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反思(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关键词:高校校园 文化信息技术
摘要:互联网为文化传播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同时,也给校同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机制人手,探讨信怠技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的科学性.体现其时代性,从而建设和谐校园。
高校校园文化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新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互渗到校园,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形式发生了变化,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探求息化环境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成为高校当务之急。
1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厉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生成要受到地理环峨,意识形态、时代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纷繁复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是学校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它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绎自己的形态。校园文化的生成要与社会发展的步屐合拍,既主动接受社会大文化的熏陶,又以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辐射社会,实现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文化的形成是其构成要素及其功能进行整合的过程。校园文化要素具体表现为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三种形态,即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办公设施、各类建筑物以及校园的整体规划、校园的绿化等;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一种内隐文化,渗透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上,通过外化形态如校牌、校徽、校服,以及内化形态如校园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淮则、情感气质等体现出来。校园文化的生成就是这三种形态之间的内聚与整合过程,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的一个有机统一体.通过三者整合及其功能的发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2信息化环境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
指出:“我们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同时,我们也应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发展非常迅速,网络传播所蕴藏的能龟正在释放,并开始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产生影响和冲击。
网络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参与平等、服务个性等特征,为大学校阅带来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最显著的是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一改传统的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枝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学术探讨等.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档次,学生可以在课后从校园网上下载教学课件,进行复习和预习,并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叮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学生的知识,以适当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网络去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整体索质,学生还可以从网上查询墓于WWW的1言息资料库,以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一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新的科技动态。州络的开放、即时、参与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开扩视野,扩大交往,更新知识,创造性地学习。网络还可以提供网上书店,网上购物等环境,为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
网络信息枝术丰富大学校园沟通方式,丰富了校园的物质文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网络1言息的涌入一方面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不良信息也威胁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由十网络上的信息良荞混杂,网络传播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反动、冀色以及各种不健康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在带给大学校园良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近年来,网络犯罪不断增加。有关大学生在网上‘玩火”出事的例子也屡见报端。网络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造成青年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白由主义意识的泛滥;西方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很容易使青年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价值观发生扭曲,把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网络上超越时空的交往会使人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人们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井带来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等社会问题。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呱待提高。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建设信息环境下高校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刻不容缓。
3信息化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3.1积极应对各种媒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物质文化
校方要正视人学生信息接受多渠道的现象,利用各种渠道推少’‘科学的行为规则,规范网络行为,包括网络、校内广播,黑板报、校报等等。树立教育引导的观念,把文化传播的重心放在教育引导上,教会学生判别事物的方法,引导青年人用科学的观点判明是非。确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要寻找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科学传播这些信息资源。井使其成为优化校园环境、塑造校园精神、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载体。
要精心建设校园文化网,大力宣传校园网德,倡导道德自律。扩大正而影响。及时过滤虚假信息,杜绝非法信息,处理垃圾信息,要加强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的管理。抓好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3,2完善规章措施.创设制度文化
对校内各种媒体加以规范,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制定适合信息化环境的校内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和处置不良文化现象,营造和谐、安定的校内制度文化,保障精神文化的顺利进行。
3,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创建校园网站,利用学生优势,成立网站建设开发小组。确立网站的定位和框架,设计精彩网页,开发电子邮局、自助新闻、网上调查等交互性功能,形成校园文化传播的,接受、反馈等良性系统;要充分重视信息网络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整合,形成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精神塑造的功效。
正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手段和形式的创新,形成文化制高点,创建具有科学内涵和先进方向的新时代校校园文化,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招胜战。
第二篇: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内涵文化特征
[摘要]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本文论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特征,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局限和不足,得出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措施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
当今社会判断一个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限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有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素养。在高等学校里,培养和塑造大学学子们道德水平的正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在无形中对学子们产生重要影响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通过建设一个自由民主,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用这个小环境来影响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从而为发展社会的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需要,结合特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和积累,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是高校校园一切物形态,精神财富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布局和规划、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课外体育和科技活动等。这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文化层主要包括教育思想、学校精神、学校发展目标、校园学风等,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层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等,这是校园文化的保证。
由于文化本身具有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校园文化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1.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为我国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配合着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如今,我国各个高校普遍地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到重视学生智育、体育、德育、美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网络文化成为现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的开放性使教师和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网络文化,更由于网络给参与者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更多的观察视角,动静结合的表现形态以及迅速、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网络受到教师,学生的普遍欢迎,网络文化已成为现代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校园文化的开放性进一步扩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便捷化,缩小了校园之间以及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校园文化的开放性进一步扩大。同时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青年学生也是推动校园文化进一步开放的推动力量,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最后校园文化自身也是推动开放性进一步扩大的因素。固步自封是不会得到发展的,只有进一步敞开门户,加强与校园外部的联系和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在认识上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误区
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位,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首先必须在认识上达到对校园文化的正确认识,但是现阶段,还存在认识误区。如:有的高校过分地看重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有的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有的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管理或者是学生社团的管理。
2.易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大学校园开放性的扩大,一方面能给大学带来“学术激荡,兼容并包”的自由学风,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大学校园的防御性,崇尚积极向上,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思潮的冲击,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当今信息电子时代,网络成为了校园文化受到外来不良文化冲击的一条重要途径,网络上各种不良、不健康的内容,极易动摇大学生经过前期教育刚刚形成的价值体系,从而产生不良影响。
3.高校扩张影响校园文化品质
高校扩招在为更多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不少的难题。学生数量增加了,但同时作为校园文化的参与者与建设者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却下降了,他们素质的降低也必然会影响到校园文化品质的下降。同时,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不少学校不得不重新征地,建设新校区,根本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此外,由于大学扩张,造成了毕业生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为了能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将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当作自己今后就业的筹码。
4.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位现象比较突出
相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教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行为方式和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而且必须对学生群体文化给以指导并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目标。但是,随着教师职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竞争压力日趋激烈,教学任务,学术研究,学生管理才被他们视为日常工作范围,是“正业”,与学生组织或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即被他们看作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表现,同时也会让他们觉得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会让他们觉得不合身份。正是在教职工对校园文化的误解以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缺位向现象普遍存在,没有起到教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和教化作用。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该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而且应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在传承历史和传授知识的大学校园里,校园文化应同时具备历史责任和时代精神,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如:某些老建筑,古旧书籍等都应该加以适当的保留和继承,使历史在这里的印迹得以保留,使时代的脉搏在这里不断跳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教师的职责并不仅仅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教师队伍的质量不仅决定着受教育者的质量,甚至决定了学校的存亡。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特定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学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正可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3.净化校园网络,强化网络的正面影响
由于网络的两面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有正面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网络中夹带各种不健康的信息,应该坚决加以抵制和消除,净化校园网络,尽量减小网络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应该加以利用和强化。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信息伦理与法律教育,使其具备信息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引导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充分发挥网络便捷、灵活的特点创新教学形式,拓宽教育空间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有新的飞跃。
4.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因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仅是局限于校园,它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隶属于社会主体文化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不仅不会脱离社会主体文化,甚至还可以成为引领社会主体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的一种力量。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吸取和接受来自各界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关于校园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从局外者的角度来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通过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还可以取得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工程,必须将与它相关联的各方力量,如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顺应时展的要求,努力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谐的大学校园,使学习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师生充分感受到来自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使人人乐于为自己的学校贡献力量,这也将成为广大师生为社会,为国家贡献青春与智慧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曾友因.美、日、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
[2]段志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韶关学院学报,2001.
[3]李敏,张志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
[4]周军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对策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
[5]陈孟,江宇冰.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黑龙江教育,2007.
[6]刘铭,孟海帆,于喜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第三篇: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它凝聚着学校的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极其重要。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高尚人格,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
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培养。
1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亡我之心不死,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文化渗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1]。
1.2投人不足
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人,连起码的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去适应发展的需要了。在实际工作中,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领导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抓业务工作硬,抓文化建设软。队伍建设或有人无岗,或有岗无人,或有名无实,或名实均无。经费安排“僧多粥少”,有个口子也是象征性的,有时甚至口子都没有,常闹饥荒,喝西北风。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的文化品味都不具备,与大学形象极不相称。
1.3防范不当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主义的中国欣欣向荣。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他们和平演变的重点是青年一代,对大学生更是极尽文化渗透之能事。面对这种文化渗透,大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堵。利用各种条件抵制西方的文化,这在互联网未普及时有代表性;二是放。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堵是堵不住了,于是就放,放任西方文化在校园渗透。
1.4教育不力
现在的大学生生在、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质量不尽人意。上学后从小学到中学,受学校追求升学率和高考挑战的影响,一心只读应考书,学校教育流于形式。到了大学,他们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接触社会的愿望日益强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会,各种思想、思潮对他们形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相对而言,学好不易,学坏不难,反面影响很大。
1.5思路不新
随着大学改革的深入和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对大学的影响,校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大学连续扩招,学生综合素质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缺口加大,老师穷于应付,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大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教育领域除党校、军校等有规定的外,需对外开放等。在以上的新变化面前,学校被动应付,缺乏新思路。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途经
2.1发挥党领导的核心作用
高等学校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履行好以下几项职责:一是把握好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统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二是抓好大事,集中精力抓好学生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等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工作;三是用好干部,知人善任,不仅要看高学历、高职称,更要看高觉悟、高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2科学民主,依法治校,创新管理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要加强各级管理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共同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坚持制度的系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统一,规范办事程序,通过民主程序、教代会、专家咨询会等,让学校、院(系)的重大事项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同时要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坚持校务、院(系)务公开,真正做到依靠师生员工办学治校。
2.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实际上,高校校园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在遵循这一原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高度重视发挥人的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坚持制度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和约束教师的动作行为。其次是人本性的管理。就是要关注教帅队伍这个群体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2]。主要有几点做法。一是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在学校管理中要加强民主,加强校务公开。在学校人事、财务、福利等重大问题上,遵循民主管理程序,形成人人关心学校发展,个个参与学校管理”的良好氛围。二是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反复地告诉每一位教职员工,形成共识。三是优化人际关系。高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管理者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举一动,服务人员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可塑性很强的青年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4优化学校风气
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学校风气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形成。具体说来应该做到一是加大硬件投人,完善教学和文体设施,减轻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设备压力。二是改革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使教师从不合理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三是改进学校的管理方式,为教师的工作进展解除后顾之忧。学校要实行民主化的行政管理,给予教师合理的教学科研自主权,为教师提供参加决策的机会[3]。
3建设好校园文化的几点建议
3.1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密结合。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4。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应该始终把握这一原则,并在这原则指导下开展一些系列活动,诸如:组织党团基本知识竞赛,举办时事政治讲座,通过广泛的参与,进一步了解党史、了解国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精神,深人社会采访调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成果;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开展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请离休老同志作报告,坚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心,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和诚信教育,达到明是非,知荣辱,守诚信的目的,使校园文化建设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
3.2发挥好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
在祖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党和政府期望当代青年能够成为有远大理想的一代、勤奋学习的一代,艰苦创业的一代和道德高尚的一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的形势下,应强化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用先进人物的言行去激励学生的成长;要组织好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的行动,开展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各项义务服务;开展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
3.3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增智作用
学校的主要工作是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为更好地配合这一中心工作的完成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培养学生学科学、爱专业的治学风气相结合。可以举行一些大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科目的大奖赛;开展大学生科技发明、科技创新、课程设计大奖赛;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举办一些专题辩论会;针对理工科学生知识面窄的状况,举办百科知识竞赛。这些活动都可以促进学风建设,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
3.4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娱乐作用
这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相结合。大学生若具备很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水平,不但会使其仪表、气质、举止符合大学生行为准则,而且可以使他们增强对不良文化的抵抗力。为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应该因势利导,使大学生在娱乐活动中受到美的陶冶,按照美的基本规律进行美的创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策划各类艺术节活动;举办各类型、各层次的文艺演出;举办歌曲、小品、交谊舞比赛;服饰等讲座,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让大学生在娱乐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魏再勋.论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2]钟传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以人为本”[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王金生,王健,尹汝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陈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科学咨询,2007,(6).
第四篇:试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信息技术
摘要:互联网为文化传播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同时,也给校同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机制人手,探讨信怠技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的科学性.体现其时代性,从而建设和谐校园。
高校校园文化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新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互渗到校园,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形式发生了变化,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探求息化环境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成为高校当务之急。
1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厉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生成要受到地理环峨,意识形态、时代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纷繁复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是学校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它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绎自己的形态。校园文化的生成要与社会发展的步屐合拍,既主动接受社会大文化的熏陶,又以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辐射社会,实现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文化的形成是其构成要素及其功能进行整合的过程。校园文化要素具体表现为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三种形态,即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办公设施、各类建筑物以及校园的整体规划、校园的绿化等;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一种内隐文化,渗透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上,通过外化形态如校牌、校徽、校服,以及内化形态如校园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淮则、情感气质等体现出来。校园文化的生成就是这三种形态之间的内聚与整合过程,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的一个有机统一体.通过三者整合及其功能的发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2信息化环境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
指出:“我们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同时,我们也应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发展非常迅速,网络传播所蕴藏的能龟正在释放,并开始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产生影响和冲击。
网络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参与平等、服务个性等特征,为大学校阅带来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最显著的是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一改传统的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枝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学术探讨等.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档次,学生可以在课后从校园网上下载教学课件,进行复习和预习,并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叮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学生的知识,以适当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网络去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整体索质,学生还可以从网上查询墓于WWW的1言息资料库,以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一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新的科技动态。州络的开放、即时、参与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开扩视野,扩大交往,更新知识,创造性地学习。网络还可以提供网上书店,网上购物等环境,为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
网络信息枝术丰富大学校园沟通方式,丰富了校园的物质文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网络1言息的涌入一方面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不良信息也威胁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由十网络上的信息良荞混杂,网络传播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反动、冀色以及各种不健康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在带给大学校园良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近年来,网络犯罪不断增加。有关大学生在网上‘玩火”出事的例子也屡见报端。网络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造成青年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白由主义意识的泛滥;西方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很容易使青年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价值观发生扭曲,把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网络上超越时空的交往会使人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人们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井带来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等社会问题。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呱待提高。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建设信息环境下高校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刻不容缓。
3信息化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3.1积极应对各种媒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物质文化
校方要正视人学生信息接受多渠道的现象,利用各种渠道推少’‘科学的行为规则,规范网络行为,包括网络、校内广播,黑板报、校报等等。树立教育引导的观念,把文化传播的重心放在教育引导上,教会学生判别事物的方法,引导青年人用科学的观点判明是非。确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要寻找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科学传播这些信息资源。井使其成为优化校园环境、塑造校园精神、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载体。
要精心建设校园文化网,大力宣传校园网德,倡导道德自律。扩大正而影响。及时过滤虚假信息,杜绝非法信息,处理垃圾信息,要加强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的管理。抓好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3,2完善规章措施.创设制度文化
对校内各种媒体加以规范,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制定适合信息化环境的校内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和处置不良文化现象,营造和谐、安定的校内制度文化,保障精神文化的顺利进行。
3,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创建校园网站,利用学生优势,成立网站建设开发小组。确立网站的定位和框架,设计精彩网页,开发电子邮局、自助新闻、网上调查等交互性功能,形成校园文化传播的,接受、反馈等良性系统;要充分重视信息网络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整合,形成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精神塑造的功效。
正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手段和形式的创新,形成文化制高点,创建具有科学内涵和先进方向的新时代校校园文化,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招胜战。
第五篇: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与路径探析
摘要:新时期要增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发展动力,必须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力度。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两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比较研究,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路径做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趋同性;差异性;路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与国际教育交流日益广泛,高等教育领域对外交流迅速发展,近年来各类涉外办学不断增多,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1]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2013年4月公布的信息统计,目前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实施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871个,大都是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高校间进行的合作办学,较好地发挥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作用。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同时,在国内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并存,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1]。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2]。国内外形势如此,作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高校理应直面文化建设的紧迫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同性分析
通过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还未形成公认的、一致的界定,但对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建设及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发挥乃至促进社会文明的繁荣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具有共识。
1.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综观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启示,校园文化通常是几经学校创始人及继任者几代人凝练出的文化内涵、办学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如校训、校徽、校址、标志性建筑物等的时代效应,如杰出校友的人物效应,它不仅折射出学校整体形象,对学校整体运行和师生个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积极引领着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及政治文明前行的方向。
2.注重挖掘大学文化的精神诉求
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外大学大都具有非常好的人文传统,在注重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教育关怀。近年来,中国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致力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文化建设“为了谁,服务谁,”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注重拓展思想教育的实效空间
中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普遍地把发展人的主体性放在大学文化育人的突出位置,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多样性、社会性和隐性的教育途径、手段和方法共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教育联动机制,达到间接渗透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中外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性比较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体制和机制。由于客观上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各具特色,风格迥异。通过差异性比较,利于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促进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1.管理模式的差异
中国大学目前已形成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管理高等教育的格局,且大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北大、清华等几个国内知名学府外,其余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突出,“千校一面”现象严重。
目前国外大学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三类,即集权模式(法国为典型)、分权模式(美国为典型)和二者并重模式(日本、英国、德国),并且在不同的模式下,大学领导机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有“一长制”(日本)、“委员会制”(美、英、法、德)、“董事会制”(美、英)等。国外大学领导体制一旦确定就相对稳定,不仅有利于校园文
建设的传承与稳定,而且有利于形成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培养各类人才积淀文化底蕴。
2.教学模式的差异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所需与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日趋明显,很难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的多,教学互动性效果差。相比而言,国外大学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注重个性化培养,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尤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办学坚持“小而精”著称。“导修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育人的一大特色,学校大部分基础课程都采取“大课教授主讲+小班助教辅导”模式,给学生更大空间去理解课堂所学内容。除此外,教授与学生间通过“喝下午茶”等多种沟通平台,让学生受益匪浅。
3.行为模式的差异
校园文化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导致中外大学校园文化行为方式差异的根本所在。文化背景的不同反映到思维方式上只是抽象的或具体的差别,反映到行为方式上则是价值取向的不同。中国大学倡导国家、社会、集体利益至上,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须服从集体、社会、国家利益,个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大学的校规校纪、国家的法律法规,共性强于个性。国外大学以美国为例,在以遵循基础道德和法律底线之上,极端推崇个人主义取向,崇尚自由平等、实用主义,追求个人享受,凸显个性张扬,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满足,还包括个人意志和自我的实现。
三、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选择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从办学空间和主要教学特点的角度来划分,有“单校园”和“双校园”两种模式。无论哪种模式,相比高校其他普通办学形式而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国际化教育教学环境的直面性与开放性。因此,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应立足中国国情和学校办学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
1.正视中外校园文化差异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1]。为此,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应正视中外大学校园文化的趋同性与差异性,积极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1],寻找中外文化交融的最佳切入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一方面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归属感、文化自信与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开放力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发挥校园文化主体作用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应始终秉持校园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尊重校园文化主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并致力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与科学发展。一是高校领导作为校园文化的倡导者、灌输者和执行者,应着眼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把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有效窗口和引导学生形成全球眼光的重要资源,形成有国际影响、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二是围绕文化建设“为了谁,服务谁”,引导师生(包括外籍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尊重师生个性发展,建设良好师生关系,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支持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中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发挥创造性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价值。三是注重发挥各级各类团学组织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化教育活动,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健全文化育人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是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运行的首要前提。一是建立和健全领导管理体制。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大都接受学校和理事会(或董事会)的双重领导,亟须协调处
理好学校内部、学校与政府、中外学校间的职责、权力与利益关系,亟须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上有根本性突破[4],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加强全年、全员、全过程育人系统工程建设。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学习任务与明确要求。一方面需要不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另一方面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学术活动育人、信息网络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新模式、新方法。三是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校园文化必须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在尊重包容中提高文化认同,在高扬主旋律中引导文化心态,进而在大学校园中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生动局面[1]。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2]郭建宁.近十年文化建设战略构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eb/ol]..
[4]刘道玉.中外合作办学需有根本性突破[j].学习月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