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实际上就是从以前的高速增长转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中高速增长,这也要求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随着我们国家加快落实以创新为驱动进行发展的战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战略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种培养也迫切地要求我们构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我国经济发展原有的增长方式是靠低成本来进行驱动实现,而在经济调整之后出现了一个过渡阶段的经济运行态势,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数量型、扩张状态转变为集约型、质量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实际上就是从以前的高速增长转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中高速增长,这也要求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国家从宏观上调整了治国的基本思路,充分认识到了创新创业对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性。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明确提出了有针对性、全方位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磁场”和“灵魂”,如何适应这场挑战和机遇,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效,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

一、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渠道,是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也必将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创新创业文化的关键支撑和前行动力。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创业也逐渐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向。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推动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创新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养成教育,既顺应了我国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也符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趋势。将创新创业教育寓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仅是大学校园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随着我们国家加快落实以创新为驱动进行发展的战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战略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未来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驱动主体模式,作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主体,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因此我们应该面向大学生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业实践能力养成教育。这种培养也迫切地要求我们构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当前新常态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和解决当前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就业质量困境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放缓、转型的新常态,创新创业已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校园创业文化所具备的六个功能(教育、同化、创新、目标导向、激励、娱乐启迪)共同作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全体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开展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提升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因此,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如何在润物无声之中使创新创业融入学生的血液,使其成为一种本能,进而实现创新创业驱动新常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高校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立足顶层设计和育人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结合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际情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应涵盖四大模块,从思维、认知、实操和实战方面进行教育,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邀请创新创业方面的专家、创新创业导师、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典型等组成讲师团,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讲座,使学生有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进而感受到创新创业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构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创业导师团队,培育精品创业项目,提升竞赛获奖数量和质量。高校进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过程人才培养,应该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其创新创业激情、产生创新创业意识,养成创新创业的思维习惯,从制度和体系上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保障与支持。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在地域、专业和校友的优势,聘请不同领域和类型的创新创业导师,例如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教师、企业家、政府官员等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对有创业想法和意向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努力使创业项目落实。注重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培训,通过大赛遴选优秀创业项目,重点培育,扶持其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同时,通过梳理近年竞赛获奖情况,邀请导师团设计参赛项目,遴选优秀队员,组建专门的参赛学生团队,有针对性的立体化精准指导、全程化精心培育,冲击各类重点竞赛,提升获奖数量和质量。

(三)组建创新创业社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社团或俱乐部应立足于建设公共创新创业平台,以公益创业教育为主体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为在校学生多方位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品质与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参加前沿理论讲座和报告会、参观创客节和众创空间、赴创业孵化基地考察学习、参观创业企业、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校内外创新创业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切身实际地感受全球创新创业思潮,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和热情。

(四)注重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育人,指导发明专利申报,组织项目评审会和成果推介平台,扶持优质项目落地。鼓励并支持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创新,聘请专家进行专利申报相关辅导,为学生进行专利申报提供服务。同时,吸纳社会资源,聘请行业企业人员担任创业导师,依托众创空间、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校园实训中心等政府和行业机构资源平台,促进学生项目成果转化,助力项目落地开业,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五)建设创新创业宣传阵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宣传手段。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和创业应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文化和习惯,深入骨髓,成为一种本能,所以必须为学生营造使其时刻置身于其中的场景和氛围,有效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与宣传模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规章制度等,以可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创新创业是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利用高校的校园广播电台、网络信息平台、悬挂条幅、展示橱窗和展板等平台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精神;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专家,通过讲座、座谈会和交流会等形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挖掘校内创新创业典型案例,使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自信心;举办创新创业典型案例个人成果展,营造以创新创业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奕.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6(7)

[2]乔菁菁.创新创业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文教资料,2016(7)

作者:赵天宇 刘文娟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