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创新创业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也要积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人才评培养方面,校园文化发挥着具有激励、导向、凝聚、协调等功能。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氛围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尤为重要。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着缺乏理性认知和行为自觉、缺乏鲜明特色、对内涵理解不到位等问题。笔者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在历史中寻找或构建文化经脉,与自身发展优势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走国际化发展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来说,创新创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在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同样责无旁贷。本文通过对高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梳理,提出相应的对策。
1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1.1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新创业文化概念首先由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创业文化是个人价值观念、管理技能、经验和行为的组合体,主要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方面,具有激励、导向、凝聚和协调四个功能。创新创业文化以美国硅谷名闻于世[1]。硅谷文化有这样几个特征与内涵:“一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二是崇尚创新创造。三是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四是崇尚竞争,平等开放。四是团队精神,讲究合作。五是尊重人的价值。”而所谓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简言之就是指在校园中培养充满创新创业精神的文化氛围[2]。
1.2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种润滑剂,具有激励、导向、凝聚、协调等功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殊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既有时代的要求,“校园文化是人类社会大文化作用于学校,由学校自身进行内化的结果”[2],也有教育自身的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里,全社会都在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富于感染力的主旋律。高校担当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响应时代号召。从高校自身来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氛围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为什么要创新创业?很多师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比较片面:一是政治角度,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的要求。二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三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应该说,这几点认识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仅仅从这几方面,而忽视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理解创新创业,那么就容易导致对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缺乏自觉性。从哲学上看,创新创业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2]。郭雷振认为:“创业活动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高度统一的高级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解放自我发展潜力的一种自主性选择和安排,萌发创业意识、制订创业计划、实施创业行为、提升创业能力是个体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彰显自身独特的社会价值、释放自我创造的社会本能、实现自身存在意义的重要表征。”如果缺乏哲学上的认知,就会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2]。有这样几个表现:①有人从思想观念上认为创新创业只是一种风潮,迟早会过去;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想创业,创新创业与自己没有关系。②部分院校领导不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够。如浙江省要求每所高校要成立创业学院,但实际上仍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成立了独立实体的创业学院。有的是挂牌。有的成立但专职人员配置却远远不够。③部分二级院系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保留态度和暗中抵制态度。“即便是在已经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些高校中,创业教育也很难得到全体师生的普遍支持,有人常以观望、漠视、消极甚至是正面抵制的态度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导致校园创业文化在统一主体共识上显得乏力”(翁细金)[2],总之,对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缺乏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
2.2缺乏鲜明特色
文化多元性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各个高校在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发展优势、专业特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应立足自己的办学历史和办学优势发展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实际上,创新创业文化同质化比较严重是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制度文化趋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建设内容趋同,缺乏根据自身实际与发展基础制订的制度。如各高校都是制订关于学分、弹性学制等一般的上级文件要求具备的制度。②手段趋同。比如说众创空间建设,有的省份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建设众创空间,不顾实际条件和现实基础。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没有突出重点,讲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有的高校在市郊教学楼里拿出场地搞“众创空间”,其功能就变成了单一的展示。③行为文化建设趋同。各学校都举办各式各样创新创业类大赛:创业大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却鲜有品牌和影响力。
2.3对创新创业文化内涵理解不到位
只有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有着准确的把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才有目标和方向。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把创新创业直接理解为鼓动学生开办公司并加以否定,有的以成败论英雄,有的对学生缺乏包容性,抹杀学生个性等,有的质疑“教师自己不办公司如何能教创业”的现象。当然,高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如不重视校企合作、封闭办学、投入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从大的根源上看,主要是以上几个方面。
3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所高校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一所学校的最具特色的标志。它最深刻地稳定地体现了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信念和情操,也最能在学生心灵上刻上印痕,让学生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正因为精神文化是核心[3],所谓本文主要从精神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都具有可复制性,而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本文所指出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文化传统、个性等方面。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从价值观角度,提出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同时,针对上文提出缺乏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地问题,从文化传统教育,提出在学校发展历史中去构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经脉;从培养个性特色角度,提出与自身优势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等。同时,加强国际化合作,开放办学。第一,把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创新创业行为不仅仅是指创办企业,更广泛也指开创事业。人的创造性、创业行为是人本质的表现,是人的本然状态。人要实现自我价值,人的本质力量要对象化,创新创业是最具本质性的表现。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必然是创新创业的一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求在各方面突破扩大事业边界的创新创业行为过程。因此,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必须与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创新创业成为人的理性认知和行为自觉。第二,在历史中寻找或构建文化经脉。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形成特色,要形成一种历史感、厚重感与使命感。一是在学校发展历史中去梳理、挖掘、构建、提炼创新创业文化基因。这样的文化基因最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二是可以在区域历史发展中去继承发扬创新创业文化精神。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前身是冶金机械厂,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巨大荣誉,学院就把这些历史就与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时,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融入自身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瓯绣、瓯塑、瓯窑等工作室,从而增加一种厚重感与责任感。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也建立以“黔焠传人工作室”为支柱的国家级众创空间。第三,把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与发展优势结合起来。这些优势包括:地理优势、专业建设优势等。如某些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可以实现某个优势专业点的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巨大优势,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学院利用处于市区中心的地理位置,通过旧厂房改造,建设三大产业园区,从而形成园区化创新创业的鲜明特色。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优势专业,紧扣农牧产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第四,通过校企合作,走出符合高职发展实际的特色之路。这里的特色是相对于本科高校来说的。很多本科高校特别是名校,各类资源较多具有“溢出效应”。而高职院校则需要积极从社会获取创新创业各项资源。如学院的“2+1”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是通过与在行业类具有相当地位与影响的企业合作,积聚优质资源。工贸创业大赛、工贸创意市集等等都是通过与企业合作,从而产生活力与影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中科创业学院等就是校企合作的有益探索。第五,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拓展创新创业文化建和的视野与建立文化自信。中国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兴起的现实诱因乃是受西方的创新创业文化的影响与激发。因此,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一定要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一方面通过合作交流拓展自身的视野,有利于提升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对比,也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特色发展道路,从而建立文化自信。如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英国国家创新创业中心合作成立“中英双创教育中心”,在创业导师培训、创新创业应用推广、留学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向军,陈金波.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9):75-77.
[2]钟坚.“硅谷”与“硅谷文化”[J].特区经济,2000(5):31-34.
[3]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84-85.
作者:郑君山 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