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公共艺术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引言
文章结合公共艺术、校园景观等相关理论,从满足使用主体的需求为出发,结合新形势下对高校教育的整体要求,设计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大学校园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环境潜在的教育功能。公共艺术下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不单单是作品的布局与摆放,更是一种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办学理念的反映。
1新形势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随着21世纪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1],青年一代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中国青年报》曾报导过《沉睡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现状:上课时发呆、睡觉、玩手机;下课时吃零食、刷剧、打游戏;考试时,教师不给范围不会答题;休息时不起床也不吃饭。这样的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状态,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在于提升学术水平,还需要发挥校园环境的作用。一所学校,就像是一座微型城市,不仅要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更是培养综合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校园环境已成为校园内最具活力的空间,是校园整体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艺术下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对塑造校园景观的气氛、树立师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使枯燥的文化教育不再以传统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而是以艺术形式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对师生进行一种文化教育的熏陶。
2校园公共艺术的含义
公共艺术,是在公共场所中进行的公开、公共、为公众服务艺术行为,能够充分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和融入到艺术品之中,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公共艺术的重点在“公共”,“艺术”在其后。将艺术和生活整合便是公共艺术的功能,因此如何提环境的吸引力,提升使用主体与艺术的互动是最重要的(图1)。校园是学校师生共同使用的空间,是公共空间的一种。但校园公共艺术不同于普通的公共艺术,校园以教育为基础,校园中的公共空间是为了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境,这就要求校园环境不仅要美观,具有视觉功能,还要提升校园文化气质、体现校园精神,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将校园文化转化为艺术的形式融入校园环境中,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
3公共艺术于公共空间的融入方式
(1)传递思想:公共艺术在表达一个主题时,对于空间的融入,往往体现了某种设计理念或者思想,以及对公共空间利用的一种强烈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就是所谓的思想教育,在理念、思想之中,公共艺术的融入充满了合理性与可能性。(2)吸引关注:公共艺术品对外界构成吸引也是对公共空间的一个改善与影响的扩大,在色彩创意等方面上做到对人流的吸引,也使得融入公共空间成为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3)情感上引发共鸣:除了对改善环境和关注人流方面有所作用外,在材料、色彩、形式等方面使群众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更是公共艺术融入空间的重要途径。(4)弥补公共空间的缺陷:最具功能性和最具挑战性的融入方式。公共艺术介入有缺陷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实现了吸引人流与服务大众的功能,更能使公众对此公共空间拥有更加舒适的体验感,实现了公共空间与使用主体共赢的结果(图2)。
4校园公共艺术展示校园文化
校园公共艺术不只是“公共艺术”的概念,更是对校园公共艺术背后的精神层面进行更深的挖掘,更注重对学校地域特色、文化精神、德育教育等方面的关注,不仅仅只是改善校园景观的视觉效果,更是校园文化、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对精神层面的物化体现。它渗透到校园使用主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通过物化精神,影响校园主体对校园文化、德育教育的熟悉和理解。台湾东海大学教学楼的侧墙面上的校长形象,由牛奶瓶盖拼接而成。对墙面的巧妙考虑,将日常废旧物品的重复使用,不仅给单调的墙面增添了一丝的活力,也强化了校园精神,体现着东海大学自己的文化:“求真、笃信、力行。”当校园中的师生途经此地时,(图3)就会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真实感,令人会意又会心。“社会主义价值观”公共艺术位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的外墙上,是二十四个字中(图4),关于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组词。设计者在构思时,更加注重作品与周围景观融合。将所设计的内容进行印章形式再现,通过制作手法,呈现出一种厚重感。设计者不仅注重了校园公共艺术的教育功能,同时也没有忽视视觉功能,作品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将单调枯燥的几个字,不再以传统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而是与校园公共艺术相结合,以全新的作品再现,从而发挥作品的潜在教育功能。可以看出,校园公共艺术创造的空间,不仅可以改善校园景观的视觉效果,同样也可以传递着文化精神,公共艺术的融入对于校园环境的完善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5校园环境教育功能认识的不够深刻
(1)校园环境教育功能认识的不够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校园景观又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体现。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对高校教育的要求,校园环境需要承担起一定的教育职责。因此,设计出具有教育功能的校园景观就变得更加重要,校园中的任何空间,都需要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深刻意识到校园环境对校园主体的潜在教育功能。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园环境更多地注重了视觉审美,对于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的认识不够。所以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不足便是校园环境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究其根源也是设计者对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够深刻,对校园的文化精神缺少关注。
(2)校园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不合理
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是否合理,主要还需关注校园师生对于公共空间的参与度与体验感,只有将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成“活”的空间,它所营造的氛围才具有一定的教育内涵,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同样能实现功能作用。目前的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延伸到了校园公共空间当中,这也意味着对校园户外的环境的要求有所提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他们的共性,所以设计者只要关注不同学生类别的行为、心理特征进行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便可改善校园环境。目前,校园环境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很多空间过分关注整体效果,使得大面积的公共区域无人问津,导致校园空间参与度低效;空间设计的类型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空间单调的设计缺乏文化的韵味,对校园文化精神的体现不够等。在满足使用主体的基本需求外,校园公共空间设计还需要使空间具有吸引力,吸引使用主体自发地参与其中,增强对环境空间的归属感,在精神层面带给人们心得感受,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
6结论
本文从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校园文化融入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必然性。同时思考分析了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对校园环境的潜在教育功能的关注度不高。因此,将校园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设计中是改善校园环境的重要步骤,而公共艺术便是可以利用的设计方法。影响校园公共空间特色塑造的元素有很多,对于校园空间的使用主体来说,公共艺术的各种元素能够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公共艺术虽然是属于一种辅助设计,但是它在环境功能完善、空间体验以及精神传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个性型艺术品激发空间活力,增加人对空间的使用率;用代表性艺术品提升空间精神,增强公共空间的辨识度,特色更加鲜明,传达一定的精神文化。在借鉴优秀设计理念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公共艺术在国内高校可应用的方式,目前的研究不够全面,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校园文化和校园公共艺术的重视,增强对校园公共艺术的理解,同时为校园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谭建光.中国式青春:从青年突击队到青年志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青年群体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9(03).
[2]高雅.以学校文化为导向的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3]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汤羽扬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4).
[4]宋春雨.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相关理论探析[J].《美术大观》,2015(07).
[5]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姚孟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3).
[6]罗伯森,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07).
[7]张芸.城市公共空间中景观装置艺术的运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
[8]宋岩.公共艺术对校园文化美感的熏陶[D].吉林大学,2007.
作者:王欣竹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