校园制度保障和物质建设的基础上,应加强师生主观能动性,决策管理层的教师应客观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建设校园文化,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思想政治素质高的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教师队伍;规范行政办事效率,出台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让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证可依;完善课程设计,合理优化必须课和选修课中传统文化教育比例,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优化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教学中润物无声的效果,贵州医科大学举办的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增加了师生的活动积极性,提升了思想素养;充分发挥学校各类媒体的宣传作用,如通过广播节目和关注公众号等形式让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建设日常化通过举办讲座、发表文章等丰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建设校园环境,例如传统文化展示栏,文化走廊,校史馆展示等,让师生感受大家风范,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良好互动,共创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仝国斌.师范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2]韩迎春,吴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78~80
作者:周志琳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