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培智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同普通中小学学校的教育对象在身心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较大的特殊性,为了系统思考培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本文通过引用生态系统论的发展观,从相互联系的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及宏观系统四个方面,系统地思考了培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生态系统论;培智学校;校园文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校园生活对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深刻。校园文化是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一个孩子。培智学校作为主要招收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学生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其受教育主体身心状况存在的特殊性,其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的不同,所以其对培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参考性价值不大。美国心理学家布伦芬布鲁纳于1979年提出了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这为培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1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处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中,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生态系统理论中,生态指的是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环境。[1]儿童的发展就是由多个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同时又不断变化的环境组成。其中,布伦芬布鲁纳根据其将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大小将生态系统分为了四类: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该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最里层,同时也是对儿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系统。包括由儿童及其家人组成的家庭,由老师和同学组成的学校,以及由邻居组成的社区。中间系统,是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儿童家庭的语言习惯可能会影响儿童在学校学习语言的水平。外层系统,指那些儿童虽然未曾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例如,儿童父母不同的工作环境会影响他们在家中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宏观系统,指儿童所处社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例如,儿童父母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情绪和压力,在某种情况下与社会所规定的薪酬、工作时间、福利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地位或名声相联系。
2培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是以学校组织领导,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亚文化。[2]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及校园制度文化。一般来说,校园物质文化是载体,校园精神文化是核心,校园制度文化是保障。作为承担部分特殊教育任务的培智学校,其教育目标重点为“通过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与训练……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使其掌握生活在适用的知识,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3]这与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其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自己的特殊性。培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这种特殊性的根源在于受其教学对象的影响。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指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接受普通教育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就近到普通学校入学接受义务教育。”[4]因此,轻度障碍儿童到普通中小学进行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重度智力障碍和精神类障碍学生则主要到培智学校就读。由于此类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普通中小学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培智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的起点和终点应该更多地考虑培智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培智学校学生身体机能相对普通学生来说发展较弱,在走、跑、跳、平衡、耐力等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正常水平要低。培智学校学生的智力水平远比普通学生水平要低,其言语表达存在较大缺陷,同时语言理解能力较差。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观察范围狭窄,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观察范围较窄。受限于智力水平的限制,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交动力不足,同时社交方式受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较大。本质上看,培智学校校园文化属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又能动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因此,培智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既要考虑到社会文化这个大的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个体这个关键因素,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发展的整个系统的平衡。而布伦芬布鲁纳的生态系统论则可以为培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从理论上提供系统的思考视角。
3生态系统论与培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将生态系统论运用到培智学校的文化建设当中,系统地思考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避免类似于普通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例如,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缺乏自身独有的特色、缺乏相应评价机制等问题。[5]需要注意的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将四个系统割裂开来,而应该注意到四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点。
3.1宏观系统下培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纵观整个特殊教育史,培智学校的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人权意识不断进步的重要表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人口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这样的政策为特殊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入学机会,体现了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心程度在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大众并不能做到普遍理解和关心残疾儿童少年群体,尤其是在普通教育竞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因此,培智学校首先应该利用国家教育政策的福利,通过自身文化影响或者改变那些态度消极的公众。例如,应该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其服务辖区交通最便捷的位置,校园的硬件建设严格执行无障碍要求,传递出社会的人文关怀。其次,培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社会文化当中,避免出现文化“孤岛”。例如,很多培智学校考虑到自身的特殊性,极少同普通中小学之间开展活动。最后,应该秉持“请进来”的开放姿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应该将普通学校教育资源、非教育系统资源、非本地区文化资源、非本国文化资源请进校园。
3.2外层系统下培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外层系统由父母工作单位、邻里社区、学校管理部门、网络类型等四个环境系统构成,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间接影响人的发展。[5]在这个系统当中,儿童并不直接参与其中,这就意味着儿童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影响。鉴于此,培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避免外层系统带给学校学生发展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外层系统带给培智学校的积极影响。在避免外层系统的不利因素时,也不必过分担心外界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而过度加以保护。不真实、不实际的环境会对孩子造成错误的知觉,从而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学校由于担心学生无法甄别网络虚假信息而上当受骗,从而全面禁止学生接触互联网。
3.3中间系统下培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中间系统指的是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如果各个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则学生的发展有可能实现最优化。这就要求培智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将学生所处的家庭及社区纳入进来,以学校为纽带,实现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培智学生群体同普通中小学学生群体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培智学生的异质性大于同质性,这也是培智学校课程教学实施个别化的缘由所在。鉴于此,家校合作文化应该成为培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家长掌握了学生最详细和最真实的资料,有能力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康复知识、技能。此外,培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应该加强同社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做到加强自身同社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引导那些退缩的家庭积极走出家门,融入社区,为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条件。例如,培智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在这一方面做得好的家长到校园,分享自己的心路及做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4微观系统下培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该系统当中,主要强调的是培智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互动过程当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例如,培智学校的大门可以设计成类似于海洋王国、动物王国这样的主题,有利于学生真正接纳学校,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在培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的物质建设更应该坚持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的原则;精神文化建设更多地坚持以人文关怀为主,减少强制性、惩罚性制度的存在,使学生能够在培智学校的校园环境中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参考文献
[1]侯凤友.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发展述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2]薛振东.轮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关于抚顺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8).
[3]王辉.培智学校现行培养目标和课程问题的解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残疾人教育条例[EB/OL].
[5]杜宁娟,范安平.从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的外层系统看儿童的发展[J].健康研究,2013(2).
作者:李从军 单位:福田区竹香学校