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挑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挑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挑战

【摘要】传统戏曲形式与当代青年学生时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传统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借力政策,顺势而为,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融合保障机制建设,同时还要加快戏曲鉴赏课程建设步伐。

【关键词】校园文化;戏曲文化;融合;对策

一、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大学生价值养成的重要途径

经过千年孕育积淀而成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传统戏曲以宣扬忠、孝、节、义为己任,以生动形象的艺术表演为手段,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引导民众的道德价值取向,规范社会伦理秩序。传统戏曲所反映的许多价值标准,如仁慈、忠诚、孝道、惩恶、扬善等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源流,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和发扬的文化精髓。对于高校来说,开展戏剧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且戏曲集说唱、音乐、舞蹈、绘画、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寓教于乐,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和价值养成。

(二)是大学生美感培育和情操陶冶的需要

戏曲的表现形式是美丽的,“是一种经过调试提炼的美的精华。千锤百炼的唱腔设计,举手投足间舞蹈化的程式动作,雕塑性的亮相,象征性、示意性的环境布置,异常简洁明了的情节交代,调试选择的戏剧冲突,使内容和形式交融无间,而特别突出了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美”[2]。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戏曲文化,可以使大学生直观感受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风俗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戏曲是珍贵的美育资源,生动展现着社会大众对美的诉求及对善的循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戏曲文化,让大学生了解戏曲的历史和知识,欣赏经典的剧目,可以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是传统戏曲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传统戏曲的发展不仅需要名家名曲,更需要社会环境和受众的支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传统戏曲的发展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然而,传统戏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浓郁的社会氛围,需要下一代观众,需要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种古典的文化艺术形式。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开展戏曲文化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戏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不仅可以在大学生中培养下一代观众,也可以为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传统戏曲推陈出新提供智力支撑。这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戏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受到娱乐多元化的严重冲击

自2005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以来,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传统戏曲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播与传承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促进高校美育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戏曲文化如何进一步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自媒体平台上的各种视音频和微博微信成为青少年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娱乐节目以及电视电影受到青年学生的追捧,传统戏曲在娱乐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被边缘化。大学生对传统戏曲兴致缺乏是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与青年学生时尚、快节奏的生活相冲突

传统戏曲产生于农耕时代,节奏缓慢,情节舒缓,与当代青年学生时尚、快节奏的生活不相适应,很难吸引青年观众。虽然戏剧唱演非常精彩,但对于不了解戏曲、没有经过戏曲熏陶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根本听不懂或者不理解。如果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曲目和表演形式,那么戏曲依然得不到年轻大学生的青睐。《牡丹亭》青春版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它符合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另一方面在于它在灯光、布景、化妆和服等上做了很大改进。这充分说明,传统戏曲要想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喜好,学会用现代的方式讲述传统故事,用传统的戏曲形式展现现代的故事,实现戏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三)戏曲文化传播氛围不浓

任何文化形式的普及和发展,都要历经认知、理解、接受和传播的过程,传统戏曲文化也是如此。认知是第一位的,积极广泛的传播、营造浓郁氛围是扩大认知的重要方式。为了培养更多的“戏迷”,首先要在高校校园中营造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然而,很多高校中依然缺乏戏曲文化因子,“戏剧鉴赏”课程被束之高阁,大多数学生对戏曲文化还是“零接触”。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苏州市的昆曲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苏州市政府制定了两个“五位一体”工作体系,颁布实施了《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条例》等相关文件政策,但昆曲在苏州高校的传承仍然不容乐观。金红教授以苏州为例,调查了青春版《牡丹亭》盛演后昆曲在苏州高校的接受现状,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从未看过昆曲,而看过不止一次的仅占1.92%。”[3]这充分说明,高校戏曲文化传播氛围亟待加强。

三、戏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对策

(一)借力政策,顺势而为

为了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2008年,教育部了《关于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国办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要求学校开设戏曲通识教育,鼓励学校组建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形成常态化、机制化和普及化,实现全覆盖;2017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给传统戏曲的发展带来春天,戏曲界应该借力政策,顺势而为。高校的理论支持、文化氛围和价值素养可以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青年大学生也正是戏曲艺术希望培养年轻观众的中坚力量。我们可以趁势加大宣传力度,深挖戏曲文化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塑造等育人功能,主动探索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机制。

(二)加大传统戏曲的创新力度

首先要在演出形式上创新。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的盛演表明,传统戏曲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需要结合时代审美的需求,利用现代舞台手段和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以青春靓丽的形式、简洁明快的方式展现。传统戏曲的经典剧目经过多代艺人的探索沉淀凝练而成,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在艺术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结合时代需求的创造性转化可以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的光彩。同时,要在传播形式上创新。在高校传播戏剧文化应该有意识地加大自媒体的宣传力度,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在传播方式上,还可以使用慕课、快闪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受众范围和影响力。

(三)加强融合保障机制建设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剧团和学校双方在戏曲进校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摸索出了诸如开设戏曲课程、组建戏曲社团、举办戏曲讲座、引入经典演出等多种融合形式,但戏曲进校园的“上热下冷”说明还需要在融合保障机制上加强建设力度。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需要政府、剧团、戏剧院、戏曲博物馆、学校等多方合力,从政策推动、经费投入、艺术家培养、校园环境打造、资源库建设等维度探索传统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政策,划拨经费,提供保障;其次,剧团院所要集中精力打造剧目,创造性转化传统剧目,同时大力培养传承人;最后,学校、剧团院所要协同制定戏曲进校园的方案,政府要设置专门机构组织协调。

(四)加快戏曲鉴赏课程建设步伐

早在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就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将《戏曲鉴赏》列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之一。但因师资等各种原因,开设《戏曲鉴赏》的高校较少,即使开设了也备受冷落。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戏曲鉴赏》开课的重要因素。传统戏曲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因此要想在高校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必须借鉴《牡丹亭》等青春版戏曲改良的经验,进行转化与创新,否则即使开设了,也会无人问津。鉴于中国戏曲种类丰富,可以依据地方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目前,高校教师懂戏曲的很少,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可能根本就没接触过戏曲。高校可以和剧团院所合作,聘请剧团演员协助开课。但因为剧团演员不懂教学,高校可以采用1+1模式,即一名学校老师加一名剧团演员,共同上一门课。

四、结语

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许多宝贵的道德要素、价值理想、民族精神和行为规范。将戏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既可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又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戏曲艺术进校园取得了成绩,但也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需要政府、学校、剧团等方面共同参与、协力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李泽厚.美的历程(插图版)[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334.

[3]金红.青春版《牡丹亭》盛演后昆曲在苏州的现状调查[J].中国戏剧,2012(7):72.

作者:张科杰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