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阳明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阳明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向导力量,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功能性指导作用。阳明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对人的德育和主体意识方面的共同培育。将阳明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文章将王阳明“致真知”教育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融入校园的文化建设,以期在理论与实践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功能性指导作用。

【关键词】阳明思想;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实践

引言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路径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阳明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对人的德育和主体意识方面的共同培育。王阳明在孟子所强调的“性善论”和格物致知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孟子学说,着重关注人的本性和人的需求,并因此强化了“道德精神”培养,其精髓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和“心即理”,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最终形成阳明思想。这些经过积累沉淀的先进思想,是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的理念的反映和体现,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社会公德意识,督促公民诚信守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与积极意义。正如有学者所言,在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要真正地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就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工夫,采用多元的方式将大学生的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并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2]基于上述理念,文章将阳明“致真知”教育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融入校园的文化建设,以期在理论与实践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功能性指导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阔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多姿多彩,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仍存在着许多短版,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具体来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校园文化缺乏特色凝练。诚然,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内涵,并借助自身的优势有机会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然而,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趋同现象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一方面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另一面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这样,不少高校的文化建设千孔一面、没有亮点和特色,不能很好的将文化融入校园。国外一些大学的文化氛围设置需要我们学习,比如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没有围墙,圆拱屋顶的建筑、巍峨尖塔和别致角楼的宫殿式校舍隐没于林荫中,嵌入在牛津城甚浓的历史和文化氛围中。二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显得刻板化。高校开展的各类思政课程,只是单纯的授课,学内容单调,缺少情感体验并没有真正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中,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阶段,受其影响个别青年学生逐渐弱化直至丧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个人意识往往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时,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但是现在大学的教育,有学生感到“十分失望”。比如,课堂上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授课内容乏味,内容陈旧等,这也是导致中国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脱节”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思政课程转变到课程思政刻不容缓。三是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同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但是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及人文精神培育上仍存在不足。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自身却对它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很低,认识也很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二、阳明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理

阳明思想提倡的“知行合一”精神很好地弥补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对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际意义,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倡导知行合一,提倡人们立志,找回自己的“良知”“本心”,并在生活中真实笃行。”[3]现在的高校教育很多依然重说教,这样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也很难落实在实践中,这就为弘扬阳明思想进入校园提供了天然的平台。1.阳明思想的主要观点能很大作用上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作为阳明思想的逻辑起点“心即理”意味着用心、诚心、尽心。它要求大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认知周围的人和事物,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提升思想认知、改变行为的前提条件。“致良知”是阳明思想的教育目的,也是当代大学生努力追求达到的理想状态,这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并在实践行动中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将此“良知”体现出来。与此,我们一直倡导大学生立志,树立崇高理想,新时代新目标,立志高远,脚踏实地,青年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阳明思想中“知行合一”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知行合一”是阳明思想的精髓。它也是阳明思想中认知度最广的核心观点。其侧重道德、伦理非常明显,随着“经世致用”实学的倡导,其对日常行为和生活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凸显。“知行合一”的本质特性及其实践性让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校园文化重在践行,只有去实践才能让精神的领悟达到真学、真懂、真用,而不仅仅是捧着经典文献膜拜。校园文化活动就是最佳实践途径之一,学生参与其中,身体力行,又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喜好、个性和意愿,在自我教育与管理中获得成长。这些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形成良性循环。

三、阳明思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路径

1.普及阳明思想在高校大学生中的认知与理解

必须承认,由于教育体制及课程设计等原因,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阳明思想的精髓等没有很好的认知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宣扬阳明思想,普及认知,促使大学生落实文明修身的实践,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比如,以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趣味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对阳明思想有充分的认识,唯有将其精髓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才能真正让他们把此种思想贯穿融合入实践。正可谓有“知”才能“行”,知行合而为一。

2.通过成立学生社团,培养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

开展社团活动是贯彻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教育理念。社团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共同智慧和力量的集中表现,使之成为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性、能动性、跨越性的平台。只有让学生们自己参与策划、实践,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一种思想。让学生建立社团,自己开展阳明思想的相关实践活动,共同参与策划、讨论、实践过程,通过“行”来巩固“知”。

3.加强阳明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高校要出台阳明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出台相关制度文件,按照系统性原则,关照到各个要素,协调一致,整体推进,使“融入”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层次的有序开展。同时要做好新媒体的宣传引导工作,要借助主题班会活动如开展“努力实践知行合一”演讲赛、征文比赛等等,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理解王阳明关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精神内涵,以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也只有创新才能增强“融入”工作的有效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家文,周东风,王柱森.国外著名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J].政工学刊,2012,(8):78-79.

[2]李宏斌,康文梅.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致真知与致良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4):88-90.

[3]李松昱.王阳明“致良知”学说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4.

作者:徐红日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