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在学生教育方面的整体方向和具体成效。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宏观上的教学规划和微观上高校的教学目的,调整校园文化具体的价值定位。本文首先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进行解析,进而以功能为主,分析校园文化应遵守的价值定位,如要突出核心思想的引导功能、突出政治主旋律、凸显美学情操的价值定位。然后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价值定位的具体方向和主要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点策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以爱国主义为制度的建设核心,呼吁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设计与维护。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是建立在高校校园内、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娱活动作为媒介的一个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一般是以高校发展的校本特色为主而设立的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校面貌,更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如果高校所提供的专业教育教学服务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积累专业上的知识经验,那么校园文化则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关键途径。因此,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往往需要高校本着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去设定和调整。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用型”价值定位进行研究,可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们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资源。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提升素质。高校内的校园文化,包含校规、校纪、学风、文化氛围等非物质成分。而校规校纪等制度的设定,往往是在学校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和规划后方才成形的具有普遍性共识的制度体系。校园文化中包含的这些制度会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宿舍管理、活动管理中使用,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一定约束。制度体系的建设塑造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尺度和行为准则,让学生能够在进入高校环境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后,在这些规章制度的帮助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作风良好、习惯良好的高素质人才。而学风、文化氛围则是由高校多年来的教育风格所决定,可无声地表达高校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
(二)塑造情操。情操,指的是由感情和思想所综合而成的、一般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而高校校园文化的情操指的是学校特有的话语立场。每个学校都有着独特的话语立场,由高校整体的价值观作为主导,是高校话语体系的外在形象。整体来讲,高校校园文化的“情操”,必然是以国家政治主旋律为核心。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在不同的教育文化体系中成长,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在微观层面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可以利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学生各自不同的立场统一归化,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情操。对于个人来讲,情操体现了个人的精神形象。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也有助于学生提升个人情操,塑造良好的精神面貌。
(三)营造氛围。高校校园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作用和影响范围都具有普适性。例如,当高校想要传达某种价值观时,既可以从校规校纪和集体舆论的角度入手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对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的改造,实现定点定向的传播。校园文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极多,它们之间甚至可以在空间上构成一个连通的传播体系,保障每一位校内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定向信息。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可以营造出预想中的氛围,十分有效的传播信息。并且,不但高校可以对校园文化进行设定,学生群体也可以完成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调整。校园文化所营造出的氛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作用者的不同需求进行调整,从而永远常新、永远充满活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定位
(一)要突出核心思想的引领功能,标定好高校未来的整体方向。从上文中阐述的高校校园文化的三大功能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思想传播和价值观教育作用。并且高校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应该起到提升家国凝聚力的辅助作用。基于此,高校应该结合当前国内最为核心、价值认同度最高的思想价值体系,去设定校园文化的最根本价值。而当前我国最具认同度的思想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一切发展策略、改良行为的终极目标[1],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更是我国国民应该具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宏观的稳定器,它可以将所有的发展需求规划在内,唤醒每一位大学生的家国责任感,令他们意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升华大学生的素养。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可以提升校园文化中校规校纪、舆论氛围的说服力,令大学生更加主观的认同、接受校园文化。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应该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去标定未来发展方向。
(二)要突出政治主旋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打牢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师生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奋发向上,感召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2]。高校教育体系中,除了各个院系内的各专业课程之外,还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更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方法。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的是当代大学生,但因其自我意识较强,且全球多元文化不断涌入国内,导致以思想观念引导为主的思政教育开展难度较大。而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提升素质、塑造情操和营造氛围的功能。将校园文化拓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媒介,可以增加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国情教育、创新创业教育[2],促进从文本到学生观念意识的转化,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整体来看,之所以要将校园文化设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工具,是因为校园文化具有促进宣传和帮助理解等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高效率、高质量的实际价值。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第二价值定位,就是要突出政治主旋律,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三)要凸显美学情操,实现隐性的美育教育。根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有关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美育教育是新时代急需优化更新的教学体系。美学教育是推进国家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依据,做好美育教育对于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而校园文化中包含营造氛围和塑造情操两个功能,说明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那么校园文化也可以通过视觉上的定向指示和长期刺激,令学生对“美”的事物形成潜在的、科学的判断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作为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媒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学情操。因此,开设专门的美育课程,高校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懂得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核心思想定位相对模糊。目前来讲,许多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存在思维受限的弱势,导致校园文化的核心思想定位相对模糊。具体表现为,校方会认为校园文化就只能局限在校内文化中,只能凸显校本的文化特色。而实质上,校园文化可以糅合所有的文化体系,尤其是国家范围内认同度最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在思维的限制下,许多高校只能在校本的范围内采集文化观点,塑造“绝对”的校本文化体系。校本文化体系的内涵虽然科学可靠,但对应的观点、内容却往往比较单薄,且校园文化的设定又需要达到一种宏观的说教效果。因此,许多院校只能在“内容物供给不足”和“目标达成需求过大”所构成的矛盾现象中,采取模糊化的处理措施,最终导致校园文化的整体面貌产生了核心思想定位相对模糊的效果。该效果最终会致使大学生无法对校园文化进行认同,继而降低高校的话语权。
(二)精神建设作用不明显。众所周知,文化和精神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精神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高校校园文化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文化建设,使其起到素质提升、情操塑造等一系列延伸作用。但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所设定的校园文化,起到的精神文化建设作用并不明显。若要达成精神文化建设的效果,高校除了要拉近文化和学生的距离外,也需要升级文化与“实际”的关联,要保证校园文化内容可充分调动学生响应的积极性。
(三)文化内容创新力度不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误区。首先,一所院校内有着具有历史价值的景观、建筑、文化的确十分重要,但这需要建立在所有历史“遗迹”都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或观赏价值的基础上。如果这些所谓历史遗迹年久失修、不符合现代的审美风趣,那么“历史”便只能起到疏远大学生的负面作用。而国内部分高校的确存在校园文化内容创新力度不足的相关问题,例如对建筑和景观的维护力度不大、对新文化抱有排斥心态等。创新力度不足会令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抵触情绪,进而降低校方的话语领导地位,影响其他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建立创新性思维,以提升价值和观赏性为目标,不应抵触新思想或新物质。
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研究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当今时代,利益关系复杂纠葛、思想多元碰撞、文化深刻交融,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精神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2]。例如,在非物质层面校规校纪的设定上,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调整,从而争取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调整为更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模式。规定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本着公正、法治、和谐、民主等原则而进行。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要结合传统艺术文化、红色文化思想精髓进行设定。在舆论氛围的营造上,则应该强调人们的意志自由,但话语需要以法律为依据等。在物质层面上,校方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拆解,每个观点配以相对应的人物案例作为解释,并在教学楼、寝室楼等学生密切接触的环境内进行宣传。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遵守消极校规的过程中,便可以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行为尺度的标杆,继而有效提升综合素养。
(二)以爱国主义为制度建设核心。爱国主义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政治素养,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振兴、国家昌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政治教学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寓思想教育于整个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又要树立放眼世界的远大理想,让爱国主义成为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针对“精神建设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建议高校提升校园文化与实际的关联性,并且以爱国主义思想作为制度建设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意识,可以有效提升国家以及民族的凝聚力。
(三)呼吁大学生参与校园设计与维护。考虑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受众是学生群体,而提升校园文化美学价值的最终作用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建议高校在重整校园的过程中,呼吁学生一同参与设计和维护。例如,在学校建筑设计的进程中,可以在校园网等便利平台内要求大学生以建筑楼为蓝本进行创意设计。而高校则应与专业设计人员一起对相关的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和美观度的评价、分析。最终挑选出可行性、美观度较强的设计方案,将其融入整体的设计规划当中。而在日常景观设计和维护的过程中,校方可以要求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作为领导者,由他们带领其他专业学生一起对校园内的景观进行设计和维护操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尊重和吸纳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学生、提升学生,而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隐性教育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充分结合,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样便可以将高校校园文化塑造成可充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媒介,令校园文化可与专业课一起协同培育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韩桥生,张文.网络短视频与青年价值观的融合共生[J].当代青年研究,2020(2):46-57.
[2]吝秀云,刘合强.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J].学习月刊,2015(24):57-58.
作者:陈希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