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摘要:校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发力点,是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形成的关键要素,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大学校训在内容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治校精神、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校风、学风、教风的集中体现。当前,全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甚至是校园文化呈娱乐化倾向。本研究重点侧重于对校训精神的挖掘,找到校训与校园文化的结合途径,以期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和内涵。

关键词:校训;校园文化;校园标识;顶层设计;服务地方

1引言

现代社会,符号和标识是一种特殊的元素,对一个产品或一个人才在市场中的竞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准确的说,有被社会认可的符合或标识都是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但有些产品虽然有自己的符号,由于缺乏特点,没有质量保障,很快也会被市场淘汰。同样的道理,每一所高校的学生也必须有自己的符号和标识,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特征,才能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形势下脱颖而出。校训是高校的一种文化符号和标识,对高校而言,它体现着大学特有的精神与品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大学长期传承、历年积淀的结果,它根植于学校自身的土壤,是由全体师生言行举止、行为观念汇总而成的集体共有价值观念,影响着校园精神、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校训的传承和渗透,引导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人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校训一经确定,便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对人才培养和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基于校训精神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设计的文化培育过程。文化是大学之魂,而大学文化是社会的亚文化,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肩负着引领社会文化的任务。当前,我国正在加速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进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大学作为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镇,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责任重大。而校训无疑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于学校,它是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凝练表述;之于师生,他是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校训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着大学精神的形成。综上,本文基于从提炼校训精神来指导校园文化,形成校园文化系统工程,以此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几年来,从选取的典型样本的实践中发现:将校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引擎,打造以校训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对本校师生的教与学有强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但在相关文献资料中却不难发现,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校训的解读、校训产生的历史背景、校训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等单向维度来研究这一问题。作为链接校园文化和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此塑造一所高校特有的标识的校训精神的实践运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事实上,基于校训精神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沁润上,更在于高校如何切合时代需求,深度挖掘校训内涵,来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师生真信、真用,校训价值的真正实现在于校训的实践。本文研究希望在上述问题上有所推进。

2校训的产生、现实困境及其原因

校训的产生,最早追溯到古代太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回答的是学校的培养目标。随着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校训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特别是进入21世纪,高校在加强软实力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校训文化达到一个高峰,许多大学纷纷结合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面向校内外公开征集校训,提炼出新的校训,如桂林理工大学在2014年重新对校训进行了提炼和明确,最后确定启用“厚德笃学,惟实励新”作为新的校训;2016年广东理工学院在升本两年后重新确定校训为“修德、求是、笃行、创新”。截至2016年,全国有近百所高校重新确定了新的校训。但据《南方都市报》统计,在全国900多所高校的校训中,只用到了605个汉字,其中“博学、厚德、笃行、求实、创新”成为高频词,“学”和“德”两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如果用中国大学校训中的十大高频词进行组合,得出的大约就是中国大学通用的校训——博学、厚德、笃行、求实、创新,缺乏个性和特征。如果要从这几个词从提炼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模式和文化使命,估计很难。校训的同质化导致其在师生中传播不开,认同感低,感召力不足,不利于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果将校训落实到对本校学生的培养、校纪校风、时代特点上,这些校训估计难以担当使命。这既反映出一些高校缺乏对校园文化的凝练、积淀和传承,又反映出他们对办学定位、文化内涵深度挖掘的缺失。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会将校训刻在校园醒目的建筑或重要场所,校门口、教学楼外墙、校车、信签纸、笔记本、纪念品等都会有校训的踪迹,但是,大学校训有多少学生记得?校训的文本解读有多少学生主动去了解过?基于校训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多少高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在选取了300多名在校生进行调查中发展,有近50%的学生不知道校训是什么,也不知道学校开展过践行校训的实践活动,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校训没多大意义、是空洞的口号标语,对实际的学习生活不能产生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学校缺乏办学历史,难以凝练校园精神,对自身的定位和文化内涵缺少深度挖掘;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缺乏对校训精神与时俱进的思考,校训的时代特征不明显。另一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背后,是高校发展与建设雷同或相互模仿,缺乏自己的特色,在固定的校训范式指引下,就构成了相对单一,重复率高,“共享”校训的现象。

3校训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实施路径的四种模式——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

大学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依托和生命力所在,人们常把校园文化的内涵分为四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所以提炼校训精神,打造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可以使校园文化更具底蕴和内涵。在选取的样本中,以大学校训为核心打造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3.1基于校训理念下的校园标识系统建设

提及校园文化,大多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描述,而以校园为活动空间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或校园内衍生出来的体现校园特色的整体视觉形象,在具体应用中却很少体现校园文化的引领功能,实际上,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文化景观更能让师生产生共鸣和认同,所以在校园整体规划上如何使校园建筑、功能分区、山、水、园、林、路达到审美功能与育人功能的结合和统一,是校园规划前要考虑的因素,如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将“向学向善自律自强”作为校园文化的底色,从中提炼出“至善”核心价值理念,在校园内建造“至善讲坛”、重视学校标识、校训、校园先进事迹人物的宣传,规划建设至善人物宣传长廊;完善学校标识在校园内各楼宇和道路上的安放;结合“至善”理念,组织校园建筑与道路的命名征集;推进宿舍区、教学楼区墙壁文化建设规划,通过至善短语征集活动,制作宣传板布置于学校教学楼、宿舍等区域,让校训精神无处不在,成为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学校网站主页增设“至善文化”专栏,并进一步完善“一周一善扬”栏目。

3.2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校园文化系统工程

校训的文化元素包括基于校训而生的校歌、校标、校风等。在对校训进行凝炼、挖掘、传播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基于校训制定或明确校徽、校歌、校纪,在此基础上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历史短,学术氛围不浓,文化底蕴不深,尚未形成全面的、具有教育育人功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还停留在办一些晚会、搞几场讲座上,没有形成一个校园文化系统工程。如何凝练校园文化特色和核心价值观念,是摆在新建本科高校面前的一个问题。2008年5月,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了《关于启用学校校训的通知》,为使校园文化设计更具科学性,更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学院专门召开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议,并在2009年的至善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工作会上形成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初稿,决定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在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管理服务三条战线上,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引导,使全院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发展。1、在教学工作推进方面,坚持德育为先,大力开展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改进教学方式;同时,为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把“每人至少选一门传统文化课程、了解十位中国古代杰出人物、阅读百篇古代文献”纳入教学内容体系等。2、学生工作方面,由学生团队先行一步,在校园公益事务等方面先做起来,并打造“优良学风寝室”,提升宿舍文明程度,推行“文明修身”营造教室浓厚学习氛围。3、在管理服务方面,紧紧围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把职能部门和后勤部门纳入至善校园文化建设范围。在至善校园文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在历经数月斟酌,广泛征集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确定采用曾宪瑞、黄朝瑞两位名师的词曲作品《造就人才的殿堂》作为校歌,在校歌的副歌部分,反复唱出“向学向善自律自强”的校训内容,既表达出全校师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又唱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理念。至此,学校校园文化从校徽、校训到校歌,体系完整,形成统一。

3.3以校训为着力点打造的品牌校园活动

校训作为一种文化、行动指南,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和认同层面上,还要通过践行校训精神,让师生真正把校训所倡导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师生不管身在何处都能体现出学校的标识,形成习惯。例如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至善”的核心校园文化价值观。对他们而言,“至善”就是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过程,“至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培植道德、提高修养、向学、向善的过程,因此,以校训为着力点构建制度和文化,打造“至善”平台和阵地。同时,为培养“至善”的精神和能力,制订实施了“至善”文化工程的具体方案,即倡导“一日一善行”;“一周一善扬”;“一月一善评”;“一年一善积”。包括一日生活制度的贯彻、课堂礼仪规范执行、课堂考勤、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主题团日活动、至善之星的评比、《至善文集》的出版等等。以无处不在的校训宣传沁润师生心灵,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师生们的思想受到校训文化的沁润,“至善”精神在广大师生中已经根植,在营造校园和谐氛围的同时提升了师生个人道德修养。

3.4践行校训精神就是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过程

精神的传承只有运用到实际才能真正展现他的魅力。因此在弘扬校训精神,传播校训理念时,师生们要从自身出发,逐步将校训精神延伸到社会中去,服务社会。一方面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科研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也要为现代企业,为国家服务,使得高校的办学成果更好的惠及民众、惠及区域经济发展。从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实施“至善”系统工程以来,涌现了大量结合专业开展的服务地方活动,其中经济政法系结合专业优势开展赴贫困村经济调研,助力当地扶贫攻坚、邀请律师到现场普法下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传播至善活动。同时,自从学校派出一名干部驻村挂职第一书记以来,资源县咸水口村就与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艺下乡、法制教育进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捐资捐物等等活动不断,目的就在于加大对资源县咸水口村的扶贫力度,为实现村民们早日致富做出更大贡献。学校用至善精神引领大学教育,在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同时,提升了师生个人道德修养。

4总结与建议

4.1校训是校园文化建设之根,他会激励着全校师生向着更高层次去发展,在校训的制定和践行上,不仅要结合学校办学的特点,突出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还要起到价值引导,切合社会发展的政治要求。在研究中,我们不先难发展,一则好的校训不仅仅是学校发展建设的航标,更是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体现大学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4.2对于高校而言,要使校训倡导的精神和理念根植于师生内心,通过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服务社会等方式,使校训成为师生共同价值守则,成为师生立身行事、从教求学、奉献社会的准则。此外,结合校训提炼校本文化,如校歌,要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报、公众号等宣传媒介提高校训、校歌的知晓度和接受度。

4.3学校办学史上的英雄和传奇人物,其故事往往是校训精神的具体体现,学校可以深度挖掘其先进事迹,组织多种活动给师生树楷模,激发师生荣校、爱校之情和师德师风建设,使师生在传奇人物身上领悟校训精神内涵。总之,校训精神的传播,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向前推进,让校训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使校训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引领着校园文化向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世中.至善2012[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

[2]周世中.至善2014[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版

[3]周世中.韦冬.善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版

[4]玉素萍.周世中.至善之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1月版

[5]张广宏.刘海龙.《”大学校训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社科动态.2010.10

[6]齐琳琳.《论大学校园标识系统建设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531期:92-94.

[7]赵曙光.《校训教育是推进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第27卷.2011.8

[8]张志忠.《基于大学校训视角的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2

[9]陈霞.《论大学校训的特色化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9.4

[10]沈国助.《校训: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

作者:秦丽芸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经济政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